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问题及对策探讨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 ] 赵素芬、 6 谢胜 军, 下行流人 工湿地去除生活污水 中氮磷 的研 究U] .
江 苏环 境科 技 .0 7.04 : 2 0 2 () . 8
[ ] See G og .A p rah twad rt nlds n o 7 t n G B, e reB S n apoc o r ao a ei f v i g
游 整 体 形 象 。 进 长 三 角区域 旅 游合 作 进 程 。 推
[ 键词 ] 三角; 关 长 区域 旅 游 ; 作 合 长江 三 角 洲 作 为 长 江流 域 经 济带 的 核 心 区 , 我 国 目前 经 是
济增 长最 快 、 展最 好 的地 区 之 一 。随着 经 济 一 体 化 、 域 一 体 发 区
dei n p r me es o t e fiin y o o io tl s b u a e l w s g a a t r n h e c e c f h r na u s r c f z f o
cntut 山n sJ.clgc n ier g2 0 (5:0 . o s c dwe il n 4
cmt ce wead fr s w tr ran n J.E ooia o rt u d dn s o wae a t U et【] clgc t e e l
E gn en ,9 5 4 ) 4. n er g 19 . ̄ : 9 i i 2
[ ] Ja acaaPuaA iea e SB r ga , aE eto e 8 o G r al g  ̄ J U ar t 吐 1 fc fky n p n s a l .
() 2 湿地系统。 ①湿地进 口前段( 8 0 。 前 0m) 植物选 择 : 由于
污水 浓 度 污染 负 荷 高 ,淹 没 水 位 约 在 06 m,故 选 择 抗 污 能 力 . 0 强 。 于生 长 繁 殖 沉 水 植 物 , 要 有 : 草 — — 耐 污 性 强 , 长 易 主 苦 生 快 . 夏 秋 三 季 生 长 。伊 乐 藻— — 净 化 效 果 好 , 四 季 生 长 , 春 可 耐
区域旅游产业合作进程中的边界问题——以长三角地区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为例
。
主要 是 各 地 的主 导 部 门机 制 与体 制 的
不一致造成 的 , 即机 制 边 界 问题 。二 是 咨
中不 同产 业主导部 门的不同创 新发展 思 路 造成 的策略边 界 ; 还有 区域 内的财税边
旅游产业集群 的形成 。 而i省市的旅 游咨
询 热 线 电 话 号 码 更 是 让 人 啼笑 皆 非 。目前 上 海 市 政 府 层 面 的 旅 游 咨 询 热 线 是 92 2 , 区县 的 旅 游 咨 询 服 务 中心 又 各 600各 自为 政 ;江 苏 虽 于 2 0 0 9年 l 0月 2 日开 8 通 了 国 家 旅 游 局 牵 头 推 进 的 1 3 1旅 游 20
区 域 旅 游 产 业 集 群 在 其 形 成 过 程 中
界 、 业信 息边界 、 行 区域 内企业依 赖性边 界、 区域 内专业 分工协 作性边 界 、 产业集 群企业 的模糊性边界 , 等等 。
上 述 的边 界 问 题是 长 三 角 区域旅 游 产
而, 随着 区域经 济一体化 的推进 , 区域边
解 惑边 界 问题
( ) 询 服 务 建设 中 的边 界 问题 一 咨
游景 区三大领 域扩展 到涉及旅 游活动 的
方 方 面 面 ,形成 了 以 旅 游 企 业 为 基 础 , 社
作为 长三角 区域旅游 集群 建设 的重 要组成部分— —咨询服务一体化建设 , 并
不像 一体化 景 区公共 标识 建设 那样 一帆
区域 旅游 产 业 合作 进 程 中 的边 界 问题
以长三 角 地 区旅 游信 息咨 询 服 务体 系 建设 为例
浅谈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与未来
动模式。 在区域旅游合作进程中. 政府在倡导、组织.推动区域合作中
区域内政府高层领导多次聚会 . 共同 这一区域能有这样的殊荣 . 就是各有关部门注重加强长三角地区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不仅从宏观层面上明确区 的互相合作和社会共同繁荣, 实现区域交通及区域资源共享 . 逐步实 研究包括旅游在内的区域合作的重大问题 . 现旅游一体化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之初 . 在全国甚至于全世界都很著 域旅游合作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而且相应地创立了区域旅游合作专 同时 长三角地区旅 名的江南旅游线路就是指江苏的南京. 无锡 . 苏州 . 浙江的杭州和上 题小组来负责协调三省市的区域旅游重大问题。 长三角作为全国市场化程度 海等毗邻相依的长三角区域内的各个城市。 0 2 多年来. 这条路线经久 游合作的市场主导意识也渐渐深入人心 . 特别是措当时只涉及 最高的区域 为区域旅游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为大量社社会会资 到入境旅游市场 . 没有涉及到国内旅游市场 但这是区域合作的最原 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和旅游投资融资体制创新 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制 始的雏形 . 有着不可忽却的意义 其后 长三角区域旅游城市旅游合 金进入旅游投资领域创造了条件 . 作 日益频繁 复杂而多样 区域旅游合作意识也渐渐深入 . 合作主体 度环境。 而且 . 市场化动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旅游合作空间范围的 与领域日益广泛 .合作模式也 日益成熟。
势头特 别显 著。从地理 概念 上讲 . 三 角是长 江入海 的地方 . 由于 长 是
由产品与市场的合作向设施环境配 ;水所 含 的泥 沙不 断淤积而 成 的低平 的大致成 三 角形的 陆地 。 - u j 这是我 了由旅游点线合作向旅游区合作 套建设和产业合作. 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和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和互 国目前经济增长最快 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在旅游方面 . 这一区域
长三角区域旅游产品整合开发SWOT分析及对策
商业文化·财金视点 2007年5月45长三角区域旅游产品整合开发SWOT 分析及对策吴 建 王玉玲 钟 伟(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摘 要:本文运用SWOT 矩阵战略规划分析方法, 通过内外环境的交叉分析建构,对长三角区域的旅游产品进行分析了内部优势和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和外部危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开发对策。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 旅游产品 SWOT 分析 整合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7)04—0045—02 聂献忠认为长三角区域旅游业在国内外也已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长三角区域的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功整合开发出具有一定特色的旅游产品,能够广泛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旅游者:作为中国区域合作最成功的黄金旅游线之一,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华东观光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占该地区旅游市场的主要份额;“锦绣江南旅游线”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35个王牌线路之一。
