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经济发展章末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经济发展章末检测(含解析)新人
教版必修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1~4题。
评价类别农作物A 农作物B 农作物C
满足程度
热量满足率22 22 16 水分满足率7984 84 土壤养分满足率84 84 84 社会经济因素满足率76 29 42
资源利用率
光合潜力利用率11.3 4.4 4.5 光温潜力利用率51.0 20.2 29.0 气候潜力利用率64.2 24.1 34.7 气候—土壤潜力利用率76.4 28.7 41.4
1.
A.光照B.气温
C.降水D.土壤
2.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
A.气温B.降水
C.土壤D.社会经济因素
3.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
A.农作物A B.农作物B
C.农作物C D.农作物B和C
4.该地区可能是( )
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D.河西走廊
解析:第1题,从满足程度上看热量满足率最低,故该地发展农业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为气温。
第2题,从土壤养分满足率来看,其最主要的优势为土壤。
第3题,从资源利用率可知,该地最适合农作物A的种植。
第4题,综合分析综合四地区的特征可知该地为松嫩平原。
答案:1.B 2.C 3.A 4.C
(2012年长沙调研)下图表示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巴西、埃及、印度、日本、印
度尼西亚九国从1973年至1986年以及1987年至2000年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增长速度。
据图完成5~7题。
5.导致图中某国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年增长速度均为9国中最慢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短缺,导致工业发展迟缓,影响了城市化速度
B.原有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可加速的空间不大
C.工业基础弱,延缓了城市化速度
D.城市化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采取政策有意识地进行宏观控制
解析:图中某国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年增长速度均为9国中最慢的国家是英国,该国属于发达国家,原有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可加速的空间不大,故选B。
答案:B
6.在从第一时段(1973~1986年)到第二时段(1987~2000年)之间城市化速度减慢的国家中,人口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是( )
A.英国B.墨西哥
C.巴西D.日本
解析:墨西哥和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较低,而英国第一时段到第二时段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答案:D
7.从1987到2000年,图中一些国家城市化速度年增长率超过2.5%,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共性特征,下列表述最利于说明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成因的是( )
A.均为沿海国家
B.均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
C.均为电子工业快速发展的国家
D.均为北半球的南半部和南半球的国家
解析:图中一些城市化速度年增长率超过2.5%的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半部和南半球。
答案:D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8~9题。
8.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
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配套加工业
解析:A选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C选项中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D选项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答案:B
9.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解析: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反映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答案:A
下表为2009年我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效率表。
读表,回答10~12题。
项目(各项目代表要素)
资本投入量
人力投入
量
自然资源效率
资本效
率
人力效
率
化肥纯量(kg/公
顷)
劳动力(劳
动日/公
顷)
粮食/耕地(kg/公顷)
粮食/
化肥
(kg/kg
)
粮食/
劳动日
(kg/
日)
全国平均264.53 199.5 4377 16.55 21.94 西南四省186.60 312.3 3979 21.44 12.69 中原四省320.93 180.2 4486 13.98 24.83
东南五省317.18 169.4 5665 18.61 36.56 东北、新疆235.65 119.4 4908 21.78 42.25
A.中原四省B.西南四省
C.东北、新疆D.东南五省
11.东北、新疆“人力效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化肥投入量大B.机械化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好D.耕地质量好
1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有( )
①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②加强水利建设,实现旱涝保收③增加化肥施用量,
提高土壤肥力④开发宜农荒地,扩大种粮面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0题,从表中“自然资源效率”一栏可知,东南五省自然条件最优越。
第11题,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人均耕地多,机械化水平高,故“人力效率”高。
第12题,化肥农药的使用会破坏土壤结构,污染土壤;荒地多分布在边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开发或开发后会造成生态破坏。
答案:10.D 11.B 12.A
(2012年锦州模拟)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据此回答13~14题。
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13.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14.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发区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解析:结合两地区城市化模式,不难发现,甲为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建厂,从而发展工业带动了城市化,属于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珠江三角洲就是走了这样一条城市化之路。
乙为大城市的扩散、辐射作用,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工业,从而带动了城市化,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是在上海的带动下发展的城市化。
共同点在于城市化是通过工业化带动的。
答案:13.D 14.A
(2012年郑州模拟)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15~16题。
15.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化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
C.用地紧张D.人口数量
解析:上海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主要是因为用地紧张。
答案:C
16.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
A.“民工荒”现象严重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资金严重短缺
解析:由于缺乏分工协作,我国的一些新兴乡镇企业之间互不联系,互相竞争,导致信息不通畅,市场开拓不到位,经济腹地小。
答案:B
(2012年湖南长沙模拟)读地理漫画,完成17~18题。
17.漫画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
A.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
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
18.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担城市职能
解析:图中小鸟满身灰尘与油渍,说明城市大气等污染严重,而城市主要污染源来自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因此应分散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
答案:17.B 18.D
读“珠江三角洲产值增长图”,完成19~20题。
19.1990年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
A.资金密集型产业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
解析: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慢慢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一个过程。
