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合集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下面将以全面、生动的方式,回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长三角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开始逐渐走向市场经济,各地区积极引进外资、开放沿海经济开发区,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信息传输和交通不便,三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还有待加强。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开始展开更加密切的合作。

上海自贸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建设,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各地区逐渐形成了分工合作的产业布局,上海发展金融、金融服务业,江苏发展制造业,浙江发展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

三地区的经济互补性逐渐显现,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格局。

进入21世纪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长三角地区开展合作试验,确定了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领域。

在此基础上,长三角地区推动了更加密切的合作,加强了政策沟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等方面的合作。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如沪宁杭高铁、苏州轨道交通等的建设,进一步缩短了各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

此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也为企业和人才的自由流动提供了便利。

如今,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拥有世界级的金融、贸易、航运等产业集群。

江苏和浙江也分别在制造业和互联网经济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三地区紧密合作,形成了全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经济体系。

同时,长三角地区还在社会文化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共同推动协同发展。

展望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长三角地区还需加强政策协同机制的建设,消除行政壁垒,进一步深化产业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还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效益。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心得 (2)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心得 (2)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心得引言概述: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为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我们参加了一场座谈会,与各界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性和挑战。

在这次座谈会中,我们深入了解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和现状,并分享了一些心得体会。

正文内容:1. 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和意义1.1 经济发展的需求: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实力相对均衡,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整合资源,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

1.2 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紧密相连,交通便利,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形成更加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1.3 政策支持的推动:中国政府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2.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挑战与问题2.1 城市发展差异: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不一,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解决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确保各城市共同发展。

2.2 行政体制不一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行政体制的不一致造成了一体化进程中的管理和协调问题。

2.3 资源整合难度:长三角地区资源的整合需要克服各城市之间的利益分歧和资源配置的问题。

2.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3.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3.1 加强政策协调: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协调,制定统一的政策措施,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

3.2 建立交通网络: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建设,提升交通网络的连通性和便捷性,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3.3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的优化布局,形成互补和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3.4 加强人才交流: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共享,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5 加强环境保护: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加强环境保护,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基本策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体化进程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然后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包括经济、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

本文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引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经济协同性显著增强。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经济协同性日益显著。

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日益明确,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其金融、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引领区域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则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制造业、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区域内外的快速通达。

同时,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信息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力。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创新的重要源泉,区域内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配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长三角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轴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其经济发展对整个华东地区以及全国经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更加强劲的态势。

那么,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协同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组成,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三省市之间的产业关系比较单一,往往出现相同产业在不同的城市内重复建设的现象。

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实质上就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三省市之间的经济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在实现三省市的共同发展的同时,破解三省市之间发展中的“短板”问题。

以上海为例,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上海在高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金融等产业领域与江苏、浙江等周边省份形成了合作机制,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接,实现产业的协同创新。

不仅提高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水平和技术水平,而且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绩效。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实现三省市之间的区域互联互通,形成合理的交通网络,更好的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人口资源配置。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基础设施,还包括物流系统、电子商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领域。

在这方面,长三角地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上海已经建设起了全球最大的港口集聚区——洋山港区和全球最大的人工岛——浦东新区,提高了上海港口和航空的运输能力;江苏、浙江也在积极建设高铁、地铁等城市交通系统,改善地区交通状况,加快区域互联互通速度。

三、拓宽有效市场,实现市场化机制有效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长三角地区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消费市场,而且还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好的地理优势。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个地区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下面,我将从“三农”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解决办法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三农”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水平不高。

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当前农村发展不均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现象较为突出。

4.农村公共服务不完善。

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不足,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较少。

5.农业经营主体多样性不足。

现阶段,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户为主,规模化经营、企业参与度较低。

1.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不平衡。

长三角地区乡村经济受到城市的辐射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相对滞后。

2.农业科技创新不足。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缺乏科技支撑引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难度较大。

