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部沿海地区的 中部, 有 利于沿着 黄金 海岸 向全国辐射, 而且是长江流域的龙头, 溯江而上 可通苏、皖、赣、鄂、湘、川、渝及滇、黔、陕、 豫等地。长三角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 有利 于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推动全国 区域协调发展。再次,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 展, 有助于推进 形成全国统一 开放的市场体系, 实现产品和要素在更广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和优化 配置, 进而推动新的发展方式、完善的体制机制、 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向其他地区扩散, 促进 全国经济整体素质的提升。 1 3 有利于增强长三角地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 2 有利于增强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的辐射带动力 从全国层面看,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 尤其是
浦东开 发开放以来, 长三角地区不 仅率先发展, 而且还为服务全国大局, 带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 转型的关键历史阶段, 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 一体化发展, 强化其服务和辐射功能, 有利于进 一步发挥该地区在全国的龙头、示范与引领作用。 首先,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有助于增强 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创造更多的物质财 富, 从而为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提 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其次, 长三角地区比国内其 他地区具有更广阔的辐射空间, 它不但处于我国
从全球层面看,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形 势复杂多变的当今时代, 推进都市经济圈的整体 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都市圈的整体优势, 以大都 市Leabharlann Baidu取代单个城市作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 已经成为世界各 国提升国际竞 争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 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都市圈主要有 3 个: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其中, 长三角经济圈 以占全国 2 22% 的土地面积、11 06% 的人口, 创 造了占全国 21 78% 的 GDP, 是三大经济圈中综合
第 5 期( 总第 211 期) 2011 年 5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摘 要 随着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推进长江三角 洲地区改 革开放和经 济社会发 展的指 导意 见 的出台,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入到新的深化阶段。按照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 深入推进 长三 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对于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增强长三角在全国的辐射带动力、增强长三角 自身 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 临的区域空间规划、区域共同市 场、区域合作制度缺失的制约, 今后应 着力在优 化区域 生产力 的空间 布局、打 破区 域要素 市场 的行 政分 割、建立完善的区域合作制度等方面寻求突破, 以此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 化发展。
从区域层面看, 虽然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 9
第 5 期( 总第 211 期) 2011 年 5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5 ( General, No 211) M ay 2011
展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 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但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 长三 角地区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 还面临着许多亟待 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区域内各城市发展 定位和分工不够合理; 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区域整 体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现象较为突出; 市场体系分割, 生产要素难以在 区域内自由流动, 区域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和高 效利用难以实现; 交通、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 设施衔接不畅, 设施浪费与短缺并存; 资源、环 境约束日益明显, 特别是土地、能源资 源紧张, 部分地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不足, 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 知名品牌较少; 流动人口快速增加, 社会关系日 趋复杂, 社会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尚不健全; 等 等[ 2] 。这些问题既有全国共性的问题, 也有长三 角地区率先发展中首先遇到的问题, 它们构成了 长三角地区持续发展的羁绊。深入推进长三角区 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通过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的 优化调整, 实现各地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 有助 于克服长三角地区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 进一 步增强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使长三角地 区能够长久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并以 强大的综合竞争优势成为我国率先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域。
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的重要 意义, 找出其主要制约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思路十分必要。
1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的重要 意义
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各 项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 按照国家战略的总 体要求, 扎实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 展, 意义重大。 1 1 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11 87
165 60
26 72
11 55
京津冀 经济圈
数量 占全国( %)
21 59 2 25
9860
33031 02
33500 02
3904 90
3460 53
7 42
10 99
147 59
15 23
12 08
长三角 珠三角( 倍)
1 18
1 54
1 83
1 19
1 35
2 12
长三角 京津冀( 倍)
10
2 1 缺乏科学统筹的区域空间规划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 区域在全球经
