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

合集下载

【小议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哲理】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

【小议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哲理】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

【小议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哲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诗人,他着墨于自然景观,诗歌风格简洁却又含义隽永, 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人生哲理。

本文将研究弗罗斯特如何在诗歌中通过精湛的语言艺术寓哲理于通俗,融深刻于平淡,借景抒情,以景写理,全面展示人生真谛。

<br/>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语言艺术;哲理; <br/>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 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享有极高的殊荣。

他的诗歌多以新英格兰地区为背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情趣。

弗罗斯特把生活和诗歌紧密结合, 以自然景象、凡人俗事开始,以深刻的哲理结束。

其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简洁凝炼的语言体现了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深刻领悟,寓意丰富, 超越了时空界限, 赋予有限空间永恒的魅力, 从而引发对人生价值的诠释和思索。

他也成为广大读者心目中不戴桂冠的桂冠诗人。

<br/> 弗罗斯特往往在日常事物及其相互联系中悟出人生的真谛。

思想上“小中见大”,艺术上“清中见深”是弗罗斯特作品的一个特点。

他的作品很少描述扣人心弦而又令人神往的爱情,更未有过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战场。

然而他却从修墙这种普通的日常生活事件中感悟到“好的樊篱带来好的邻居”。

这一具有深刻美学认知意义(距离产生美感)的命题既是文学的、哲学的,也是情感心理学的。

人通过篱笆想到并看到一种“ 可望而不可及的美”,感受到“愈不能致,愈欲得之”的“情”,这是一种于平凡中见深邃的艺术概括和哲学概括。

又如诗人把人生的仇恨和欲望比作冰与火(Ice and Fire),指出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可怕的摧毁力,从而呼唤一个和谐富有爱心的社会。

再如“金色的事物不久长”(Nothing gold can stay)里面的诗句几乎成了激励美国人抓住机遇奋发进取的格言警句。

<br/> 在新英格兰,白桦树是一种常见的普通树,而弗罗斯特却对其有独到的见解。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隐喻分析与意象图式的构建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隐喻分析与意象图式的构建

学教育2049."罗伯特•弟罗斯特诗歌的隐喻分析与宣象图式的构建◎魏护婷内容摘要:诗人用诗歌抒情言志,而隐喻作为诗歌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解读和意义的构建受到了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重视。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CMT)和概念整合理论(MIT)为基础,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三首诗A Girl's Garden^Leaves Compared with Flowers和Desert Place中选取了在其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析了诗歌中的隐喻,探讨了隐喻含义的构建过程,继而建立了“植物一人”和“动物一人”这两个意象图式框架。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罗伯特•弗罗斯特隐喻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可以说诗歌与隐喻是互为依存的关系叫语言学自上世纪起就对隐喻进行研究,从单纯的语用学视角到现今的认知语言学视角,有关隐喻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Lakofif和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在其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即CMT)。

他们认为隐喻是概念系统中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跨域结构投射。

在“A即B”这一形式中,B则可以被称为概念隐喻。

源域通常相对具体,而目标域则更加抽象。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隐喻突破了以往的修辞学特性叫2.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CMT并不适用于所有隐喻,尤其是一些新奇的隐喻,这是由隐喻的特点所决定的。

不同于含义相对固定的转喻,隐喻含义常常会随着人们的需要而发生改变,进而出现新的隐喻,最常见的如漫画、宣传广告等,但概念隐喻理论却无法解读这一类隐喻。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BPCIT)O在该理论中,之前的"源域"和“目标域”的双域单向映射被发展成了四个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的双向映射,即输入空间1(Inputl)、输入空间2(Input2)、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o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出共有的相似部分构成类属空间,而两个输入空间的成分再经过选择性的跨空间映射整合成合成空间。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隐喻分析与意象图式的构建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隐喻分析与意象图式的构建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隐喻分析与意象图式的构建作者:魏梦婷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11期内容摘要:诗人用诗歌抒情言志,而隐喻作为诗歌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解读和意义的构建受到了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重视。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CMT)和概念整合理论(MIT)为基础,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三首诗A Girl’s Garden、Leaves Compared with Flowers和Desert Place中选取了在其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析了诗歌中的隐喻,探讨了隐喻含义的构建过程,继而建立了“植物——人”和“动物——人”这两个意象图式框架。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罗伯特·弗罗斯特隐喻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可以说诗歌与隐喻是互为依存的关系[1]。

语言学自上世纪起就对隐喻进行研究,从单纯的语用学视角到现今的认知语言学视角,有关隐喻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在其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即CMT)。

他们认为隐喻是概念系统中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跨域结构投射。

在“A即B”这一形式中,B则可以被称为概念隐喻。

源域通常相對具体,而目标域则更加抽象。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隐喻突破了以往的修辞学特性[2]。

2.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CMT并不适用于所有隐喻,尤其是一些新奇的隐喻,这是由隐喻的特点所决定的。

