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歌阅读
一、(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选B B项,错在“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颈联中的“穷”并不是指生活贫困。
“屈穷”意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首先解释诗句的含意,再点出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本联的表面意思是,冬天的寒风终会过去,春天将会到来,届时春风会把枯柳吹绿,柳条看起来好像笼罩在轻烟之中。
从表达的情感上看,北风呼啸,喻指诗人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枯柳逢春、春柳笼烟的艺术遐思,表达了诗人虽处境艰难,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不甘沉沦,在屡次受挫之后还能自我勉励。
参考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解析:选D D项,第三联应理解为“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这是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
4.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本诗的大意为: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但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
我只好在醉中作草书,以酒作为旗帜战鼓,以笔作为大刀长矛,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
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
转眼间,我收起书卷,又端起酒杯,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
由诗歌的大意可知,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前,第二个“酒”出现在作书后。
作书前,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把“笔”比作杀敌的刀槊,以书前喻战前,是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作书后,诗人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
参考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三、(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9分)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解析:选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从最后两句可以知道,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行为、坚韧不拔的壮志和奋斗到底的毅力,所以不会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
6.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
答:
解析: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诗句来分析。
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完成我的遗愿”,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抒发;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
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二轮复习定向]
一、聚焦考情
通过一轮复习来看,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对考点题型已有基本的应对之策,但是考生读不懂诗歌仍是一个棘手问题,直接影响着答题的准确性;而在各个题型的细节处理上,还存在一些失误,造成失分严重。
故二轮复习中,应从如下两方面突破:
(1)再次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帮助考生利用多方面的信息来疏通诗意;
(2)针对考生失分点,逐点例析,并提出应对策略补短板。
第1讲 诗歌读懂层面——“三管齐下”通诗意
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
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
1.“读懂”只是相对的
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
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
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
读懂,只是“懂”而已。
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
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捷、
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
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
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
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
二、掌握读懂“三大路径”——要“三管齐下”
1.最快捷的路径——利用选项信息
选项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在细节处设误,所以选项相当于带有“瑕疵”的诗歌赏析,故善于利用选项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有很大帮助。
[示例]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提示信息] 开篇采用提问方式,涉及了精卫填海的动机,至于“作者是否对动机感到困惑”暂且不作深究。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提示信息] B项相当于对诗歌第三、四句的翻译,诗意十分清楚。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提示信息] C项相当于对诗歌第五至八句的诗意概括,有利于我们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脉络层次。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提示信息] D项相当于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把握,通过回忆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及《观刈麦》,我们可基本确定本项正确。
2.最直接的路径——标题、注释和情语
(1)看标题
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
唐人作诗,最重标题。
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
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
(2)析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3)抓情语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
如2018年浙江高考《送王昌龄》第二句中的“多暮情”、第四句中的“孤”、第十三句“叹息此离别”等,都是“情语”;2018年天津高考《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的“忧道不忧贫”“秉耒欢时务”“即事多所欣”等,也是“情语”。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
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
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3.最牢靠的路径——对诗家语“咬”“嚼”“泡”
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
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
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
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
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
玉树夜深歌。
”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
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
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
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
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
[即时巩固]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蓦山溪
张中孚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
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
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②;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
[注] 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
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
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
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读懂诗歌]
1.利用选项通诗意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提示信息] A项是对词的上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上片的词意。
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提示信息] B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提示信息] C项是对词的下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下片的词意。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提示信息] D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2.结合注释提信息
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多朝,应该是尝遍了人生旅途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的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印证之。
3.诗歌正文准翻译
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
我少壮时代喜好功名,横刀立马,锦帽貂裘。
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断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
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欣喜地回到了故乡。
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
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青青如昔;那些长安道上来往的客人,来一回,就见老一回。
4.找出“情语”易分析
(1)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
(2)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
(3)“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
[准做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解析:选C 不是“直接”,而是化用诗词典故。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②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
③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下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都大阅①
陆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
[注] 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
②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
③属櫜(gāo):佩戴箭囊。
④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
[读懂诗歌]
1.利用选项通诗意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提示信息] A项是对诗歌第一句的理解和情感的赏析,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此时的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提示信息] B项是对诗歌第二句内容的理解,相当于对此句的翻译。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提示信息] C项是对诗歌第三联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体内容。
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
[提示信息] D项是对诗歌尾句所用典故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整体感情基调。
2.巧借题目提信息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大阅兵场面的诗,阅兵事件一定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
3.诗歌正文准翻译
我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来到成都军队检阅的校场,向远处看成都周围的山峦,一片青碧险峻。
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到雪岭、蓬婆山之外,他们的声音足以威震秦川平原、渭水河畔。
军旗的影子随着风闪动,马蹄在雨后经尘不染。
我穿着军装乐亦在此,儒生的衣冠束缚我好长时间了!