3.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导致土地流转困难,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市场化进程。

4.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金融机构相对较少,对农业、农民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未得到解决,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保障和社会保障水平。

解决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的努力。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长三角地区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的构建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的构建
整 备方 面采 取联 合 和合 作 的行 为 。长江三 角洲 区域
认 为 区域经 济一 体化 主要 是政 府部 门 的工作 ,包 括 中央政 府 和地方 政府 ,并 认 为一体 化 的最终 目标 是
建 立 一个 统 一 的行 政 机 构 。然 而 在 市 场 经 济 环 境 下 ,企 业 和个体 是市 场 的主体 ,也 是资 源和 要素 配 置的 主体 ,是推 动 区域经 济发 展 的主要 动力 ,离 开
识 是将 其 和欧洲 一体 化联 系起来 ,认为 一体 化主 要 是 政府 部 门之 间的协议 、协调 和指 导 的统 一 ,由此
素 的 自由流 动 ,并 使 区域经 济整 体化 倾 向不断 深化
的客观进 程 ;第 二 ,长 江 三角洲 地 区各次 区域通 过 交 流 、会谈 、协 商 、协 议 等形式 在包 括 向区域 内提 供协 调 一致 的公共 产 品 ( 如全 区域协 调 的规划 、政 策 、规 章制 度 、规 范 、标 准 等 ) 以及 社 会 资本 的 ,
维普资讯
经 济理 论与 经济 管理 2 0 0 8年 第 5期
长 三 角 区域经 济 一体 化研 究 问题 与分析 框 架 的构 建
陈建 军
( 江大 学 区域 与城 市发展 研 究 中心 ,杭 州 3 0 2 ) 浙 1 0 7
念 有 比较 全 面 的 认 识 和 把 握 。
在 中 国转 型经 济 的背景 下 ,所 谓长 江三 角洲 区


长 三 角 区域 经济 一体 化 的概 念
域经济 一 体 化 ,主 要包 括 两 个 方 面 的 内容 :第 一 ,
适应 市场 经济 发展 的内在要 求 ,长江 三角洲 地 区各

边界效应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边界效应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屏蔽效应增大的现象及其原因、 加强一体化建设、 推 动经济转型等问题还有待深化研究 。本文尝试运用 经济增长收敛性模 型、 ar Br o回归方程结合重力模 型和 Hed与 Mae 正 后 的 边 界 效 应 模 型 , a yr修 对 18 9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 边界效应 对长 三角 经济一体 化 的影响进 行分 析 。
收稿 日期 :0 1 2 6 2 1 —1 —2
作者简 介 : 郭晓合 , , 男 山东高唐人 , 教授 , 士生导师 , 博 研究方 向 : 区域开放经 济 ; 王来全 , , 男 山东诸城人 , 硕士生 , 研究方 向: 区域经济一体化 。
6 6
郭晓合 , 王来全 : 边界效应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问题研究
易的阻碍效应 , 特别是运用引力模型 、 重力模型的实 证 研 究 。Mc alm 利 用 修 改 的 引 力模 型 分 析 了 Cl u 18- 19 间美加 两 国 的边 界效 应 [ 。F acs 9 8 90年 1 rni ] — C eun 和 C r s A n 将国内偏好界定为国内 O qe a R al a o oI
郭晓合 , 王来全
( 华东 师范大学 商学院 , 上海 2 0 4 ) 02 1
摘要: 运用经济增长收敛性 模型 、ar Br o回归方程结合重力模型和 Hed与 Mae 修正后的边界效应模 型 a yr 对 1 8 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 化趋 势和边界 效应对长 三角经济一 体化 的影 响进 行实 证分析 。研究 表 9 8年 明: 总体上看 ,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 , 边界效应在 减小 , 同性 在增加 。进入 2 世 纪, 趋 1 地方政 府追 求行政区域边界内的利益 最大化 , 使得江苏与 上海 、 江的边 界屏 蔽效应增 大 , 三角经济一体 化进程 任重 浙 长

