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贵州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贵州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
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寻我家
蔡楠
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的。
我们这座新兴的城市并不大,我曾经骑着摩托车,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围着这座城市不停地寻找,找遍了大街小巷高楼平房,都没有找到。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到电视台去登广告。
我的广告词是这样拟写的:某男,因不慎丢失家庭一个,内有30岁的年轻妇女一名,六岁男孩一名。
另有家具什物若干。
记忆中家庭住址在Xxx街xx巷x号,有见到者或帮助找到者,请通知电视台广告部转,必有重谢!我把广告词交给广告部主任,主任又将它交给台长。
台长大笔一挥作了指示:现在丢失家庭的人很多,据统计在我市30—40岁的男女青年中,丢失家庭率高达67.8%,且还有不断上升之趋势。
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
为帮助他们尽快与家人团聚,凡来我台登播寻找家庭广告者,一律免费!我高兴地谢过台长,留下呼机号码,千恩万谢一番,出了电视台。
登出广告的第二天上午,我的呼机叫了。
那时我正在一家豪华宾馆里睡懒觉。
我复了机,是电视台打来的。
他们已经为我找到了家,一会儿就派车送我回去,要我立即去电视台!
我激动万分,坐着电视台的车踏上了归家的路。
车子七拐八绕,在一个高大的建筑物前停住了。
广告部主任领我绕过高大建筑物,踅进一条小巷,在一个古铜色的铁门前停住了。
他和蔼地对我说:“到了,这就是Xxx街x x巷x号,你回家吧!”
我掏出钥匙开门。
啪,锁开了。
我终于又一次走进了自己的家。
我看见妻子正在客厅猫腰撅腚地擦地,六岁的儿子正在写字台上写作业。
我没敢打扰他们,我想悄悄绕过客厅回到我和妻子的卧室。
这时妻子扔掉拖布惊慌地开口了:“站住!你是谁?你想干什么?”
“钟蕾,是我呀!”我叫着妻子的名字,我回自己的家来了!
钟蕾后退一步,定定地望着我:“这怎么是你的家呢?”
“这怎么不是我的家呢?你看这两间正房两间陪房,是我操待着盖的。
院里的石灰砖,是我的哥儿们帮助咱们砌的,客厅这套进口仿皮沙发是我打三折优惠从一个关系店里买来的,卧室里挂着的那幅字是著名书法家铁西为我写的,他还请我雅正呢!这怎么就不是我的家呢?”
“你说的一点也不错,这些都是我丈夫干的。
可我怎么就不认识你呢?”钟蕾仍然摇着头。
“你怎么会不认识我呢?我们是在九O年五月一日结得婚对不对?我们的儿子是在我们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出生的对不对?再有他随你的姓叫钟小蕾对不对”
“对呀对呀,你说得非常正确,我也好象在那见过你,可我怎么就想不起你来呢”钟蕾睁大眼睛,上下左右地探测了我一圈,仍然摇头。
她喊来了儿子“钟小蕾过来,你看看这个闯进咱们家的人,他是你爸吗?”
“不是”钟小蕾瞪着骨碌碌的眼睛,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爸爸不是正在厨房做饭吗?我去喊他来,爸爸,爸爸——”
我的儿子钟小蕾从厨房里喊来了他的爸爸。
是他爸爸,却不是我,是一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的中年男人。
那男人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
天哪!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副模样,我比他要年轻要英俊。
比他能挣钱,比他能做事,比他……
那男人问明了情况,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护住钟蕾母子,厉声说:“这是我的家,请你出去,出去,出去!要不我可揍你了!”
我乞求般地望望钟蕾母子。
钟蕾紧紧地贴在中年男人的身上,一副漠然置之的样子。
钟小蕾呢?他两手插腰,虎视眈眈地站在那个不是我的爸爸身边,一副上阵父子兵的神态。
我的心底升起一股贯彻骨髓的悲哀。
我逃也似地跑出这个失而复得的家。
大街上,杨花柳絮仍在漫天飘舞,我在杨花柳絮中迷失。
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那我的家在哪里呢?
