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标要求核心素养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条
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
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
纤维传导
3.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4.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
5.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
6.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1.神经元的结构与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相适应(生命观念)
2.研究反射弧的结构模型以及分析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机理(科学思维)
3.实验设计: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科学探究)
考点一反射与反射弧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1)神经元包括②细胞体和突起(包括①树突和③轴突)。
(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反射
3.反射弧(如图)
(1)填充图中反射弧的组成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⑥效应器。
(2)图示可否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请说明原因。
否;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无④中间神经元。
(3)图中a、b为灵敏电流计,若刺激④,则a、b的指针偏转情况是a不偏转,b发生两次相反偏转。
(4)⑥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人教版必修3 P17“思考与讨论”)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所包含的神经元个数相同吗?分别是哪类神经元?如何证明脊髓是上述两类反射的神经中枢?
提示:不同。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包含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两个,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包含感觉神经元、中间(或联络)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个。
通过实验破坏脊髓,若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不存在,说明脊髓是这两类反射的神经中枢;反之,则说明脊髓不是这两类反射的神经中枢。
1.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
(√)
2.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
提示: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神经元特定的形态结构及功能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
4.人能有意识控制不发生膝跳反射,但是不能有意识控制缩手反射。
(×)
提示:膝跳反射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属于低级反射,受大脑皮层控制,人能有意识控制其发生。
5.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
提示:痛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6.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
1.新型冠状病毒进入鼻腔,刺激鼻黏膜的神经末梢引起打喷嚏排出病毒,这种反射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2.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是否能反应?属于反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能反应,但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
1.反射类型的分析与判断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c)的是传入神经(b)。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1.人足部意外触到钉子刺激时,身体同侧发生屈肌反射,同时身体对侧出现伸肌反射,有何意义?
提示:意义在于在一侧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
2.验证脊蛙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实验思路是用1%H2SO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出现屈腿,说明反射弧完整。
欲验证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提示: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一侧后肢的趾尖,测定刺激感受器开始到出现屈腿的时间,有时间差,说明不是同时发生的。
考查反射及类型的分析与判断
1.如图显示小鼠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
小鼠刚建立该反射后,此时仅给灯光刺激测得小鼠心率为P,若反复给小鼠灯光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以后再给灯光刺激测得的小鼠心率为Q,则错误的是( )
A.灯光刺激为条件刺激,电刺激为非条件刺激
B.小鼠表现恐惧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表现出警觉性提高
C.P<Q
D.图示小鼠恐惧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C[给小鼠给予灯光刺激再给予电刺激,小鼠会产生恐惧,此时灯光刺激为条件刺激,电刺激为非条件刺激,A正确;小鼠恐惧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表现出警觉性提高,呼吸、心率加快等,B正确;分析题干可知,P是仅给灯光刺激建立反射后的心率,若反复给小鼠灯光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无法让小鼠建立恐惧反射,故心率P>Q,C错误;小鼠产生恐惧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
]
2.屈反射是指由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肢体回缩的原始保护性反射。
下表是利用青蛙进行的关于屈反射的相关实验记录表。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序号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Ⅰ开灯并用硫酸刺激后肢,发生屈反射
实验Ⅱ只开灯,不用硫酸刺激,不发生屈反射
实验Ⅲ先开灯,2 s后给予硫酸刺激,发生屈反射;重复多次后,只开灯不用硫酸刺激,发生屈反射
A.参与实验Ⅰ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B.实验Ⅱ可起对照作用
C.实验Ⅲ中含有条件反射
D.参与实验Ⅲ的神经中枢只位于大脑
D[实验Ⅰ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参与实验Ⅰ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为了说明未建立条件反射前,只开灯不能引起反射活动,故此时实验Ⅱ可起对照作用,B正确;实验Ⅲ中经过多次条件刺激后,建立了只开灯就进行屈反射的条件反射,C正确;实验Ⅲ中条件反射的建立离不开大脑的参与,但是反射活动的完成还需要位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的参与,D错误。
] 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3.(多选)(2020·山东省泰安市高三模拟)以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实验,支配脊蛙右后肢的传出神经保持完整,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如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针刺脊蛙右后肢趾部可观察到右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右后肢趾部的皮肤中
B.脊蛙只能完成非条件反射,不能完成条件反射
C.剪断后立即刺激A端,不能看到左后肢的收缩活动
D.剪断后立即刺激B端,不能在传入神经上检测到电位变化
ABD [针刺脊蛙右后肢趾部可观察到右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右后肢趾部的皮肤中,A正确;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中枢在脊髓,由于脊蛙去除了脑保留了脊髓,所以脊蛙只能完成非条件反射,不能完成条件反射,B正确;剪断后立即刺激A端,由于兴奋能传到效应器,所以能看到左后肢的收缩活动,但不属于反射,C错误;兴奋在突触上只能单向传递,且在反射弧上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然后再传到传出神经,所以剪断后立即刺激B端,不能在传入神经上检测到电位变化,D正确。