如何推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探讨

如何推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探讨
融一 体 化 合 作 得 到 不 断推 进 ,金 融 协 调 发 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受到影响 。
展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 如异地贷款 、 跨区
同时 .行 政 区划 也 带 来 了金 融 监 管机
域外 汇资金清算 、 货币市场来往 、 证券市场 构 和商 业 银 行 的地 域分 割 。主 要 金 融 机构
省一市各项存款余额 19 9 3 7 4亿元 , 同比增 构通常高度依赖 于本地金融机 构的资金 ,
长 2 .% : 款 余 额 15 5 81 贷 0 7 4亿 元 , 比 增 以 满 足 于 本 地 区 重 大 生 产 项 目 的 顺 利 开 同
长 3.%: 良贷款余 额 13 0 7 不 5 5亿元 , 比年 展 ,这导致各级政 府对 于资金渴求愿望强 初下降 4 亿 元。 3 烈 。更不愿意本地资金流向其他地 区。因 在各方积极推动下 ,长 三角地 区的金 此 , 对资金跨地流动设立 了重重 障碍 。 使金

苏 、 两 省 为腹 地 的 区域 经 济 体 , 力 地 带 浙 有
价 格 指 数 — — 长 三 角 票 据 贴 现 价 格 指 数 , 构本 身管理体制的限制 .在不 同省市不同 积 极 引 导 长 三 角 地 区 企 业 发 行 短 期 融 资 金 融 机 构 之 间调 拨 资 金 的 操 作 难 度 大 、 运 券 .09年 长 三 角 地 区 共 有 3 20 7家 企 业 发 作周期长。 目前金融机构的行政区划所形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及成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合作必 金 融 一体 化 过 程 中的 不确 定 性 将有力促进其它各生产要素在区域 间的 自 在长三角都市圈中 ,上海作为金融 中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

文章首先简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

其次,分析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最后,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弱、城市发展缺乏精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

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

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

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

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

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

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

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协 作性 较差 ; 技术创 新 不够 , 助开发 能 力薄 弱 ; 资 真正 技
缺乏具 有 国际竞 争力 的高端产品 ; 这一地 区经济发展 最为宝贵 的 自然资 源 ,然 而它也是 阻 术 含量高 的产 品不 多 , 重复 碍 区域 经济一体 化进 程较 为显著 的 自然天堑 。这一 自然 产业布局上 各 自为政 , 布点严重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
二、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困境
“ 长三角 ” 经济 整合有着 得 天独厚 的优势 , 但在 2 多 O 年 的区域经济一 体化的发展 历程 中 ,区域 内部 的行政 区
( 产业结构趋同, 三) 经济效益不高 长三角的 1 个城市中, 6 选择电子信息业 的有 1 个 , 2
选 择汽车作 为重点 发展产 业 的城市 有 l 个 , 1 选择石化业 的有 8 。 个 高新技术产 业 的发展 也主要集 中在 I 产业 、 T 生 物 医药 、 新材料 产业等 方面 。 这势必 会导致产业结构趋 同
区域性的统一市场 , 优势互补 , 在竞争 中寻求合作 , 最终 实现整体联动发展。然而在一体化的进程中仍存在一些
问题 亟待解 决。
经济竞争 大于合作 。当然 , 目前上海 正在 调整其产业 结
构, 试图以梯度推移理论为依据 , 在实现 自身产业结构的
优化升级 的同时 , 强城市 问合作 , 辐射效应 ” 动其 增 以“ 带 他城市产业结 构的优化 和升级 。
施 网络 体 系。 进 区域 城 市 网络 化发 展 ; 整优 化 区域 产业 结构 和 空 间布 局 ; 化 上 海在 长三 角地 区的核 心城 市 作 用 , 而使 促 调 强 从
“ 长三角” 区域 内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由于经济发展 中的 内在联 系而联 结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 以实现 区域整体 实力和综合竞

