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发展区域。

该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共计18个城市,是中国最富裕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以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同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背景1.地理位置优越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其周围的城市有杭州、南京、苏州等地,紧邻海口,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这些都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人口密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密集,其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

同时,这个地区的人口规模也为产业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

3.传统特色优势明显传统的制造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同时还发展了一定规模的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为该地区以及华东经济带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通过区域内城市间的合作、产业的共享和交流,优势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经济效益和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2.优化区域布局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可以优化区域发展的布局,促进城市的协同发展,使区域内的城市互相补充,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3.提高生活质量一体化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收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挑战1.资源分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增长速度那么快,会引发资源分散的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精细化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该地区的发展潜力。

2.城市间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是一种重大挑战。

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城市间必须坚持协同合作,而不是互相竞争。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轴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其经济发展对整个华东地区以及全国经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更加强劲的态势。

那么,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协同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组成,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三省市之间的产业关系比较单一,往往出现相同产业在不同的城市内重复建设的现象。

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实质上就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三省市之间的经济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在实现三省市的共同发展的同时,破解三省市之间发展中的“短板”问题。

以上海为例,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上海在高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金融等产业领域与江苏、浙江等周边省份形成了合作机制,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接,实现产业的协同创新。

不仅提高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水平和技术水平,而且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绩效。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实现三省市之间的区域互联互通,形成合理的交通网络,更好的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人口资源配置。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基础设施,还包括物流系统、电子商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领域。

在这方面,长三角地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上海已经建设起了全球最大的港口集聚区——洋山港区和全球最大的人工岛——浦东新区,提高了上海港口和航空的运输能力;江苏、浙江也在积极建设高铁、地铁等城市交通系统,改善地区交通状况,加快区域互联互通速度。

三、拓宽有效市场,实现市场化机制有效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长三角地区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消费市场,而且还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好的地理优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各地域之间发展的差距逐渐扩大,这也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而在这个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便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瞩目中心。

因此,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下,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基本情况长三角由长江流域的沿海地区和黄浦江、太湖流域的地区组成,地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导致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

因此,2016年中央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实现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同发展。

此后,长三角地区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掀起了一股推进一体化发展的热潮。

例如,浙江省提出了“两化一性”、“三大攻坚”、“大湾区”等战略,上海市推出了“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发展规划,江苏省加速构建海河经济区等。

嘉兴市是长三角地区一座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城市,也是江浙沪三地交汇的枢纽地带。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嘉兴市也在积极探索城市发展新路径,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其一,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够协同推进产业链优化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其二,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够以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主旨,构建更加良好的人才孵化器。

同时,也可以通过人才流动和人才交流,促进长三角地区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其三,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够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使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然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由于目前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难免会出现一些地区资源支持力度不足的现象,从而影响了长三角地区的集成度。

基于合作博弈理论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例

基于合作博弈理论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例

基于合作博弈理论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例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主流模式,但是同一地区的经济单元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也会因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产生竞争和博弈的关系,通过合作博弈的方式来促进各个经济单元实现共同进步,这是在竞争情况下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策略。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对合作博弈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合作博弈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引言: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单元之间的博弈、发展不均衡以及产业分工不合理等问题,在研究长三角经济发展合作与博弈的过程中,发现采取科学的产业大分工和多元化的区域经济中心模式可以极大的促进合作博弈的实现,进而使区域内每一个经济单元都在合作博弈的过程中获得经济效益的整体跃升。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的纽约湾区和旧金山弯曲、日本的东京弯曲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典范,而这些地区的典型特点就是人口数量大、城市密度高、经济总量大以及产业体系相对完善等。

事实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难免都会被裹挟进庞大的产业链体系中,并且从中找到自身所处的位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经济规模的扩大、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对产业效益的追求,处在产业链中下游的国家或者地区也有机会逐渐进驻到产业链的上游,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往往需要同一地区的城市形成报团取暖、互助合作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因为这些距离更近的城市或者地区在市场需求、技术分享、原材料供应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通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方法使区域内的每一个城市都获得比较充足的发展空间,避免形成严重的产业重叠、市场竞争或者产能过剩等问题[1]。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非常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特点。

