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操作目标
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以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其主要原因是,无论中央银行运用何种政策工具,都会先行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然后对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产生影响。
因此可以说变动准备金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必经之路,由于商业银行准备金越多,银行贷款与投资的能力就越大,从而派生存款和货币供应量也就越多。
因此,银行准备金增加被认为是货币市场银根放松,准备金减少则意味着市场银根紧
缩。
但准备金在准确性方面的缺点有如利率。
作为内生变量,准备金与需求负值相关。
借贷需求上升,银行体系便减少准备金以扩张信贷;反之则增加准备金而缩减信贷。
作为政策变量,准备金与需求正值相关。
中央银行要抑制需求,一定会设法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因而准备金作为金融指标也有误导中央银行的缺点。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一个操作指标,也常被称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
从基础货币的计量范围来看,它是商业银行准备金和流通中通货的总和,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银行库存现金、向中央银行借款、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等。
通货与准备金之间的转换不改变基础货币总量,基础货币的变化来自那些提高或降低基础货币的因素。
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已调整基础货币”这一指标,或者称为扩张的基础货币,它是针对法定准备的变化调整后的基础货币。
单凭基础货币总量的变化还无法说明和衡量货币政策,必须对基础货币的内部构成加以考虑。
因为:(1)在基础货币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法定准备率下降,银行法定准备减少而超额准备增加,这时的货币政策仍呈扩张性;(2)若存款从准备比率高的存款机构转到准备比率较低的存款机构,即使中央银行没有降低准备比率,但平均准备比率也会有某种程度的降低,这就必须对基础货币进行调整。
具体做法是,假定法定准备比率已下降,放出1 亿元的法定准备金,这1 亿元就要加到
基础货币上,从而得到已调整的基础货币。
效果目标
短期利率
短期利率通常指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
它是影响社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银行信贷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银行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指标,如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等。
作为效果目标,中央银行通常只能选用其中一种利率。
过去美国联储主要采用国库券利率,近年来转为采用联邦基金利率。
日本采用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英国的情况较特殊,英格兰银行的长、短期利率均以一组利率为标准,其用作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有:隔夜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银行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用作中间目标的长期利率有:五年公债利率、十年公债利率、二十年公债利率。
货币供应量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宜以货币供应量或其变动率为主要中介目标。
他们的主要理由是:(1)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2)货币供应量及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
(3)与货币政策联系最为直接。
货币供应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松弛,反之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
(4)货币供应量作为指
标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因而具有准确性的优点。
但以货币供应量为指标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基础货币的改变,但还要受其它种种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如现金漏损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等,非中央银行所能完全控制。
二是货币供应量传导的时滞问题。
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准备金以期达到一定的货币量变动率,但此间却存在着较长的时滞。
三是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
对此有些学者尚持怀疑态度。
但从衡量的结果来看,货币供应量仍不失为一个性能较为良好的指标。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策略手段。
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有主要的一般性的工具、选择性的工具和补充性工具等。
其中一般性工具有:
它由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组成。
选择性和补充性工具
中央银行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之外,尚有质的控制,或称选择
性政策工具和其它政策工具,如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
基本概念: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进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