不同于含义相对固定的转喻,隐喻含义常常会随着人们的需要而发生改变,进而出现新的隐喻,最常见的如漫画、宣传广告等,但概念隐喻理论却无法解读这一类隐喻。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即CIT)。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林”隐喻探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林”隐喻探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林”隐喻探析杨海英(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355)[摘 要]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场景或者日常生活,诗人借助隐喻使得这些简单的日常场景变得富含深意。

隐喻对于弗罗斯特来说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弗罗斯特希望他的读者可以联系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来发现其诗歌中的隐喻,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出发,分析弗罗斯特诗歌中多次出现的“树林”意象,探索其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含义,分别代表着诱惑、死亡、选择、希望和快乐,进而揭示弗罗斯特诗歌中传达出的或积极或消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隐喻;树林[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5823(2020)05 0022 02 [收稿日期]2019-11-22 一、引言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从20世纪初开始发表重要的诗歌作品。

他反对以艾略特为代表的同时代诗人创造的隐晦的诗歌形式,作者曾经说过:“我想要一些没有‘含义’(meaning)的东西,我厌恶含义。

”[1]在他看来,一首好诗应该让读者直接感受到诗歌的妙处,然后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

弗罗斯特的诗歌可以吟唱,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热爱大自然,并且善于观察,能从简单的生活中找到意义。

他的大部分诗歌创作都源于他的真实生活,包含着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意象,而隐喻在诗歌的创作和理解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文学中,隐喻是从“文字的字面意思引申到比喻意义”。

[2]“使用隐喻创造想法的新组合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3]将新想法重新组合,能够使诗歌产生新的含义。

隐喻的想象力和比喻意义对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弗罗斯特来说,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不仅单词和短语可以使用隐喻,一首诗本身也可以是隐喻。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典型意象研究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典型意象研究
树》《晴日在灌木林边小坐》《年青的 白 桦 树》和 《“冬 日 只 身 在
树林”》。此外,诗集《见证树》中引用的两 首 序 诗 《山 毛 榉》和
《桑树》也以树命题,尽管它们不属于弗罗斯特的创作。”[1]23
我窗前的树
我窗前的树哟,窗前的树,
夜幕已降临,让我关上窗户;
但请允许我不在你我之间
[文章编号]
意象。但是,通 读 此 诗,读 者 亦 会 发 现 “蔷 薇”虽 为 诗 歌 的 典
仅由两个诗节组 成,但 它 们 之 间 却 存 在 着 微 妙 的 照 应 关 系。
薇”的“分科”上。通 过 “蔷 薇 分 科 ”事 件,诗 人 巧 妙 地 探 讨 了
报纸,此比喻可谓 相 当 新 奇,让 人 很 容 易 联 想 到 英 国 十 七 世
的树哟,窗前的 树,
我不在 你 我 之 间/垂 下 那 道 障 眼 的 窗 帘。”但 “我 ”也 明 白,
“树”终归是“树”,即 便 “我 ”能 将 其 作 为 倾 诉 对 象,“我 ”和 它
之间却不可能存有真正的心有灵 犀。“那 天 命 运 融 合 了 我 俩
/命运女神 也 有 她 自 己 的 想 象,
约翰·多恩曾在其诗歌《告别辞:莫悲伤》里 以 “圆 规”的 意 象
作诗,其中,
63 首 诗 涉 及 ‘花’意 象,占 诗 篇 总 数 的 18% 。 这
样的出现频率 是 颇 高 的。 甚 至 有 10 首 诗 以 花 命 题,或 者 在
标题中有‘花 ’意 象,这 些 诗 包 括 《风 与 窗 台 上 的 花 》《采 花 》
《繁花如锦》《一簇红花》《玫瑰家族》《花 船》《将 叶 比 花》《被 骚
型意象,但诗所讨论的重点并不在“蔷 薇”的 描 述 上,而 在 “蔷

弗罗斯特哲理诗中的隐喻与对立

弗罗斯特哲理诗中的隐喻与对立

诗苑纵横弗罗斯特哲理诗中的隐喻与对立夏金玉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才华横溢,曾四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是美国一位非官方的桂冠诗人。

弗罗斯特生活在旧秩序崩溃和新秩序建立的过渡时期,美国传统文学此时正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变,这种时代背景使他创作的诗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新旧两种文艺思想彼此衔接与融合的烙印。

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追求外在美,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

他的诗大多取材于新英格兰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蕴涵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抒发着普通人的质朴情怀。

在他的诗中,隐喻和对立是他擅用的手法。

他往往用传统的诗歌形式结合自己含蓄隽永的独特语言风格,隐喻地揭示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统一。

弗罗斯特一生写了大量的诗篇,其简朴流畅的诗行深处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而这些深刻的人生哲理,主要是凭借其诗中丰富的隐喻性语言和独具特色的对立鲜活地呈现出来的。