另外,长三角地区的总面积、人口规模、GDP总量以及在国内经济中的占比分别为35.914万平方千米、2.27亿、23.73万亿元、23.9%。

长三角经济研究报告

长三角经济研究报告

长三角经济研究报告
长三角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三个地区相互紧密相连并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特点。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最开放的经济区域之一,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约20%左右。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受益于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网络。

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

江苏省和浙江省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紧密,形成了一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该地区的城市之间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分工和协作,上海负责高端产业和金融业,江苏和浙江负责制造业和出口业务。

长三角地区还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公司,在工业、金融、贸易和物流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各地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然而,长三角地区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加,空气和水质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方面,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和合作。

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但也需要
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区域协调和合作,在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强省市。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存在着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差异。

本文将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各个城市的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间发展差异: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等多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但是这些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着差异。

比如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总量远远大于周边的城市和地区。

2. 城乡发展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相当明显。

在城市的发达地区,一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较低。

3. 产业结构差异: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和地区主要依托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主要以传统农业和轻工业为主。

二、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政策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当地政府政策的直接影响。

比如上海市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政府对于上海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2. 地理位置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不同城市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

比如靠近海岸的城市在对外贸易和外资引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3. 人才资源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不同城市和地区在人才资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城市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做的相对好一些,这也直接影响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 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均衡,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2. 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非均衡发展加剧了城乡、区域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导致了一些地区和人群的生活水平较低。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包含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多个省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显著长三角地区由于跨省份的地理位置,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上海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远高于其他地区,而浙江、江苏等省份经济实力较为强劲,但与上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而安徽等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

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城乡分布不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尤其是在近年来城市化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消费能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而农村地区发展受限,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地区明显差距。

三、各行各业之间的差距明显长三角地区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传统制造业和行业最近几年面临着持续下降、困境或衰败,而高技术、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行业则不断加强,拉动着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某些城市组织和优势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其他城市则依赖于传统行业或弱势企业。

四、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种环境污染不仅在城市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在城乡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的环境损害将会继续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和地理等因素长三角地区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基础差别较大,影响了其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二、政策和体制等因素不同地区在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也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的省份实施的政策、规划不同,导致地区间信息不对称、产业不均等问题,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活力最为强劲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不断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就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情况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中居前列。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巨大,工业和服务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产业结构先进。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1.政策支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创新发展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影响较大。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产业升级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对于经济协调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产业升级对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科技创新4.市场需求长三角地区的市场需求对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拥有庞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强劲,市场潜力巨大,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人才支持6.外部环境长三角地区的外部环境对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现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苏五个省市组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国的前列,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种特点和优势。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长三角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了便利条件。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平衡和不足之处。

一方面,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间产业结构、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人口流动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地区相对落后,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长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协调,实现互利共赢。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现状呈现出光明的一面,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1.2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其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但与之相邻的安徽、江西、山东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较低。

这种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规划与发展不平衡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一些城市规划不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导致了经济资源的不均衡配置。

交通基础设施差距以及人口流动和社会保障差异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背景的重要方面。

【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是指中国东部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

这一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和人口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本文将从区域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探讨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一、区域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区域协同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加强了区域合作,通过建设综合性交通网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了城市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资源共享。

例如,沪苏浙皖四省市在交通、产业、人才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推动了长三角地区共同繁荣。

此外,长三角地区还积极探索跨省市的统筹发展机制,推动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二、创新驱动创新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长三角地区推动了“科技创新2030”和“双创”等政策,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长三角地区还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如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等,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

三、对外开放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之一,具有重要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地位。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强与国际高水平经济体的联系,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

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和杭州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建设,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了更多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进驻。

此外,长三角地区还加强了与外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了国际人才的互访和交流,提升了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总结起来,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和对外开放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

2024年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分析现状

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长三角经济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组成。

该地区具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全球一流的港口、金融和科技中心。

在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将对长三角经济区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2. 可比性分析长三角经济区市场的可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规模、产业结构和竞争环境。

