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高二(下)期末物理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高二(下)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第1-3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4-5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4分)伽利略是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下列关于伽利略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成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伽利略开创了以可靠实验为基础加逻辑推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B.通过实验发现倾角一定的斜面上,不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滚下,加速度相同
C.通过可靠实验事实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
D.为了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设计了“理想实验”方法
2.(4分)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上有两个可以看成质点的物体A、B,通过一条轻绳连接在定滑轮的两端,A、B均处于静止状态,物体B和定滑轮之间的细绳沿竖直方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可能受到2个力的作用
B.B可能受到3个力的作用
C.绳子对A的拉力大于对B的拉力
D.A一定受到斜面的支持力
3.(4分)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该质点()
A.在前2s内发生的位移为零
B.第3s末和第5s末的位置相同
C.在第1s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D.在第2s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4.(4分)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木块上方栓接一根直立的轻弹簧,弹簧上端系一质量也为m的小球,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对小球施加竖直向上的恒力,当弹簧刚好恢复到原长时,小球具有最大速度.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
A.木块对水平地面压力为零时,小球的加速度大小等于2g
B.木块对水平地面压力为零时,小球的加速度大小等于g
C.当小球到达最高点时,木块已经离开地面
D.当小球到达最高点时,木块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
5.(4分)如图所示,光滑小球N用轻绳系在竖直墙壁上的P点,在球N和墙壁之间夹有一长方体物块M,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拇指将绳按在墙上从P点沿墙缓慢下移少许,则在缓慢下移过程中()
A.细绳对球N的拉力逐渐变大
B.物块M受到墙壁的弹力逐渐增大
C.物块M受到墙壁的摩擦力大小不变
D.物块M可能沿墙下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
6.(4分)如图为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已知打点
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T=0.02s,测得A点到B、C点的距离分别为x1=4.26cm、x2=12.68cm,则在打下B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v B=m/s;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m/s2.(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7.(6分)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两个轻弹簧Ⅰ和Ⅱ串联时各自的劲度系数.已知每个钩码的质量为50g,重力加速度取g=9.8m/s2.当挂两个钩码时,指针M、N指示的刻度尺读数分别为19.71cm和35.76cm;挂三个钩码时,指针M、N指示的刻度尺读数分别为23.70cm和41.55cm.则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N/m,弹簧Ⅱ的劲度系数为N/m.(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8.(8分)如图所示,轻绳PA和PB的结点上悬挂着重力大小G1为8N的物体,绳P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7°,绳PB水平且重力大小G2为192N的金属块相连,金属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取g=10m/s2,已知sin37°=0.6,cos37°=0.8,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
(1)绳PA上的拉力的大小;
(2)金属块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9.(10分)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车道上同向行驶,甲车在前,其速度v甲=10m/s,乙车在后,速度v
=30m/s,因大雾天气能见度低,乙车在距甲车x0=85m时才发乙
现前方有甲车,乙车立即制动,但乙车要经过180m才能停下来.求:
(1)乙车制动过程的加速度大小;
(2)通过计算判断乙车能否避免和甲车相撞.
10.(12分)如图所示,长度为L=1.2m的木板A放在水平地面上,小物块B(可看成质点)放在木板A的最右端,A、B质量均为m=5kg,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3,A与B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开始A、B均静止.现用以一水平恒力F=60N作用在A上,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g=10m/s2,求:(1)恒力F刚作用在A上时,A、B各自的加速度大小;
(2)要使B不从A上掉下,恒力F作用的最长时间.
三、【选修3-4】: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第11-13题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4-15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
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1.(4分)关于电磁波及其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麦克斯韦首先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B.电磁波是横波,电磁波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C.电磁波和机械波一样,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D.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波长依次减小
