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五复习(2)(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
一.课文内容及作者
1.《归去来兮辞》与陶渊明
“辞”,赋的一种,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辞和赋相似之处在于,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区别是,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重在抒情。

《归去来兮辞》作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准备回家时所作,“归去来兮”就是“归去”“回去吧”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没实在意义。

作品分“序”和“辞”两部分,“序”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利用的时机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辞”则写出了他归田的决心、迷途知返的喜悦心情和隐居田园的乐趣,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与仕宦生活彻底决裂的情感,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与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为谋生曾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辞官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后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滕王阁序》与王勃
“序”,文体,是《滕王阁诗》的序文。

本文原题作《滕王阁诗序》,又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骈体(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它为“四六文”。

这种文体在句式方面讲究排比、对偶,在用词方面注重藻饰和用典,在音韵方面讲究平仄相对,声韵要求严格。

全文紧扣题目,结构紧凑。

第一段以“人杰地灵”四字为纲,对“洪府”的胜地、贤主、嘉宾、良宴进行了称赞;第二三段对滕王阁壮美秀丽的景色进行描写,展示了“秋
日”“登滕王阁”所见到的一幅流光溢彩的秋景图。

第四、五段由外景描写转到宴会盛况及作者所生发的人生感慨上,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第六七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

全文层次井然,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王勃(649-676),初唐文学家。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他的诗文俱佳,五
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
为千古名句。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称初唐四杰。

3.《逍遥游》与庄周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
人生观。

“逍遥”,就是悠游自得、无所依傍、无所凭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意思。

“游”是“遨游、活动”,是“逍遥”的式样,与“逍遥”是分不开的。

“逍遥游”就是
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
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
主张。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一生自甘贫困,从事著述。

他的人生
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庄子》也叫《华南经》,是战国中期思
想家庄周(约前369一前286)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像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
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4.《陈情表》与李密
“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陈情表》,原题作《陈情事表》,是李密向
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陈,陈述。

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
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
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从道理上讲,晋朝以
孝治天下,自己竭尽孝道符合大义;从实际情况来看,忠孝可以两全,先尽孝后尽忠,尽
孝日短,尽忠日长。

合情合理,令人感动。

《陈情表》语言生动形象,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用“急于星火”形容情
况紧急;用“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
容祖母刘氏生命垂危。

另外,为了消除晋武帝对自己辞不赴召的怀疑,用词造句极为审慎。

对西晋称“圣朝”,对征召称“国恩”,对武帝极表忠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对
蜀汉称“伪朝”,对自己称“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其目的是赢得晋武帝的信任与理解。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

父亲早死,母
亲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
李密成了亡国之臣。

为了笼络西蜀人士,晋武帝曾召他为太子洗马。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幼稚(zhì)稔(rěn)芜(wú)奚(xī)惆怅(chóuchàng)谏(jiàn)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