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20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新余市2020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
1. (9分) (2017高二上·辽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数字出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在全行业中占比继续提高。
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20.85亿元,对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提高7.7个百分点,已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
在线教育营业收入增长39.4%,势头迅猛,增长速度在数字出版所属各类别中名列前茅。
2017年数字教育出版的格局将初步显现,在线教育在垂直领域的模式顺利发展。
出版业在教育领域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渐趋深入,出版单位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核心,以技术和平台数据为支撑,以数字产品为发力点,构筑完整的数字教育生态。
出版单位以更加开放共融的,心态,与技术公司、互联网舟司、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材料二: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获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用户规模不断上升,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累计用户已达16.73亿。
在该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当下不少出版社的发力重点。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持续增长。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率连续八年增长,并且数字阅读付费意愿不断提升,庞大的数字内容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鉴于数字化的趋势,国家层面已在数字出版领域开始布局,其中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数字出版也被纳A了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更是把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予以规划,设计了多个数字出版工程项目,引导数字出版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今年5月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还启动了20家出版融合实验室.42家新闻出版业标准,部署更加全面、具体、细化。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出版在给出版行业相关公司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挑战也在所难免。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尚春明表示,在实际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包括外部环境、观念、机制、人才、资金、技术都会因储备不足而受到很大影响。
目前互联网仍在快速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不断优化。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魏王山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出版流程,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在发行、印刷、数据加工、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为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同时人工智能在出版流程的再造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可能,比如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很多新技术和机器在这一行业逐步得到应用。
(摘编自卢扬、郑蕊《数字出版产业累计用户规模超16亿》)
(1)下列关于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结构及增长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电子出版物出版总收入最少,数字出版比重变化最大,报纸出版总收入下滑最多。
B . 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成为拉动新闻出版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
C . 数字出版增长快,在总收入比重、增长额、增长速度和增长贡献率等方面保持领先。
D . 报纸出版是新闻出版产业中下降的板块且降幅明显,它面临着来自数字出版的严峻挑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 出版单位重视优质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技术和平台数据的利用,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重点来抓,会让数字教育出版格局更阔大。
B . 随着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我国数字出版用户规模已超过16亿,这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C .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转型过程中虽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产业总收入在持续增长,这与数字阅读率连续八年增长有关。
D . 《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为数字出版作了国家发展规划,设计了工程项目,
制定了行业标准。
E . 为促进新闻出版业在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
(3)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将有哪些新趋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和《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先秦时期即逐渐沉淀成为具有文化与文学双重特质的经典。
到汉代以后,《诗》与《骚》成为文人士子的必读之书。
