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饶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5月考试时长:75分钟满分:100分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16题,每题3分,总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反映了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分布区逐期扩大的形势。

据此可以判断()
A. 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 区域开发呈现南强北弱态势
C. 早期区域文明存在交流互动
D. 史前人类因农业而迁徙不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5000~前2000年水稻在北方黄河中下游扩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稻作农业分布区逐步扩大,这是早期区域文明之间交流与互动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中国史前时期稻作农业扩展,并没有涉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稻作农业发展对比,排除A项;当时开发的重点在北方,排除B项;农业发展使人类定居,排除D项。

故选C项。

2. 西周时期的士,受文武合一的教育,大部分务农、从军。

至春秋晚期,士开始转变成为具有游动性质的士人,主要延续文事的传统,或仕宦,或教学。

这一现象()
A. 强化了封建贵族的统治
B. 缘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C. 反映了阶级结构的变化
D. 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

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春秋(中国)。

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西周时期的士的职责为务农、从军,说明此时士为奴隶主阶层,为上层贵族承担赋税和兵役的义务,所以进行的是文武和一的教育,到春秋时期,士阶层逐渐转变为地主阶级,通过游说获得地位和财富,而不是世袭获得财富,故不再承担兵役,反映的是阶级结构的变化,C项正确;此时地主阶级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尚未建立封建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的内容,其产生于春秋时期,不能覆盖材料的完整时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这种士内涵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C项。

3. 489年,北魏派遣蒋少游出使南朝并密令他偷师建康的宫殿设计。

蒋少游之舅、清河士族崔元祖向齐武帝告发此事,并称“岂可令毡乡之鄙,取象天宫?”这反映了()
A. 魏齐之间使节往来频繁
B. 士大夫家族执掌朝政
C. 南北方的建筑风格趋同
D. 民族矛盾与交流并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489年,北魏派遣蒋少游出使南朝并密令他偷师建康的宫殿设计。

” “岂可令毡乡之鄙,取象天宫?”及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并奉命秘密绘制南齐宫殿形制。

虽然遭到告发,但蒋少游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阳城,这从客观上反映了胡汉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矛盾并存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北魏和南朝齐国之间往来频繁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士大夫家族执掌朝政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仅凭北魏洛阳城的建筑风格,不能得出南北建筑样式逐渐趋同的结论,排除C项。

故选D项。

4. 唐中后期,刘崇望及其兄弟四人登进士第,其“昆第四人同幕府,世以为才”的美谈广为流传;北宋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文章擅天下”,其“一门三进士”的佳话为后世所景仰。

这反映了()
A. 科举入仕成为风尚
B. 选官被舆论操纵
C. 世家大族垄断官途
D. 贵族政
治的弊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

刘崇望兄弟四人与三苏均实现了“进士及第”的目标,体现了读书人对科举入仕的追求,世人也对此类佳话颇为感叹,体现了社会舆论对于科举话题的关注,A项正确;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为科举制,其依据主要是才学,排除B项;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为科举制,打破了此前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对于官途的垄断,排除C项;秦朝以来,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

故选A项。

5. 据王世懋(1536—1588)所记《饶南九三府图说》,“景德镇……陶厂所在,商工辐凑,亡命作奸,莫可穷诘。

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而为盗……”据此可知,当时()A. 雇佣生产增加社会流动性 B. 南方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C. 海外瓷器的需求不断扩大
D. 抑商政策逐渐失去效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

根据“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而为盗”可知,雇佣劳动的出现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所以说雇佣生产增加社会的流动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雇佣关系,而不是流民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雇佣关系的影响,并不能体现海外瓷器的需求变化,排除C项;明朝时期,抑商政策并没有失去效用,排除D项。


选A项。

6. 传统观点认为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来学者经过考证认为,“中日民四条约的签订”,虽不能改变“丧失主权”,但也表明袁世凯等人为此曾据理力争,并采取了诸多举措。