4.找出“情语”易分析
尾联抒情。
“属櫜缚裤”,写自己身着军装;“毋多恨”,写乐意为此。
乐意的原因是诗人久抱从戎壮志,恨“儒冠”的“误此身”,这一句乃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
这一联在喜悦中带有感慨余音。
[准做题目]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
解析:选C C项,“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不当。
颈联中说“旗脚倚风时弄影”,“倚”意为“随着”,“时”意为“时而,偶尔”,“弄”意为“戏耍”,从“倚”“时”“弄”几字来看,风势应是不大。
4.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
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
“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军威。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旗”和“马蹄”,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
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
参考答案: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
②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
第2讲理解分析层面——针对“三点”补短板
鉴赏古代诗歌,考生容易语句理解错误,具体的表现有两种:一是句意理解偏差,即对语句意思的理解出现错误;二是延伸意理解偏差,即对语句体现的情感、使用的手法等理解错误。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
②伏波: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濯缨: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两人经过长期的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表现了两人命途之多舛,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
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自嘲之意。
[解题演示]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容易犯不能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的错误,特别是一些重要词语的意思。
在理解中不能主观臆断,否则会误判选项。
因此,要正确把握诗句的意思,特别是把握诗句的延伸意。
比如A项:
首联的关键词是“憔悴”,延伸意是“命途之多舛,人生之艰辛”,这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B项,“伏波故道风烟在”的意思是,行进在伏波将军马援当年出征的路上,诗人追忆马援将军,瞻望前途,不禁感慨自己飘零于世。
选项中的“自勉奋发”错误。
C项,“翁仲遗墟草树平”的意思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庙宇前只剩下断壁残垣,荒草遍地。
此句描写马援庙前一片荒凉,感慨世道衰微。
D项,“休将文字占时名”的表层意思是,你不应该写讽刺的诗作而取得好名声,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深层意思是表达诗人的愤慨。
故答案选B。
[白话诗歌]
经过十年被贬的艰辛生活,诗人面容憔悴地返回长安;谁想到没过多久,又被调到五岭以外的地方。
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断壁残垣,荒草遍地。
只因慵懒粗疏不愿同流合污,而招来非难;诗文竟然招致横祸,劝君不要再指望用文章去取得什么好名声了。
今日离别,泪流千行;无须临河取水,眼泪便可以濯缨。
[增分策略]
1.防止句意理解偏差,注重对关键词的理解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把握诗歌中关键词的意思,然后通过关键词的意思来整体理解诗歌的意思。
理解句意,不能主观臆断,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比如[例一]中的颔联,先要借助注释等把握“伏波”“翁仲”等意思,再明确此联主要写伏波将军马援的卓著功勋和如今庙宇前的荒凉破败,借此感慨世道衰微。
2.防止延伸意理解偏差,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
把握语句表层意延伸出的内容,比如语句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等,都要注重从诗歌整体的意思进行分析。
要注意诗歌本身是鲜活的,不能受固化思维的影响,看到“竹子”“梅花”就想到“气节”“高洁”,还要看这些描写对象在整首诗歌中要表达的情感等。
比如[例一]中的颈联,表面说诗人因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但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里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此联主要是诗人的自我解嘲。
[即时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
过贾谊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