2.1 规模分析根据统计数据,长三角经济区市场的总体规模庞大。

2019年,该区域的人口总数超过2000万,GDP总量接近4万亿元人民币。

其中,上海市以其卓越的经济实力成为长三角经济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2.2 产业结构分析长三角经济区市场的产业结构多元化且具有互补性。

制造业是该区域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包括汽车、机械、电子等行业。

与此同时,该区域的现代服务业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金融、科技和物流领域。

2.3 竞争环境分析长三角经济区市场的竞争环境相对激烈。

该区域汇聚了大量的企业,竞争压力较大。

同时,该区域的交通和物流发达,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营销环境。

3. 市场细分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细分。

3.1 地理细分根据地理位置,长三角经济区可以分为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三个主要市场。

不同地区的市场特点和发展趋势存在差异。

3.2 产业细分根据产业的不同,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可以细分为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多个子市场。

这些市场在规模、竞争程度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4. 发展趋势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在未来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4.1 区域一体化发展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将进一步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市场间的合作与交流。

这将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4.2 创新驱动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将注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

这将推动市场向更高质量、更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4.3 服务业升级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将进一步升级服务业水平,提供更多丰富、多样化的服务。

这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A src A og wt t n on eln f Y g e RvrDea r nlpann ,te Y n t ie D l ei o s b t t l i h a nn cn [o a t ie a n h e e n z h e a l ig h ag e Rvr ea rg n cme 舀o n z t o
长 i角 地 区是 以上海 为 中心 的大经 济都 市 圈 ,包括上
海 市及 江苏 、 浙江 2省 。 由于 良好 的基 础设 施条 件和 经济发
21 行 政 区经济分 割 阻碍 区域经 济发展 .
目前 , i角 的 “ 政 区经 济 ” 象 严 重 阻碍 着 区域 经 长 行 现 济 的协调 发展进 程 。 谓行 政 区经济是 指 “ 所 由于行政 区划 对 区域 经 济 的刚 性 约束 而产 生 的一 种 特殊 区域 经 济现 象 , 是 我 国区域 经济 由纵 向运行 系统 向横 向运行 系统 转变 过程 中 出现 的具 有过渡 性质 的一 种 区域 经 济形式 ”其 主要 特征 表 。 现为 : 经济发 展 中渗透 着强 烈 的地 方政 府行 为 ; ① ②生 产要
Det r go a e o my la e in l c no .
Ke s wor s Ya gz v r Det ;Re in le o o ; C o dn t n; Me h n s y d n te Rie l a go a c n my o r i ai o c a im
发展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 : 长三 角 ; 区域 经 济 ;协 调 ;机 制 中 图分 类 号 : 17 F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2 4 2 1 )8 06 一) 10 — 0 X( 02 0 — 0 9 ( 2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并非完全均衡,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经济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包含了上海这样的全国经济中心,以及江苏、浙江两个经济大省,这三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当高,但是它们之间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上海经济总量巨大,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江苏、浙江两省的经济增速虽也较快,但总量与上海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同时地区发展也不够均衡。

2、城乡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发展较为迅速,而乡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表现。

3、产业结构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体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而且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上海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相对薄弱,而江苏、浙江两省则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相对薄弱。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也是造成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

1、历史遗留问题长三角地区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

而且,上海、江苏、浙江在国际贸易、金融等方面都拥有很大的优势,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了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2、政策导向不明长三角地区由于历史人文、地理等各方面原因,其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政府在进行宏观政策制定时,对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没有给予充分考虑,政策导向不够明确。

缺乏针对性的政策,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

3、区域协调发展不力长三角地区内部虽然存在多个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城市,但是其发展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配合,互相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缺乏合作。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地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长三角地区是以上海为核心,向外辐射的一大经济区域。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如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创新驱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等。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在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得到了充分的推动和实践,但是该区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在部分领域存在一些发展瓶颈,如交通、环保、土地使用等。

本文将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为该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章: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历程长三角区域是指华东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江西等省市,是中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区域跨度较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浦东开发开始,到2005年全面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再到近年来的创新驱动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长三角的发展可谓是一部辉煌的史诗。