]
4.(2018·海南高考)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
回答下列问题: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
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剥去甲脊蛙的左后趾皮肤,会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破坏,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因反射弧不完整,即缺失感受器,因此不出现屈肌反射。
(2)将分离出的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阻断,已导致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不完整,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会出现屈肌反射。
(3)脊髓是屈肌反射的神经中枢,若捣毁乙的脊髓,即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不能出现屈肌反射。
[答案](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不能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考点二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局部电流)。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离体状态)。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包括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
(填数字及名称)
(2)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
(3)图乙中突触类型为轴突—树突型:B;轴突—胞体型:A。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5)神经递质的作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6)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储存场所:突触小体、突触小泡。
(人教版必修3P19“相关信息”)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试举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等)、一氧化氮等
1.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
提示: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属于协助扩散。
2.神经纤维接受一定强度的刺激能产生兴奋,然后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
3.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提示: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提示:由于神经递质的种类不同,突触后膜上识别的受体不同,可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提示: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是在生物体内兴奋只能由感受器产生,单向传导至效应器,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6.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
提示: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Na+的内流,使膜内的Na+数量较静息电位时多,因此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低。
1.神经递质是小分子物质,但仍主要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
2.兴奋在突触结构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慢,其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兴奋在突触结构上的传递要进行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换,而其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速度较慢,在神经纤维上只通过电信号传导
1.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1)a点之前——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2)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3)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逐渐恢复为静息电位。
(4)ef段——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Na+浓度高和细胞内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2.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的判断与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活性位点被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1.若将新生小鼠的神经元先经过了24 h、5 ℃的低温处理,测定动作电位的峰值较处理前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
提示:低温使钠离子通道活性降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使神经兴奋时钠离子内流量减少;同时低温使钠钾泵的活性和能量供应减少,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减小。
2.已知从刺激开始到动作电位产生有一短暂的延迟,且与刺激强度有关。
为了规避该延迟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请利用微电极记录技术设计实验,精确测量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度。
(实验仪器:微电极记录设备、刺激器、计时器、刻度尺等。
)
思路建模:
提示:用刻度尺测量两个微电极之间的距离;用刺激器刺激1次,用计时器记录两个微电极记录设备发生变化的时间差,从而计算出传导速度。
3.给予相同适宜刺激,测定不同Na+浓度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动作电位峰值,推测与高Na+溶液相比,试判断低Na+溶液中动作电位峰值是降低还是升高?并说明理由。
提示:降低。
相同适宜刺激条件下,低Na+溶液中单位时间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较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1.(2020·全国高考冲刺模考)某研究小组将两个灵敏电流表接于离体的蟾蜍坐骨神经纤维上(如图所示),探究适宜刺激与电流表指针变化的情况,电极L1、L2、L3、L4均置于膜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刺激下表1、表2发生指针偏转的次数和方向均不同
B.刺激神经纤维时钠离子的内流增多,此时没有钾离子外流
C.若刺激点在L2、L3中点,可探究电极间距离对电位的影响
D.若将该神经元放入低钠溶液中进行实验,动作电位峰值将升高
C[同一刺激可能会引起表1、表2发生指针偏转的方向不同,A错误;动作电位产生时也有钾离子外流,B错误;若刺激点在L2、L3中点,由于电极L1和L2、L3、L4之间的距离不同,因此可探究电极间距离对电位的影响,C正确;若将该神经元放入低钠溶液中进行实验,则钠离子的内流将减少,动作电位峰值将降低,D错误。
]
2.(2018·江苏高考)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C[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通道打开,K+外流,A错误;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D错误。
]
(1)兴奋的传导方向
①在神经纤维上(离体条件下)
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
②在突触处
兴奋单向传递,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③正常反射活动中
正常反射活动中,只能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兴奋沿着反射弧传导,所以正常机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细胞外液Na+、K+浓度大小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
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
3.(2020·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末)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