一、长三角区域旅游产品整合开发的优势显著 (一)整合开发的核心——文化优势旅游产品竞争的最高层次即是文化竞争。
长三角区域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国共有12个古文化都市区,以南京、扬州、镇江、南通、上海、杭州、绍兴、宁波为代表的长三角区域都市群属于吴越古文化区。
吴越两种文化千百年来一直在交互发展、彼此融汇,形成中国独具特色区域文化之一。
(二)整合开发的保障——经济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持续的经济发展,是区域旅游产品整合开发的根本保证。
长三角区域已成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
2005年该地区生产总值已达33858.55亿元,占全国的17. 9% ,人均GDP 接近5000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 1倍。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也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群落,长三角区域旅游业向纵深发展,都市旅游将逐步发育成熟,很可能成为全国都市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演化动力机制探讨
身寻求 合 理发展 策 略 的 角度 , 以及从 旅 游 的 区域 联 系性 、 路联 系性 、 线 交通 联 系性 、 品互 补 性 等 角度 产
看 , 顺 理成 章地 提 出 了旅 游 区域 一体 化 的要求 。 都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070 3 7535 ) [ 收稿 日期 ]06—0 —2 ;修订 日期 ]06— 9 9 20 7 O[ 20 0 —1 [ 作者简介 】 靳诚(93 , , 18 一) 男 江苏宿 迁人 , 京 师范 大学 地 南
动 因和空 间形 态做 了新 的解 析 。但 都是 从单 一方 向
去探 讨 内在机 制 , 乏整体 思 想 。笔 者认 为 , 缺 区域 旅 游合 作是 旅游 空 间相 互 作 用 的 动 态 的 系统 工 程 , 应
从政治、 经济 、 间 3个 方 面整 体 动 态的 去看待 区域 空 旅游 合作 , 探讨 区 域 旅 游 合 作 演 进 的动 力机 制 具 有
游地 之 间的联 系 E益 紧密 , t 并跳 出个 体 的框架 , 区 向 域旅游 合 作方 向发 展 。在 市场 经 济 发 展 过 程 中 , 谋 求 区域 合 作 和共 同 发展 已经 成 为 越 来 越 普 遍 的共 识, 而不 应 该 把 旅 游 放 在 一 个 狭 小 的 范 围 内 来 研
一
)女 , , 浙江宁波人 , 在读人文地理 硕士 。 研究方 向为旅游行
为学 、 旅游市场学 ; 陆玉麒 (93一)男 , 16 , 博士 , 授 。 士生 教 博
导 师 , 要 从 事 空 间结 构 与 区 域 发 展 研 究 。 主
驱 动 力 和 政 府 调 控 力 , 在 此 基 础 上 构 建 了 区域 旅 游 合 作 演 并
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对策之研究
2013年01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当今社会中,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热门话题,旅游区域合作宣言、共识、合约以及旅游经济共同圈、战略联盟、促销联合体等概念层出不穷。
从广义上来说,区域旅游合作是在大合作区域内,围绕着旅游者的空间流动,合作各方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资本、劳动力、物资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
近几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发展该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已建立一定的基础。
一.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背景分析长三角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区位条件十分有利于旅游合作的开展;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经济发展快速,社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此类条件也为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展开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的区位条件从地理位置方面来说,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的全部,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计15座城市。
它在中国旅游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旅游合作的进一步开展。
从交通与可进入性方面来说,长三角地区水陆交通便利,以京沪、沪杭、杭甬、浙赣、宁启等为骨架的铁路运输网,连接了各主要旅游城市;沪宁、沪杭甬、宁杭等高速公路及其它高等级公路已构建了该地区快速交通网;海洋运输、长江、钱塘江、京航运河等内陆水运形成了发达的水路交通运输网;大中小机场的相互配合促进了航空运输体系的形成。
此地区发达的立体交通系统为长三角地区开展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的资源条件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高质量旅游资源较多,分布相对密集。
截止2003年12月3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共有国家AAAA级旅游区69家,占全国15.6%;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国家级旅游风景区12处、省级风景区2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5处。
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文章1
完善合作机制,实现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上海投资咨询公司耿海玉摘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经济合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二省一市之间应借国家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东风,紧紧把握世博会与奥运会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加快构建长三角旅游联合体和国际旅游圈。
关键词:区域旅游,一体化,对策一、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下,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区域旅游合作也呈现迅猛发展态势,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已从由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进入区域竞争阶段。