长三角一体化课题调研报告

长三角一体化课题调研报告

长三角一体化课题调研报告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个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深度一体化发展。

这一概念首次提出于2016年,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与发展,提高整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地区之一,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江苏是全国的制造业中心,浙江是全国的外贸中心。

这三个地区的优势互补,潜力巨大。

然而,由于地理区位和行政分割的限制,长三角地区长期以来面临着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而长三角一体化的提出,旨在通过深化合作,打破地区壁垒,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共同发展。

二、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1.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基础,一体化的发展将有助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整合水平,提高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竞争力。

2.优化资源配置。

长三角地区拥有优质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一体化发展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交通、能源和信息网络的重要枢纽,一体化发展将有助于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地区的交通运输和信息流动效率。

4.推动城市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有多个大城市,一体化发展将有助于推动这些城市的协同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长三角一体化的问题与挑战1.政府间合作难度大。

长三角地区由于跨省界,各地区的政府之间合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解决政府的权责划分和利益平衡问题。

2.城乡发展差距大。

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相对较快,但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3.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4.人才流动限制。

长三角地区的人才流动受到限制,各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和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路径1.加强政府间协调。

各地区的政府需要加强合作,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展情况汇报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展情况汇报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展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我向您汇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展情况。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旨在实现上海、江苏和浙江三个核心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以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首先,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加强了铁路、公路、航空和水上交通的联通,提高了区域之间的交通效率。

例如,我们加快了沪苏浙高铁的建设进度,缩短了上海、苏州和杭州之间的运输时间。

此外,我们还提升了各地交通枢纽的互联互通能力,便利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

其次,在经济合作方面,长三角一体化带来了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合作。

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产业互补性,我们提升了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例如,上海的金融服务和创新科技产业与江苏和浙江的制造业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此外,我们还推动了创新创业的合作,建设了跨地区的创业孵化中心,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好的创业环境和支持。

另外,在环保方面,我们加强了长三角区域的环境保护合作。

通过共同制定环境标准和政策,我们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提高了区域的空气质量和水质。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生态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了可持续发展。

浙江、上海和江苏三个地区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生态保护和修复,为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区域间的协调合作仍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需要加强沟通和协商。

其次,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较大,一些地区的资源利用率低,创新能力有限。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整个区域的均衡发展。

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我们将继续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谢谢!尊敬的领导: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区域规划和空间布局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展情况汇报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展情况汇报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展情况汇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展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今天将向大家汇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新进展情况。

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旨在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

自2013年国家发改委提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以来,我们省市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出台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加强跨区域合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

首先,经济合作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各个城市之间加强产业链的衔接,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产业集群。

特别是在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例如,在上海、苏州和杭州等城市,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高科技人才。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缩短了各个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方便了人员的流动和货物的运输。

其次,社会合作方面,长三角地区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加强了合作交流,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在教育方面,上海的高等院校与江苏和浙江的一些高校签订了协议,开展教学合作与科研项目,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另外,我们还加强了医疗合作,建立了跨地区的医疗协作机制,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文化方面,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推广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最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企业的大力支持。

政府通过加大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投资力度,提供各种政策扶持和优惠政策,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企业也积极响应,积极参与各项合作项目,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的进展情况是良好的。

我们取得的成绩显示了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潜力和发展空间。

但是也需要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体化进程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政府之间的合作需要不断加强,要统一政策标准,消除行政障碍;企业之间的协调需要更加紧密,要加强合作共赢的意识。