在安身立命和文章写作等多方面,历代文人对《诗》《骚》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和接受,由此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意义阐释系统——“诗骚传统”。
从这一角度来说,《诗》《骚》的源头性和经典化,是其成为“传统”和典范的内在原因。
《诗》《骚》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但又构成互补关系的文化类型。
《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周颂》和《大雅》,均是礼乐制度的表征形式。
而《小雅》中的大部分及《国风》之全部则是因对现实的关注与讽谏的功能而进入《诗》文本。
《骚》为南楚文化所孕育,完全呈现了个体生命的体验,充满了对现实的质疑和探索,充满了悲剧性与崇高感。
综合来看,《诗》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二者比肩互补,具备了源头的气质和个性。
“诗骚传统”形成中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诗》《骚》的经典化。
事实上,《诗》的经典化从《诗》文本的结集过程中就开始了。
《诗》文本的编成经历了数次和较长的时间跨度,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精神与诗学思想。
《诗》文本的结集过程本身就是其多重性意义结构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诗》经典化的过程。
春秋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使《诗》成为士大夫君子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
在时人观念中,《诗》与《书》、《礼》、《乐》一样,是德义所在,是治国修身的根本。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外交场合的赋《诗》言志、歌《诗》观志、引《诗》足志活动,使《诗》进一步具备了礼仪的、政治的、哲学的、伦理的、预言的等多重阐释可能性。
《诗》文本变得空前的重要,成为春秋世族文化身份和君子“风雅”的代名词。
加之孔子以《诗》为教,以《诗》兴、观、群、怨,《诗》的文化意义趋于最大化,成为征引、取资的文化资源。
这标志着《诗》已被经典化了,正式成为一种代表着社会公共文化理念的经典。
与《诗》不同,《骚》的经典化完全是因为屈原自身的独特遭际、《离骚》所创造的“发愤抒情”以升华人生苦难和命运悲剧的方式。
屈原第一次把诗歌创作与人生遭际导致的悲剧命运升华结合在一起,将诗歌创作作为人生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并在诗歌中用形象的语言探讨了人格、理想,以及个体命运与群体利益的关系等重大人生问题。
因此,在屈原之后,《诗》《骚》就成为一种浪漫雄奇的文学传统,也成为一种追求理想、超越悲剧的生存哲学的传
统。
(摘编自韩高年《论“诗骚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骚传统”是《诗》和《骚》在先秦时期就逐渐沉淀形成的意义阐释系统。
B . 《诗》维系群体利益,《骚》呈现个体生命体验,这两种文化类型比肩互补。
C . 《诗》文本的编成标志其经典化的开始,而被征引、取资标志其经典化的完成。
D . 屈原用“发愤抒情”的方式升华人生苦难和悲剧命运,实现了《骚》的经典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从《诗》《骚》的源头性和经典化两个方面分析了“诗骚传统”形成的原因。
B . 文章第二段比较《诗》《骚》不同的文化内涵,证明了《诗》《骚》具有源头性。
C . 文章第四段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诗》成为士大夫君子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的原因。
D . 文章梳理了《诗》《骚》经典化过程的异同,并指出了“诗骚传统”的具体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诗》《骚》没有成为历代文人士子的必读之书,就不会形成“诗骚传统”。
B . 《诗》与《骚》代表的文化类型完全不同,因而《诗》没有《骚》中的浪漫表达。
C . 人们在外交场合赋《诗》、歌《诗》、引《诗》,丰富了《诗》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D . 《诗》《骚》具有文学与文化的双重特质,既能给人审美享受,也能给人人生启迪。
3. (15分) (2019高三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两段关于“雨”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他是一个对大自然特别敏感的人,大自然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在他的心灵世界引起反应,在他的诗中留下精妙回响。
若要从唐代选一个诗人来作写雨的探花郎,那么我真心推举他——韦应物。
和朋友分别时,“”;和友人不能见面的时候,他会有“”的念头;等到相逢时,“ ”,这是对友人身上隐士之风的赞美;在大宴宾客的盛宴上,“”,何等雍容,
极有身份。
到了宋代,苏东坡写雨总是令人。
他用诗写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将夏天的雨写得,也是一派大家风度。
他用词写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风雨自然不只是自然界的风雨。
到了的境界,人,已经活在了风雨之上。
(二)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根据文意(一),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相送无限情,沾襟比散丝②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③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④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A . ②④①③
B . ②③①④
C . ①④③②
D . ①③②④
(2)依次填入文段(一)第二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无与伦比淋漓尽致超然物外
B . 无法企及穷形尽相超然物外
C . 无与伦比穷形尽相随心所欲
D . 无法企及淋漓尽致随心所欲
(3)文(二)中“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这句话中包含多种修辞,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
与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文(二)中所述下列听雨场景,与下图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 疏雨滴梧桐
B . 骤雨打荷叶
C . 江阔云低客舟中
D . 白头听雨僧庐下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共3题;共34分)
4. (19.0分) (2020高三上·肇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杰,本名务光,相州釜阳人。
后魏并州刺史宝之裔孙。
少以孝友著。
擢明经第,解褐齐州参军事,迁累天官员外郎。
为吏详敏,有治誉。
以采访使行山南,时户口逋荡,细弱下户为豪力所兼。
杰为设科条区处,检防亡匿,复业者十七八。
神龙中,为河东巡察黜陟使,课最诸道。