长三角地区是世界第六大都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被看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长三角地区占了10个;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长三角地区占了一半。
同时,长三角地区又是中国旅游经济的最发达区,2006年长三角地区接待国内游客人数约占全国的35%,旅游总收入约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62%,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约占全国的79%;全国661座城市中的247座城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而长三角地区已有33座城市榜上有名,初步形成了长三角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相互成为最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2006年上海接待的国内游客中江浙两省居前二位,浙江和江苏两省接待国内游客中排名前三位的也是省内游客和上海、江苏(浙江)游客,说明长三角区域目的地、客源地的双重角色突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有着良好的自然基础。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要求产业要素优化配臵和赋予高科技含量,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长远而多重的影响,区域旅游是开放的系统,面对的竞争应该是全球性的,旅游消费形态与经营模式应该是国际化的,因此,长三角区域旅游应纳入全球旅游一体化的竞争体系中,发展一体化进程必须加快。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调研报告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调研报告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组成,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随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针对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行调研,并就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一、发展现状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
大量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在长三角地区得以充分利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长三角地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机场、高铁、地铁四通八达,方便了游客的出行。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产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呈现出来,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然而,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各地旅游资源的推广和利用存在不平衡问题。
尽管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在推广和利用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一,导致一些地区资源利用率低下,影响了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发展。
其次,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由于旅游业发展较快,有些地方存在过度开发旅游资源、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这也给游客的旅游体验带来了不便。
最后,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长三角地区拥有不同的政府和管理部门,存在一定的行政分割,导致协调困难,影响了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有效推进。
三、未来发展方向为了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协调各地旅游资源的推广和利用,形成合力。
其次,加强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注重游客的体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最后,加强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宣传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长三角地区旅游观光。
总结起来,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问题与对策.docx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问题与对策XXX省在老工业基地逐渐衰落进行产业改造升级之后,已将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开发景点、游线组织、企业合作等不仅是旅游行业的工作,更需要社会各部门共同协作。
如何处理好XXX省旅游业发展及经济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XXX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XXX省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XXX区域旅游合作现状。
目前,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其中XXX省对口XXX省,极大推动了文化旅游和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开展。
20XX年1月XXX盘锦与XXX无锡举办了旅游推介活动,目的是进一步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宣传推介盘锦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放大“天下奇观红海滩”品牌效应,拓展长三角旅游市场,积极实现“引客入盘”。
20XX年11月大连旅游推介会在XXX举办,推介会以“浪漫之都,时尚大连”为主题,同时向XXX市民推出亲子游、婚庆游、养生游和单身游等七条旅游线路产品。
还有省内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如20XX年5月XXX铁路局铁道旅游集团同鞍山市千山旅游集团合作,将沈铁的三组旅游观光列车冠名为“千山号”。