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长三角地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长三角地区
城市群 最为典 型 。
从 涵 义 上 看 , 立 城 市 群 是 发 展 区 域 经 济 的 一 种 有 效 建
手 段 , 者 的 共 同 的 目 的就 是 发 展 经 济 , 进 地 区 经 济 的 快 二 促
速 健康 发展 。 2 2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基 本 概 况 .
2 区 域 经 济 与 城 市 群
全 国 经 济 总 量 中 占 到 近 五 分 之 一 , 为 东 部 地 区 发 展 水 平 成
的 不 同 性 质 、 型 和 等 级 规 模 的 城 市 , 托 一 定 的 自然 环 境 类 依
目前 是 全 国 发 展 速 度 最 快 、 资 环 境 优 良 、 投 创 条件 , 以一 个 或 两 个 超 大 或 特 大 城 市 作 为 地 区经 济 的 核 心 , 最 高 的 地 区 , 借 助 于 现 代 化 的 交 通 工 具 和 综 合 运 输 网 的 通 达 性 , 及 高 新 能 力 突 出 的 地 区 之 一 。 以
的特性 , 筑 中部 区域经济联 动发展 的支 撑平 台。 构
所 谓 城 市 群 , 指 在 特 定 的 地 域 范 围 内 具 有 相 当 数 量 是
长三 角在 2 0世 纪 9 O年 代 以 来 上 升 势 头 特 别 明 显 。 20 0 8年 前 三 季 度 , 三 角 1 市 G 长 6城 DP总 计 2 8万 亿 元 , . 在
纽 ;3 拥 有 发 达 的 网 络 结 构 ; 4 合 理 的 城 市 职 能 分 工 。 目 () ()
对 照 国 际 上 五 大 城 市 群 , 们 认 为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构 我
建世 界第六 大城市 群有以下几 个方面 的优势 。 ( ) 向海 洋 、 托 长 江 、 靠 内 陆 发 达 交 通 联 系 世 界 1面 依 倚 各 地 的 区 位 优 势 ;2 经 济 实 力 雄 厚 ;3 外 向 型 经 济 蓬 勃 发 () () 展 ;4 交 通 网 络 发 达 ;5 以上 海 为 中 心 的 龙 头 城 市 ; 6 专 () () ()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对长三角区域的界定我国学者张佑林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发展政策、进行资源整合等措施,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损耗,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行政壁垒,从而保证本区域内部分工科学、运转有序和合作共赢,使整个区域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对外更具竞争力。

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都在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长江三角洲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2008年国务院将长三角扩大到江苏、浙江全省和上海市,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以上海为龙头的22个城市,除上海外,还包括另外21个城市: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泰州镇江盐城淮安浙江省:杭州宁波衢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金华台州安徽省:合肥马鞍山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土地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却创造了18.7%的gdp、22%的全国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在这片中国最富饶的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逐步形成:除了上海和苏锡杭外,为”长三角”经济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也极具竞争力。

2010年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8个”长三角”县市进入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成为可能。

这一经济巨人群,也吸引了众多外企外资的目光。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超过1500亿美元,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规划》给出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刘文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1.区域经济一体化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乃至消除各国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

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1.2.1关税同盟理论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