12.(4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标准平面检查光学元件的平整程度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
B.一细束白光通过玻璃三棱镜折射后分解为各种单色光是光的衍射现象
C.水中的海龟看岸上的树木比树木的实际位置高
D.水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亮,是因为光线从气泡射向水中时,一部分光在界面上发生了全反射
13.(4分)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O为波源且t=0开始沿y轴正方向
起振,如图所示是t=0.3s时刻x=0至2m范围内的波形图,x=2m右侧的波形未画出.该时刻x=1m处的质点第二次到达波峰,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这列波的周期为0.3s,振幅为15cm
B.这列波的波长为4m,波速为20m/s
C.t=0.3s末,x=4m处的质点速度沿y轴正方向
D.t=3s末,x=40m处的质点沿x轴正方向前进了50m
14.(4分)一列横波沿x轴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a、b、c、d为介质中沿波传播方向上四个质点的平衡位置,若经过T开始计时,则图乙描述的可能是()
A.a处质点的振动图象 B.b处质点的振动图象
C.c处质点的振动图象 D.d处质点的振动图象
15.(4分)如图甲,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一条直线上有相距12m的两个振幅相等的振源A、B,从0时刻起,A、B同时开始振动,且都只振动了一个周期.图乙为A的振动图象,图丙为B的振动图象.若A向右传播的波与B向左传播的波在0.3s时相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列波在A、B间的传播速度均为40m/s
B.在两列波的相遇过程中,A、B连线的中点C为振动减弱点
C.在0.9s时,质点B经过平衡位置且振动方向向上
D.两个波源振动的相位差为π
四、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0分)
16.(8分)在观察光的干涉现象的实验中,将两刀片合在一起,在涂有墨汁的玻璃片上划出不同间隙的双缝;按如图所示的方法,让激光束通过自制的双缝.(1)保持缝到光屏的距离不变,换用不同间隙的双缝,双缝的间隙越大,屏上明暗相间的条纹间距(选填“越大”或“越小”);
(2)保持双缝的间隙不变,光屏到缝的距离越小,屏上明暗相间的条纹间距(选填“越大”或“越小”);
(3)在狭缝间的距离和狭缝与屏的距离都不变的条件下,用不同颜色的光做实验,发现用红光做实验时屏上明暗相同的条纹间距比用蓝光做实验时(选填“大”或“小”);
(4)若实验中红光的波长为630nm,双缝到屏的距离为诶1.00m,测得第1条
(结到第6条亮条纹中心间的距离为15.75mm,则双缝之间的距离为mm.
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7.(12分)有种液体深度自动监测仪,其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容器的底部水平放置一平面镜,在平面镜上方有一光屏与平面镜平行.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以60°的入射角射到液面上,进入液体中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再从液体的上表面射出,打在光屏上形成一亮点,液体的深度变化后光屏上亮点向右移动了
dm,已知该液体的折射率n=,求:
(1)液面高度是上升还是下降?液面高度变化量是多少?
(2)液体的深度变化前后激光从发出到打到光屏上的时间变化了多少?
五、【选修3-5】: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第18-20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21-2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8.(4分)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β衰变中产生的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束缚后形成的
B.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C.玛丽•居里最早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
D.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都会发生质量亏损释放核能
19.(4分)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核的组成
B.一块纯净的放射性元素的矿石,经过一个半衰期以后,它的总质量仅剩下一半
C.对于同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时,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与照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
D.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能量也减小了
20.(4分)两球A、B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m A=1kg,m B=2kg,v A=6m/s,v B=2m/s.当A追上B并发生碰撞后,两球A、B速度的可能值是()
A.v A′=5m/s,v B′=2.5m/s B.v A′=2m/s,v B′=4m/s
C.v A′=﹣4m/s,v B′=7m/s D.v A′=7m/s,v B′=1.5m/s
21.(4分)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发生核反应生成一个氦核和一个中子,同时放出一个γ光子.已知氘核、氚核、中子、氦核的质量分别为m1、m2、m3、m4,
普朗克常量为h,真空中的光速为c.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个反应既不是聚变反应也不是裂变反应
B.这个反应的核反应方程式H+H→He+n+γ
C.辐射出的γ光子的能量E=(m3+m4﹣m1﹣m2)c2
D.辐射出的γ光子的波长λ=
22.(4分)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已知可见光光子的能量范围为1.62﹣3.11eV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能量为11.0eV的自由电子轰击,不能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激发态B.一个氢原子处于n=4的激发态,当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辐射出6种频率的光C.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任意频率的紫外线,并且使氢原子电离D.用波长为60nm的伦琴射线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出自由电子
六、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0分)
23.(8分)为了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和检验两个小球的碰撞是否为弹性碰撞,某同学选取了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等的小球。

