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品管圈手法降低用药错误发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品管圈手法降低用药错误发生率
摘要] 目的:运用品管圈(QCC)手法降低用药错误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方法:按选定圈徽、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订、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
准化、检讨和改进等11个步骤实施活动,降低用药错误的发生率。
结果:骨科
病区用药错误率由改善前13.4%降至改善后3.8%,下降幅度为71%,目标达成率107%。
结论:开展品管圈,不仅降低用药错误的发生,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圈员在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自信心、团队精神、积极性、品管手法、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提高。
[关键词] 品管圈降低用药错误率
品管圈是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5-12人)为解决现场工作问题,提升工作
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圈,然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应用QCC的手法工具,
进行各种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问题以达到改善业绩的目标。
用药错误(Medication Errors,ME)指由医务人员、病人或药品销售者所致的有可能导致
不合理用药或造成伤害的可预防性事件。
用药错误按环节可分为医嘱错误、配药
错误、给药错误。
它的衡量指标是每100例实际用药中用药错误发生例数。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16年8月15日-8月28日本科病区实际用药人数612例,其中用药错误
82例,错误发生率是13.4%。
经本科的用药错误原因分析调查错误原因包括药物
管理不规范、环境影响、护士医嘱处理错误、给药流程错误、医生开立医嘱错误、仪器设备故障和其他错误等。
1.2 方法
1.2.1组圈
2016年8月成立QQC小组,组员8人,科护士长为辅导员。
圈名定位:携
手圈,圈徽由两个绿色的手掌组成,绿色代表生命与希望,手掌象征搀扶与陪伴;两只绿色的手掌合起来也像一双绿色的翅膀,寓意托起生命的重量,帮助患者飞
过绝望,看到希望! QCC其主要内容是4个阶段、8个步骤。
4个阶段: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8个步骤: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
1.2.2 选定主题
召开品管圈圈员会议,圈员针对本科护理存在的问题运用头脑风暴提出多个
待选主题,根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选定“降低用药错误发生率”
为本次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表,确定7个月为活动周期。
1.2.3 现况把握
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幅度)=13.4%—(13.4%×67%)=4.4%,目标
值为用药错误发生率降低到4.4%,下降幅度为67%。
现况值(见图一)
1.2.4 解析
从药物管理不规范、环境影响、护士医嘱处理错误、给药流程错误的四个方面运用鱼骨
图从人、物、环、法4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用药错误发生的原因,并使用查检表、柏拉
图查找出真因为手工转抄错误、干扰多工作中断、药物摆放不规范、培训不到位、药物标识
不清、给药剂量、速度、途径错误、身份识别落实不到位、交接班落实不到位、漏给药。
1.2.5 对策拟定及实施
1.2.5.1对策拟定
针对特性要因图采用头脑风暴来思考解决对策,圈员根据5W1H原则进行对策拟定,选
定对策逐个设计PDCA计划。
1.2.5.2对策实施
(1)护士站保持安静,设立问询处,专人负责解答患者、家属或来访者问询,同时负责
维持护士站及病区秩序。
护士站主班专设办公区域,有防打扰标识,设专用电话,方便与医生、药房联系。
(2)制作有防打扰标识的工作服,配药及给药人员按要求着装,配药及给
药期间严禁打扰。
(3)呼叫铃声改为语音播报床号,继续加强流动护士站建设,完善配套
设施,责任护士加强巡视,减少呼叫铃声。
(4)配液中心液体清点由护理组长对照输液单
清点,避免遗漏。
(5)药房药品中午、晚间由当班高年资护士清点,其他时间由主班清点。
(6)药品分区域、分给药时间段放置,按药物性质来储存,每班查对数量,严格交接;相
似药品(同药异名、相似药名、多剂型、相似包装等)分开放置;冰箱内相似药品需分层放置;非静脉液体,如膀胱冲洗液体、肠内营养液等单独放置,并有明显标识。
(7)药品标
识(看似、听似、高危)统一粘贴于药品或容器的左侧,同时需要粘贴多个药品标识时,由
上至下,依次按看似、听似、高危的顺序进行粘贴。
(8)对科室常用药、抢救药,制作相
似药品图册,供新进护士、低年资护士查阅。
(9)质控护士负责对全科护士药品规范管理
培训。
(10)建立当日治疗本、长期治疗本,医嘱执行者落实签名,交接班前双人核对医嘱
执行情况并签名。
(11)夜班双人全面核对白班医嘱,主班和护理组长全面核对夜班医嘱,
每周护士长主班大查对。
(12)夜班查对医嘱后打印明日输液单,避免错误。
(13)所有治