弗洛斯特在对诗歌作评论时曾旗帜鲜明地陈述了自己的隐喻观:/诗歌仅仅是由隐喻构成的,,每首诗歌都蕴涵着一个新的隐喻,否则什么都不是。

0[1]的确,隐喻是诗歌的灵魂,诗中隐喻无处不在,它不单纯是两种事物之间的简单对应,即使在一首诗中,一个事物都可能有多重隐喻意义,这种意义的多重性正是隐喻的力量所在,它惟妙惟肖地描述出诗人各种复杂矛盾的情感与体验,同时也为读者极大地扩展了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弗罗斯特正是把这种隐喻巧妙睿智地融入了自己的诗歌中,用隐喻的语言把那些看似复杂、不易表达的经验置换重组,让种种哲理性的对立与矛盾从平凡的日常事件中跃然纸上,清晰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多少年来,弗罗斯特的诗歌一直是人们研究与欣赏的焦点,本文将仅就他的一些广为流传的哲理诗详细谈谈他诗歌中隐喻和对立的艺术特色。

谈到弗罗斯特的哲理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5未选择的路6。

在诗中,诗人描述了他在林间岔路口久久伫立,不知该选择哪一条路,两条路一条人迹稀少,另一条印满了来往行人的足迹,他最终选择了那条人迹稀少的路,可仍希望有一天也能走一次另一条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意象特点及其解读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意象特点及其解读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意象特点及其解读
罗伯特·弗罗斯特出身于伦敦的贵族家庭,他的诗歌常常构思出丰富而复杂的意象来
表达其复杂的情感,深刻揭示了人类深层次的心理境界。

弗罗斯特诗歌的意象大多把现实中的元素抽象化,常常将可视的景況表达为一些实际
上不存在的东西,如洪流,轮回等,用超越客观事物,超越时间空间界限的景象贴切描述
人性和社会现实。

弗罗斯特所施展出来的意象特点体现在他的诗歌《叹息》中尤为明显。

全诗以“哀叹”为话题,弗罗斯特利用极其精妙的意象来描述他的忧伤:绵绵情思凝结成一把坚可伤,被
困在他的心中,像一阵伤感的叹息在回味;他也把不灭的伤痛比作“铁轨上的哭泣”,缓
缓流淌,贯穿时光。

诗人还把心中的思念比作“金蛇”不断蜿蜒攀爬,一路沉醉于回忆的
甘甜中。
从意象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弗罗斯特用以上的细腻的意象,把叹息作为一个抽象的词,用超凡的技巧把它比作一种实际的景象,以此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种抽象化的手法让
人有更丰富的体会,他所用的方式暗示,叹息不管多长时间过去了,仍有个体内心深处一
股柔软而痛苦的情感在不变地哭泣和呢喃。

另一方面,弗罗斯特也善于运用象征意象表达他的心情。

他把悲伤和思念比作一条
“无尽的蔓藤”,缠绕住心,渗透至骨,让他难以忘怀。

他还将痛苦和失落比作一座高塔,上天延伸,彷佛从人间隔绝,他依然不得不眺望那塔,忧伤地唱哀曲。

总结起来,弗罗斯特的诗歌里的意象多以个人的心情为主轴,他善于将精妙的意象加
以透视和想象,揭示内心的感受,强调以人的感觉为共鸣,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的心理的
深刻的理解。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隐喻观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隐喻观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隐喻观作者:邓雅方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7期摘要: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诗歌富含哲学意味,其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于物我统一观,在诗歌创作层面即为隐喻诗学。

他并不仅仅将隐喻视为其重要的修辞手段,而是认为隐喻是人以相对联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也因此选择诗歌隐喻作为其自身与世界互动的根本方式。

本文借用认知隐喻理论,阐释弗罗斯特的独特隐喻理论。

弗罗斯特认为隐喻是具有普遍性认知方式;隐喻在构建物我统一的同时也面临断裂的风险;诗歌在自由运用隐喻的同时必须尊重诗歌的形式传统。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隐喻;诗学;物我统一一、无处不在的隐喻意象在题为《处理修辞格》的演讲中,弗罗斯特提到,“我们所说的几乎每一句话都具有隐喻基础”(SC 23),包括我们对政治、宗教、哲学、以及童话。

人们所有理解的偏差也都是“对隐喻的误解”。

弗罗斯特十分看重诗歌中的隐喻,他的诗作可以说充满隐喻意象,其中“散落着细节的或整体的隐喻意象”(SC 25)。

即使在看似平常的对田园景观的描述中弗罗斯特也常常不动声色地运用隐喻。

由他的诗作构成的语料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鲜花,树木,水域,鸟类,星星,等意象组成的复杂隐喻体系。

弗羅斯特仍然将隐喻定义为一种修辞,并将其视为一种诗歌创作的最基本模式。

虽然他同时代的评论家似乎更偏爱惠特曼对新的诗歌表达方式的尝试,弗罗斯特仍然坚守传统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在当时的美国诗坛,很少有人关注弗罗斯特对比喻的使用。

