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培训讲稿(陈一刀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十一。辅助治疗 • 1.外手法:目的①放松紧张的肌肉②增加疗效③与针刀配合, 纠正骨错位。 • 2.拔罐:出鲜红血时不拔,先压后拔以止住活动性出血后再 拔,如出血颜色较深时可拔一下。 • 3.封闭:①增加疗效,早期开展时可先封闭后针刀,熟练后 可先针刀后封闭(药液4弥散好)成熟后仅做针刀治疗,炎 症重时可以两者结合(炎症初期,只用封闭,病程后期产生 硬结时可以只用针刀)四肢、躯干部位可用曲安奈德及醋酸 泼尼松等混悬液,但关节腔最好使用地塞米松而不用混悬液, 利多卡因对无髓鞘神经有毒害作用,不能应用于蛛网膜下腔, 最好用作星状神经节阻滞,不能打到血管,应用于头颈部最 好量少些,以免引起头晕。
• • • • • • •
2.动态平衡失调学说 内在::肌肉等组织不能在特定的运动轨迹上自由的完成 相应的动作(可致动态平衡失调) 外在:肢体运动不自由,功能不正常(外在表现反应内在 实质) 通过抗阻力收缩试验阳性时,说明该肌肉肌腱损伤 3.骨质增生的病因病理 —力平衡失调学说 ▲正常的力存在:力对人体的影响是以应力的形式存在的 (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力的大小)分为拉应力、压应力、 张应力。
• • •
• • • • •
针刀医学病因病理学 一.病因 手术损伤、病理性损伤(针刀禁忌)、情伤、外 邪(老寒腿)→急慢性损伤的后期劳损 1.四大基础理论 ⑴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 ⑵骨质增生的病因病理 ⑶经络理论 ⑷闭合性手术理论
• • • • • • •
2.六大组成部分 ⑴针刀医学的病因病理学 ⑵针刀医学的影像学 ⑶针刀医学的诊断学 ⑷针刀医学的治疗学 ⑸针刀医学的手法学 ⑹针刀医学的护理学
• • • • • • • • • •
⑹针刀疗法的注意事项 ①如何判断针刀是否到位 根据:首先问患者:酸胀感、抓筋感、放散感、说不清楚感。 其次术者:沉、紧、硬、涩、钝厚难以通过感。 二种感觉缺一不可 ②如何判断是否到达骨面 板状骨:缓慢深入,直达骨面。 管状骨:摆动深入,找到骨面(应与骨轴线垂直摆) ⑺针刀疗法的适应证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相关性疾病。脊柱区带的相关疾病。
陈一刀微创品牌疗法教学课件
创始人——陈双喜先生
• 针刀是什么样的? 理论-中医解剖、经络解剖、生物力学 /方法-闭合性手术 /部位-病灶松 解 /手法-五字法 /目的-松解、活血、减压 /感觉-酸胀、放散、抓筋感 / 术者-沉、紧、钝厚、硬、涩、突破感 /诊断-辩位论治 与针灸针有什么不同? • 理论-经络 /方法-非手术疗法 /部位-穴位、阿是穴 /手法-捻转提插 /目 的-理气 /感觉-酸胀、麻木、放射感/术者-沉、紧、涩 /诊断-辩证论治 • 与手术刀有什么不同? • 理论-西医解剖/方法-开放性手术/部位-切除病变/手法-切开缝合/目的切除病灶/感觉-无感觉/术者-直视/诊断-辨病
• ⑷动物实验:切开损伤组织,无血液流出,先用针刀治疗后 再切开,有大量鲜血涌出。 • ⑸病理过程: • 外伤→①血管破裂→出血、血肿 ①水分被吸收 • ②有形成分沉淀下来 →纤维蛋白沉淀→附着于相邻的组织细胞上→组织间相互粘 连→①功能障碍 • ②纤维蛋白脱水回缩→组织间隙变小→组织结构致密→ ①卡压毛细血管→组织无氧代谢增加→乳酸堆积,化学刺激 →酸痛症状出现 • ②卡压神经→麻木症状出现,如卡压神经干,则放射到肢体 的远端。 →组织硬度增加→硬结 • ②血管未破→漏出 →吸收
• 七.病位:即病灶所在位置(强调安全、有效) • 初级:进针较浅/中级:全层治疗/熟练:定位治疗 • 3-4次/疗程,间隔7天在行下一疗程,同一部位必须 3天以上再做治疗。 • 八. 内手法:五字法 • 九.出针刀:有无明显出血均需按压/功能检查:帮 助功能恢复,减轻术后反应,检查有无术中损伤。 • 十.术后护理 • 1.覆盖伤口,24h尽量不洗澡。 • 2.要尽量改变以前的不良姿势:如休息姿势—低枕 仰卧。
