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速记清单】(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归纳·本章概览
02 速记·考点列阵
03 攻克·重点疑难
疑难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
疑难点2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04 教考衔接
1. 生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时需要物质和能量。
(3)生物具有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等现象。
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
知识章章清
(4)生物能繁殖后代。
(5)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3. 学习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
①镜座②镜柱③镜臂④镜筒
⑤目镜:接近人眼睛的镜头,上面标有5×或10×等字样,表示目镜放大5倍或10倍。
⑥转换器:上面安装物镜,转换物镜请转动转换器。
⑦物镜:接近观察物体的镜头,上面标有10×或40×等字样,表示物镜放大10倍或40倍。
⑧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的升降范围幅度大。
⑨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的升降范围幅度小,可使物象更清晰。
⑩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 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⑬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光圈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⑭反光镜:可以转动,将外界光线反射→通光孔→镜筒→眼睛。
一面是平面镜,光线较强时使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较弱时使用。
4.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置于实验台上略偏左的地方。
(2)对光:①一转: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镜头和载物台间距离约2cm);②一调:调遮光器,使适合大小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③一看:睁开双眼,用一侧的眼睛注视目镜内,并转动反光镜(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圆形的光屏。
(3)放置玻片标本:①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要观察部分正对通光孔,用压片夹固定;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
(4)观察:睁开双眼,用一侧的眼睛注视目镜内,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至能看清物像。
如果物像还不够清晰,那么可以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然后仔细观察显微镜下标本放大的物像。
(5)收镜:将玻片标本从载物台上取下收好,用纱布将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若需要擦拭目镜和物镜,则要用擦镜纸。
物镜外“八”字形、镜筒降到最低、压片夹向后、反光镜垂直。
5. 观察和实验是开展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6.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在分析证据的基础上,对假设进行检验。
如果事实或证据与假设不符,就需要寻找新的证据来验证或修正假设,直至得出合理结论。
疑难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
病毒是生物,但没有细胞结构,仅由外部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
因此,病毒是寄生生活,必须借助活细胞才能进行繁殖等生命活动。
胡杨常生长在荒漠地区,茎干坚韧、根系发达,体现出生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同时,胡杨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疑难点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几点规律
1. 放大倍数= 物镜倍数×目镜倍数(注:放大倍数是物像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如上图:
①②无螺纹,为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③④有螺纹,为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
⑤⑥表示物镜举例载玻片之间的距离。
2. 污点判断:视野中的污迹可能存在目镜、物镜或载玻片上,通过转动不同结构判断污迹的位置。
3. 目标移动:目标偏在右上方,要移到中央,则玻片向右上方移动。
(偏哪往哪移)
4. 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虚像(旋转180°)。
如:字母p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d。
本章的主要考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4)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考试提升】
1.壁虎在受到攻击时尾巴会自行折断,掉下来的尾巴还会扭动吸引敌害注意,而它则趁机逃走。
这种现象能反映出壁虎具有下列哪项生物特征()
A.能生长和繁殖
B.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答案】C
【分析】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壁虎在受到攻击时尾巴会自行折断,掉下来的尾巴还会扭动吸引敌害注意,而它则趁机逃走。
这种现象能反映出壁虎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据报道,已经有AI教师在学校“正式上岗”。
AI教师是一款基于生成式AI技术的人形机器人,会说三种语言,能与学生互动。
可判断AI教师是否属于生物的是()
A.能否自由行走B.能否进行语言交流
C.能否生长和繁殖D.能否进行思维活动
【答案】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能否自由行走”、“能否进行语言交流”、“能否进行思维活动”都不能判断AI教师是否属于生物;而“能否生长和繁殖”才是判断AI教师是否属于生物的标准。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窗台上的小绿植渐渐向窗外有阳光的方向生长。
这主要体现了生物()
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能进行呼吸
C.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D.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答案】A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
窗台上的小绿植渐渐向窗外有阳光的方向生长,这主要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但不能体现生物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和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我国小麦自商代传入,距今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下列相关现象与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A.小麦种子生根发芽——能生长发育B.小麦的茎中空——生物适应环境
C.草盛则麦苗稀——生物有应激性D.小麦季末落叶——排出代谢废物
【答案】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生物体在能够由小长大。
小麦种子萌发、生根、发芽,进而发育成整个植株,体现了植物能生长发育,A正确。
B.小麦的茎中空,便于根进行有氧呼吸,这是与小麦水生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可见,小麦的茎中空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B正确。
C.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
“草盛则麦苗稀”描述的是麦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了环境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没有体现“生物有应激性”,C错误。
D.植物的叶片在脱落之前,一方面把植物能再利用的东西和营养物质转移走,另一方面把一些代谢废物转移到落叶中。
因此,落叶能带走植物的部分废物。
可见,小麦季末落叶,体现了生物能够排出代谢废物,D 正确。
故选C。
5.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下列语句中没有体现生命现象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B.横看成岭侧成峰
C.草长莺飞二月天D.一枝红杏出墙来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能够体现出生物生命活动的现象均属于生命现象。
【详解】A.描述了稻谷成熟时散发出的香气,以及人们谈论丰收年景的情景。
稻谷的生长、开花和结果都是典型的生命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描述的是山岭在不同视角下的形态变化。