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

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

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虽 然 产 业 集 群 特 征 明显 ,但 是 产 业 同 构 问题 一 直 是 长 三 角 区 域 的 发 展 瓶 颈 。在 长 三 角 的 1 个 城 市 中 ,以汽 车 作 为重 点 发 6 展 产 业 的有 1 个 城 市 , 1 以石 化 作 为重 点 发 展 产 业 的 有 8个 城 市 , 以电 子 信 息 为 重 点
内 容 摘 耍 :长 三 角 区域 经 济 一 体 化 已
益 增 长 点 ,排 斥所 有 跨 边 界 的 交 易 活 动 及 有 利 于 交 易活 动 扩 展 的 制 度 与 规 则 ,尤 其 是 排 斥进 入 行 政 区 内 的 竞 争 者 和 区 内资 源 向 区 外 流 动 的所 有 合 作 ( 华 , 0 8) 所 曾 20 , 以表 现 为 通 过 限 制 其 他 区域 的 同 类产 品 进 入 本 地 市 场 和 限 制 本 地 的技 术 、 资 金 等 要
素 资 源 向 外 流 动 ,造 成 区域 市场 的行 政 分
割 ;其 次 ,长 三 角地 区 资源 禀赋 和 技 术 能 力 相 近 ,对 于 市 场 需 求 量 大 ,有 发 展 前景 的 产 业 一 拥 而 上 ,为使 本 地 GDP 长 ,必 增 然 抑 制 区 域 内 的 分 工 合 作 ,使 区域 内 的 发 展 无 法 走 出低 层 次 的恶 性 竞 争 ,导致 产 业 结 构 趋 同 现 象 明显 。
比较优 势和特色 ,如上海是以跨国公司或 者大企 业的集聚 为主的电子信息 、生物 医
药 、 汽车 、 化 工 、钢 铁 等 技 术 密 集 和 资 本 密集 型产 业 集 群 ; 波 则 以 石 化 、 源 、 宁 能 钢 铁 、 纸 等 临港 工业 产 业 集 群 和 以 塑料 、 造 模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及驱动机制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及驱动机制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及驱动机制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区域一体化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区域,其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和驱动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进行测度,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驱动机制。

通过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对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界定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评估。

接着,本文从政策环境、市场机制、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驱动机制。

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各驱动因素对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和路径依赖。

本文总结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提出了促进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这些对策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环境;深化市场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多维度、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涉及到产业、市场、交通、科技、环保等多个领域。

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测度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构建测度指标体系时,我们遵循了系统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

系统性要求指标能够全面反映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个方面;代表性则强调指标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能够突出反映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特征;可操作性要求指标数据易于获取和处理,计算方法简便易行;动态性则要求指标能够适应一体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_来自京津冀_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证据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_来自京津冀_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证据
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一 体化问题, 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一 体化相关问题。庄士成和朱洪兴基于制度架构角 度认为, 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是推进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 ¹ ; 周国红和楼锡锦通过 对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基本态势与特征 º ; 也有学者研究了长三角经 济一体化对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结果认为经 济一体化明显促进了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和产业 的 / 空间转移 0, 从而有利于发挥制造业的规模报 酬递增优势和提高整体的经济福利水平 » ; 林耿、 许学强从既有的协作基础和自身发展需求的角度
3. 进行一致性检验 在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之后, 还需对这些权重 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检验判断矩阵所导出的权重 数是否合理。将求得的 i个判断矩阵的 Km ax代入 到 CI= ( Km ax - n) / ( n- 1) 中, 得出一致性检验指 标 CI的数值, 再根据平均随机一致性的指标 R I 数值表查出 R I的值, 最后用 CR = C I/R I得出相 对一致性指标 CR 的数值。当 CR[ 0. 1 时, 判断 矩阵合理, 求出的权系数恰当, 否则要对判断矩阵 进行调整, 按上述步骤重新求权系数矩阵。 4. 对各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指标体系设计中各个指标的衡量单位差别很 大, 尤其是定性指标, 如政府的服务能力、区域商 业文化等, 这类指标即使数量化了, 其中心值和离 散程度也无法和定量数据相比。为此, 我们借用 标准差值法将各变量标准化并最终得出可比较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量值。 标准差值法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 简称 IMD )用来估算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标准化衡量单 位的方法。l{ 为统一各衡量单位, IMD 使用的标准 差值依 下列 公式 计算 得来: 标准 差值 = ( Vij A j ) /Sj, 其中, V ij是某一地区 i在第 j个指标下的 观测值, A j 是这个指标的平均值, Sj 是标准差。 Sj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

为了更好地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建设创新共同体成为了当前中央政府和各地区政府的共同目标。

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在推进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和机遇。

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1.政策背景自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政府对区域一体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特别是中央政府近年来先后颁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各地区也相继出台了自己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纲领和政策措施。