• ▲力平衡失调对人体的影响 • 慢性软组织损伤→动态平衡失调→骨关节错位→正 常生理力线发生改变→力平衡失调→关节面各个部 位应力发生改变→骨膜细胞增殖快或慢→钙质增加 或减少→骨刺产生或骨质疏松。
– 骨刺与疼痛的关系
• 传统观点:①骨刺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②骨刺 使刺周软组织产生炎症,刺激感觉神经末梢。③骨 刺与刺周软组织产生炎症,刺激感觉神经末梢。
• • • • • • • • • •
二.针刀治疗手法—内手法(内运动手法) 针刀治疗八法: 1.切开剥离法:将粘连组织切开(用刀为锐性剥离) 2.切割肌纤维法:将紧张挛缩的肌纤维切开、切断。 3.纵行疏通剥离法:针刀在肌纤维长轴上摆动(钝性分离) 4.横行疏通剥离法:针刀在肌纤维横轴上摆动(钝性分离) 5.通透剥离法:全层切割。 6.疤痕刮除法:铲剥骨面上的粘连。 7.铲磨削平法:铲切骨刺。 8.骨痂凿开法
• 针刀观点:软组织损伤→炎症刺激→产生疼痛 • 力平衡失调→骨刺形成 →从而得出骨刺并 不是引起疼痛的根本原因,而是作为一种结果而存在。 • 经络理论。 • 闭合性手术理论(放到各章节中讲)。
• • • • • • • • • • •
针刀治疗作用原理。 ⑴作用 *刀刃的作用—切法(锐性剥离法) ①切开硬结法—纵切 ②切断纤维法—横切 ① ③切开减压法—放射状切 ④筋膜松解—十字切 ⑤铲切骨面—推切 ⑥改善血液循环——通透切割 针体的作用—摆法—钝性剥离法 针灸针的作用
• • •
•
3.纵摆:纵行摆动,针体在肌纤维长轴方向摆动。 4.横摆:横行摆动,针体在肌纤维垂直方向摆动。 5.纵铲:刀口线与肌纤维方向垂直,铲切方向与肌纤维方 向平行111 6.横铲:与纵铲情况相反。
• 三.针刀疗法操作步骤 • 1.体位: • 坐位:颈椎—反坐靠背椅(但易晕针),额头放在 手臂上,头颈前屈,充分暴露治疗点。 • 卧位:多用于腰椎及膝关节。 • 2.定点:准确定治疗点是能否取得很好疗效的关键 • 如何判断病变的部位(辩位诊断),痛点与病 灶的关系(痛点不等于病灶)局部有无条索、硬结、 肿胀等情况(软组织异常改变处)称为阳性反应点。
针刀的起源
• 1976年朱汉章教授发明针刀
针刀的发展史
• 从最初的四大弟子到现在的十五万针刀医师
针刀医学的现状
• 流派众多(针具改良后又自成一派:传统针刀、神经触激 术、刃针、超微针刀、钩针、齿钩针、小宽针等) •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一片混乱、没有统一的规范及认识
针刀医学的基础理论
• 针刀医学的真谛:来源自然、尊重自然、恢复自然。
• ⑵目的 • ①改善微循环 • a.形成人工窦道—重建侧支循环。—外伤性局部性骨化性肌炎 (软硬结合部) • b.减低病灶内压—血液流向恢复顺畅。 • c.松解组织粘连—恢复血管形态。 • ②解除卡压—血管、神经。提高痛阈,阻断传导(可破坏小 神经末梢),可切断一些神经血管束。 • ③消除炎症 • ④理气—针灸针作用 • ⑤调整—动态平衡,力平衡。
• ●纵 横 “五字法”二个方向、三种运动方式、 六种手法 • 切 摆 铲 • 纵:纵行,与需治疗的组织长轴一致的为纵(神经、 血管优先) • 横:横行,与需治疗的组织长轴垂直的为横(神经、 血管优先) • 切:上下提插针刀。 • 摆:以皮肤为支点弧形摆动针刀(刀刃摆动) • 铲:将粘连组织从骨面上铲起。
一.针刀疗法: —闭合性手术疗法(盲术) —针刀的基本操作方法 1.双手持针法: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刀柄,中指托住针体, 置于针体中上部,无名指及小指置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起支 撑作用,左手拇指及食指捏住针体下部(距刀刃1cm左右) 扶针。 • 2.单手持针法:右手食指及拇指捏住刀柄,中指置于针体中 上部,无名指及小指扶针于针体下部(距刀刃1cm左右)。 • 3.单手持针不扶针:4号:小指支持,3号:手腕支持,2号、 1号:加一个拳头垫起支撑。 • •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