他之所以如此着迷,是因为他认识到隐喻结构在我们的思想和语言中普遍存在(SC 23)。

虽然弗罗斯特从来没有像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所提出的认知隐喻理论的概念化表达,但他已经指出了隐喻所具备的“隐晦”(ulteriority)特征——“此刻我在讲述一件事,但同时我可能也在说更多的东西”(SC 23)。

象征主义文学手法下弗罗斯特悲情主义的诗歌研究

象征主义文学手法下弗罗斯特悲情主义的诗歌研究

象征主义文学手法下弗罗斯特悲情主义的诗歌研究高雨菲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有名望的诗人。

在他的诗歌里,有相当一部分悲情主义诗歌,这主要指的是表现悲剧色彩;忧郁情绪或黑暗的内容的诗歌。

这类诗歌表现出作者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的关系的担忧和关怀。

只有通过研究弗罗斯特悲情主义诗中的象征,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和主题。

所以笔者通过研究他的悲情主义诗歌中各种意象的象征含义,阐明诗人通过诗歌所揭示的深刻的哲学含义。

以期对弗罗斯特这位象征性诗人本人以及他的诗歌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一、引言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有名望的诗人。

他的诗歌意象生动,隐喻和象征主义等创作手法的使用使他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笔者通过研究他的悲情主义诗歌中各种意象的象征含义,以期对弗罗斯特这位象征性诗人本人以及他的诗歌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二、象征主义的内涵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文坛盛行的一场文学运动。

它强调表达个人的理念和感情,但不允许直接去描述,也不要求通过与某一个具体形象的比较来限定。

他只能通过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感应,而不能直接说明;从而唤起读者对人生,宇宙,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深刻的体验。

三、悲情主义的诗歌所谓悲情主义诗歌,它主要是指那些表现悲剧色彩;忧郁情绪或黑暗内容的诗歌。

这类诗歌用来表现作者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的关系的担忧和关怀。

笔者根据这些阴郁色彩的诗歌所出现的意象,大体对其具有象征意义的诗歌进行了分类。

即自然诗歌;悲剧诗歌以及反映人性关怀和思考的诗歌。

四、对悲情主义诗歌的象征性分析和阐释读者在读弗罗斯特阴郁主题的诗歌过程中发现,那些看似简单、实则深邃的诗歌,通过象征主义文学手法的运用,实质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黑暗、可怕、残酷与非人性的抨击;以及对生活在挫败和孤寂之中现代人的悲惨处境的同情与关注。

1 自然诗歌事实上,自然只是弗罗斯特诗歌的背景而非主题,他的自然诗歌揭示的是黑暗恐怖的大自然对人类的漠视的态度。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隐喻观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隐喻观

92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隐喻观邓雅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摘要: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诗歌富含哲学意味,其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于物我统一观,在诗歌创作层面即为隐喻诗学。

他并不仅仅将隐喻视为其重要的修辞手段,而是认为隐喻是人以相对联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也因此选择诗歌隐喻作为其自身与世界互动的根本方式。

本文借用认知隐喻理论,阐释弗罗斯特的独特隐喻理论。

弗罗斯特认为隐喻是具有普遍性认知方式;隐喻在构建物我统一的同时也面临断裂的风险;诗歌在自由运用隐喻的同时必须尊重诗歌的形式传统。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隐喻;诗学;物我统一一、无处不在的隐喻意象在题为《处理修辞格》的演讲中,弗罗斯特提到,“我们所说的几乎每一句话都具有隐喻基础”(SC 23),包括我们对政治、宗教、哲学、以及童话。

人们所有理解的偏差也都是“对隐喻的误解”。

弗罗斯特十分看重诗歌中的隐喻,他的诗作可以说充满隐喻意象,其中“散落着细节的或整体的隐喻意象”(SC 25)。

即使在看似平常的对田园景观的描述中弗罗斯特也常常不动声色地运用隐喻。

由他的诗作构成的语料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鲜花,树木,水域,鸟类,星星,等意象组成的复杂隐喻体系。

弗罗斯特仍然将隐喻定义为一种修辞,并将其视为一种诗歌创作的最基本模式。

虽然他同时代的评论家似乎更偏爱惠特曼对新的诗歌表达方式的尝试,弗罗斯特仍然坚守传统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在当时的美国诗坛,很少有人关注弗罗斯特对比喻的使用。

他之所以如此着迷,是因为他认识到隐喻结构在我们的思想和语言中普遍存在(SC 23)。

虽然弗罗斯特从来没有像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 )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所提出的认知隐喻理论的概念化表达,但他已经指出了隐喻所具备的“隐晦”(ulteriority)特征——“此刻我在讲述一件事,但同时我可能也在说更多的东西”(SC 23)。

