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的问题意识、话语转向及学科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言研究的问题意识
学术研究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问题”,称之为“问 题驱动”。古代,中国语言学的主要问题来自经学,小 学是经学的翼羽,为解经服务。自清末切音字运动 以来,特别是 《马氏文通》出版以来,语言学的 “问 题”主要来自于社会语言规划和教育两大领域。①
(一)社会语言规划 清朝末年,中 国 面 临 “百 年 未 有 之 大 变 局 ”,古 老的中国帆船在欧风美浪的击打下,欲碎欲覆。各 界精英都在寻找“救国保种”之路。1892年,卢戆章 《一目了然 初 阶 》出 版,掀 起 了 切 音 字 运 动 的 大 幕, 标志着一个自下而上、影响百年的现代语言规划的 开始。之后有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手头字运动等 多种语文运动,制定了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国音 字母第二式)、国语标准、《第一批简体字表》《国语 辞典》等。② 这些“运 动 ”,这 些 语 言 规 划 产 品,在 语 言 地 位 规划上选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作为国语,并且进 行了语言本体规划,确定了语音规范、词汇规范、注
美国。[1]20世纪 50年代产生的乔姆斯基的转换生 成语言学,致力于寻求隐藏大脑之中的语言习得机 制,充分发挥演绎法的作用,把语言学引入深邃的心 理学、脑科学和生物学领域,[2]并对心理学、计算机 科学等发生重要影响。20世纪 80年代前后,生成 语义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等相继 兴起,逐渐 打 破 转 换 生 成 语 言 学 的 “一 统 天 下 ”。[3] 到了今天正在形成语言研究的新走向、新风尚。
学,由研究文字声音生发出音韵学,由研究字义生发 出训诂学。小学产生了许多字书韵书,还有大量的 训诂等成就。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出版,标 志着中国语言学跨越语文学进入科学阶段。自此至 今百二十年,特别是近 70年,中国语言学在努力追 赶世界语言学的发展,并也在解决中国大地上的语 言问题,较好地支撑了中国的语言文字事业和社会 语言生活,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本文从语言研 究的问题意识、研究语言的真实存在状态、语言学的 学科问题展开讨论,作为对 70年来中国语言学发展 总结的三个维度。
世界语言学有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国三大源头。 到了 18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语言学发展到 科学阶段。1786年,英国学者威廉·琼斯在对梵语 深入研究中发现,梵语同拉丁语、希腊语之间存在着 有系统的对应关系,因而建立起印欧语系的概念,促 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 义语言学,把学术目光从历时研究转向共时研究,并 发展出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 派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大流派。伴随着美国描写 语言学的发展,世界语言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到
(二)教育领域的语言问题 教育是语言学的传统领域,中文系 (汉语言文 学系)、民族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都需要语 言学的支撑,需要语言教育。许多语言学家都是教 师出身,许 多 语 言 学 著 作 都 是 教 材 或 曾 经 是 教 材。 这一时期 的 重 要 语 法 学 著 作,如 黎 锦 熙 《新 著 国 语 文法》、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朱德熙《语法讲义》 等,都是教科书。张志公主持的“暂拟语法系统”及 其修订,也是诸多语言学家参与的,包括王力、吕叔 湘、朱德熙、陆俭明、邢福义等先生。 以学校、教材为基点的语言研究,其长处是较为 全面,较为系统,便于讲解;其短处是因教学、课时等 限制,研究的深度不够,对各种细微末节追究不够,
中国的 传 统 语 言 学 称 为 “小 学 ”。 小 学 重 文 字 研究,文字有形、音、义,由研究文字形体生发出文字
作者简介: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从事语法学、儿童语言学、语言规划 学、语言学理论研究。
·96·
李宇明:语言学的问题意识、话语转向及学பைடு நூலகம்问题
语言学的问题意识、话语转向及学科问题
李宇明
摘 要:文章从语言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语言的真实存在状态、 语言学的学科问题等三个维度,试着对 70年来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做一 小结。第一,古代语言研究的问题来自于经学,清末以来问题来自于社 会语言规划和教 育 两 大 领 域。 改 革 开 放 之 后,语 言 学 界 多 把 学 术 眼 光 聚焦于国外,聚焦于学科内部,相对忽视语言生活的“本源问题”,而“本 源问题”是推动学术进步的本源动力。第二,语言的真实存在状态是话 语,而索绪尔以来的传统是研究语言结构,相对轻视话语。话语功能语 言学(话语分析)和 互 动 语 言 学 的 兴 起,推 动 着 语 言 学 的 “话 语 转 向 ”。 以“本体研究”为本的中国语言学,以语言结构研究为学术基点,应尽快 转 向以话语研究为学术基点。第三,语言学早已成为科学,但学科设置 仍处在语文学阶段,为语种所分割,与文学相纠缠。这种“蜂巢”般的碎片格局,严重妨碍了语言学 共同体的形成和现代语言学人才的培养,难以整合其他学科的语言研究成果而形成“大语言学”的 知识体系,限制了语言学的学科辐射作用和社会辐射作用。在总结 70年中国语言学发展之时,必 须认真考虑语言研究的“本源问题”、话语转向问题和学科设置及知识体系整合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语言学;问题意识;话语转向;学科设置;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9)05009610
音字母及注音规范,对文字进行了尝试规范;同时也 进行了国语推广的所谓“习得规划”和“声誉规划”。
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的“语言文字工作”仍在 沿着 20世纪上半叶的方向前进。1949年—1986年 这一时期,主要是完成“三大任务”:(1)确定普通话 的标准并向全国推行;(2)简化、整理汉字,发布《简 化字总表 》;(3)制 定 并 推 行 汉 语 拼 音 方 案。 此 外, 还进行了民族语言的识别,为一些民族制定了文字, 为一些民族 改 良 了 文 字。③ 1986年 全 国 第 一 次 语 言 文字工作会议召开,语言文字工作进入到一个新时 期。1986年—2004年这一时期,主要是实现语言文 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即所谓的“三化”,同 时还制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5年至今, 前两个时期的许多工作仍在继续,但语言规划的主 要目标提 升 为 “构 建 和 谐 语 言 生 活、提 升 国 家 与 公 民的语言能力”;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持续编 纂“语言生活系列 皮 书 ”;开 展 了 “中 国 语 言 有 声 数 据库”建设和 国 家 “语 言 保 护 ”工 程;推 动 语 言 扶 贫 事业,推动汉语的国际教育与国际传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