我至今仍在寻找。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
A. 小说中我记得家庭详细住址,却寻求电视台帮忙寻找,我打开了自家大门,结尾却说这不是我家。
这是用荒诞的情节表达生活的真实。
B. 文章结尾处“杨花柳絮漫天飘舞”营造出“迷茫”的氛围,呼应了小说中“我找不到家了”的情节,体现了“我”迷茫的精神状态。
C. 小说塑造了“我”这一典型形象:理想磨平,激情淡褪,迷失了人生方向。
结尾处出现“中年男人”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D. 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是因为家里的妻儿并不认识我。
我感受到了凉彻骨髓的悲哀,这说明我对家庭彻底地绝望了。
2. 文章开篇即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中,“节”也许并非处于核心地位;然而,由节之“象”所拓展出的丰厚意蕴则凸显了东方所固有的“象思维”品质极具代表性,值得探讨一番。
“节”首先表现为空间上的联结,有承上启下之作用——此由竹节之本义发出。
“承上启下”,自然是关键要害处,故“节”可引申为关键:人们常言解决问题的节点、“紧要关节”,等等,皆由此出。
节在空间上的“联结”义,推而广之,则形成了诸多相关的词汇,用之于人体则有骨节、关节、肢节;用之于器物,则凡类此的事物亦多以“节”称之,如“多节虫”“八节火车”“三节文章”等。
“节”坚固且无赘物,故“节”又可引申为简洁、节俭。
《荀子.天论》中“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节,即为节俭义——“节俭义”当由“固而无赘物”引申出。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时空一体,当将空间之“节”迁移于时序之时,“节”的含义又进一步得到拓展与丰富。
《秋浦歌》曰“常恐秋节至”,杜甫云“好雨知时节”,其中之“节”即是维系过去与未来的“节”点。
当然,此节点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标准。
依古人,每年的时序可作此概括:由冬至到夏至,阳息(息者,长也)阴消;由夏至到冬至,阴息阳消;其中,春分、秋分则大致阴阳持平。
由是,按照阴阳变化的节点,古人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
节气者,气之节也,维系(联结)阴阳变化(时间)的关节点之谓也。
当然,对于重大的节气譬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是要隆重庆祝的,春节意味着万物复苏,预示播种的前奏;中秋节万物成熟,则是收获的标志。
可见,节日与节气亦密切相关。
当“节气”转换为“气节”时,形下之“节”便超越了自然时空而进入伦理学的领域。
“气节”,表征的不再是阴阳之气转换的节点,而是超越时空的、形上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节操。
气者,浩然之气也;节者,静也(不变也)、硬也。
气节,即保持浩然正气而不动摇,引申为意志坚不可摧。
儒家伦理倡导的诸如忠孝节义、节操、名节、节烈皆作如是观,此取象于节之硬并化用之于道德人格。
苏武持节不忘本心,为古人守节之典范。
促使“节”超越时空的因缘,在于它暗合了儒家五伦的德目:信。
而最早对节之“信”、节之“符(合)”义进行探究的应始于《周易》的节卦。
关于义理之节,尚秉和先生曾有如是解释:“节者,信也。
言凡事皆有一定制节,不容改变。
故君子以制度数,天地以成四时。
天地节者,天地信也。
”尚先生又云:“节者符也,以竹为之,各持其一,合之则为信。
”
除了“信”义外,儒家之“节”尚有“中道”义,此为“节”之蕴含的又一次跃迁。
“中道”乃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左传》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记载。
朱自清先生则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古代注重礼节,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
朱先生的结论是:“可以说所谓‘圣达节’等等的节,是从礼乐里引中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而这个节其实也是传统的‘中道’。
”朱先生从史学的角度阐发“节”
之中道义,亦不乏为一家之言。
(摘编自郭继明(说“节”》)
4.下列各项关于“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属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节”之“象”拓展出的丰富意蕴凸显出东方所固有的“象思维”品质。
B.“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由竹节的本义发出的。
“节”在空间上的联结义可推出词汇“骨节”“多节虫”。
C.“节”从空间迁移于时序,其含义进步拓展丰富。
节气,就是气之节。
而中国的春节等重大节日与节气密切相关。
D.“节”超越时空进人伦理学领域,由形下"节之硬"转化为形上“意志坚不可摧”,具体表征为“气节”。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开头引出话题“节”,然后从空间、时间、伦理学领域等三个方面对“节”的含义进行了探讨。
B.文章以杜甫“好雨知时节”为例,旨在说明节”从空间迁移到时间后,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标准,丰富拓展了“节”的含义。
C.文章阐述促使“节”超越自然时空而进入伦理学领域的缘由,是“节”暗含了儒家伦理所倡导的节操、名节、节烈等道德节操。
D.文章末段引用朱自清从历史文化角度阐释“中道的结论,有力的论证了“节”在儒家思想体系中除了“信”还有“中道”之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
A.《荀子•天论》中“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节与“开源节流”“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义同。
B.“苏武持节不忘本心,为古人守节之典范”是因为他的行为符合儒家伦理所倡导的节操、节义、名节等。
C.最早对节之“信”、节之“符(合)”义进行探究的是《周易》,尚秉和先生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节”的含义。
D.朱自清从史学的角度阐发“节”之中道义,认为它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和做人的标准。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
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也在中间。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布包,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
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汁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感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
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清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
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条
兹借到瓦村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
红军指挥员叶××
1935年10月25日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
”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那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哪”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40只羊持怀疑态度。
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
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
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
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一阵松一阵的,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湿,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
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
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答字也真实无说,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1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
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今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腿残又老实巴交的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日。
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
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曹老师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进来的光线照出曾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酸,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
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
曹老师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然一笑说:“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干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