第三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意义和目标长三角区域是我国最为发达和开放的地区之一,是中高端制造业、先进服务业和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聚集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目的是加强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快区域内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构建起一个紧密联系、协调发展的长三角地区经济体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市场整合和发展模式创新。

第四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交通运输: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交通运输不发达。

长三角地区交通拥堵、运输成本高、物流效率低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环境污染:长三角地区工业发达,经济活动频繁,环境保护任务非常繁重。

大量工业和交通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会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影响到长三角地区人民的健康。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四个省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现象,一些城市地区经济高度发达,而另一些地区则发展滞后,这种不均衡的现象给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非均衡现状1. 经济总量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总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2019年上海市的GDP总量就达到了3.6万亿元,而安徽省则只有3.4万亿元。

上海的GDP总量是安徽的10倍以上,这种明显的不均衡分布使得长三角地区整体的经济总量分布极不均衡。

2. 产业结构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上海是金融、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聚集地,而安徽则以传统产业为主。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导致了长三角地区内部的产业协调性较差,容易出现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3. 区域城乡差距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城市的发展相对于农村而言更快速、更稳定。

城乡差距不仅在经济水平上有所体现,更在民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1. 区域政策不均衡长三角地区各个省市间存在着政策的不协调和不一致,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对企业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而一些地方政府则对本地企业给予了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不均衡。

2. 区域基础设施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的重要因素。

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地方产业结构差异长三角地区的地方产业结构差异很大,这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长三角地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长三角地区
城市群 最为典 型 。
从 涵 义 上 看 , 立 城 市 群 是 发 展 区 域 经 济 的 一 种 有 效 建
手 段 , 者 的 共 同 的 目 的就 是 发 展 经 济 , 进 地 区 经 济 的 快 二 促
速 健康 发展 。 2 2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基 本 概 况 .
2 区 域 经 济 与 城 市 群
全 国 经 济 总 量 中 占 到 近 五 分 之 一 , 为 东 部 地 区 发 展 水 平 成
的 不 同 性 质 、 型 和 等 级 规 模 的 城 市 , 托 一 定 的 自然 环 境 类 依
目前 是 全 国 发 展 速 度 最 快 、 资 环 境 优 良 、 投 创 条件 , 以一 个 或 两 个 超 大 或 特 大 城 市 作 为 地 区经 济 的 核 心 , 最 高 的 地 区 , 借 助 于 现 代 化 的 交 通 工 具 和 综 合 运 输 网 的 通 达 性 , 及 高 新 能 力 突 出 的 地 区 之 一 。 以
的特性 , 筑 中部 区域经济联 动发展 的支 撑平 台。 构
所 谓 城 市 群 , 指 在 特 定 的 地 域 范 围 内 具 有 相 当 数 量 是
长三 角在 2 0世 纪 9 O年 代 以 来 上 升 势 头 特 别 明 显 。 20 0 8年 前 三 季 度 , 三 角 1 市 G 长 6城 DP总 计 2 8万 亿 元 , . 在
纽 ;3 拥 有 发 达 的 网 络 结 构 ; 4 合 理 的 城 市 职 能 分 工 。 目 () ()
对 照 国 际 上 五 大 城 市 群 , 们 认 为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构 我
建世 界第六 大城市 群有以下几 个方面 的优势 。 ( ) 向海 洋 、 托 长 江 、 靠 内 陆 发 达 交 通 联 系 世 界 1面 依 倚 各 地 的 区 位 优 势 ;2 经 济 实 力 雄 厚 ;3 外 向 型 经 济 蓬 勃 发 () () 展 ;4 交 通 网 络 发 达 ;5 以上 海 为 中 心 的 龙 头 城 市 ; 6 专 () () ()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以上海、南京、苏州为例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以上海、南京、苏州为例
流 也 已经 变 成 劣 V类 水 。
长三 角地 区这 种投 资 驱动 型 的增 长方 式 一 方 面促 进 了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 另 一 方 面 也 带 来 但