在《诗歌教育》一文中,弗罗斯特还进一步指出,在科学语境乃至整个人类话语中,隐喻是至关重要的。

解析弗罗斯特《熄灭吧,熄灭》中的象征和隐喻

解析弗罗斯特《熄灭吧,熄灭》中的象征和隐喻
二、 《 熄 灭 吧 ,熄 灭 》 中的 象征 和 隐喻
是2 O 世 纪 美 国最 著 名 的诗 人之 一 。 他 一 生 四次 获 得 普 利 策 过 象 征和 隐 喻 手法 来 表现 的 。 弗 罗 斯 特 善 于 在 诗 中 运 用 象 征 和 隐 喻 来 表 达 自 己的 独 象 征 是 借 用 某 种 具 体 的 形 象 的 事 物 暗 示 特 定 的 人 物

距 离 很 大 ,乍 看 不 易 领会 。而 把 差 别 很 大 的 不 同 语 境 联 系

《 熄 灭 吧 ,熄 灭 》 的创 作 背景
起 来 是 诗 歌 隐喻 最 重 要 的 作 用 之 一 。 因此 理 解 诗 歌 中 的 隐 喻 有 一 定 的 难 度 , 单纯 从 字 面 去 解 读 诗 歌 是 不可 能 理 解 其
于 运 用 象 征 和 隐 喻 等 手 法 表 达 自己 的 独 到 见 解 。他 的 诗大 到 见解 , 《 熄 灭吧 ,熄 灭 》 也不 例 外 。 有 新 英 格 兰 田园 诗 人 之 称 。 弗 罗 斯 特 早 期 诗 歌 作 品 的 突 出 或 事 理 , 以表 达 真 挚 的感 情 和 深 刻 的 寓 意 ; 它 是 一 种 以物
主义社会化大 生产和市场经济 的发 展非常迅速 。美 国进入
结 合 上 文 弗 罗 斯 特 的 经 历 和 他 创来自作 该 诗 的 背 景 , 仔
了 资 本 主 义 工 业 化 社 会 ,传 统 的社 会 伦 理 道 德 规 范 受 到猛 细 阅 读 《 熄 灭 吧 ,熄 灭 》 后 可 以发 现 ,在 该 诗 中 弗 罗 斯 特 烈 的 冲 击 ,家 庭 与 社 会 关 系 也 发 生 着 深 刻 的 变 化 , 即便 是 运 用 了很 多 象 征 和 隐 喻 , 诗 中 的人 、物 、场 地 和 事 件 都 是 身 处 农 村 的 人们 也 受 到 了近 代 工业 文 明 的 深 刻 影 响 。人 们 有 所 指 的 :伐 木 场— — 象 征 工 业 文 明影 响下 的 农 村 生 活 场 就 像 不 停 运 转 的 机 器 ,整 日忙 碌 , 只顾 自 己 ,人 与 人 之 间 景 , 电锯 — — 象 征 资 本 主 义 工 业 文 明 , 男 孩 、 姐 姐 — — 喻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创作特点,尤其是隐喻特征极为显著,这也恰恰是罗伯特·弗罗斯特被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主要原因。

罗伯特·弗罗斯特善于采用隐喻手法和象征手法,充分运用此创作手法深刻阐述自然与人类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打破了以往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尝试将看似无联系的某两个具象结合起来,采用隐喻方式将事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加以阐述。

为此,本文将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采用的隐喻手法加以剖析,详实阐述诗歌中呈现出的隐喻表达形态,深刻论述诗歌中的隐喻认知模式,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诗歌中的意象及运用的工具进行解析,以期将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歌中阐述的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描述。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隐喻表达形态;认知模式;工具及意象分析引言相比于其它诗歌作品,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独具特色,不仅语言朴素、措辞精巧,而且底蕴深厚,哲理性较强,有助于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此类诗歌作品形式极为朴实,与浪漫派和唯美派等诗歌作品具有较大差异,既不是激情四射,也不过于隐晦娇柔。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往往以新苏格兰农村为创作背景,主要围绕自然景象、人文风情两大方面,由此创作出充满哲理的诗歌作品。

与此同时,罗伯特·弗罗斯特善于采用隐喻手法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由此向广大读者阐述深刻道理。

1.弗罗斯特诗歌隐喻表达形态从诗歌构成来看,隐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对隐喻的运用,诗歌语言变得更加丰富,最大限度避免了语言的单调和平铺直叙,同时,有利于更好地传递诗人的内在情感,将思想变得图像化,这对于读者来说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更容易感知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真正涵义,通过分析诗歌外在表象理解其内在结构,进而掌握更深层次的诗歌意义。

罗伯特.弗罗斯特-存在隐喻

罗伯特.弗罗斯特-存在隐喻

罗伯特.弗罗斯特:存在的隐喻摘要为了能透彻地阐释诗作的隐喻意义,本文以存在主义为哲学理论依据,对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些诗作加以评论,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这一研究评论过程,向读者展现诗人在其作品中对人生的哲学性思考、对人的存在这一特殊形式及其意义的理解与诠释。