按下述步骤做实验:
①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且m1>m2;
②按照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将斜槽AB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水平,将一斜面BC连接在斜槽末端;
③先不放小球m2,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滚下,记下小球在斜面上落点的位置;
④将小球m2放在斜槽末端B处,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记下小球m1和小球m2在斜面上落点的位置;
⑤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各个落点的位置到斜槽末端B的距离。

图中D、E、F点是该同学记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几个落点的位置,到B点的距离分别为L D、L E、L F。

斜槽与平面连接处不计能量损失,根据该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小球m1与m2发生碰撞后,m1的落点是图中的点,m2的落点是图中的点。

(2)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则说明碰撞中动量是守恒的。

(3)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则说明两小球的碰撞是弹性碰撞。

24.(12分)一小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车上固定着一竖直轻质直杆,杆的顶端O距地面2L且在O点系一轻绳,长为L,绳的末端系一小球(看成质点),小球和小车质量之比为1:3.现将轻绳水平拉直,此时车和球均静止,然后释放小球,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轻绳断开,重力加速度为g.求:
(1)轻绳断开瞬间小球速度的大小;
(2)小球落地时,小车向右移动的总距离.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高二(下)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第1-3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4-5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4分)伽利略是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下列关于伽利略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成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伽利略开创了以可靠实验为基础加逻辑推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B.通过实验发现倾角一定的斜面上,不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滚下,加速度相同
C.通过可靠实验事实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
D.为了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设计了“理想实验”方法
【解答】解:A、伽利略开创了以可靠实验为基础加逻辑推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故A正确;
B、伽利略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只要斜面的倾角一定,不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开始滚动,小球的加速度都是相同的,故B正确;
C、通过可靠实验事实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故C正确;
D、伽利略为了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设计的“理想实验”,故D错误;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

2.(4分)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上有两个可以看成质点的物体A、B,通过一条轻绳连接在定滑轮的两端,A、B均处于静止状态,物体B和定滑轮之间的细绳沿竖直方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可能受到2个力的作用
B.B可能受到3个力的作用
C.绳子对A的拉力大于对B的拉力
D.A一定受到斜面的支持力
【解答】解:AD、对A受力分析可知,A受重力,绳的拉力或斜面的支持力都不可能与重力平衡,故A必定同时受到三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三个力的合力为零,故A错误,D正确;
B、对B进行受力分析可知,B必受重力作用,可能受斜面的支持力和绳的弹力作用,因为B平衡且支持力不在竖直方向上,故可知B必不受斜面支持力作用,故B只受重力与绳的拉力作用且两力平衡,故B错误;
C、同一根绳上的拉力大小相等,故C错误;
故选:D。

3.(4分)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该质点()
A.在前2s内发生的位移为零
B.第3s末和第5s末的位置相同
C.在第1s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D.在第2s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解答】解:A、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故在前2s内发生的位移大于零;故A 错误;
B、由于第3s末和第5s末内的位移为零,故说明第3s末和第5s末的位置相同;故B正确;
C、1s前后速度均为正值,故第1s末速度方向没有发生改变;故C错误;
D、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1s﹣3s内由于图象的斜率没有变化,故加速度没有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4.(4分)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木块上方栓接一根直立的轻弹簧,弹簧上端系一质量也为m的小球,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对小球施加竖直向上的恒力,当弹簧刚好恢复到原长时,小球具有最大速度.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
A.木块对水平地面压力为零时,小球的加速度大小等于2g
B.木块对水平地面压力为零时,小球的加速度大小等于g
C.当小球到达最高点时,木块已经离开地面
D.当小球到达最高点时,木块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
【解答】解:A、小球静止时设弹簧的压缩量为x,由平衡条件得:mg=kx,当木块对地面压力恰好为零时,由平衡条件得:mg=kx′,则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与小球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相等,即:x=x′,两中情况下弹簧的弹力相等,为f=mg;小球在恒力作用下向上做加速运动,当小球所受合力为零时小球的速度最大,由题可知,此时弹簧恢复原长,弹簧无弹力,小球只受重力与恒力作用,由平衡条件可知,恒力:F=mg,当木块对水平地面压力为零时,对小球,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f=ma,解得:a=﹣g,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g,故A错误,B正确;
C、由于恒力F=mg,小球向上运动到弹簧恢复原长时恒力与重力做功之和为零,此时小球的动能等于小球静止时弹簧的弹性势能,E K=E P,当木块对水平地面压力为零时,弹簧的伸长量与小球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相等,两中情况下弹簧的弹性势能相等,从弹簧恢复原长到木块对地面压力为零过程,恒力与重力做功之和为零,在此过程,由动能定理得:﹣E P=E K′﹣E K,解得:E K′=0,即木块对地面压力为零时小球的速度为零,小球达到最高点,此时木块与水平地面压力恰好为零
但没有离开地面,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5.(4分)如图所示,光滑小球N用轻绳系在竖直墙壁上的P点,在球N和墙壁之间夹有一长方体物块M,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拇指将绳按在墙上从P点沿墙缓慢下移少许,则在缓慢下移过程中()
A.细绳对球N的拉力逐渐变大
B.物块M受到墙壁的弹力逐渐增大
C.物块M受到墙壁的摩擦力大小不变
D.物块M可能沿墙下滑
【解答】解:A、对N分析,N受到重力、拉力和M对P的弹力处于平衡,设拉力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根据共点力平衡有:拉力F=,M对N的支持力N=mgtanθ.P点沿墙缓慢下移的过程中,θ增大,则拉力F增大,M对N的支持力增大。