同年12月XXX省大连市、锦州市、葫芦岛市三市签订了推进XXX沿海经济带建设旅游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旅游合作,构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共用、合作共赢的旅游合作发展新格局,塑造清晰、统一的沿海经济带旅游形象。
(二)XXX省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1、区域发展失衡。
XXX虽然各城市区域有所合作,但依旧存在旅游业发展水平总体不均。
XXX的地形是东部丘陵山地区、中部平原区和西部丘陵山地区。
其中,无论是旅游业还是其他产业综合起来发展最好的城市,如XXX、鞍山都位于中部平原区;其次则是沿海的小部分城市,如大连(政策先天优势)、营口则借助临海的港口优势,带动了经济腾飞。
其他靠近XXX省西北部省界的朝阳、阜新和铁岭,由于没有港口,同时也不是陆上交通枢纽,给发展外向型经济带来较大的阻碍,限制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输入流动,造成经济发展缓慢。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竞争力研究
统一 和 整体 旅 游形 象 缺失 ,缺 乏 旅游 信 息互 动 和合 作。
长三 角区域 旅游 资源 丰富且 文化 内涵丰厚 ,各 地 在 努力 塑造 自己旅 游形象 的同时 ,忽 略 了区域 整体形 象的塑 造, 从而 导致长 三角至今 没有 确立一 个能够 概括 该 区域 旅游 资源 整体 特色 的旅游 形 象,如 苏、锡 两市之 间愈演 愈 烈
障碍 。 就 长三 角 目前 的旅 游 合作 现状 来 看 ,相关 的联 动发 展 机 制仍未 实质 性地建 立 ,实际运 行效 果与预 期效 果有 很 大 差距。主 要原 因是 各 城市 经济 的差异 和各 自为政的 体 制决定 的。各地 政 府都 为了追求旅 游 经济效 益 的最大
化, 为了有效控制旅 游经济的流动 , 逐步构 筑起 自我封闭、
内外旅游 市场形成 了较好 的影响。2 0 0 5年 以后 。长 三角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 各 地 区 总旅 游 人 数 ” 国 内 生 产 总值 ” 、“ 、“
的区域 旅 游业取 得 了突飞 猛进 的发 展 ,政府 部 门出台了
各种措施 以促进长三 角区域旅 游业的一体化 。 长三 角区域旅 游合 作存 在的 问题 是 旅游行 业标 准不
程 度来反 映 区域 间经 济联 系的结构 和方 向。从旅 游业 专
唐 天 O l 0 0 l 0 O l 0 津 . 3 . . 2 . . 3 . 7 8 7 8 7 9 4 3 5 7 7 l
河 03 2 北 2 9
长 三
捕 1 6 . 6 6
浙 06 9 江 . 9
地 区接 待入 境 国外旅 游者 人数 ”指 标分 别计 算各 L 指 Q
数,然后 分析 出国 内旅 游者 和 国外旅 游者 在旅 游 目的地 丰 富的旅 游资源 为依 托 ,以良好 的旅游 服务 和 方便 的旅 选 择 上 的差 异。 文章 选 择 了长 三 角地 区与 京津 唐 地 区 。 游 交通 为基 础成 为中国最 具吸 引力、发展 潜力最 大 的旅 利 用 L 指数 分析 它们对 国内、国外旅 游者 的吸 引能 力, Q 游 经济 圈。1 9 9 2年 ,长三角 区域 就曾经共 同举办 “ 浙 进而体 现 出长三 角地 区旅 游业的竞争力情况 。 江 沪旅 游年活 动” ,开创 了中国旅游 区域 合作的先河 ,在海 根据 2 0 ~ 0 9年的 “ 05 20 各地 区接待入境 人数” 各 、“
关于泛长三角旅游区域合作的思考
旅 游是全 球最 大 的产 业和发 展最快 的新兴 产业 之一 , 公认 的朝 阳产 业 和 富民产 业 。随 着 全面 建设 是
一
步 拓展 市场 、 整合 资源 , 建设世 界一 流水平 的旅游 目的地 体 系” 。这 为泛 长 三角 地 区旅 游 区域 合 作提 出
了 目标 , 明了方 向。从旅 游资 源看 , 长三 角地 区旅 游 资 源 丰富 , 成 了像 绍兴 这样 各 具 特 色 的旅游 板 指 泛 形 块, 互补性 强 。各地 旅游 资源特 点和 区别明显 , 具有 组合 搭 配 、 势 叠加 的 有利 条件 。这 种 在不 长 的旅 程 优
起 了上海 与苏南 经 济共 同向苏 中 、 苏北腹 地渗 透 的交 通 平 台 ; 长三 角南 翼 , 在 以杭 州 湾跨 海 大 桥 为主体 的
交通 网络 建设 , 为嘉 兴 、 苏南 经济 与浙东 、 浙北 经济 的融 合 创造 了 空前 的机 遇 。从 市 场 基 础看 , 以上海 、 杭
摘
要 : 文 围绕 泛 长 三 角旅 游 区域 合 作 这 一新 的命 题 , 经 济 地 位 、 作基 础 、 中城 市 的 作 用 等 方 面进 行 了深 入 思 本 实践 进 行 了分析 。 提 出 了进 一 步推 进 泛 长三 角旅 游 区域 合 作 的建 议 。 并
小康社会 的推进 , 方面 , 国旅 游业呈 现 出较 强的 生命力 , 一 我 前景 辉煌 。另 一方面 , 国旅 游业 总体水 平还 我 不高 , 与国际旅 游市 场仍 然存在 着不小 的差距 。在这 样 的背 景下 , 如何 进一 步 把握 时机 , 小 与 国际旅 游 缩 市场 的差距 , 为 当前摆在 各个地 区面前 的一项 重要课 题 。作为 经济最发 达 的泛 长三角 地 区 , 成 怎样 才能做 好这一课题 , 也越 来越 引人关 注 。笔者结合 绍兴 实际 , 经过 半 年多 的调研 , 为关 键 是要 进 一 步调 动地 区 认 优势 , 通过加 强区域 合作 , 来推 动泛长 三角地 区旅游业 的持 续快 速发展 。
略论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的建设构想(一)
略论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的建设构想(一)论文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合作;对策论文摘要:本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机遇、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带的框架构想,并提出了建设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带的具体对策。
长江三角洲,地跨江、浙、沪两省一市,包括上海等16个城市。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
同时,该地区凭借自身良好的经济、区位以及资源优势,旅游业发展也如火如荼。
新世纪,区域经济一体化、更为便捷的交通体系和世博经济等新的资源条件和发展要素,又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因此,加强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带,对进一步促进该地区旅游水平的全面提升和旅游经济的互动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建设的实施基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城市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正在逐步加强。
从区域整体看,苏、浙、沪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互补性,区域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互补性产生强近邻正效应,从而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增强对远程客源地的吸引力。
加强旅游合作,共同打造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的金三角,能使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从而增强对全国的辐射和对世界的吸引。