娄1 0
方阵的上海 、 苏州 、 南京为例来说明情况 。


长三角 区域经济发展 方式分析
1o o
1 投资 驱 动是 经济 增 长 的主 动力 , 济 发展 方 . 经
式 普遍粗 放 从 长三 角各 市 的统计 公 报 看 , 资驱 动仍 然 是 投 其 经济增 长 的基本 动 力 , 济 发 展方 式 依然 普 遍 为 经
年 份
堡 6 0
嬖4 0
磬 2 0

于无锡的太 湖 蓝藻危 机 可 以说 是一 个 典 型的代
表 。号 称 “ 方威 尼 斯 ” 苏 州 其 情 况 同 样 也 不 东 的
图 3 20 2 0 0 3— 08年南京市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与地 区生 产 总 值 增 长 率 ( ) %
① 长三角城市包括 : 上海市 ; 江苏省的 8 个市 : 南京、 苏州 、 扬州 、 、 镇江 泰州 、 无锡 、 常州、 南通 ; 浙江省的 7 市 : 个 杭州 、 宁波 、 湖州 、 嘉兴 、 舟
山、 兴 、 州。 绍 台
第 2期
刘建芳 : 长三角 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
目前正面临经济发展 方式粗放所带来的诸如外来人 口急剧膨胀、 资源紧张、 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 困扰。
要 解 决这 些 问题 , 进 长三 角 区域 的可持 续发展 , 必须切 实转 变经 济发 展 方 式 , 化 调 整 产 业 结 构 , 强 促 就 优 增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区域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特别是中国的长三角地区,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具有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它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的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模式随着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地区协调发展逐渐成为了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在不同城市间进行经济资源整合和功能区整合,实现经济和资源共享。

这种模式的具体实现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推动,并且需要各城市间进行协同统筹和优势互补。

长三角地区的发达经济和丰富资源吸引了国内和国外的投资,各城市需要进行经济优势的整合和市场调整,以实现协同发展。

此外,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人口流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整合和协调,以实现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和资源共享。

通过此种方式,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可以共同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市场机会,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

二、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路径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必须在发展路径上不断与时俱进。

展现较好的一体化发展路径,将极大的帮助长三角地区实现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

下面将从政策、战略、市场和技术等方面讨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路径。

(一)政策方面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的介入和统筹,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服务。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各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和市场整合,同时在环境保护、缓解城市拥堵等方面加强协作。

政府还可以推动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引领长三角地区的发展。

(二)战略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需要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以应对市场环境和政策变化。

城市间可以进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进一步推动本地区产业升级。

同时,城市间可以加强合作,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的发展水平。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对长三角区域的界定我国学者张佑林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发展政策、进行资源整合等措施,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损耗,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行政壁垒,从而保证本区域内部分工科学、运转有序和合作共赢,使整个区域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对外更具竞争力。

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都在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长江三角洲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2008年国务院将长三角扩大到江苏、浙江全省和上海市,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以上海为龙头的22个城市,除上海外,还包括另外21个城市: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泰州镇江盐城淮安浙江省:杭州宁波衢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金华台州安徽省:合肥马鞍山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土地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却创造了18.7%的gdp、22%的全国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在这片中国最富饶的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逐步形成:除了上海和苏锡杭外,为”长三角”经济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也极具竞争力。

2010年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8个”长三角”县市进入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成为可能。

这一经济巨人群,也吸引了众多外企外资的目光。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超过1500亿美元,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规划》给出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研究