疗运用HIS系统打印治疗卡,所有治疗执行按治疗卡执行。
(14)护理组长根据输液底单清
点核对液体,避免遗漏。
(14)输注脂肪乳剂、化疗药物及中药制剂时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
(15)制定交接班流程。
(16)使用闹钟提醒给药时间。
(17)药物配置后需有第二人核对
无误后方可执行。
(18)应用PDA识别患者身份。
(18)对于需隔数小时给药1次的药物,
使用标识提示及进行职责核查,避免漏给。
(19)使用高危药、血管活性药应30 min巡视1次。
(20)不同给药途径的液体床头分区域挂置。
(21)需控制输注速度的药物,挂标识牌
警示提醒并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加强巡视与及设备管理和检查。
(22)清点当日
药物剩余数量,并核对床头输液单。
(23)手腕带两周更换一次,避免字迹模糊。
(24)制
定科室常用药物使用手册,供护士查阅;制作药物药理小卡,粘贴于患者床尾输液夹上,供
患者查阅。
(25)邀请药剂科药师、本科室医生对护士进行药理知识及临床用药知识培训,
尤其是新进药物及高危药物的培训,并进行考核。
(26)邀请工程师进行给药设备知识培训。
(27)护理组长负责对全科护士进行医嘱处理流程及注意事项进行培训。
(28)进行5R原
则(正确药物、正确患者、正确时间、正确剂量、正确途径及给药流程)培训,规范药物及
患者身份核对方式。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2.1.1 骨科病区用药错误率由改善前1
3.4%降至改善后3.8%,下降幅度为71%,目标达成
率107%。
(见图2)
2.1.2 2017年“5.12”护士节参加我院品管圈大赛获得“第二名”。
2.1 无形成果
通过这次品管圈活动,圈员们在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自信心、团队精神、积极性、品管手法、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提高。
3 讨论
3.1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是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是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然而用
药错误的发生在临床上却十分常见,国外研究报道[1-2]美国每年发生约800000起可预防的不良用药事件,死于用药错误的患者超过7000人/年;用药错误可发生在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任何
一个环节,包括医嘱错误,配药错误及给药错误[3]。
用药错误严重威胁患者安全,甚至可造
成患者永久性伤害或死亡[4]。
有研究显示[5-6]我科室调查护士每日用药时间约占工作时间的58%,用药错误事件中59%与护士有关,因此在患者用药过程中,护士作为最直接的实施者
和管理者,承担着极大的责任。
QCC的运用有效降低本科用药错误率,对患者而言,预防用
药错误的发生,可保证患者安全。
对护士而言,预防用药错误发生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减少因用药错误导致的护士自身情绪、社会、文化、精神、生理方面二次受害现象[1]。
对科室而言,预防用药错误发生,可减少医患矛盾与纠纷,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对医院而言,减少用药错误,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整体品牌形象。
3.2 通过QCC的学习运用,让圈员学习到的品管知识及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应用,使圈
员不断充实新知识技能。
意见的被重视,提高了自信心,大家一起改善工作方法,使工作流
程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和实施,提高了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万文洁,田梅梅,施雁. 护士给药错误管理研究现状[J]. 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7): 45-48
[2] Davidbizar R, Lonser G.Strategies to decrease medication errors .Health Care Manager,
2009,22(3):211-218.
[3]Cassidy N,Duggan E,WilliamsDJ,et al.The epidemiology and type of medication errors reported to the National Poisons Information Centre of Ireland .Clin Toxicol(Phila),2011,49(6):485-491.
[4]高玉华,李春厚.应用给药差错评价量表对护理给药差错实施量化管理.中国医院,2012,6(4):51-53.
[5]周薇,冯秀兰. 病房护士工作时间调查与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 2016, 6(4): 35-37
[6] Ross LM ,Wallace J,Paton JY .medication error in a paediatric teaching hospital in the UK: five years operational experience .Arc dis child ,2010,86(3):492-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