长三角地区也不例外,作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推进区域一体化、打造创新共同体的重要发起者和实践者。

2.发展背景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总面积不到2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km²,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近20%。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不断推进区域一体化,积极创建创新共同体,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1.优化资源配置作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的高端资源和产业集群。

通过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可以将各方优势进行整合和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的经济效益。

2.提升经济总量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创新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提升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促进创新发展创新共同体建设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创业人才来到长三角地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升级。

1.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之间存在较多的差异和特色,需要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作者:汪飞何海军
来源:《北方经济》2010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回顾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过程,结合前人对长三角产业同构和行政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形势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遇到的阻碍分析得出了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进行的一体化过程:而产业同构现象随着长三角产业的细化分工,将会逐渐缩小;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同构行政区经济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与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

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三个方面。

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加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即从宏观(地区)层面要建立有权威的组织保障体系;中观(行业)层面要建立跨行政区的行业协会;微观(企业)层面要加快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制度整合。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综述
(一)长三角产业同构现象
原长三角各地争相把电子、机械、化工与医药等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

在长三角地区的15个城市中,选择汽车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8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城市,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明显。

许多学者从产业分工,主导产业选择等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进行了分析。

陈建军(2004)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7、0.84、0.91,因而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在产业经济层面上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产业同构。

靖学青(2004)也发现了类似现象,但他认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这样的宏观结构,并未发生在制造业这样的中观结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程度明显小于三次产业结构。

尽管从相似系数来看存在相当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但
并没有达到严重同构的水平。

如果深入到制造业内部产品结构的分析,那么产业同构现象将更不显著。

(二)行政区经济
由于行政区经济的牵引,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长三角内部行政分割、政府竞争和地区保护的现象仍很严重,形成了所谓的“行政区经济”现象。

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利益机制的不协调使得各行政地位和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之间存在畸形竞争。

各个城市各自为政,单从自身发展目标出发,使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渐离散,导致各个城市以行政区域为界,建立和发展“小而全”的经济体系,没有充分利用长三角广阔的市场。

一个行政区的“经济”往往可能导致一个区域的“不经济”。

在建设世界制造业基地过程中,江苏提出要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全国产业层次较高的制造业基地,浙江提出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海则推出了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

三地之间的竞争使得企业间的关联与协作难以开展,加大了制造业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难度。

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这一阶段长三角进入了工业化全面推进新时期,江苏、浙江的乡镇企业得到兴旺发展,民间自发型的要素流动引发了长三角第一波经济合作浪潮,这是长江三角地区寻求联动发展的萌芽状态。

同时,政府间的推动也是促成长三角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

早在1982年,我国就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

为了促进该地区的协调发展,1985年起在中央政府的协调下组成了“上海经济区办公室”,负责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管理协调工作。

1986年,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到五省一市,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长三角经济圈的第一次试验却以失败告终了。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继续在我国推进。

新的长三角经济圈计划又逐渐形成。

1993年上海正式提出推动长三角大都市圈发展的构想,新的长三角经济圈实行强强联手,由两省一市组成,即江苏、浙江、上海。

配合这一战略构想,不仅在“软件”方面,加强了地方政府协调制度建设,在90年代后期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二省一市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而且也加强了“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至今。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战略。

2003年全国“两会”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也成为重要议题之一,许多代表、委员呼吁这一地区要打破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推进一体化发展。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入,长三角经济区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并将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城市上海与全球城市标准尚有差距: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全球城市的功能有待提升。

(二)经济粗放型特征明显:199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向高层次转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尚未摆脱粗放经营的特征。

经济的快速扩张仍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的基础上。

(三)区域城市间联系不够紧密,城市分工不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区域经济合作“重外轻内”,导致区域发展的内部关联度低,城市间联系松散。

(四)区域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行政区划的分割和区域性协调机制的不力,使得长江三角洲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协调,导致重复建设现象十分突出。

五、讨论与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