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充分发挥区域规划 在区域空间管治和综合协调中的重要作用, 以此 提升区域整体在全球竞争体系中的地位, 已经成 为市场经济下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例 如, 伦敦于 2004 年编制完成了大伦敦空间战略规 划; 日本继 5 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后, 又于 2007 年编制完成新的国土形成规划 ( 六全综) [ 3] 。我国 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历来重视规划工作, 并在 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由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两大系 列组成的规划体系。其中, 发展规划系列主要包 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和地区经济社 会发展战略或产业发展战略等; 空间规划系列主 要包括全国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 地利用规划等[ 4] 。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虽然都是 综合性的总体规划, 但两者性质不同、任务有别。 随着市场经济的 发育, 前者主 要就发展的方向、 速度、结构和布局等提出一些原则性、政策性的 规划要求及某些指导性的规划指标, 对后者起着 导向和指引作用; 而后者是前者在不同地域空间 的具体落实。所以, 两大规划应该相辅相成、密 切配合。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较偏重于 发展规划, 而对空间规划重视不够, 导致目前我 国空间规划中存在较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 点就是目前我国尚未很好地建立起跨省 ( 市) 域 的区域空间规划。跨省 ( 市) 的地域空间, 由于 受到行政区经济的影响, 最易导致国土资源的不 合理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生态环境破坏 和建设项目空间布局的失控, 最需要通过区域与 国土规划进行引导和调控。缺失这类区域的空间 规划, 就无法从宏观上对该类区域的总体功能定 位与分工、区域开发总体空间架构、区域产业和 城市建设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区域资 源环境利用与保护等进行科学的规划指导。以长 三角地区而言, 虽然早在 1982 年, 中央就已提出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一体化 深化阶段 国家战略
DOI: 10. 3969/ j. issn. 1004- 910X. 2011. 05. 002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是 国务院关于进 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 展的指导意见 ( 国发 2008 30 号) ( 以下简称 指导意见 ) 的总体要求之一。长三角一体化是 一个综合概念, 既包括经济领 域, 又包 括社会、 文化等领域, 而经济一体化则是长三角一体化的 基础[ 1] 。 指导意见 颁布前,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 体化的进程主要经历了三大演进阶段, 即: 1982 年 12 月上海经济区成立至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起 步阶段、1990 年 4 月上海浦东开放开发至 20 世纪 末的加强阶段、21 世纪初至 指导意见 颁布前 的拓展阶段,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初见成 效。 指导意见 的出台, 首次将包括苏浙沪两省 一市在内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升至国 家战略层面,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因 此进入到深化阶段, 即在已有的基础上, 按照国 家战略的总体要求, 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相 结合, 将长三角打造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机 制灵活 的有机经济体 的新阶段。在 这一形势下,
0 99
1 49
1 98
1 33
2 37
2 03
数据来源: 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2009 及有关省 ( 市) 2009 年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说明: 1. 长三角经济圈的范围包括苏浙沪两省一市, 珠三角经济圈的范围 包括广东全省, 京津 冀经济圈 的范围包 括北京市、天 津市和
河北省; 2. 人均 GDP 按常住人口计算。
2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的制约 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推 动下, 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的上海与其周边江浙 地区之间, 逐步形成了较为密切的生产和流通网 络,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但 不可否认的是, 由于我国跨省域经济圈科学管理 体系的长期缺失以及行政区经济的刚性约束等体 制机制问题的制约, 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深入推进还面临着许多障碍, 突出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表 1 我国三大经济圈的经济概况比较 ( 2008 年)


全国
土地面积 ( 万平方 公里)
960
常住人口 ( 万人)
132802
GDP ( 亿元)
30067 0
人均 GDP ( 元)
进出口总额 一般 预算 ( 亿美元) 收入 ( 亿元)
22698 00
25632 60
28649 79
长三角 经济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5 ( General, No 211) M ay 2011
实力最强的区域 ( 见表 1) , 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 争最有潜力的区域。但是, 由于长三角地区在行 政区划上包括苏浙沪两省一市, 其国际竞争力的 提升还有待于这些行政区整体合力的增强。因此, 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加 强各行政区之间的互动与协调, 充分发挥各地比 较优势, 大力提升长三角整体经济素质, 有利于
收稿日期: 2011 01 22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 ( 项目编号: 09SJB790033) 。 作者简介: 杨凤华, 南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 金融管理。
8
第 5 期( 总第 211 期) 2011 年 5 月
将长三角地区打 造成亚太地区 重要的国际门户、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从而 在更高层次上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同时, 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环境中,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 还有利于长 三角各地联手应对各种危机与挑战, 有利于增强 中国区域经济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数量 占全国( %)
21 30 2 22
14685 11 06
65497 68 21 78
44601 76 196 50
9254 60 36 10
7023 54 24 52
珠三角 经济圈
数量 占全国( %)
17 98 1 87
9544
35696 46
37589 00
6849 70
3310 32
7 19
第 5 期( 总第 211 期) 2011 年 5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5 ( General, No 211) M ay 2011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的思考
杨凤华1, 2 1 (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93) 2 ( 南通大学, 南通 226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