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作者:荆玉坤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9期
摘要:中西美术比较学已经成为中西方艺术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作为绘画中最常见的绘画语言一透视法,中西透视法有很大的不同,极有可比性。

通过绘画中透视法的比较,分析成因和发展过程,总结中西方美术的不同之处以及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中西美术;比较学;背景;透视法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34-01
当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相信,亚洲和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世界历史上自文艺复兴以来意义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亚洲主要是以中国为代表,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趋势,这一趋势自16世纪以来便加快了步伐。

由东亚向西方的流动目前还没有深入穿透西方的文化。

但是近年来西方人对于东方的思想和宗教已开始产生非常强烈的兴趣。

中西绘画透视方面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空间意识表达上,中国画构图讲究华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讲究“焦点透视”,此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中国画的远近法在本质上既不同于西画的焦点透视,更不是人们假设出来的散点透视。

我们对中西传统艺术家创作的不同主题的绘画在透视法的比较性解读上,这两种透视方法的差异性应该被解释为直接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对透视法缓慢形成的重要影响。

北宋是中国美术史学的繁荣时期,它在观念表达与历史撰述上出现了新的趋向,其中,画院的建立与方志的成熟,为山水画理论的成熟提供了前提条件。

同时,两宋时期也是中国画在技法表现上的重要发展时期,特别是传统艺术造型中笔法问题中“线描”和“勾勒填色”的运用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这些都成为北宋出现成熟山水画透视理论的客观条件。

而在西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生产力发展、科学进步和思想活跃的时代,艺术家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旗号,利用历史上已有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形式创造新的艺术风格,既传承了古希腊艺术家采取一个固定视角追求视觉真实的透视法,又通过艺术家的努力探索,面对传统题材,艺术家寻找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表达方式,再次重视观察实际物象及三度空间的表现,其中艺术理论家兼建筑师阿尔贝蒂在《绘画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绘画的“数学”As础即透视的原理,认为艺术家通过运用透视法则可以理性地解释和再现自然,从而奠定了文艺复兴美术科学技法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潘诺夫斯基曾经在《作为象征形式的透视法》一书中,同样把西方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画家所采用的透视法称为科学化的“焦点透视法”,并且这种透视法后来成为了一种习
惯,支配着20世纪以前各个世纪的艺术。

由此可以看出,北宋郭熙所处的时代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中西方透视技术和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中西绘画史中以表现大自然与乡村为主题的绘画,本身往往是城市经济社会充分发展的结果,这正是为何山水画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反而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

因此,我们在着重研究中西透视法差异性时,也应该基于以上观点研究两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的相似性或相同性。

思维方式的不同是造成中西美术透视法不同的最大原因,当我们在谈及了中西绘画作品展示位置的变化后,还有一个在西方人看来十分重要的话题,那就是绘画与科学的关系。

绘画创作的全过程包含着理性的分析因素,也包含着直接的感觉和想象的因素,中西绘画都是如此,但认识因素和心理因素,在中西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和作品本身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

概括来讲,西方画家重理性思维,中国畫家重诗性思维,而反映在绘画空间表现上就体现了中西画家对待艺术与科学的不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将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画家通常也是科学家,这种注重逻辑的理性思维进而也影响了对透视方法的选择。

透视法在文艺复兴初期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和画家佛兰切斯卡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到盛期,达·芬奇把透视归结为线透视、空气透视与隐没透视三种,其中,线透视是西方主要的透视方法,画家运用已相当成熟。

达·芬奇把绘画建立在数学与物理科学基础之上,使透视学成为一种算学研究,具有合理的论证顺序。

他把这种科学化的技术进一步运用到画面视觉结构表达上,确切地讲,达芬奇证明,建立绘画科学的基础需要的是一个以几何学方式分析事物象相的理性头脑。

西方传统画家不会象中国画家那样彻底摆脱科学的束缚,因为,这是它的根基。

对于中西绘画透视法比较研究来说,其着眼点主要集中在中西绘画的民族性论述、中西哲学观的考察的同时,我们的问题意识要与时俱进,通过对中西艺术的互识、误读、互补研究发现中西绘画透视法比较的新角度、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苏立文.西方艺术的交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巴蒂斯塔·阿尔贝蒂.论绘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张路光.中西方美术作品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荆玉坤,男,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论与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