这说明()
A. 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B. 历史真相还原需要考辨史料
C. 历史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D. 历史解释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关于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的问题,传统观点和后来学者的考证存在不同的看法,这说明要还原历史真相,必须进行深
入细致的史料考辨,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历史的考证,而不是强调历史认识随时代发
展而变化,排除A项;历史结论确实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历史解释确实是呈现多样
性的特征,但材料强调的是考证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排除CD项。

故选B项。

7. 中央苏区的妇女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参政权利,在乡村权力构成中也占重要地位。

1934年初,妇女代表占中华苏维埃中央苏区城乡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总数的25%。

这表明()A. 女性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 B. 苏维埃注重保护妇女的权益
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 国民革命推动中国女性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34
年的中国。

根据材料“中央苏区的妇女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参政权利,在乡村权力构成中也占
重要地位”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妇女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参政权利,这说明苏维
埃政府重视维护妇女的权益,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苏区的妇女拥有参政权利,并不
能得出女性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排除A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排
除C项;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至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8.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时,“中国派遣军”在华部署情况统计如下。

该统计可以佐证()
地区投降地点军队人数
华北山西太原,山东济南、河南洛阳、北平328040
华东江苏南京、安徽蚌埠、上海346200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西南昌276100
华南广东广州和汕头88350
A.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B. 中共和人民军队是抗战中流砥柱
C. 持久抗战是夺取胜利的必由之路
D. 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日本)。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日本的“中国派遗军”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分布众多,国民党迁都后,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这些地区进行积极抗日,说明中共和人民军队是抗战中流砥柱,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中国国内日本“中国派遗军”的分布状况,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排除A项;材料为体现持久抗战,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敌我力量对比,排除D项。

故选B项。

9.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双方“在没有正式外交途径的情况下打开了一条表达意见的通道”,该对话通道后来维持了15年之久,便利了中美进行必要的外交沟通。

日内瓦会议后,英国也建立了对华贸易的官方和半官方渠道,中英贸易额迅速提升。

材料表明,日内瓦会议()
A. 推动了中国外交的新发展
B. 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C. 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局势
D. 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

时空范围为1954年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日内瓦会议上,中美之间有了对话通道,中英之间的贸易渠道也得以建立,这说明日内瓦会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D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尚未推动中国外交的新发展,排除A项;材料表明日内瓦会议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表明日内瓦会议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材料内容与亚洲和世界局势并无关联,排除C项。

故选D项。

10. 如图所示为1980~2008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变化统计情况(单位:%)。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现代企业制度促使国有经济投资多元化
B.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行
C. 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国城乡经济持续发展
D. 市场化改革带来社会生产力大解放【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

根据材料“1980~2008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变化统计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外市场拓展使得社会生产力活力得到激发,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D项正确;材料核心信息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比较,没有涉及国有经济投资问题,排除A项;材料涉及市场化改革激发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行,排除B项;材料涉及1980~2008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所占的比重,无法体现全球化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

故选D项。

11. 旃陀罗·笈多二世的文治和武功都很有成绩,但除了铭刻和钱币外,没有留下其他文字记载。

法显的《佛国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研究笈多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法显的著作()
A. 推动佛教产生不同的派别
B. 反映出笈多帝国控制印度全境
C. 佐证了南亚地区文明发展
D. 成为研究德里苏丹的一手资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

旃陀罗·笈多二世的文治和武功没有文字记载,而法显的《佛国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研究笈多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此说明法显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南亚地区文明发展,C项正确;法显的著作是对当时印度的记载,并不能推动佛教派别的分化,排除A项;笈多帝国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并非印度全境,排除B项;法显是东晋时期人物,但是德里苏丹存在时间是1206~1526,因此法显早于德里苏丹,排除D项。

故选C项。

12. 17世纪初,英国反对荷兰在亚洲地区香料贸易上的垄断行为,质疑荷兰与当地人签订的垄断性条约的合法性。

1619年,荷兰与英国签订协议,协调了双方就胡椒总额和香料贸易份额的配比,并且开始在海上军事领域进行合作。

这反映出()
A. 荷兰商业帝国地位开始下降
B. 英国获得世界霸主地位
C. 工业革命导致国家竞争加剧
D. 殖民贸易的矛盾与妥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世界)。