故A正确;
BCD、对M分析知,在水平方向上N对A的压力增大,则墙壁对M的弹力增大,在竖直方向上重力与摩擦力相等,所以A受到的摩擦力不变,M不会从墙壁和小球之间滑落。

故BC正确,D错误。

故选:AB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
6.(4分)如图为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T=0.02s,测得A点到B、C点的距离分别为x1=4.26cm、x2=12.68cm,则在打下B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v B=0.634m/s;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 4.16m/s2.(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答】解:B点的速度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则有:v B==
m/s=0.634m/s.
根据△x=aT2得:a===m/s2=4.16m/s2.
故答案为:0.634,4.16.
7.(6分)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两个轻弹簧Ⅰ和Ⅱ串联时各自的劲度系数.已知每个钩码的质量为50g,重力加速度取g=9.8m/s2.当挂两个钩码时,指针M、N指示的刻度尺读数分别为19.71cm和35.76cm;挂三个钩码时,指针M、N指示的刻度尺读数分别为23.70cm和41.55cm.则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12.3N/m,弹簧Ⅱ的劲度系数为8.46N/m.(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答】解:由题可知,弹簧I受到的弹力的变化量△F=mg=0.05×9.8N=0.49N 时,
弹簧形变量的变化量为△x1=0.2370﹣0.1971m=0.0399m
根据胡克定律知甲的劲度系数:k=
因两弹簧受力相等,故弹簧II的弹力的变化量△F′=△F=0.49N
形变量△x′=0.4155﹣0.3576=0.0579m
根据胡克定律知甲的劲度系数:k=
故答案为:12.3;8.46
8.(8分)如图所示,轻绳PA和PB的结点上悬挂着重力大小G1为8N的物体,绳P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7°,绳PB水平且重力大小G2为192N的金属块相连,金属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取g=10m/s2,已知sin37°=0.6,cos37°=0.8,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
(1)绳PA上的拉力的大小;
(2)金属块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分析结点P受力,由平衡条件得:
F A cos37°=G1
F A sin37°=F B
可解得:绳PA的拉力F A=10 N
BP绳的拉力为F B=6 N
(2)再分析G2的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得:
F f=G2sin37°+F B′cos37°
F N+F B′sin37°=G2 cos37°
又有F B′=F B
解得:F f=120N,F N=150N.
所以动摩擦因数==0.8
答:(1)绳PA上的拉力的大小为10N;
(2)金属块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0.8.
9.(10分)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车道上同向行驶,甲车在前,其速度v甲=10m/s,=30m/s,因大雾天气能见度低,乙车在距甲车x0=85m时才发乙车在后,速度v

现前方有甲车,乙车立即制动,但乙车要经过180m才能停下来.求:
(1)乙车制动过程的加速度大小;
(2)通过计算判断乙车能否避免和甲车相撞.
【解答】解:(1)B车刹车至停下来过程中,由v2﹣v02=2ax,
得:a B===﹣2.5m/s2;
(2)假设不相撞,设经过时间t两车速度相等,对B车有:v A=v B+a B t
解得:t===8s,
此时,B车的位移有:x B=v B t+a B t2=30×8﹣=160m,
A车位移有:x A=v A t=80m,
因x B<x0+x A故两车不会相撞,两车最近距离为:△x=5m
答:(1)B车刹车时的加速度是﹣2.5m/s2.
(2)乙车能避免和甲车相撞.
10.(12分)如图所示,长度为L=1.2m的木板A放在水平地面上,小物块B(可看成质点)放在木板A的最右端,A、B质量均为m=5kg,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3,A与B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开始A、B均静止.现用以一水平恒力F=60N作用在A上,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g=10m/s2,求:(1)恒力F刚作用在A上时,A、B各自的加速度大小;
(2)要使B不从A上掉下,恒力F作用的最长时间.
【解答】解:(1)A、B相对静止时,系统的最大加速度为:a==μ2g=2m/s2,
﹣μ1(m A+m B)a=(m A+m B)a,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临界拉力:F