无脊椎动物枪乌贼的星状神经节具有巨大的化学突触结构(巨突触),可用微电极来记录突触前动作电位和突触后电位变化(如图1)。
以下是关于递质释放机制的相关研究。
图1 枪乌贼星状神经节
图2 河豚毒素对电位的影响
(1)在图1中的突触结构中,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由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_______,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2)河豚毒素(TTX)是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断剂。
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5 min 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
推测TTX导致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实验过程中,研究者检测到,在使用TTX后突触前膜处的Ca2+内流逐渐减弱,由此推测“突触前动作电位通过提高突触小体内Ca2+浓度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研究者利用图1所示标本进行如下实验,获得了支持上述推测的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BAPTA(一种Ca2+螯合剂,能够快速与钙离子发生结合,从而阻断钙离子与相应分子的结合)、“笼锁钙”(一种缓冲液,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释放钙离子。
强紫外线不影响正常神经纤维兴奋)。
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一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
实验结果:先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之后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第二组:先向突触小体注射足量BAPTA,接着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过程及结果)。
(4)结合上述研究,完善正常条件下的递质释放流程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到达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2)依据图2显示,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主要取决于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明显减弱,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减弱甚至不兴奋,主要原因是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
(3)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突触前动作电位通过提高突触小体内Ca2+浓度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设计实验时应通过给定的两种试剂来调整突触小体内Ca2+浓度。
即首先是施加适宜电刺激来检测突触前动作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变化,然后向突触注射足量BAPTA,接着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到的电位变化为突触前有动作电位的发生,突触后无电位的变化,再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笼锁钙”,然后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
实验结果:检测的结果则为检测不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4)结合上述分析,正常条件下的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如下:
[答案](1)神经递质受体(2)由于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3)能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不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笼锁钙”,然后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
实验结果:检测不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考点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1.神经系统各级中枢及功能
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3)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3.人脑的高级功能
(1)对外部世界的感知。
(2)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3)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4.大脑皮层言语区及损伤症
5.学习和记忆
(1)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2)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3)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人教版必修3 P21“旁栏思考题”)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经常强调要动用各种器官,反复复习,这有什么道理?
提示:动用各种器官—加强支配各器官的神经中枢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条件反射的建立,提高学习效率;反复复习—经常强化条件反射,避免条件反射的消退,有利于对知识点理解,避免对所学知识的遗忘。
1.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如呼吸中枢。
(√)
2.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是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功能。
(×)
提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
4.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
提示: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5.人憋尿的现象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
(√)
6.言语区的S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
(√)
1.成年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却不能;有些人由于外伤等使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那样尿床的情况;在医院做尿检时,在没有尿意的情况下,也能排出尿液。
通过这些例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参与的神经中枢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1.如图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分析:
(1)婴儿会尿床,也就是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用字母表示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
(2)成年人在医院做尿检时能主动排尿,用图中字母表示其过程。
(3)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a→b→c→d→e
(2)g→h→c→d→e
(3)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2.研究者先让一组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发现这些海蜗牛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而另外一组没有经过电击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
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而再设置对照组则发现没有此现象。
请问对照组的实验应该怎样设置?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对照组的实验应是提取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海蜗牛颈部。
本实验说明了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
考查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分析
1.(2019·北京高考)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
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
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