据材料可知,17世纪,荷兰对亚洲地区的香料贸易垄断被英国所打破,两国之间达成协议,反映了西方殖民贸易的矛盾与妥协,D项正确;荷兰在17世纪末期的逐渐衰落,荷兰商业帝国地位开始下降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英国获得世界霸主地位发生在18世纪,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这一时期尚未展开,排除C项。

故选D项。

13. 如表为19世纪中后期以来拥有了“伟人”头衔的历史人物和时代人物。

这表明()身份名字
王朝统一的实现者腓特烈大帝、威廉一世
民族的拯救者威廉·华莱士、丘吉尔
军事领袖毛奇、戴高乐、古斯塔夫·瓦萨
宗教领袖扬·胡斯、马丁·路德
建国者俾斯麦、加里波第
文化偶像莎士比亚、席勒、塞万提斯
民族的改革家彼得大帝、冯·施泰因男爵
A. 欧洲国家民族意识高涨
B. 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C. 英雄史观主导社会舆论
D. 帝国主义加紧文化争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以来(欧洲)。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后期以来,拥有“伟人”头衔的大部分人物都对本民族或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国家民族意识高涨,A项正确;材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伟人,并非局限于思想解放,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英雄史观主导社会舆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争夺,排除D项。

故选A项。

14. 马克思说:“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肉力或身
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

因此,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

这一认识()
A. 反映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
B. 使生产动力的革新提上了日程
C. 揭示了工业革命对工人家庭影响
D. 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

材料“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强调的是工业化大生产加重了对人的压榨,反映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A项正确;材料强调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与提高生产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雇佣关系,与工人家庭无联系,排除C项;工业革命推动工厂制度的形成,排除D 项。

故选A项。

15. 下表为二战后东亚与拉美发展模式对比。

据此可知,两种不同发展模式()
东亚模式拉美模式
文化背
儒家文化:勤奋、节俭储蓄、教育拉美天主教:运气、英雄主义、身份地位

政府干
灵活务实僵化迟钝

政治稳
政局稳定考迪罗(军人政府)政局较为动荡

A. 以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为依托
B. 以实现独立自主为发展前提
C. 以市场为经济发展的主推力
D. 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东亚与拉美)。

根据材料“儒家文化:勤奋、节俭储蓄、教育;
拉美天主教:运气、英雄主义、身份地位”、“政局稳定;考迪罗(军人政府)政局较为动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亚国家和拉美国家各自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国情不同,国家发展道路也就不同,反映出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以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为依托,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这些国家是独立自主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这些国家都没有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发展方向,排除D项。

故选A项。

16.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具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整合。

此后,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

这说明新加坡()A. 建立了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 B. 社会发展依赖政治上的独立
C. 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D. 社会治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依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

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

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新加坡在独立后,实行新的社会组织,打击种族性质的社区,进行社会整合,产生了积极效应,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且平衡了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即社会治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打破种族性质的社区,建设新的社区组织,而非单纯的混合性社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治独立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旨在说明这种改革产生的多种积极性,而非简单的对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

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总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农业已进入锄耕阶段。

相传大禹导江为沱,分引岷江上游洪水。

先秦时期,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主要由人工河道、堰塘、大坝、渠、沟等组成,起着排洪和灌溉二重功能,这是成都平原城市历经3000多年仍充满生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生活在常遭洪水侵害的两河下游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学会了修建大坝,池塘、沟渠,各个村落在日趋复杂的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中逐渐融合和统一。

进入青铜时代后,大河两岸城市兴起,谷物成为城市最大的出口产品,平原上许多城市都建造了由运河、大坝、蓄水池、沟渠、引水管等控制的排洪灌溉系统。

——摘编自邹一清《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从灌溉系统的比较分析看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材料二亚述帝国(公元前934—前612年)以征战四方而闻名,国王给人的印象往往
是英勇的战士,实际上他们还非常关心农业生产。