”老旺慈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次写到曹老师领着学生打柴的场景,表现了瓦村的偏僻贫穷,塑造了曹老师为了瓦村的教育和明天,几十年如一日,热心执著、无私献的形象。
B. “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这既展现老旺这个农民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更为了表现百姓对政府毫无保留的信任。
C. “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这里的神态描写说明老旺一夜无眠,终于做出捐款决定,这样的处理使得老旺这个形象前后矛盾,但也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
D. 小说构思精心而又巧妙,大多情况下,作者在表现老旺时用的是曹老师的视角,在表现曹老师时用的是老旺的视角,视角的变换使人物塑造更富立体感。
8. 小说中那张缺角的“借条”对小说的叙事起到怎样的作用?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旺,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曹老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 技盍至此乎盍:何,怎样
C.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技术
D. 如土委地委:卸落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 进乎技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因其固然因利乘便
D. 善刀而藏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选自《庄子。
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 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 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村童戏溪上①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跄冲淖②去,纸鸢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④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注]①乾道元年(1165年),40岁的陆游被调任隆兴府通判,因谗言被罢免官职,闲居于山阴4年,此诗作于乾道三年春。
②冲,冲到泥沼里去。
③纸离,风筝。
④耦:读“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观”字是统帅全诗的关键,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一联抒发所观之感。
B.首联通过溪水堤平、村童谢晴等意象,描绘了祥和的画面,反衬尾联的不平心情。
C.“跋扈”一词变客为主,形象地描绘了风筝挟持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发出声响的形象。
D.颈联由实转虚,展现了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农耕,冬闲则入塾学习的生活画面。
15.人们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首联中的“闲”字最值得品味,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3)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5)几世几年,____________,倚叠如山。
(杜牧《阿房宫赋》)
(6)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7)____________,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8)君子病无能焉,____________。
(《论语·卫灵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四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12月28日在学校报告厅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
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本次讲座我们邀请了德高望重的金老师,他将拋砖引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听金老师的精彩讲座。
教务处
2020年12月14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各句的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 李辉为爷爷六十大寿写对联:花甲岁神清气朗,耳顺年体健身康。
B. 小王把自己的作文用邮件发给出版社编辑并留言“请您多多斧正”。
C. 欣闻母校百年校庆,本人忝列为校友,因事不能莅临,甚为遗憾!
D. 小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弟弟时说:“这是舍弟,请大家多多关照。
”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竹子的成长历程:前四年,地面部分仅仅长了三十厘米。
于是总有人埋怨它不争气,生长太慢,却忽视它在这四年中,地下盘根错节,拓展几十平方米疆域的事实。
而一旦爆发,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地面部分却可以疯狂生长成二十米开外的毛竹。
让人可叹的是,有多少人能熬过地面四年短短的三十厘米,而收获这长长的二十米?
从毛竹的生长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悟,以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选项涉及方面有:词语的理解、句子大意的揣悟、段落内容的概括、主旨情感的把握、结构思路的分析、手法或语言特色的判断等等。
要仔细审读,耐心对照、灵活理解、准确选择。
D项,“我对家庭彻底地绝望了”错误,由原文可以看出,此时的“我”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精神灵魂没有归宿,因此很迷茫,而非“彻底地绝望”。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的能力。
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要从“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艺术手法、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文章开篇即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然后看这些句子写的是谁,如何来写的,达到什么效果。
题干为:文章开篇即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构上看照应题目“我寻我家”,写我寻找家原因,总领全文,下文展开写“我寻我家”的情节。
内容或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通过心理描写塑造形象,突出性格特征:人到中年,被现实挤兑磨失了原本的模样,失去了自我和性格的本真,找不到未来方向的压抑、烦恼和苦闷,灵魂没有寄托不知道路在何方的一种茫然状态。
表达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代入感,易达成情感共鸣。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叙述视角的效果的掌握能力。
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小说中的人物的叙述视角。
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
小说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同样是为情节、人物、主旨服务,解答时要扣紧这几点;还要注意叙事角度的选取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接受与联想,更好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感受。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
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1)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
(2)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3)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
(4)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5)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蔡楠选择的是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角度。
“我”作为叙述的承担者,一切由“我”出发。
“我”去“寻找”,“寻找”的是“我”的家,“我”的所行、所思、所见、所闻构成了文本叙述事件的内容。
“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这样可以给作品带来如下几样好处: 首先,这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加深了主题以及小说的批判意义。
全篇小说由主人公娓娓道来,让人感觉在讲述真实经历。
寻找什么,如何寻找,寻找结果如何,由于“我”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因此其间的所见所闻所感理所当然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
其次,这种第一人称叙事便于作者主观情绪的宣泄,这样可以使作者的笔触更加细腻,而读者也就更容易的走进人物,深入到他的内心,用他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根据他的叙述对他的处境做出自己的判断。
文本一开始就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悲凉与无奈渗透其中,这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