人 口( 万人 )
12 . 912 3 5 8 10
人均 G P 元/ 人 【密度( 平方公 里) D ( 人) n l 】 人/
7 99 88 435 4 3 3 3 00 59 0
江 苏
l2 0 060
30 1 46 . 2
72. 7 45
4 22 43
99 68 分 别 为长三角 的 4 . . %、. %, 47 %和 3 .8 0 %。 6
里 经过 3 的快 速发 展 ,长三 角 区域在 经济增 长 0年 总量 、 规模 、 幅和 围际 化等方 而 , 增 已成 为 中同经 济 的
新增 长极 。据 全 国第 二次 经 济普 查数 据 ,0 9年 , 20 长 角地 区 G P达到 7 7 5亿 元 ,长 三角 地 区 以 占全 D 92 国 1 %的土地 创造 了 占全 同 2 .1 . 0 1 %的 G P 该地 区 6 D。
区位条 件优 越 , 自然 禀赋 优 良 , 经济 基础 雄厚 , 城镇 体
系完整 , 体制比较完善, 科教文化发达 , 已成为全国发
展基 础最 好 、 制环 境 最 优 、 体竞 争 力最 强 的地 区 体 整
之一 . 在我 同社 会 主义现代 化建 没全 局 中具有 十 分重
要 的 战略地 位 。
长江 i角洲 地 区包括 上海 市 、江苏 省 和浙 江省 ,
据 全 同第 二次经 济普 查 . 区域 面 积 2 . 全 1 7万 平方 公 0
个, 京津 唐 地 区城 市 分布 密 度较 低 , 为 前两个 地 区 仅 的 12 经 济发展 总量水 平 比较 , /。 长三角 区域有 明显优 势 ,0 8年实 现地 区 G P 6 1. 20 D 6 545 6亿元 , 占全 国 G P D 总量 的 2.2 21%,珠 三 角 与 京 津 唐 地 区 G P分 别 为 D 2755 94 . 8亿元 和 24 3 7亿 元 ,占全 同 G P总值 的 00 . 5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引言1.1长三角概况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

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从GDP总量来看,长三角地区以仅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10%的人口,产生了全国GDP总量的近30%;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1.2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99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上海、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构想,从此拉开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序幕。

然而长三角区域江、浙、沪三部分分属三个独立的省市,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该地区分别形成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上海模式”等不同的经济格局,其中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国营龙头老大”。

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各地各级政府确立新的发展模式,谋求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这必将促进苏浙沪三地范围内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和合理配置,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及国际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长三角地区新的竞争优势,提高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政府经济行政行为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改革开放使得江、浙、沪根据自己的特色,各自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

正是由于此,三省市政府对各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偏爱有加,对自己区域形成的产业结构也是衷心耿耿、不愿释怀。

到目前为止,江、浙、沪三地的分工与合作仍然相对封闭,甚至有所排斥。

在中国加入WTO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江、浙、沪三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合作不断增多。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格局的公认程度不断提升,政府部门如何面对发展如此之快的经济格局,及时调整自己的职能,改变自身的行政理念,完善自身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

1.3问题的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江、浙、沪三省市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将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和增长点,同时也将推动这一地区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然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各地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采取的种种政府行为,带有明显的地方功利主义和保护主义色彩,而忽视了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互补与协调。

比如,长三角出现了诸多类似“倾销式开发区建设”、“区域环境污染”、“经济结构大幅雷同”、“各地争相发展制造业基地”等一系列政府间协调失败的案例。

那么,“为什么文化如此丰富、资源禀赋如此相同、历史具有如此的密切联系、经济结构如此互补的地区,却在经济发展中如此四分五裂,形不成一种一体化发展的格局”1?是什么导致了在信息能完全沟通的情况下,其协调搏弈结果仍然达不到帕累托最优而导致博弈失败?通过对政府这些经济行政行为的实证分析,我们从政府协调博弈的预期得益、博弈成本、博弈对象和信息沟通等方面来研究政府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协调搏弈失败,并由此从政府职能改革方面着手,提出政府如何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调整、完善自身职能,从而加强博弈的协调功能,构建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更好地为市场服务,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服务。

1.4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面对国际大市场挑战的不仅仅是企业,更重要的反而是政府。

WTO的许多规则恰恰是针对政府而来,这些规则也只有政府才能执行和遵守,不是企业,而是政府成了WTO的首要冲击对象。

中国各级政府面对如此机遇和挑战,如何尽快调整自己的行政理念,改革现行行政体制,完善自身行政职能,以及转变行政行为和管1洪银兴、刘志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页理方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

1.4.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2000)就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模式方面提出了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并对不平衡发展理论提出了四种发展模式:梯度推进、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12]。

中国人民大学高洪深等(2000)对区域经济的结构、组织形式、区域空间结构、区际分工与协作、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4]。