亚述国王懂得通过复耕抛荒地和开垦草原来扩大耕地面积,还知道置备耕地的犁、挽犁的牛以及在犁耕前灌溉和除草。

亚述国王清楚水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而开挖沟渠,灌溉庄稼,并指导相关官员应对涝灾和蝗灾。

亚述国王憧憬丰收景象,恳求神灵保佑丰收,指导粮食的收割与贮存。

——摘编自国洪更《亚述帝国国王与农业生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灌溉系统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亚述帝国国王重视农业生产的具体表现。

【答案】(1)相同点:历史悠久;灌溉系统基本一致;排洪和灌溉兼顾;促进农业发展;出现诸多城市。

(2)表现:重视多措施扩大耕地面积;保障农业工具供给;兴修水利工程;积极应对涝灾和虫灾;祭祀活动包含祈求丰收的主题;重视粮食的收储。

【解析】
【小问1详解】
相同点: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是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

根据材料“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并结合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产生的时间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主要由人工河道、堰塘、大坝、渠、沟等组成”和“主要生活在常遭洪水侵害的两河下游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学会了修建大坝,池塘、沟渠”可知,灌溉系统基本一致;根据材料“起着排洪和灌溉二重功能”和“平原上许多城市都建造了由运河、大坝、蓄水池、沟渠、引水管等控制的排洪灌溉系统”可知,排洪和灌溉兼顾;根据材料“这是成都平原城市历经3000多年仍充满生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和“进入青铜时代后,大河两岸城市兴起,谷物成为城市最大的出口产品”可知,促进农业发展,出现诸多城市。

【小问2详解】
表现: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是亚述帝国。

根据材料“亚述国王懂得通过复耕抛荒

地和开垦草原来扩大耕地面积,还知道置备耕地犁、挽犁的牛以及在犁耕前灌溉和除草”可知,重视多措施扩大耕地面积;保障农业工具供给;根据材料“亚述国王清楚水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而开挖沟渠,灌溉庄稼,并指导相关官员应对涝灾和蝗灾”可知,兴修水利工程;积极应对涝灾和虫灾;根据材料“亚述国王憧憬丰收景象,恳求神灵保佑丰收,指导粮食的收割与贮存”可知,祭祀活动包含祈求丰收的主题;重视粮食的收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3年12月3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召开第三次海洋法会议。

此前,联合国曾
举行过两次海洋法会议,但由于大国的控制,没有反映发展中国家的愿望。

这次会议经过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一致的努力,最后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规定国际公海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并对公海等重要概念作了界定。

该公约基本上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

到1984年底,共有159个国家和地区在公约上签字,唯独美英等国拒绝签署,为公约的实施设置障碍。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新中国提出建设具有近海作战能力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

20世纪70年代鉴于钓鱼岛纠纷,中国声明: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邓小平访日时建议双方先搁置争议。

20世纪80年代,中国海军确立“近海积极防御”战略并加强海军现代化建设。

对南沙群岛主权争端,多次宣示主权并进行有限自卫还击,20世纪80年代,出台了包括《海洋环境保护法》《海上交通安全法》等重要的海洋法规。

20世纪90年代与东盟有关国家就对话与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领土和管辖权争端达成协议,并与东盟国家在促进航运、通信安全、打击海盗活动、保护海洋环境等领域进行合作。

1996年以后,中国先后编制《全国海洋开发规划》《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可持续协调发展,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

——摘编自罗德希《论我国海权的发展演变与海权互动——国家身份转换的视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权战略的特点。

【答案】(1)历史意义: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有利于提高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胜利,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有助于规范全球海洋资源的利用和治理;对处理全球海洋权益争端具有指导和裁决作用。

(2)特点:国家制定海洋强国目标和规划;海洋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对海洋战略地位的认识不断深入提高;秉承着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原则下,全面开发利用海洋;武力手段与谈判对话并存;充分利用国际法和国内法规维权;融入国际海洋法制体系,参与国际合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是现代世界。

根据材料“这次会议经过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一致的努力,最后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知,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有利于提高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胜利,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根据材料“公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