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2”号:“探极利器”自主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高 悦极
地冒险在“雪龙2”号交付使用前,“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一直承担着我国南、北极考察的后勤物资运输、人员输送和海洋科学考察任务。
该船于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升级后,成为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
然而,由于“雪龙”船破冰能力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极地考察的时间和范围。
添置一艘破冰能力强、科考手段丰富的新破冰船,成为我国极地考察的迫切需求。
早在2008年11月,国家海洋局全面分析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启动了添置极地考察破冰船的调研论证。
一开始本打算从俄
罗斯买一艘旧的破冰船,然后进行改造。
这样做的好处是,
交船时间快、价格适中,可以在短时间入列服役。
后经
过实地调研,了解到费用大概需要3亿元人民币,其中
购买旧船需要1亿元,改造要花2亿元,而且这艘船也
不是当时先进的电推船,破冰能力和科考功能均不理想。
2009年3月,芬兰有一艘旧的极地科考船要出售,报价
7亿元人民币。
由于价格太高,最终只能放弃。
当时,挪
威也在造一艘新的极地科考船,造价约10亿元。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有专家提出:“为什么我们不
2018
年9月10日,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建成下水,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突破。
按照计划,“雪龙2”号将于2019年上半年交船并加入我国极地考察船队,执行极地考察任务。
下面,就让我们来全面了解一下“雪龙2”号吧!
地
冒险王能自己造一艘新船呢?”经过多方咨询考察,2009年4月,国家海洋局向国务院提出了建造极地考察破冰船的建议。
两个月后,国务院批准立项并确立原则。
2011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批复立项,要求“联合设计,国内建造”。
2016年12月20日,我国第一艘自行建造的极地考察破冰船正式开工建造,新船由芬兰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基本设计,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负责详细设计,江南造船厂建造。
由于极地考察破冰船对船舶的设计和建造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此类船舶的建造在我国造船史上还是空白,因此,建造团队提出了“国际一流,中国第一”的高目标。
针对建造特点及难点,建造团队编制确定了17项攻关项目,开展了全回转吊舱、重量重心控制、智能船舶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除主要设计院所和造船厂外,来自船东(新船建造的出资方)、中国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检验机构的专家也加入建造过程中,从设计、采购到生产计划等,每个环节一起参与,既保证了船舶质量、进度,又满足了船检规范要求。
2018年的夏天是新船建造的关键期。
建造团队的所有人放弃了高温假,完成了114个分段制作以及11个船体总段合拢,全船无损探伤检测等各项指标一次合格率达到97%,船舶舾装率达到73%,全船92%的设备安装结束,45个液舱密性全部完成,达到完整性出坞状态,生产状态整体可控。
建造过程中,建造团队始终精益求精,采用了双向不锈钢施工、低温特种油漆涂装等舾装工艺,一流的建造技术确保了先进设计理念的“落地”。
极地冒险
极地破冰船一共有7个破冰等级。
如果将破冰等级按照金字塔状划分,“雪龙”号的破冰等级为PC6,位于金字塔的下层,“雪龙2”号的破冰等级则是PC3,位于金字塔上层。
作为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破冰船,“雪龙2”号在冰区航行的能力大有乾坤——它采用了先
进的双向破冰新技术,也就是说船头船尾均可破冰,
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船。
一般破冰船的破冰“武器”集中在船头,在船
用力向前冲的时候,借助坚固的船头以及锋利的冰
刀把冰搅碎、压碎。
当遇到厚厚的冰脊时,这种方
式就“力不从心”了,而且南、北极海冰形态各异,
厚度不同,稍有不慎,船就会被海冰围困。
“雪龙2”号的双向破冰技术,不但可以让它
在厚达1.5米的冰层上破冰前行,还能在遇到特殊
情况时直接“倒车”破冰,确保船在10米到15米厚的冰脊中不被卡住,极大地增强了船的安全性。
地冒险王
“雪龙2”号装备了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实现了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将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科研人员可在船上开展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等环境基础综合调查观测和取样,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海底地形、生物资源调查。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雪龙2”号有哪些“真功夫”。
