《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1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
①染:熏陶,沾染。
②与:赞许。
③狎:亲昵,亲近。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2)未尝不叹息痛恨痛恨:
(3)愿陛下亲之信之愿:(4)不私于物私:
(5)今则不然然: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15、【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____”,【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6、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4分)
答案:
13、(5分)(1)这里表示原因(2)感到痛心、遗憾(3)希望(4)用私情(5)这样(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4、(4分)(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5、(2分)汉室之隆立身成败(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6、(4分)①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②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2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
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以光先帝遗德()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④悉以咨之()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9、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
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2分)
20、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
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3分)
21、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
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分)
答案:
13.①卑鄙:出身卑微②光:发扬光大③简拔:选择提拔④咨:询问
14.①这实在是万分危急(关系到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啊。
②今天正当将要远离陛下的时候,面对着所写的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15.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
(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
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
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
20.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
(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
(或回答“推荐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21.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3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①臣赋②性拙直,遭时艰难③,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④病在膏肓⑤,命垂⑥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⑦,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⑧,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⑨奸谗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⑩。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注释】①伏念:俯伏而思念。
②赋:禀赋,受之于天的性质。
③艰难:指三国鼎立,蜀国人少国小,魏吴比较强大的斗争形势。
④何期:哪里想到。
⑤膏肓:不能医治的部位。
⑥垂:将要。
⑦寡欲:克制享乐的欲望。
⑧先君:死去的国君(指先主刘备)。
⑨屏黜:罢免。
⑩尺寸:微小的。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躬耕于南阳()
(2)约己爱民()
(3)悉仰于官()
2.翻译下列句子。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亲自,亲身。
(2)克制。
(3)全部,都。
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3.D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
5.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
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意对即可)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4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下列句中加线的“以”与“悉以咨之”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10、【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
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解答】例句:句意为:都拿来跟他商讨;以:拿,用。
A、句意为: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像这样快;以:认为。
B、句意为: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认为。
C、句意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D、句意为: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以:拿,用。
故选:D。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本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
(1)躬耕于南阳 (2)先主器之
(3)先主遂诣亮 (4)孤不度德量力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l.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2.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3分)
答案:
9.(4分)
(1)亲身亲自
(2)器重看重
(3)往到拜访访问
(4)衡量估计推测考虑
10.(2分)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1.(6分)
(1)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
(“卑鄙”“枉屈”“顾”,各1分)
(2)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已”1分;宾语前置句1分;句意通顺1分)
12.(3分)
①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
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6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
②约:省减,简约。
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
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
⑤物:指人,百姓。
⑥亚匹:同一流人物。
亚:同类。
25.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⑴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抚百姓()
⑷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
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9.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2分)[来源:学*科*网]
参考答案:
25. D(2分)
26. ⑴彰显(显示)⑵痛心遗憾⑶安抚,抚慰⑷亲人(亲近的人)(4分)
27.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2分)
28.(4分)
⑴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
(2分)
⑵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
(2分)
29.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7
阅读《出师表》选段,回答文后小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小题3】.选文中,诸葛亮向刘禅提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________(用原文回答),作者还在文中追忆的两件事是_____ 和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本文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小题1】(1)衰败(2)亲身(3)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小题2】译文:因此我很感激,便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小题2】亲贤臣,远小人三顾茅庐临危受命
【小题4】报先帝,忠陛下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8
[三] (15分)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节选)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性行淑均淑:(2)悉以咨之咨: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
(5)食之不能尽其材食:
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7.《出师表》选段中,诸葛亮总结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由此提出了什么建议?(2分)
18.两段选文在对待“人才”问题上,分别呈现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4分)
《出师表》:诸葛亮
《马说》:统治者
答案:
[三](15分)
15.(5分)(1)善(2)询问(3)痛心遗憾(4)尤,尚且(5)通“饲”,喂(共5分。
每小题1分)
16.(4分)(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共4分。
每小题2分。
意思对即可)
17.(2分)原因:亲小人,远贤臣。
建议:亲贤远佞。
(共2分。
每问1分。
意思对即可)
18.(4分)①积极举荐,知人善任(或:重视人才、用人所长)。
②埋没、摧残人才。
(共4分。
每问2分。
意思对即可)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9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躬耕于南阳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入不毛不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彰其咎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文段后回答: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亲自从那时以来不长草木显示
2.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和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
3.(1)积极献言,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2)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
(3)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10
(甲)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
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3分)
(1)休祲降于天
(2)长跪而谢之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小题3:“义”在不同的背景下、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的含义。
甲文唐雎不辱使命是义,乙文诸葛亮许以驱驰临危受命也是义。
你能说说他们“义”的不同内涵吗?(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休祲:吉凶的征兆(2)谢:道歉(3)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小题2:(1)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2)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小题3:略
小题1:试题分析:(1)“休祲”不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理解为“吉凶的征兆”。
(2)“谢”不能理解为“谢谢”,应理解为“道歉”。
(3)“卑鄙”,现代汉语:形容一个人品德低下;古代汉语:见识短浅。
小题2:试题分析:(1)“谕”是“明白”的意思,“夫”为“句首语气词”,“以”是“凭借”的意思,“徒”是“只”的意思,“以”是“因为”的意思;(2)“于”是“在”的意思。
两句在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小题3:试题分析:从大义(国家)与小义(个人)两个角度来分
析“义”的内涵。
如:唐雎的“义”:为国家大义,舌战秦王,以无畏的精神和智慧,终于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
诸葛亮的“义”:是报答刘氏父子的小义和报国家社会的大义的融合。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1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8分)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①时人莫之许也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①孤不度德量力②度已失期
D.①遂用猖蹶,至于今日②贤能为之用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①谓为信然②必以长安君为质
B.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①凡三往,乃见②羲之之书晚乃善
D.①而智术浅短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2分)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小题4:上文从哪些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请简要概括。
(2分)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小题1:崔州平、徐庶与诸葛亮交好,认可其才能;徐庶的赞语;“将军宜枉驾顾之”的建议;刘备总共去了三次。
小题1:2分
小题1:2分
小题1:意思对1分,语句通顺1分,共2分。
小题1:每点1分,答对两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