同时,区域旅游合作的良性运转又会进一步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在这种格局下,各市应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摈弃“孤芳自赏”式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大旅游、大产业、大联盟的联动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城市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的优势,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繁荣发展的经济基础、丰富悠久的文化底蕴以及长期以来的心理认同,是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带的基础,也使该区域旅游合作带的实施成为可能。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站 内 容 制 作 成 镜 像 ,并 在 对 方 网 站 上 进 行 链 接 , 资
源 共 享 ;三 方 就 网络 技 术 支 持 、人 才 培 训 、 电 子 商 务 达 成 共 识 ; 为 了方 便 国 内 外 旅 游 者 ,三 方 还 将 合
摘
要 :加 强长江三 角洲 区域旅 游合作 ,可整 合 区域旅 游资源 ,实现优 势互补 ,提 高整体竞争 力。近 几
年 ,长三角 区域旅游合作取得 了巨大的成果,但仍存在 合作主体模糊 、利 益关 系难 以调 整等 问题 。构建 “ 三
位 一 体 ” 主体 格 局 ,整 合 合作 各 方利 益 ,建 立 目的 地 营销 系统 ,可 以促 进 长三 角 区域 旅 游合 作 进 一 步 发展 。 关 键 词 :长 江三 角洲 ;区域 旅 游合 作 ;对 策
域 旅游 业发展 的客观需 要 。 I .增 强 旅 游 业 抗 风 险 能 力 。 旅 游 业 是 脆 弱 性 很 强 的 行 业 ,加 强 区 域 旅 游 合 作 ,增 强 相 互 之 间 的 抗 风 险 能 力 ,应 该 而 且 也 可 以 成 为 防 止 危 机 事 件 的
Hale Waihona Puke 2 .联 手 进 行 产 品 开 发 与 宣 传 。 长 三 角 区 域 通 过 合 同协 议 等 方 式 联 手 进 行 产 品 开 发 规 划 。 在 联 合
作 开 发 城 市 旅 游 电 子 商 务 智 能 终 端 ,并 有 英 、 日、 法 、 韩 等 多 种 语 种 支 持 ,提 供 旅 游 相 关 信 息 和 城 市 公共 信息查 询功 能及票 务售 卖功 能。 4 .携 手 建 设 无 障 碍 旅 游 区 。 取 消 外 地 旅 游 车 入 城 、人 景 区 的 限 制 措 施 ;允 许 其 他 城 市 的 旅 行 社
0716建设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目的地的调查与思考2(定稿
建设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几点思考潘启富从旅游发展趋势看,打造与建设休闲旅游目的地是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切入口。
要把新昌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出去,要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新昌,必须结合新昌实际,立足长三角,面向江浙沪,着力推进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
一、充分认识建设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目的地的重大意义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休闲旅游日渐成为一种趋势。
新昌建设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目的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现实需要:(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旅游业发展直接带动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和文化娱乐的市场繁荣,进而促进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现代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
同时,还间接推动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据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会给相关行业带来4-5元增值效益。
新昌经济发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必须加快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加快旅游业发展,扩大第三产业规模,提高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008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为7.1:57.3:35.7,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目前发达国家三产比重为71%,中等收入国家为61%,低收入国家也达到43%。
因此,要充分发挥旅游经济“兴一业、旺百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规模扩大和产业提升,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国民经济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结构转变。
(二)创建旅游经济强县,推进旅游产业深度发展的现实需要。
2007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县的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0亿元,基本形成旅游经济强县和长三角休闲旅游基地。
新昌区位条件比较优越,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这些都为创建旅游经济强县和长三角休闲旅游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界博览会,新昌正积极创建“城乡互动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这将为新昌旅游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策略研究.销售策略方案
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城市旅游联合协作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规避和控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过程中的风险,将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作为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共同打造旅游品牌在区域旅游合作中,联合推销、总体宣传是完全必要的。
城市旅游品牌是赢得旅游市场的重要武器。