洪银兴、刘志彪等(2003)在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方面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相似,产业分散开发,经济发展路线接近,发展水平相当,易于形成竞争局面;同时,各地经济结构相近但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为区域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可能[9]。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方面,陆大道(2001)将其划为四个阶段,即社会经济结构中以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过渡性阶段、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朱传耿等(2001)[23]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刘思华(2002)就各类区域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问题与区域发展中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理论[11]。

李文良等(2003)关于政府职能及其转变等方面提出: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可以从职责范围和作用层次两个方面确定政府行政管理的目标、内容、过程及其运作方式,以形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职能体系,为政府科学地进行管理奠定基础。

新型的政府行政理念也在不断兴起,如服务行政[10]。

其要求:1、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2、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3、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掌舵的人应该看到一切问题的可能性的全貌,并且能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

划桨的人聚精会神于一项使命并且把这件事做好。

掌舵型组织机构需要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4、政府行政中引入市场化模式。

我国学者王传宏等(2002)就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方面指出: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各方力量在互相冲突中获得平衡[18]。

公共2[美]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1月,第288页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公共部门及其人员对公共政策制定有着主要的直接的影响,他们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体制形式。

1.4.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亨利(2002)就政府间行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政府间行政指的是为实现具体的政策目标对政府间关系的管理和协调......而政府间关系是指所有拥有不同程度的权威和管辖自治权的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的一系列金融、法律、政治和行政关系”[8]。

关于博弈论方面的研究则比较丰富,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对微观经济领域,也有涉及宏观经济领域的。

博弈论是一种独特的处于各学科之间的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

博弈论是由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创立的。

博弈论领域第一本重要著作是诺伊曼与另一个伟大的数理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共同写成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当然,摩根斯坦把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带入了合作中,但是诺伊曼也同样意识到那些思想并对新古典经济学做出了其他的贡献。

而纳什均衡是最经典的现代博弈论范例。

20世纪50年代,纳什就提出了著名的纳什均衡(囚徒的困境)。

1968年,格雷特•哈丁成功地将“囚徒的困境”和资源耗竭结合起来,提出了“公用地灾难”。

哈丁说:“在信奉公用地自由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追求各自最大的利益。

这是灾难所在。

......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2] [13] [15]。

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Russell W.Cooper(2002)则提出了宏观经济学中的协调博弈理论,并提出了政府在解决协调问题中的角色,既可以保持经济的稳定性,又可能导致政策的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时间不一致性”,“在一些情况下,私人行为主体与政府之间不同的目标会导致时间一致性问题的出现。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私人行为主体无法将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也会导致时间一致性问题。

这些外部性的存在既为政府干预提出了理由也同时成为时间一致性问题的基础”;“从直觉上来说,政府可以选择一个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影响私人行为主体的选择。

然而,一旦选择了X,政府就无法影响私人行为主体,所以政府必然想采取一个不同的行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艾里克•拉斯缪森(Eric Rasmusen)(1989)从信息的角度对博弈论提出了对称信息动态博弈、声誉和对称信息重复博弈以及不对称信息动态博弈的理论[15]。

虽然,从宏观背景看待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无论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之下,还是如同整个中国政府一样处于WTO的环境氛围中,中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的主要侧重点有:地方政府作为独立行政体,其在本国经济大背景下应当成为什么样的角色?政府和本行政区企业、本辖区市场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共同面对经济问题等。

但是,纵观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间政府职能和协调博弈方面的研究,以及引发的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问题,我们觉得目前还鲜有人问津。

在区域范围内地方政府相互间如何面对既独立又统一、既竞争又合作的市场环境、既是独立的行政体又必须互相联合的政治环境、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如何进行公共行政决策、如何协调局部利益和区域利益、如何处理区域利益与区域外部利益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面对区域外市场等问题,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5研究方法及论文的构成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也成了政府制度创新、协调发展、共谋未来的实验田。

但在许多的辉煌背后,我们也看到,在各行政区域政府间的互相协作、协调机制的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根据艾里克. 拉斯缪森(Eric Rasmusen)相关博弈理论,“博弈中包括如下必不可少的因素:参与者(players)、行动(actions)、信息(informations)、策略(strategies)、支付(payoffs)、结果(outcome)和均衡(equilibria)”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