极地大气与海冰观测系统
在南、北极地区监测大气要素变化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
“雪龙2”号装备了先进的极地大气与海冰观测系统,
主要包括气象遥感卫星接收系统、船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海/冰—气界面湍流通量观测系统、船基海冰微波散射计等,满足未来极地大气和海冰综合调查的需求。
同学们都知道,开车时如果熄火了,车子就会停在原地。
但船不一样,一旦关掉了动力,船就会随风和洋流漂移。
对于科考船来说,如果在海上可以长时间将船体位置固定,将会大大有助于精确观测和定点取样作业。
实现这一点,就要靠动力定位系统了。
动力定位系统开启时,船上的电力推进器、舵、艏艉侧推协调配合,使船首根据海上风向和海水流向选择合适的角度,利用自身动力抵消海风和洋流的影响,从而实现“原地立定”。
“雪龙2”号就配备了这一系统,在4级海况下可满
足大型科考设备的定位收放要求;在6级风、1.5节流时
能满足漂泊调查作业要求。
同时,“雪龙2”号还采用被
动可控式减摇水舱以改善船的耐波性,这样一来,在极
区较常见的“小回旋空间、大风浪海况”的情况下,新
船作业时的安全性就得到了提高。
在“求稳”的同时,
“雪龙2”号还是个灵活的“大个子”,它具有的全回转
电力推进功能,可实现船体在极区原地360度自由转动,
使船的机动能力大幅提升。
极
地冒险
在“雪龙2”号上,你不需要房门钥匙,一款腕带式装置便是你的门卡,它还记录了你的身体健康状况等信息。
除此之外,这款便携装置自带定位系统,即使在船上迷路了也能很快被找到。
长122.5米,宽22.3米的“雪龙2”号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块头”——在没有乘客和货物的情况下就有1.07万吨重,这相当于1 000多头成年大象的重量。
别看“雪龙
2”号“身材魁梧”,水体环境调查系统
南大洋约占全球大洋面积的20%,在全
球大洋环流、碳循环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
重要的研究价值。
“雪龙2”号配备的水体
环境调查系统主要由物理海洋多参数理化数
据采集与探测系统、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
剖面仪、表层海水连续采集及基础参数监测
系统、拖曳式多参数剖面测量系统等设备组成,能够实现在科学调查航行和定点观测中,自动完成海洋表面随时随地的多要素连续自动测定,具备实时原位测量、实时显示、自动记录处理的功能。
海底沉积物采样系统
对海底沉积物的取样是海洋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雪龙2”号海底沉积物采样系统包括箱式采泥器、多管采泥器和长柱状沉积物取样器、沉积物捕获器、电视抓斗等,将为我国极地海洋科学家提供可靠的实验材料。
“雪龙2”号配置的约4 500米深型电视抓斗,标志着我国极地海底调查将进入可视化时代。
240道地震勘探系统
海洋地震勘探是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是研究海底地层学、构造学和海底沉积的有效工具。
“雪龙2”号配置了一套能够进行完整极区地质构造解析能力的240道地震勘探系统,将极大地推动对南极周边海域海底地质研究,加强对南极周边海域资源分布的认识。
有缆/无缆水下机器人
南极冰架的平均厚度为475米,面积达140万平方千米。
冰架对南极深层水的形成及生物种类分布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多年来,由于技术装备的限制,我国缺乏获取南极冰架下水体环境参数的手段。
“雪龙2”号配备的有缆水下机器人和无缆水下机器人将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
地冒险王但“头脑”可一点儿都不简单,相反,它还是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船舶” ——拥有一套集智能航行、智能能效、智能机舱、智能船体为一体的综合平台,这就相当于船舶的“大脑”,控制
着整个船体系统。
在“雪龙2”号的船体和设备上,共安装设置了7 000多个智能感应点,相当于船的“神经系统”,可以对内、对外收集各种信息,丰富数据库并继续“学习”以优化船体功能,也可以使其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自动驾驶。
据了解,船舶智能航行系统主要由两个子系统组成,即恶劣海况航行分析系统及航线优化系统。
恶劣海况航行分析系统基于对当前航路航行风险的评估,在超过临界点时采用航线优化功能,选择替代方案,最终交由船员选择航路。
“雪龙2”号还建有机舱智能化集成平台,可以对主柴油机、发电机、电力推进舱、辅助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评估,为船舶操作提供决策建议。
从建造之初,“雪龙2”号的每块钢板都有自己的数据档案库。
通过这种全船电子归档管理,可以实现船体在设计、建造和营运等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的融合,为船体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和结构维修、保养提供辅助决策。
此外,船上的智能感应点能够提前发现船体潜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实现对冰载荷的反演计算和报警功能。
“雪龙2”号交船后,将与“雪龙”船组成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队,以更强健的身姿挺进南、北极,为推动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迈上新台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