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理论课教案
课次教


容教学任务
第课
课的部分
传统保健体育理论
一、传统保健体育的概念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国古代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姿势的调节、呼吸的锻炼、意念的运用,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的潜力,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它属于人体科学的范畴。

二、特点
1、既能养生,又能治病。

2、强调整体观,进行以内因为主的运动。

3、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4、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三、作用
培补元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开发潜能。

四、练功要领
松静自然,意气合一,动静结合,练养相兼,循序渐进。

五、传统保健体育的内容和分类
1、导引养生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在与疾病和衰老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创造的一项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和理论。

①静:采用坐、卧、站等静的身体姿势,结合意念的集中和运用以及各种呼吸方法的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治疗疾病的目的。

②动:通过练功者肢体的不断运动变化,意气相随,起到体内气血畅通,舒筋活络的作用。

③保健功:是一种辅助功法,通过自身按摩拍击来进行锻炼的功法。

④导引养生功锻炼的三要素:调身、调息、调心。

2、武术
①武术定义:是以踢、打、摔、拿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规格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

②特点
以套路运动为主,动作具有攻防含义,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节奏鲜明的运动特点和民族风格。

③分类
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攻防技术。

④武术的基本手型和步型
拳、掌、勾;弓、马、虚、仆、歇。

⑤长拳、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长拳: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

太极拳:柔和、缓慢、轻灵、连贯。

武术的起源及发展
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或器械的各种套路。

武术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

1、武术起源于生产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

武术起源于生产和生产劳动。

早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人们为了生存,用些石器、木棍等打猎、捕鱼,又同野兽相斗,这样,人们逐渐获得了使用武器和格斗技能,它是武术格斗技术的萌芽。

随着原始生产工具的进化,尤其是它的实际效用,为后来的武术技术“劈、刺、砍、扎、等奠定了基础。

人们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中获得的一切知识、技术,不断地加以总结,传授给青年一代。

2、原始战争的出现,促进武术向军事战斗技能发展
原始部落战争的实践,使武术在已有了狩猎的格斗和捕杀技能的同时,又有了军事战斗技能的发展,后来的武术运动,其内容就大都近于军事战斗技能而远于狩猎技能了。

3、强身除病的客观要求使武术成为体育的一种手段。

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减少疾病,逐渐就有了对体育的要求,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创造了一种唤作“舞”的运动形式来进行锻炼筋骨,活动关节。

唐、宋朝时,才开始有简朴的武术套路。

例:李白的剑舞。

强身除病的客观要求使武术成为体育的一种手段。

4、解放后武术运动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健康,重视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一九五六年国家体委把武术列为竞赛项目同时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剑术》,《初级刀术》,《初级枪术》,《初级棍术》等书籍和挂图。

并有了全国武术统编教材。

1982年召开了全国武术会议,1990年将武术列入全运会的竞赛项目。

并多次举办国际武术邀请赛。

从此,国内外武术发展的更快。

武术集体项目的比赛场地为16×14。

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一、特点
1、寓技击与体育之中
中国武术的最大特点是:既有相击形式的搏斗运动,更有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武术是由军事技能发展为搏斗运动的体育项目。

武术一直是循着相击的搏斗运动和舞练的套路运动这两种形式向前发展的。

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套路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占有了武术的主要地位,而且内容、形式、流派越来越绚丽多彩。

通过套路运动的练习,有利于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和耐力素质,以及勇猛、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

攻防技击是武术运动的主要特点,即使是套路运动,在它的动作和练法中,一般也都具有攻防技击的意义。

人们通过武术的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能够掌握一些格斗的攻防技术,为国防建设服务。

2、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
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

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法、步等外在的形体运动。

这种练功方法,对内能够理脏腑、理经脉、调精神。

对外能够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

3、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运动不仅锻炼价值高,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拳术和器械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

武术运动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

二、作用
1、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2、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3、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4、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武术的内容、分类
(一)拳术:
1、长拳:属外家拳是查、华、炮、洪、戳脚、翻子、少林、六合、燕青拳术的总称。

2、太极拳: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简化、四十八式、八十八式、综合竞赛套路等。

3、南拳
4、形意拳
5、八卦掌
6、通臂拳
7、劈挂拳
8、地趟拳
9、象形拳:鹰爪拳、螳螂拳、猴拳、蛇形拳、醉拳等
(二)器械
1、短器械:刀、剑、匕首
2、长器械:枪、棍、朴刀、大刀
3、双器械:双刀、双剑、双匕首、双钩
4、软器械:三节棍、九节鞭、绳镖、流星锤
(三)对练: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和器械对练
(四)集体表演:六人以上的徒手和器械的集体表演,允许配乐。

集体表演的特点:队伍整齐、动作协调一致、风格鲜明。

(五)攻防技术:短兵、散打、推手
武术的道德与礼仪
武德,是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的精神。