这里主要描述的是地形地貌,而非生命现象。
山岭本身虽然可能包含生物,但诗句本身并没有直接体现生命现象,B符合题意。
C.描绘了春天里草木生长、黄莺飞舞的景象。
草木的生长和黄莺的飞翔都是生命现象,C不符合题意。
D.描述了红杏从墙内生长出来,越过墙头向外伸展的情景。
红杏的生长和伸展都是生命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学的确太重要了!现代农业离不开它,医药卫生离不开它,环境保护离不开它,生物技术产业离不开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与生物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学习生物学对我们有着重要意义。
下列关于学习生物学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探索生命活动规律,培养探究能力
B.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珍爱自身生命
C.捕获更多珍稀动物,制作美味佳肴
D.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态度
【分析】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
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对于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帮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都非常重要;现在利用的煤、石油也来源于远古的生物;征服疾病,治理环境污染需要生物学。
【详解】A.生物学是研究自然界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可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培养探究能力,故A正确。
B.通过学习生物学,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珍爱自身生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故B正确。
C.捕获更多珍稀动物,制作美味佳肴,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故C错误。
D.学习生物学有助于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态度,故D正确。
故选C。
7.下列关于显微镜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之和,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长度越长
B.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污点,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和反光镜上
C.在显微镜下视野内观察到的物像是“bp”,则玻片上的实物是“dq”
D.由低倍镜转为高倍镜后,观察到的视野将变暗,这是最好选用大光圈及平面镜
【答案】C
【分析】(1)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取镜→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少、越大、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多、越小视野越亮。
【详解】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例如目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物镜的放大倍数是40倍,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0×40=400倍,故A错误。
B.判断污点在哪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
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所以与反光镜无关,故B 错误。
C.显微镜下的物像是倒像,所以在显微镜视野内观察到的物像是“bp”,则载玻片上的实物为“dq”,故C正确。
D.由低倍镜转为高倍镜后,观察到的视野将变暗,凹面镜聚光,这时最好选用大光圈及凹面镜,故D错误。
8.(2024·陕西·中考真题)显微镜配置的物镜放大倍数为10×、40×。
下图①②是目镜,③④是物镜,物镜镜头上⑤的直径越大,通过光线越多,视野越亮。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越暗。
视野中,细胞数量最多的组合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答案】D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体积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中的细胞数量越少,视野越暗。
【详解】根据题意,物镜镜头上⑤的直径越大,视野越亮,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越暗,因此,③的放大倍数比④大。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多。
因此,细胞数量最多的组合是放大倍数最小的组合,即目镜①和物镜④,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9.(2024·广东揭阳·三模)为了研究昙花开花过程,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摄像机记录下了罢花开花的全过程,反复观看并写成小论文交流。
上述科学探究过程主要运用的方法是()
A.实验法B.资料分析法
C.观察法D.调查法
【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多种,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等,要根据不同的探究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
【详解】A.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
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A不符合题意。
B.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①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图表)和音像等;②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
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B不符合题意。
C.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C 符合题意。
D.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
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23-24七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媒体报道九层塔含有黄樟素。
(甲)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乙)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丙)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
(1)上文(甲)应属于科学探究一般步骤中的哪一步?。
(2)当反复实验的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填“正确”或“错误”)的。
(3)步骤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4)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下列方法中:①观察②调查③收集和分析资料④实验,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是(多选,填序号)。
(5)每一组都是放入10只老鼠而不是1只老鼠,其目的是。
【答案】(1)作出假设
(2)错误
(3)乙
(4)①②③④
(5)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详解】(1)作出假设是指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因此,(甲)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应属于科学探究一般步骤中的作出假设。
(2)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
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
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所以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3)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因此步骤乙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实验组是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对照组是喂正常食物。
(4)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收集和分析资料法等。
(5)因为数量少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放入多只老鼠可以减少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因此,放入10只老鼠而不是1只老鼠,其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