在旅游竞争激烈的今天,针对旅游消费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中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应齐心协力,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共同打造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品牌。
可以利用各种大型的公关宣传活动、新闻报道、媒体广告等,推广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品牌,促进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体中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共同发展。
可以定期召开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联合营销协调会,共同研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市场宣传和营销策略、城市旅游互补性产品的组合搭配、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活动中的整体形象设计和塑造问题,并就联合组织客源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建立信任机制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的相互信任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重要基础。
因为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性,而且任何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行为都不能保证参与各相关利益群体得到公平的利益回报,所以在开展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各相关利益群体的相互信任。
要使彼此都相信对方是可以信赖的伙伴,能够进行通力合作,必须要采取一系列赢得对方信任的措施,通过诚信赢得对方信任。
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各利益相关群体之间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能够降低旅游联合营销的协调成本,提高旅游联合营销的效率。
重视政府主导作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区域是由上海市、江苏省8座城市、浙江省6座城市等共15座地级以上城市组成。
对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机构、实现机制的构建;相关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离不开长江三角洲各旅游城市的相关政府行政管理机关,尤其是旅游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参与与推动。
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之策
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之策作者:耿初叶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第33期摘要:国家对长三角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大力支持是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机遇。
目前,上游文化内容挖掘不够充分,资源利用形式单一、文旅产品缺乏清晰定位,内容主题不够突出、多部门协作机制有待完善,区域合作意识有待提升等问题成为制约长三角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主要阻碍。
对此,建议通过提升针对文化内容的挖掘阐释能力、广泛布局场景化体验式的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多部门协同合作机制、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的平台体系建设等方式,創新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径,让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助推长三角竞争力、影响力、融合度全方位提升的新引擎。
关键词:长三角;文旅融合;区域协同;现实困境;纾解策略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3-0140-03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的合作发展,并通过推出区域互惠政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式,在实现长三角文旅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
纵使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多方面的差异,长三角三省一市文旅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发展阶段和发展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区域内各省市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协同打造文旅产业共同体的目标却是一致的。
2021年4月,文旅部编制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其中第六部分明确指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并就文旅融合的落实落细提供了模式革新、金融支持和宣传助力等相应政策。
面对国家的大力支持,长三角三省一市要抓住机遇,推动文旅融合成为助力区域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一)文化自信:文旅融合的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要求长三角运用多种形式讲述好、呈现好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故事,从而扎实推动区域文旅相关产业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长江三角洲旅游业态转型升级与提升路径研究
长江三角洲旅游业态转型升级与提升路径研究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旅游重要区域之一,其旅游业态转型升级和提升路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多元化旅游产品:通过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
可以开展文化旅游、自然景观旅游、乡村旅游、美食旅游等,提供更多元的选择。
2. 强化文化旅游:利用长江三角洲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体验、文化遗址保护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升地区的文化吸引力。
3. 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区域,推广绿色旅游理念,提供绿色、环保的旅游体验。