二。病理 1.无菌性炎症学说—指无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炎症(宣蜇人) ⑴实质 手术中看到的皮肤增厚、粗糙、皮下结节→痛性结节(可以是脂肪 疝)→深筋膜增厚粘连→浅层肌增粗、紊乱、粘连→中层肌粘连→ 骨膜增厚,出现肌化粘连,钙化,也可与上层组织粘连在一起(肌 肉与肌肉,肌肉与筋膜,肌肉与神经、血管之间,肌肉与皮肤间可 发生粘连) ⑵好发部位:①运动量大的组织 ②运动幅度大的组织 ③功能重要的组织 ④运动频率大的组织 ⑶镜下观:纤维排列紊乱,增粗,缺血,苍白。
• ⑶定点越准→酸胀越明显。治疗越到位→酸胀越明 显→疗效越好。酸胀越明显→病情越重。酸胀减轻 →病情开始减轻。 • ⑷如何选择针刀内手法(原则) • 硬—切 软—摆 • 深—切 浅—摆 • 囊—切 肌—摆 • 小—切 大—摆 • 骨尖—切(只切不摆) 神经、血管—只摆不切
• ⑸如何进行辩位论治 • 熟悉常用的解剖(体表定位、立体解剖、动态解剖、 精细解剖) • 一问:问疼痛麻木、功能障碍和其他情况(仔细) • 二看:看病容体态(排外其他相关疾病) • 三查:各项实验室检查及专科检查,出凝血时间。 • 四按:按阳性反应点。(关键)阳性反应点:压痛, 软组织异常反应改变,骨性改变,按压有硬结。 • ◆运动痛是肌肉痛 静止痛是韧带、筋膜痛。
•
• • • • •
4.药物:以活血为主药物,四知堂痹通药酒/中药 汤剂/可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2天左右,可 用扩张血管药:脉络宁、复发丹参等,亦可适当 使用抗菌素。 5.牵引:术前牵引:去伪存真 术中牵引:a.固定b.增加针刀松解力度。 术后牵引:减轻术后反应,也可增加疗效。 6.针灸:先针灸后针刀:去伪存真。 先针刀后针灸:可消除残留症状。
• 三.定线:确定刀口线方向 • 1.一般与肌(腱)纤维走行方向一致或平行(但神经、血管 优先) • 2.在脊柱两侧刀口线与脊柱的纵轴平行。 • 四.定向 • 1.垂直于皮肤进针刀(局部) • 2.垂直于骨面进针刀(枕骨骨面) • 3.对准压痛点的方向进针刀治疗。
五.刺入 一快:快速穿透皮肤刺入皮下(<0.4s)以减轻疼痛。 二慢:缓慢深入到病灶(①不易产生副损伤②易找到病灶) 六.通过局部解剖以了解深部有多少层组织存在。 皮肤→(突破感)进入皮下组织(正常无感觉,如刺到皮下 悬韧带会产生刺痛,多稍退针,改变方向再进入)→(突破 感)突破深筋膜(以上三层为皮肤固有组织)→浅肌层(肌 丝收缩会致针刀偏斜,可先退出少许,调整方向再刺入)→ 肌间筋膜→(微突破感)中层肌→(肌筋膜)深层肌→骨膜 (有阻挡感)安全层 • 落空感:空腔—胸、腹、盆腔。 • 关节腔:进入时有明显的突破感,突破后 出现落空感。 • • • • •
• ▲应力对人体的影响 • 应力增大→作用加大→局部反应增加→为减少应力作用,组 织增生(以加强局部抗应力能力)(面积不变。力越大,应 力越大。面积增大,力不变,应力减少)→力增加→应力增 加→对组织刺激增加→组织反应增加→增生程度加重
– 力平衡失调的原因
• 骨质增生的几种现象 • 1.肌肉末端(起止点、腱围)肌腱反复的慢性损伤(炎症反 应)导致逐渐的肌化、纤维化→钙盐沉着→骨化→骨刺形成 (附着点拉应力增加→肌肉劳损→粘连→肌肉有效伸展程度 下降→肌肉末端、腱围组织损伤。 • 2.骨膜增生(增殖) • 肌肉韧带附着点拉应力增加(因肌肉痉挛、紧张造成)→对 骨膜产生刺激→骨膜反应→增生→骨刺形成。 • 3.血肿(外伤)→骨膜下血肿→骨膜增生→骨刺形成 • 4.错位:由于关节周围组织损伤(不对称性损伤-牵拉所致) →关节面力平衡失调。
•
• • •
• • •
1.纵切:纵行切割—刀口线与肌纤维组织纵轴平行 上下提插,松解剥离粘连的组织 纵向纵切:病灶长条形,刀口线排成-----字 横向纵切:病灶较宽,刀口线呈三三字 2.横切:横行切割—刀口线与肌纤维组织呈90°垂 直(多在纵切完后,刀口线调转90°上下提插,以 切断部分肌纤维。 纵向横切:刀口线排列方向与肌纤维方向平行111 横向横切:刀口线排列方向与肌纤维方向垂直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