=50N,
解得:F

由此可知,当拉力小于等于50N时,A、B相对静止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
,A、B相对滑动,由牛拉力大于50N时A、B相对滑动,已知拉力F=60N>F

顿第二定律可知,加速度为:
a B==μ2g=2m/s2,
a A===4m/s2;
(2)开始A、B均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拉力的作用时间为t,则刚撤去拉力时物体的速度为:
v A=a A t=4t,
v B=a B t=2t,
此过程A、B的位移为:
x A=a A t2=2t2,
x B=a B t2=t2,
撤去拉力后B继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有:
a B′=a B=2m/s2,
a A′===8m/s2,
设经过时间t′A、B的速度相等,此时他们的共同速度为v,
则:v=v B+a B′t′=2t+2t′,v=a A′t′﹣a A′t′=4t﹣8t′,
则:2t+2t′=4t﹣8t′,t=5t′,
此过程A、B的位移为:
x A′=v A t′﹣a A′t′2=4tt′﹣×8×t′2=,
x B′=v B t′+a B′t′2=2tt′+×2×t′2=,
B恰好不从A上掉下需要满足:x A+x A′﹣(x B+x B′)=L,
即:2t2+﹣(t2+)=1.2,
解得:t=1s;
答:(1)恒力F刚作用在A上时,A、B各自的加速度大小分别是4m/s2、2m/s2;(2)要使B不从A上掉下,恒力F作用的最长时间为1s.
三、【选修3-4】: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第11-13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4-15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1.(4分)关于电磁波及其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麦克斯韦首先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B.电磁波是横波,电磁波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C.电磁波和机械波一样,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D.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波长依次减小
【解答】解:A、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而赫兹首先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故A错误;
B、电磁波是横波,电磁波也可以发生多普勒效应,故B错误;
C、电磁波的传播可以在真空中,并非必须要有介质,故C错误;
D、根据电磁波谱规律可知,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波长依次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12.(4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标准平面检查光学元件的平整程度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
B.一细束白光通过玻璃三棱镜折射后分解为各种单色光是光的衍射现象
C.水中的海龟看岸上的树木比树木的实际位置高
D.水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亮,是因为光线从气泡射向水中时,一部分光在界
面上发生了全反射
【解答】解:A、标准平面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是利用标准平面与检查平面所形成的空气薄层,根据光的干涉原理,从而进行检查是否平整,故A错误;
B、白光通过玻璃三棱镜折射后,因折射率的不同,则分解为各种单色光,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错误;
C、岸上的树木发出的光线经水面折射进入海龟的眼中,由于入射角大于折射角,所以水中的海龟逆着折射光线方向看岸上的树木比树木的实际位置高,故C正确;
D、水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是因为光从水射向气泡时,一部分光在界面上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故D错误。

故选:C。

13.(4分)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O为波源且t=0开始沿y轴正方向起振,如图所示是t=0.3s时刻x=0至2m范围内的波形图,x=2m右侧的波形未画出.该时刻x=1m处的质点第二次到达波峰,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这列波的周期为0.3s,振幅为15cm
B.这列波的波长为4m,波速为20m/s
C.t=0.3s末,x=4m处的质点速度沿y轴正方向
D.t=3s末,x=40m处的质点沿x轴正方向前进了50m
【解答】解:AB、由题分析可知,t=0.3s时刻已形成 1.5个波长的波形,则有1.5T=0.3s,可得,周期为T=0.2s,振幅为A=15cm。

由图知波长λ=4m,波速为
v===20m/s,故A错误,B正确。

C、t=0.3s时,波刚好传到x=6m处,x=4m处正由平衡位置向下振动,即速度沿y轴负方向。

故C错误。

D、质点只上下振动,不随波迁移。

故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