关键词:存在主义偶然性自我选择责任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千百年来,受强烈欲望的驱使,人类努力地寻找,试图理解、诠释其赖以存在的整个世界乃至宇宙的运转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秩序,以期最终能够揭示所有相互关联的事物存在于大地上的意义所在。

于是,作为具有创造力的物种,人类凭借各个领域的知识架构,通过复杂的洞察事物的方式界定时刻发生着的意义状态,包括生命现象、存在状态、“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及至具有哲学审美价值的“存在的意义”。

在这个不断探寻的过程中,人类创造出诗歌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情感、传递诸如其人生经验等信息。

事实上,作为一种十分复杂的语言模式,诗歌并不仅仅只是人们用以向其他人表情达意的意义形式,与此同时或者更多的是通过诗歌走进自己的内在,与自己交谈,让那个原始的、最真实的自己显现出来,在种种情绪中体验一己之存在,继而理解其自身价值。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的大部分诗作向读者展现了人存在于宇宙间的偶然性、不确定性;进入“自我”的思索;以及在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中进行积极的抗争,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一存在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非决定的,所以存在也是不确定的。

弗罗斯特的一首名为《熄灭吧,熄灭——》(“out, out——”)的诗作可作为强有力的例证来探讨个人之存在的不定、无常和空虚。

诗的开头部分就定下了不和谐的基调:一切似乎都是那么静谧,尤其是远处夕阳下的“五座绵延的山峰”,更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田园风光的图景;然而,随着具拟声意义的词汇“snarled and rattled”的侵入,这种视觉意象即刻被来自听觉的尖利刺耳的声音所破坏,而诗也随即转入诗人情感领域的最深处。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翻译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翻译研究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发行。

这一书的问世,象征着隐喻从传统的修辞领域走向认知领域。

隐喻的重要性从此不仅存在于文本与日常交流的口语之中,而更多体现在其作为人们理解世界的工具而存在。

它关乎我们的思维能力,管辖着我们日常的运作,构建着我们的个人世界于他人的关系。

同时,它也并不是能够轻易被人们察觉到的,人们每日只顾按照其固定或相似的逻辑程序运转其生活,很难从表象中跳出来去思考自己思维中的“范式”是如何在脑海中逐渐被形成且日益牢固的。

唯有借助对语言的研究,隐喻所形成的概念系统才有可能被人们认识与捕捉到。

本文从莱考夫认知隐喻理论出发,根据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 与弗罗斯特诗集的两个汉语译本(徐淳刚,2011:顾子欣,2016)为语料进行分析。

将诗歌中的隐喻分为词汇隐喻、句子隐喻和篇章隐喻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借助词、句的隐喻分析篇章隐喻中所包含的主题思想,并借助对构成隐喻的关键词句的翻译对比分析来检验隐喻的对等翻译效果。

从而达到寻求出原诗中隐喻的适宜译法之目的,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隐喻的翻译过程对隐喻式思维的捕捉需要借助对语言的分析,其原因在于:隐喻式思维先于隐喻式语言而存在,即先存在用描述A 来表达B 的思维模式,才产生语言的隐喻。

与此同时,在文本与日常口语中大量存在的隐喻式语言也向人们反向传递着隐喻式思维,两者相辅相成。

由此,若要真正认识到思维中由隐喻所形成的概念系统,最好的办法就是研究作为概念衍生物与传播者的所在——隐喻式语言。

被认作为文学中最高形式的诗歌,便是隐喻的完美化身。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诗歌与隐喻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即都试图通过对另一件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

由此,对于诗歌的翻译,译者在关注韵律与词藻之外,更应关注诗歌中所隐含的隐喻是否被对等地在译本中得到呈现。

准确地捕捉到原诗中所隐含的隐喻,便是对译者实现隐喻对等翻译的重要前提之一,译者需要对原作者的生平,其所处的时代与其自身经历做尽可能详尽的调查所描述的事A 的特征,从而推导出诗歌中隐含的思想与情感B 。

曲径通幽处 源头活水来——隐喻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妙用

曲径通幽处 源头活水来——隐喻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妙用

曲径通幽处源头活水来——隐喻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妙用娄崇
【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9)002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语言口语化、浅显易懂而又蕴含深邃的哲理.作为对经验世界的虚拟、映射和悬置,隐喻手法在其诗歌中的运用,于简化处、抽象处、细节处还有曲径处都恰到好处,使得诗歌作品含义隽永,充满魅力和无限趣味,给读者和研究者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艺术美感.【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娄崇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南驻马店 4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概念整合视角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认知解读 [J], 魏梦婷;
2.认知视域下英语诗歌中隐喻的翻译--以弗罗斯特的诗歌《白桦树》为例 [J], 姬广礼;胡大伟
3.诗歌表面图式下的深层隐喻浅析--以弗罗斯特诗歌《割草》为例 [J], 王芬
4.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 [J], 焦阳
5.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林"隐喻探析 [J], 杨海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弗罗斯特隐秘性诗学的表现策略