我国古代对"武"的理解是泛指军事行动。

《说文解字》上说要"止戈为武",它的意思是要以武禁暴治乱,止息干戈,而求得安定和平。

"武"的原意并不是叫人们去"穷兵赎武"而称王称霸,恃强凌弱,怠意杀伤,灭人国家,占人土地,夺人财物,奴役人民。

如果那样做的话,就不
是"武",而是"侵略"了,侵略是不配称"武"的。

"武"的含义是正义,如古代周武王讨伐元道之纣王,死后被溢为"武王";岳飞抗击金兵,死后被封为"岳武穆王飞这种冠以"武"的都是具有赞美和颂扬意义的美称。

近代以来,人们把练习拳脚、刀、枪技艺称为武术,其目的是为了防身和健身,并不是为了欺侮他人。

我国武术界历来有一个好的传统,那就是尚武崇德。

过去任何一个武术门派中如果出了败类,都要按照本门派中的"家法戒律"历数其罪,毫不留情地清理门户,以警示那些不守武德而干尽坏事之徒。

古人尚且如此重视武德,我们今天的习武之人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武德精神。

具体地说,我们今天练习武术,其目的主要是健身强体,防身自卫,同时也应具有主持"道义"的责任,比如说为了伸张正义,就应该做到"路见不平,见义勇为"。

习武之人,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心胸开扩的人,有正义感的人,明辨是非的人,遵纪守法的人。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却不谙事理,粗暴莽撞,遇事说不开,便一时性起,三拳两脚,手起刀落地使人气绝身亡,那将会给个人和社会造成多大的灾难和不幸啊!因此,要求习武的人,都必须充分认识和完全理解武术的正当用途及习武的目的,都必须严格地遵守武德。

一、尊师重道
自古以来,武术界非常重视师承关系,强调“凡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重阳武德”。

武术正是在这种严格的、特定的师承关系约束下,在民间广泛传播与发展的。

“尊师”,即尊重师长,一般指晚辈对长辈的俗称礼仪,从学校和武术界来讲,泛指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傅的固定礼节。

“重道”,即尊尚武德、爱好武术与道德修养,泛指人的品格与技能兼修的境界。

二、谨慎择徒
择徒是严格武德的第一关口。

武术界有“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武以观德”等之说。

谨慎择徒作为一种手段,有效地限制了不法之徒跨入武林大门,保持了武林的纯洁。

三、除恶扬善
武林历来视不讲武德者,视豪门恶棍为不共戴天之仇。

要求习武者主持正道,扶弱压邪,集中体现在“仁”与“勇”的结合。

保卫国家抵抗侵略,是武德的最高体现。

四、重义轻利
重义轻利自古以来是武林所推崇的武德信念,按照武德的认识价值衡量,重义轻利实质是习武者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认识,它能唤醒习武者既勇又武、刚强不屈的人格尊严,完善其披肝沥胆、万死不辞的信念,最终借武技行为去反映这种认识,追求有意义的生命价值。

五、勤学苦练
习武者必先学武德。

这并非仅是社会的要求和约束,也不仅是事关自身品德修养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习武能否登堂入室,学得武艺的精髓真谛。

这种修养也微妙地运用到技术和战术上。

至于在武功修炼中,“诲人不厌,学而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孔子的名句,同样是武林的座右铭,并由此构成了众多的专门武术谚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学不专,拳必滥”;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等。

这些集中反映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并成为所认同的、有效的约束手段。

抱拳礼
学武术要讲武德,施“抱拳礼”是武术界的礼节。

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上;并步的同时,两手环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向左手,拳顶对着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拇指弯曲,两手手心向外前推。

这样做含义宽广,其重点有三:
(1)武术界五湖四海皆兄弟;
(2)左手拇指弯曲,意在武术界内“莫称大”;
(3)两手环抱胸前手心向外前推,意在表示武术界的友谊永记心间。

学武者以德行为先,经常遵守奉行武德,乃终生大事。

它的难度不亚于武技,从某种角度讲,修身修性方面的武德锻炼,要超过技术方面的难度。

武术拳操创编背景
武术拳操是顺应上海市高校“阳光体育大联赛”的要求创编而成。

武术锻炼对人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各种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良好的影响;而且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在练习武术时,既可了解中国武术的基本技法,也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

武术拳操简介
武术拳操是以武术的基本动作为素材,遵照武术和体操的创编规律组成的各种单个动作和套路的练习形式。

本套拳操以长拳、南拳、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为素材编创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半部分主要突出武术的基本技法。

动作结构基本上是左右对称,运动幅度不大,体现出“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

下半部分主要突出武术的攻防技法,主要是两人对打动作,有冲拳格挡,抡劈架打等含有浓厚攻防技击含义的动作,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最能体现出武术的本质特征。

武术拳操的特点
(一)动作简单易学
(二)突出攻防格斗
(三)适于集体演练
(四)强调发声助威
武术拳操的作用
(一)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
通过武术操的练习,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机能,加强心主血脉,改善心脏功能,强身健体。

(二)对经络系统的疏通
(三)对气、血、精、液的充养
(四)对情志的作用
六、武术拳操
动作名称:
(1)起势(2)并步砸拳(3)马步冲拳(4)跪步冲拳(5)右弓步冲拳(6)马步架打(7)左弓步冲拳(8)马步架打(9)左弓步切掌(10)并步左搬拳(11)进步右崩拳(12)马步左盘肘(13)右弓步切掌(14)并步右搬拳(15)进步左崩拳(16)马步右盘肘(17)左弓步插掌(18)右盖步冲拳(19)马步按掌(20)右弓步插掌(21)左盖步冲拳(22)马步按掌(23)震脚栽拳(24)马步劈拳(25)弓步贯拳(26)虚步格挡(27)腾空飞脚(28)弓步架打(29)俯蹲拍地(30)马步掤打(31)侧踹腿(32)搂手推掌(33)弹踢推掌(34)弓步搭手(35)对练组合(36)弓步抄拳(37)弓步亮掌(38)勾踢下捋(39)骑龙步双推掌(40)马步上冲拳(41)收势
七、八段锦
动作名称:
1)两手托天理三焦2)左右开弓似射雕
3)调理脾胃须单举4)五劳七伤往后瞧
5)攒拳怒目增气力6)双手攀足固肾腰
7)摇头摆尾去心火8)背后七颠百病消

本课理论部分分在理论课部分讲解、观摩。



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