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祛暑剂(清暑益气)——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清暑益气)——清暑益气汤(《温热经
纬》)
一、组成
西洋参( 5克 ) 、石斛(1 5克 ) 、麦冬( 9克 ) 、黄连( 3克 ) 、竹叶( 6克 ) 、荷梗(1 5克 ) 、知母(6克 ) 、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原书不著分量)。

二、用法
水煎服(原方无用法)。

三、歌括
1.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西洋参,竹叶知草与荷梗;麦冬米斛连瓜翠,暑热伤津此方能。

2.李东垣清暑益气汤
东垣清暑益气汤,参芪归术加草苍;升葛泽曲麦味合,青陈黄柏共成方。

四、功用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五、主治
中暑受热,气津两伤。

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者。

六、方解
本方治证乃暑热耗伤气津所致。

暑热内侵,故见身热心烦,
尿赤脉数;热蒸于内,则腠理开而液外泄,故多汗;暑为阳邪,最易伤津耗气,加之汗多,津伤气耗更重,故见口渴喜饮,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等证。

治法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中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清热解暑,共为君药。

荷梗助西瓜翠衣以清热解暑,石斛、麦冬助西洋参以养阴清热,共为臣药。

知母、竹叶清热除烦;甘草、粳米益气养胃,共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暑热得清,气津得复,诸证自除。

方中黄连虽属苦寒,但易化燥伤津,如暑热不甚,而津大伤者,可酌情减去。

再若兼挟湿邪者,麦冬、知母等滋腻阴柔之品,亦须注意酌减。

七、附方及方论
清暑益气汤(《脾胃论》):黄芪汗少,减五分(6克)、苍术泔浸,去皮(3克)、升麻(3克)、以上各一钱,人参去芦(1.5克)、炒曲(3克)、橘皮(15克)、白术(3克)、以上各五分,麦门冬去心(3克)、当归身(1克)、炙甘草(1克)、以上各三分青皮去白,二分半(1克)、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青皮去白(1克)、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3克)、葛根二分(3克)、泽泻五分(3克)、五味子九枚(3克),水煎服。

功用:清暑益气,除湿健脾。

主治:平素气虚,又受暑湿,致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者。

以上两方同名,均有清暑益气的作用,主治暑病兼气虚之证。

但《温热经纬》之清暑益气汤于清暑益气之外,重在养阴生津,
宜于暑热伤津耗气之证;《脾胃论》之清暑益气汤清暑生津之力较逊,但侧重健脾燥湿之功,用治元气本虚,伤于暑湿者。

临床运用,应加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