弗罗斯特隐秘性诗学的表现策略

2013.12龙豫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对“隐秘性”(ulteriority)的钟爱使得其词为大众所熟知。

在大部分弗罗斯特诗歌的批评中,“隐秘性”一词常被引用以旁证其诗歌“隐喻”、“复杂性”等特征。

而本文认为,“隐秘性”是弗罗斯特至关重要的诗歌创作思想,在其思想指导下的诗歌表现策略是弗罗斯特在诗歌中能够由简单抵达深邃的关键。

在以难度著称的现代派诗歌滥觞并蓬勃发展的二十世纪英美诗坛,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

他的与众不同表现在他始终坚持传统的诗歌韵律,自然朴实的诗歌风格,而同时,他的诗歌意蕴悠远、雅俗共赏,看似简单,实则深邃。

弗罗斯特生前,他的诗歌常被人认为过于传统,带有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田园色彩,与具有先锋性的现代主义诗派相距甚远。

弗罗斯特去世后,越来越多的人因其主题的现代性,把弗罗斯特归入现代主义诗人之列,然而他的诗歌风格又明显有别于同时代的现代主义诗人的诗风。

英国牛津大学诗歌教授、著名诗人、批评家格雷夫斯在他的《罗伯特·弗罗斯特诗选》(1963)的序言中说:“弗罗斯特是第一位真正可以用世界标准来衡量的美国著名诗人。

他获得这种殊荣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他的诗歌创作…通过自己辛勤的实践,直至最终找到了一条既适应‘美国气候’又符合美国语言的诗歌创作之路。

”[2]而这种独特性,笔者认为,与他常提起的“隐秘性”诗学相关,它看似不经意,却恰是弗罗斯特诗歌的灵魂。

“隐秘性”的英文单词“ulteriority”源于“ulteri-or”,意为“更远的、在表面后的、隐秘的”,在中文中还可引申为“意在言外”、“别有用心”。

为避免归化的译法使中国读者“对号入座”,本文仍保留曹明伦先生对“ulteriority”一词的处理,即依据“ulterior”的基本内涵将“ulteriority”译为“隐秘性”。

笔者认为,“隐秘性”的内涵大致可概括为三点:第一,“隐秘性”强调作者意在言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作者:焦阳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1期【摘要】在传统的语言学中,隐喻(metaphor)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

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歌中运用大量隐喻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中有许许多多的令人难以忘记的隐喻用法。

这些诗歌包括《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雪夜林边小驻》(“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修墙》(“Mending Wall”),等等。

本文将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两首诗歌:《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雪夜林边小驻》(“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来分析其诗歌的隐喻意义。

【关键词】隐喻;诗歌;罗伯特·弗罗斯特0 引言隐喻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隐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正如理查德所言,每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1943)美国著名现代诗人。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看似简单易懂,但是实际上都是经过精心地设计、构造、在平淡、简单形式下运用隐喻传递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以下是对罗伯特·弗罗斯特两首诗歌的隐喻分析:1 《雪夜林边小驻》《雪夜林边小驻》是罗伯特·弗罗斯特最著名的诗歌之一。

这首诗歌描述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个旅行者牵着一匹马停在了一片树林边,这片树林很美,昏暗而幽深。

一切的一切都被皑皑的白雪覆盖着。

他独自地享受着这美丽的宁静的景色久久不愿离去。

然而为了他的诺言他不得不继续前行。

大量的隐喻在本首诗歌中出现。

树林(“Woods”)频繁出现在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其隐喻的是充满着奇妙和吸引力的大自然。

幽静的树林,在白雪的覆盖中透着神秘的气氛。

这里没有人类的印迹,它远离尘嚣,远离喧哗与骚动。

眼前的自然美景完美而神秘,使诗人对那彼岸世界无限向往,意欲永远地沉浸在那幻想世界中。

一方面,树林被白雪覆盖(“fill up with snow” ),充满活力的(“lovely”);而另一方面,树林又是昏暗而幽深的(“dark and deep”)这暗示着大自然是干净的,纯洁的,每一个人都对它充满着无限的期待与向往之情。

它使每个人迷恋它。

但同时,自然是神奇的,危险的。

人们不得不克服许多苦难才能在最后享受到它的美。

对于那些想逃脱现实生活中各种苦恼的人来说,大自然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又非常具有挑战性。

马(“horse”)在这首诗歌中被拟人化了。

它隐喻着现实世界中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他理解不了诗中的这个男人为什么会在飘雪的夜晚久久地停留在这片树林边不肯离去,这附近并无农舍,也无食物供应,只有软雪和清风(“easy winds and downy flake”),为何在此停留。

他对于这次停留非常的困惑。

他试探性地提出疑问通过轻摇挂在脖子上的铃具(“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是要提醒这个男人真实世界的存在。

