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
带有兴趣的学习,也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动机,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兴奋度。
首先表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其次,是在语文老师教学的方法上。
根据刺激物和刺激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各种情境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实体情境。
指有形的实在的物体、物况情境,如课堂里展现的各种的实物、标本。
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工厂、新村、矿山、街道的、各种现场等。
这类情境实感性强,易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2、模象情境。
指根据相似原理,运用语文教学各种模拟手段栩栩如生地再现事物形象。
如:模型展示、图画再现、音乐宣染,配乐诗或配音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把文字形象化,句子趣味化,学生学习起来便会兴味盎然。
3、语艺情境。
指通过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绘形、绘声、绘色地描摹情境,把学生带入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想象、联想。
4、问题情境。
指通过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增强自主学习,克服依赖性。
杨森先生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的引路人、合作者,创设有利的条件、环境,启发学生如何去学?应该学什么?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与激励并举。
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其次,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学中,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能充分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从不会提问到善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疑难问题相机诱导,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调动好胜心理,拥有成功体验。
叶圣陶说过:“人类是社会的动物……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但好胜心理是他们的共性,他们都有更为强烈的“表现”欲望,渴望获得成功,收到赞扬。
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学习基础、智力不同,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向,另外,他们的意志力、心理承受力尚未定型,当采取行动去实现预定目标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原已确定的目标就可能发生动摇。
因此,教师在课上设定的问题要恰当,切勿挫伤学生的好胜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易实现的目标不能引起学生成就感的满足,不足以满足学生好胜心理;困难得无实现可能的目标,学生也无法问津,从而失去信心。
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课堂设问应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既不能过易,也不宜过难,应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来个冲刺,能够达标”,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好胜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教师调控的重点在于学生思维节奏的把握与引导。
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协同运作的过程,一个问题提出,情况千变万化,往往不按教师预定的目标进行,这时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好胜心理,审时度势,随时根据学生各种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控。
成功体验的获得,不单单体现在学生自我获得知识、技能的价值感的满足,这是内在因素。
别人的表扬和鼓励所带来荣誉感的满足,是成功体验获得的外在因素。
当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或有了一定的进步时,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使学生经常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尤其作业批改上的鼓励。
四、非言语交流,拉近距离。
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
沟通总是以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两种方式进行的。
非言语行为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尤
其是在非智力因素中,它总是以潜意识的方式自然地表现出来。
许多时候,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信息比言语表达的信息更多,更准确,更真实,更能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和思考。
语文教师经常用于教学领域的有以下几种:
体态语。
指以人身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
它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点头、摇头、手势、动作等。
教师应使自己的身体语言融于教学过程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光注视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在课堂问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如果教师东张西望、目光游移不定,就会妨碍他们继续表达,并挫伤其自信心。
而通过目光接触,表示对学生的说话内容很感兴趣,能起到鼓励、肯定、赞许作用,就更能使他们乐于深入思考。
说话的音量、音调、语速、语气和节奏等声音特征也能对讲课效果和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引领他们的领悟与思考,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某种情绪和态度,由此诱发出自身的心情和感受。
讲解文章时,教师若延长语调、抑扬顿挫,就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愉悦。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注意从心理学角度去改革教法,加强对学生心理的调控,是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