珠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短缺,没有经历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答案:C
20.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地形的阻隔B.水源不足
C.夏季气温偏高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解析:腹地即服务范围。
对于珠江三角洲来说,国内腹地的扩展受到了地形的影响,也就是北部、西部地区由于南岭的阻挡,辐射范围的扩张受到影响。
答案:A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
图例区域植被类型错误!年降水量
mm
常年河农业植被200~400 600~620
季节河杂类草100~200 —
区域界线小灌丛、碱蓬1~50 380~390 材料二B地区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
(1)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
区域人口密度造成差异的自然原因
A
B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解决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3)分析玉米芯综合产业链对B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第(1)题,通过图表可判断出两区域人口密度的大小,这与两地的降水、土壤等因素有关。
第(2)题,本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不合理开垦造成的,表现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等。
第(3)题,该产业链既能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
答案:(1)
区域人口密度造成差异的自然原因
A 大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B 小降水少,地表多流沙,土地盐碱化,不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有机肥,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
(3)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拓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有利于调
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22.(10分)(2012年济宁模拟)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
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2)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______、________。
(答出两项即可)
(4)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
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东省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及对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第(1)、
(2)题较为简单,仔细阅读材料和图乙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第(3)题,城市化过程中会产
生各种污染问题。
第(4)题,对该观点既可肯定也可否定,但都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若肯定,可从水果的消费市场来考虑,若否定,可从水果的用地方面来考虑。
答案:(1)工业产值增加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增加
(2)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任答两项)
(4)有利。
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对水果的需求增加,带来广阔市场。
(或不利,城市化占
用大量耕地,使果树种植面积减少)(合理即可)
23.(10分)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某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主要反映了该地区所经历的________过程。
(2)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城市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90年代以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均耕地减少,分析其主要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郊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解决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及其产生的问题,另外还考查了城市化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由图中可以看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城市的区域不断扩大,交通运输日益发达,这些均是城市化的表现。
伴随城市化的进程,相应地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同时,城市化进程还促使郊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由原先低效益的粮食生产转变为面向市场的高效益的花卉、蔬菜、副食等的生产。
为应对城市化问题应治理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答案:(1)城市化
(2)大量占用耕地良田,使人均耕地减少;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3)土地开发过热,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快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农业用
地减少良田被占
(4)发展面向城市的蔬菜、副食、花卉等农副产品的生产
(5)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24.(10分)(2012年浙江模拟)阅读分析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美、日三国农业投入与产出表。
2002年农业占GDP比重2002年从
业人员比
例
1999年农
用拖拉机
(万部)
1999年
收割拖粒
机(万部)
2002年稻谷单
产水平
(kg/km2)
中国15% 50% 78.4 / 6702
美国2% 2% 480.0 660.2 7037
日本 1.4% 5% 212.0 112.0 6702
水平较低的国家,大都实行农业剥夺政策。
生产者补贴值(用PSE表示)能反映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程度。
如美国、加拿大、欧盟、瑞典的PSE为25%~50%,芬兰、日本、挪威和瑞士的PSE在70%以上,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PSE在10%左右。
我国农业的保护力度虽有加强,但仍处于负保护的状态。
材料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磐安县,过去是浙江省有名的贫困县,但该县立足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县已初步形成了香菇、药材、茶叶、制种、高山蔬菜、经济林等六大支柱产业。
1995年,磐安被评为“中国香菇之乡”,目前,磐安香菇出口占全国的1/3。
磐安药材生产历史悠久,1996年又被评为“中国药材之乡”,目前,磐安中药材已成为全国药市“晴雨表”。
磐安县在“特产富县”战略的带动下,一举成为浙江省著名的脱贫先进县。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存在的差距。
①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以致______________低下。
②农业从业人员比例________。
③政府的农业保护力度________。
(2)浙江省磐安县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的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不利的因素是________。
(3)浙江省磐安县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是______、______。
(4)结合新农村建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你认为浙江省磐安县今后的农业应如何发展?
解析:农业机械化水平决定劳动生产效率和农业劳动力的单位产值投入量,由材料不难得出(1)的答案。
该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山区,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光、热、水资源丰富是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交通不便则是其不利条件。
从材料三可知,香菇和药材是其特色农产品。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其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
答案:(1)劳动生产率过高低
(2)气候温暖湿润山区资源丰富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多耕地少,交通不便
(3)香菇药材
(4)利用其气候温暖湿润、具有丰富的资源的区位优势条件,继续发展药材、香菇等优势产业;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坚持特色产业的农业发展方向,达到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