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精讲 第16讲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人口合理容量(含解析)中图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作业(十六)[第16讲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人口合
理容量]
一、选择题
图K16-1为2001年、2025年(预测)全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据(单位:百万人)图。
据此完成1~2题。
图K16-1
1.2001—2025年,人口增长最快的两个大洲或地区是()
A.大洋洲和欧洲B.亚洲和大洋洲
C.非洲和拉丁美洲D.北美和拉丁美洲
2.人口数量及变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非洲资源丰富,经济增长快,人口压力将得到缓解
B.欧洲人口增长缓慢,引发欧债危机等一系列发展问题
C.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人口压力变小
D.北美地区人口增长缓慢,移民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很大
3.图K16-2为2000—2008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
该时段内,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
图K16-2
A.2003年B.2005年
C.2007年D.2008年
某地2010年年初总人口为425 000人,年内计划外出生2100人,计划生育率达到75%[计划生育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符合计划生育要求的出生人数与出生总人数之比],死亡人数为出生人数的1/3。
据此回答4~5题。
4.该地年末总人口大约为()
A.426 400人B.427 100人
C.430 600人D.421 800人
5.该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A.0.492%、0.016%
B.1.95%、0.65%
C.4.92%、0.65%
D.1.95%、0.16%
图K16-3是我国人口增长走势及预测图。
读图,完成6~7题。
图K16-3
6.下列关于图中a、b、c三条曲线的判断,正确的是()
A.a表示的是死亡率
B.b表示的是出生率
C.b表示的是自然增长率
D.c表示的是自然增长率
7.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人口最高值的年份大约出现在2027年左右
B.2015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同
C.2015年之后,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死亡率开始回升
D.现阶段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
图K16-4为我国2005年与2050年(预测)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图K16-4
8.下列关于2005—2050年我国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负担大大减轻
B.少年人口比重增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加快
C.老年人口比重增加,需要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
D.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9.形成这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自然环境②生产力水平③社会观念④宗教信仰⑤国家政策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②③⑤D.③④⑤
图K16-5为联合国统计的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0~11题。
图K16-5
注:劳动人口为15~59岁的人口,图中数据为每5年的人口平均增长率
10.读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劳动人口增长与人口增长呈正相关
B.我国人口数量的最高峰与劳动力数量的最高峰出现的年份大致相同
C.在2020年前后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达到最高峰
D.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主要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11.人口的变化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现阶段,我国劳动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B.从长期来看,劳动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将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C.我国在现阶段就应该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以提高劳动人口增长率
D.目前,由于人口增长率的持续下降,我国劳动力已经实现充分就业
二、非选择题
12.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
结合全球人口增长及预测示意图(图K16-6),回答下列问题。
图K16-6
(1)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如何?该变化会带来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2)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远小于非洲,为什么新增人口所占比重却是非洲的两倍还多?
(3)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许多专家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地球的环境承载力。
请表明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
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000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
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吃粮食少吃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养活更多的人口。
材料二目前,有些工业化起步较早的国家,如英国,已基本上用完了本国的矿物资源,而不得不完全依赖进口,美国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日本和意大利的铁矿石也已完全依赖进口。
材料三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的农具和生活用具;工业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却大得多,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有色金属6吨、砂石3.55吨、水泥227千克、黏土91千克、盐91千克。
(1)中国人若有少吃粮食多吃肉的生活习惯,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
(2)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其环境承载力会有何变化?
(3)如果全球所有国家都达到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消费水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会如何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
课时作业(十六)
1.C 2.D[解析] 第1题,根据人口数量的变化比较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第2题,北美多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因而移民对区域的发展作用巨大。
3.D[解析] 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处于负值,但同时人口机械增长率较高且始终大于自然增长率,这样该市人口一直处于增长过程中,故图示中最后一年人口最多。
4.C 5.B[解析] 根据题干可以计算出该地计划内出生人数为6300人,总出生人数为8400人、死亡人数2800人,年末总人数430 600人,出生率为1.95%、死亡率为0.65%、自然增长率为1.3%。
6.D7.A[解析] 第6题,图示c曲线在2025年以后逐渐趋向小于0,只能表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我国在2015年以后,随着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的增大,死亡率逐渐上升,故b曲线表示人口死亡率,则a曲线表示人口出生率。
第7题,中国人口最多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为2027年左右;我国人口死亡率自2015年后逐渐上升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口比重增大;2010—2015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阶段,和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同。
8.C9.C[解析] 第8题,从正三角形坐标中不难看出我国2005年到2050年的人口变化趋势是少年人口和青壮年人口的比重明显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社会负担加重,这必然需要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
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年龄结构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不大,重点是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们的生育观念、国家政策等影响。
10.B11.B[解析] 第10题,直接根据图示判断,图示人口的增长与劳动力人口增长基本呈正相关,但人口数量达到最高峰应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时,与劳动力人口数量达到最高峰的劳动力自然增长率为0的年份不一致,故B项错误。
第11题,现阶段,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劳动力人口的比重高,故劳动力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不表示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但从长远来看,劳动力人口增长率的下降直到负增长,导致了我国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我国的人口红利将丧失,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故选B 项。
12.(1)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这种变化会带来粮食安全没有保障,环境污染,教育、就业困难等问题。
解决方案: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亚洲人口总数多,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非洲,但每年新增人口多,所以新生人口比重大。
(3)乐观观点:尚未达到环境承载力界限。
理由: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可以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扩大和加强勘探,可以不断发现和利用新的资源;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拓展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
悲观观点: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环境承载力界限。
理由:长期过度的消耗,导致多种资源、能源的短缺甚至枯竭;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过量的废弃物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地球空间的有限性使其无法承载更多的人口。
(任取一种观点,回答合理即可)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人口数量在不断增长。
人口大量增长,会带来粮食缺乏保障、环境污染、教育困难、就业困难等问题,解决措施可从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分析。
第(2)题,新生人口所占比重不仅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
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第(3)题,这是个开放性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13. (1)可能会变少。
(2)环境承载力减小。
(3)环境人口容量会变小。
影响:环境、资源承受压力过大,形成尖锐的人地矛盾和严重的环境问题。
[解析] 第(1)题,中国人若多吃肉,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环境人口容量会变小,人口数量可能会变少。
第(2)题,英、美、日等国若闭关锁国,其开放性降低,只依靠本国资源,其环境承载量会大大降低。
第(3)题,如果全球所有国家都达到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消费水平,环境人口容量会变小,而按现在的人口数量,势必对环境、资源产生极大的压力,形成尖锐的人地矛盾和严重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