4.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加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
5.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推广,增强公众对长江三角洲旅游的了解和认知,吸引更多游客。
6. 加强旅游协同发展:与周边城市进行旅游合作,共同推动旅游产业链发展,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
7.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对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游客的出行和居住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旅游发展应当注重生态环保,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中国的旅游业也在经历着快速增长的阶段,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长三角区域,作为中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其中,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的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了极具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然而,长三角区域的旅游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等。
因此,开展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和对策措施,对于促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优化旅游结构、提升旅游品牌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挖掘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层潜力和各城市的特色优势,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而提升长三角地区旅游综合竞争力。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归纳总结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特点,分析旅游产业现状和问题,阐述合作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2.总结国内外合作发展经验和成功案例,提出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的可行性方案;3.剖析现有旅游产品差异化程度,推进产品创新,进一步提高长三角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4.探讨长三角地区旅游品牌联合推广的战略路径和方式,扩大区域旅游营销的影响力和效果;5.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数据和信息,用于论证研究观点和建立数据模型。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文献综合分析、实地考察、实证数据统计等,建立科学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框架。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收集区域旅游资源和市场现状相关资料,运用SWOT分析法和PEST分析法,进行旅游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2.对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产品进行分析和评价,针对同质化的问题提出差异化和多元化的解决方案;3.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有关游客、旅游从业人员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数据和信息,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4.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经验和成功案例,结合长三角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旅游合作方案和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问题及对策探讨
刊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英文刊名: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年,卷(期):2009,25(6)
被引用次数:1次
1.何调霞长三角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及职能优化研究 2006
2.吴国清区域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区域化研究--兼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旅游互动[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01)
3.殷柏慧;吴必虎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对比研究--兼论环渤海次区域旅游合作道路选择[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4(06)
4.赵兰英长三角文化牵手的意义与途径 2003(03)
5.是丽娜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2004
6.张晨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 2007(11)
7.武光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基础研究--理论框架与合作模式 2007
8.张晨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 2006
9.薛莹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2)
10.江金波;余构雄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长三角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05)
11.邸明慧;王然中国旅游区域整合的新发展[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04)
12.卞显红;王苏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分析及其联合发展战略 2006
1.王永刚.李萌旅游一体化进程中跨行政区利益博弈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11(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lxygtyj20090602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