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级审计师考试《审计专业相关知识》考点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实际 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 值,剔除了价格变动或通货膨胀的影响,用一组不变价格衡量的产品与劳务的价 值,得出的是国民产出的实际值。
(3)GDP 折算指数(平减指数)=名义 GDP/实际 GDP
7.GDP 未能将环境及资源的耗损计算在内。
绿色 GDP 是在此方面做出的改进,它是指 GDP 扣除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损耗后剩 余的余值。
(4)稳定就业问题,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倒退问题;
(5)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经济活动;
(6)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行为;
(7)全球化如何影响一国的就业与产出。
5.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理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最核心)、国民收入变动
5.GDP 用市场价值衡量。
(1)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产量。
(2)GDP 只核算市场经济活动,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 GDP。
6.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所讲的产出,一般是指实际 GDP。
(1)名义 GDP(货币 GDP):用生产的现期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受价格和数量的影响,并不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动。
象 后果

假设前 假设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 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
提 现最优配置
置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
3.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核心命题 (1)商业周期:产出、就业、金融环境和价格的短期波动; (2)经济增长:产出和生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问题 (1)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2)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 (3)通货膨胀问题;
2.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往来的开放程度越髙,GNP 和 GDP 的差距越大。经济全球化 背景下,用 GDP 核算国民收入是更合理的指标。
(三)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 NNP)又称国民净收入,是指一个国家 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物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 净值。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一国整 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增长、物价变动、就业与失业问题。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研究对 单个经济主体(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及 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后
第二节 国民收入决定 知识点:收入—支出模型 假设经济只有产品市场,不考虑货币因素,讨论储蓄和消费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 系。 (一)两部门(家庭和企业)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支出角度:Y(国内生产总值)=消费 C+投资 I 收入角度:Y(国内生产总值)=消费 C+储蓄 S 由于:C+I=Y=C+S,因此:I=S,即:两部门经济中储蓄与投资恒等。 (二)三部门(家庭、企业和政府)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支出角度:Y=消费 C+投资 I+政府购买 G 收入角度:Y=消费 C+储蓄 S+政府净收入 T 其中:政府净收入 T=全部税金收入 T0-政府转移支付 Tr 由于:C+I+G=Y=C+S+T,因此:I=S+(T-G),其中:(T-G)是政府 净收入和政府购买支出的差额,可看作政府储蓄,即:三部门经济中储蓄(私人 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恒等。 (三)四部门(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企业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费+转移支付+利息和红利
(六)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DPI)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 人可以自由支配收入的累加,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
1.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支出=消 费+储蓄
2.非公司企业主(不受人雇用的独立生产者)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
4.企业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但作为产品价 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为使支出法和收入法得出的 GDP 一致,应计入 GDP。
5.资本折旧——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中,故应计入 GDP。
【总结】
1.国民生产净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1)实物形态: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资本消耗或重置投资部分所 得到的净增加值;
(2)价值形态:国民生产净值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之后的余额,即:
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资本折旧
2.国民生产净值(收入概念)与国内生产净值(生产概念)
按收入法核算的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 旧
(二)支出法——生产活动成果最终使用的角度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用最 终物品和劳务的总卖价来计量 GDP,即:
GDP=消费 C+投资 I+政府购买 G+净出口(NX)。
1.消费支出(C)
2.国民收入(NI)=NNP-企业转移支付和间接税+政府给企业补助金。
3.国民收入(NI)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 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五)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PI)是指一国中的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收入的总 和,包括工资、租金收入、股利股息及社会福利等所收取得来的收入。
2021 年初级审计师考试《审计专业相关知识》考点汇总
第一部分 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概 论
第 01 讲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
知识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宏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1933 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2.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将经济 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开创了总 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
(二)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 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GNP 是一个涉及国民范围的概念。
无论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属于本国还是其他国家,本国国民生产的价值都计入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GDP-外国国民在本国同时期所创造的价值+本国国民在 国外同时期所创造的价值=本国国民国内要素收入+本国国民国外要素收入
【提示】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C+I,总产出(总收入)=C+S;当产品市场达到均 衡时,有:总产出=总需求,从而: C+I=C+S,即:I=S。所以在两部门经 济中,如果投资 I 和储蓄 S 相等,则产品市场达到均衡。 (2)由于利率的上升会引起投资支出的减少,从而减少总支出,最终导致均衡 的收入水平下降,所以 IS 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产品市场中,国民收入 与利率之间反向变动
支出角度:Y=消费 C+投资 I+政府购买 G+净出口(X-M) 收入角度:Y=消费 C+储蓄 S+政府净收入 T+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Kr 由于:C+I+G+(X-M)=Y=C+S+T+Kr,因此:I=S+(T-G)+(M-X +Kr),其中:(M-X+Kr)可看作国外对本国的储蓄,即:四部门经济中总储 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储蓄)和投资恒等。 【提示】 上述储蓄和投资恒等,是指事后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的。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 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只要遵循定义,储蓄和投资一 定相等。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难以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均 衡。 知识点:IS—LM 模型 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关系。 【提示】 在直角坐标系中,横轴(Y)表示国民收入,纵轴(r)表示利率。 1.IS 模型——描述产品市场均衡的模型 (1)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 I 和储蓄 S 都是相等的,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 IS 曲线。

理论、国民收入短期波动引起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国民收入长
期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引入国际市场的开放经济理论等
宏观经济政 国家和政府调控经济的原则、目标和工具

知识点:国民收入的几个概念
国民收入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描述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 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三种表现形态:价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2.LM 模型——描述货币市场均衡的模型 (1)L:Liquidity preference,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M:Money supply, 货币供给。 (2)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收入与利率的组合,这些组合点恰好使得货币市场处 于均衡,即:货币需求 L=货币供给 M,因此这条曲线称为 LM 曲线。
(2)支出法核算 GDP 时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包括净投资和重置投资;
(3)购买股票、债券或者其他金融产品的支出,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不 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不能计入 GDP 的投资。
3.政府购买支出(G)
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提示】
(1)政府购买和消费、投资的区别在于购买者是谁,而不在于购买货物的物质 形态。 (2)政府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金、公债利息)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 发生,不计入 GDP。 4.净出口(NX)=出口(X)-进口(M) 外国对本国国内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是一国出口与进口的差额。 (三)生产法——从产出视角核算 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亦称部门法,反 映的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可以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 值来求得,即: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就得到生产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总和。
1.GDP 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时期指标)而不是存量(时 点指标)。
2.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地域概念。
(1)家庭对消费品和消费服务的支出,包括对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 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 的支出;
(2)不包括建造住宅的支出(属于投资支出)。
2.投资支出(I)
(1)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私人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新厂房、新设备、 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和存货投资(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两大 类;
无论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是属于本国还是属于其他国家,只要在本国领土上生 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计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3.GDP 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 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
最终产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 品 中间产 需要由其他生产者再进一步加工后才能由消费者最终使用的产品 品
(3)由于在给定的货币供给下,收入水平的上升使购买力增加,继而增加了货 币需求量,因此必须通过利率的上升,造成货币的投机性需求的下降,才会恢复 货币市场上的均衡,所以 LM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货币市场中,国民收入与 利率之间同向变动
国民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
(四)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NI)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 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的报酬。
1.国民收入(NI)是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2.个人可支配收入按其来源可分为四项: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 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
知识点:国民收入(GDP)核算方法
(一)收入法——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
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所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即用企业的生产成本 来计量 GDP。具体包括以下项目:
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