诗人从铃声中惊醒,也从幻想中走出。

却又陷入了幻想一与现实的矛盾中。

诗人并未回答马儿。

风,柔和地吹;雪,轻轻的落;除此以外,四周一片寂静。

马儿在此担当了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中间人。

而又显然的偏向于后者。

他在诗人完全陷人幻想中时将诗人拉回现实。

这里的马可以隐喻生活中的一个好朋友,一位老师,也可以是一位家人。

在我们迷失的时候给予我们有价值的建议,使我们清醒过来。

可能他不是浪漫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至关重要的。

诺言(“promises”)被用来隐喻现实世界中的责任和义务。

诗歌中的男人被雪夜中的树林美景强烈吸引不肯离去,不想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尘世的责任与义务,生活的素愿未完,不能任凭自己沉浸在幻想中。

是责任,义务,个人的使命感打破了他的驻足,使他返回现实世界。

一年中最黑暗之夜(“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被用来隐喻生活中最艰难的时期。

是日夜更换的时间点。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

黑暗之后就会有光明。

尽管是生活中最艰难,最低沉的时候,但是终将结束。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时候,我们想我们不能继续我们正在进行的事情想放弃。

但是一旦我们客服困难,胜利就在向我们招手。

胜利往往是紧随困难之后的。

雪(“snow”)也是经常出现在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中。

雪隐喻着生活中纯洁,美好的事物,隐喻着大自然,是人们长期向往的东西。

还有一段路要走(“miles to go”),表示了诗人的无奈,被用来隐喻生活中的道路。

在他面前的生活之路既长又充满了冒险和挑战。

在生活中有重重的责任。

其隐喻着生活中许多未完成的任务。

直到人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就会有许多许多的事情去完成,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沉醉(“sleep”)隐喻着生命的尽头,是放下一切的时间。

只有在那时才能真正感觉到放松。

人活着就是要经历各种磨难,时刻精神紧张着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直至生命的尽头。

这首诗用隐喻手法展现了一个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即使他想停下来欣赏眼前的美景,可是他不得不继续赶路。

2 《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歌描述了这样一个选择——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two diverged roads in a yellow wood”),游客(“traveler”)选择了很少有游客足迹的路。

诗歌也描写了这个选择而带来的结果。

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

一片黄色的树林(“a yellow wood”)隐喻一个男人的中年时期。

为什么诗人选择黄色而不是其他颜色来形容树林呢。

黄色代表了一年中的秋天这个季节。

很明显诗人把生活分为四季。

一年中的秋季对应着一个男人的中年时期。

黄色树林(yellow wood)就隐喻着他处在中年时期。

中年时期是一个男人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候可能面临很多选择,例如,是继续现在的事业还是选择新的方向前行。

两条路(“two roads”)被用来隐喻现实生活中的两条路。

这条路可能是学业之路,可能是事业之路,或者是婚姻之路。

黄色树林中道路的选择隐喻着生活中道路的选择。

每个人总是面临这样的选择: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不可能同时选择两条路。

一个人为了得到某样东西一定在同时就放弃了另一件东西。

汉语中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有得必有失。

旅行者(traveler)被用来隐喻人类世界中的每个个体。

宇宙间存在无数个个体人。

但是每个人都会停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每个人都会面临选择。

诗歌中的旅行者就是生活中不同人的具体体现。

荒草凄凄少有足迹的路(“Grassy and wanted wear”)被用来隐喻很少被人选择的生活之路。

与第一条路相比较,第二条路荒草凄凄很少有人走。

它长满了杂草。

看上去非常孤立。

它隐喻着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不会选择的路。

这条路充满了孤独之意。

诗歌中旅行者的选择就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选择诗歌写作作为她人生的事业选择。

诗歌的标题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隐喻着未被诗人选择的路——其他的事业。

《未选择的路》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这首诗看上去像:一个旅行者站在一个岔路口,从两条路中选择一条来旅行。

但是道路隐喻着人类世界中的生活之路。

不是简单的道路选择,而是人生中重要的抉择。

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3 小结隐喻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心理语言现象,需要多学科的多元研究。

隐喻是诗歌写作的有效工具。

它颇受广大诗人的欢迎。

罗伯特·弗罗斯特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他在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隐喻。

他创作了许多使用隐喻的诗歌。

《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雪夜林边小驻》(“Stopping by Woodson a Snowy Evening” )是其中两个最好的例子。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他的诗歌中通过隐喻阐述了表面看起来简单而实际非常深刻的问题。

他是诗歌创作历史中运用隐喻非常成功的一位诗人。

【参考文献】[1]李正栓,陈岩.美国诗歌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许楚娟.A Symbolic Study of Robert Frost’s “The Road not Taken” and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J].科技信息:科学研究,2008.[3]赵彤.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特点[J].山东外语教学,2010.[责任编辑:丁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