先天中,进陕州刺史、水陆发运使。
置使自杰始。
改河南尹。
杰既精听断,虽行来食饮,省治不少废,繇是府无淹事,人吏爱之。
寡妇有告其子不孝者,杰物色非是,谓妇曰:“子法当死,无悔乎?”答曰:“子无状,宁其悔!”乃命市棺还敛之,使人迹妇出,与一道士语,顷持棺至。
杰令捕道士按问,乃与妇私不得逞。
杰杀道士,内于棺。
河、汴之交旧有梁公埭,废不治,南方漕弗通,杰调汴、郑丁男复作之,不费而利。
入代宋璟为御史大夫。
尚衣奉御长孙昕素恶杰遇于道内恃玄宗娅婿与所亲杨仙玉共殴辱之杰诉曰败发肤病在身辱衣冠耻在国帝怒,诏斩昕等朝堂。
左散骑常侍马怀素建言:“阳和月,不可以殊死。
”乃敕杖杀之,谢百官,降书慰杰。
以护作桥陵,封武威县子。
初,杰引侍御史王旭为护陵判官。
旭贪赃,杰将绳之,未及发,反为所构,出衢州刺史。
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复为御史劾免。
开元六年卒,帝悼之,特赠户部尚书。
(选自《新唐书·李杰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尚衣奉御长孙昕/素恶杰/遇于道内/恃玄宗娅婿/与所亲杨仙玉共殴辱之/杰诉曰/败发肤/痛在身/辱衣冠/耻在国/
B . 尚衣奉御长孙昕素恶杰/遇于道内/恃玄宗娅婿/与所亲杨仙玉共殴辱之/杰诉曰/败发肤痛在身/辱衣冠/耻在国
C . 尚衣奉御长孙昕素恶杰/遇于道/内恃玄宗娅婿/与所亲杨仙玉共殴辱之/杰诉曰/败发肤/痛在身/辱衣冠/耻在国/
D . 尚衣奉御长孙昕素恶杰/遇于道/内恃玄宗娅婿/与所亲杨仙玉共殴辱之/杰诉曰/败发肤痛/在身/辱衣冠耻/在国/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入仕为官,又称“释褐”。
B . 明经,属于汉代察举制度科目之一,隋废九品中正制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进士科重经术,明经科重文辞。
C . 杖杀,又称“杖毙”、“棰杀”,是一种用杖击处死罪犯的行刑方式。
隋代把“笞、杖、徒、流、死”定为五刑。
D . 户部,古代官署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长官为户部尚书。
隋代定吏、民、礼、兵、
刑、工六部,唐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杰勤政爱民。
他任采访使巡行山南时,制定查检防止逃亡和隐匿户口的政策,使得十七八户人家恢复生业;平常即使行途中吃饭喝水,也不停止处理政事。
B . 李杰政绩突出。
他任河东巡察黜陟使时考核政绩为各道最优;他征调汴、郑一带丁男修复整治黄河、汴水汇合处的梁公埭,不事花费而获益。
C . 李杰精于断案。
他在处理寡妇控告儿子一案中,通过暗中查访,求得真相后,机智地处理了案件。
D . 李杰深受皇帝喜爱。
他受到长孙昕和杨仙玉殴打侮辱,皇帝为此处死长孙昕等人,向百官谢过并下诏书慰问他;他去世,皇帝哀悼他并给他追授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命市棺还敛之,使人迹妇出,与一道士语,顷持棺至。
②旭贪赃,杰将绳之,未及发,反为所构,出衢州刺史。
5. (9.0分) (2018高一上·德庆月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 . 这首诗用语平淡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到了和谐的统一。
C . “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 . 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E . 本诗富于情趣。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6. (6分)(2018·陆良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作者认为真正的“无所凭借”应该是“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
原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游山西村》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了民风的淳朴可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共3题;共16分)
7. (9分) (2016高三上·湖州期中) 某高校为了招收优秀学生,对新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下面是其中两则调查表,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要求简明、准确。
表一:你选择高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表二:在高考最终确定填报志愿时主要听取谁的意见?
(1)
从以上的表格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
要招收到优秀学子,你对该高校的建议是:________
8. (2分)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①②③④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后人尊称李白为“诗仙”,这构成了一种错觉,①李白之所以伟大,就在他的人和诗具有他人所无的超现实性。
这是可悲的误会。
②,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是超现实的,李白何能例外?开元、天宝时代的其他诗人往往在高蹈和进取之间徘徊,李白③既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④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
文章中的空白处应该填入那些词语?
9. (5分) (2017高三上·武清期末)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概括牡丹被确定为富贵象征物的原因。
牡丹花开,万紫千红,千姿百态,气宇轩昂,雍容端庄。
《本草纲目》有记载:“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
”丹即红色或赤色,而红色代表喜庆吉祥,这一点非常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早在隋唐时期,牡丹就名倾朝野,而富贵人家更是无不以拥有名贵牡丹为荣,争相购买名贵品种以示显贵。
当时,人们还以观赏牡丹为时尚。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牡丹被确定为富贵的象征。
四、写作(60分) (共1题;共60分)
10. (60分)(2017·沈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等节目,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来水”。
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3-4、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共3题;共34分)
4-1、
4-2、
4-3、
4-4、
5-1、
5-2、
6-1、
6-2、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共3题;共16分)
7-1、
7-2、
8-1、
9-1、
四、写作(60分) (共1题;共60分)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