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养老与公共文化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化养老与公共文化服务
我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我们发现,他们在退休转型之后,逐渐陷入一种“贫困化”状态。
这种贫困不完全指经济上的贫困,主要涉及精神、文化等方面。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了他们晚年生活充实,精神愉悦,需要一种文化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一、“文化养老”体现的是社会文明发展与当代人文关怀
“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
它是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具有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
“文化养老”使老年人建立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乐观面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走出自己封闭的空间,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搭建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养生健体、学习娱乐、文化休闲的活动平台,以达到使老年人心态开朗平衡,精神世界充实,实现自我追求,享受快乐生活,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很多人把老龄人爱称为“乐龄人士”,意喻离开工作岗位后开始享受最快乐的人生。
当今老年之贫困不仅仅是经济贫困,而是他们在逐渐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以后,被社会边缘化而导致精神上的贫困。
要从社会环境和养老方式上创造条件,以促进老龄事业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
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
未来20年,我国人
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利用当前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抚养比较低的有利时机,着力解决老龄工作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物质、精神、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打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础。
在现代文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一边是物质生活的飞速发展,一边是精神生活的日渐匮乏的现实,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经不再满足过去的那种单纯做家务、下棋、玩牌,过着“随欲而安、自娱自乐”的日子,他们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需要有更加丰富和充实的晚年生活,追求情趣更高雅,融娱乐性、知识性与自身美化为一体的文化生活,以“文化养老”的方式,过着更加休闲惬意、颐养天年的生活。
二、“文化养老”是乐龄人生享受精致生活的途径
当前,要树立“文化养老”新理念,建立一种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大力推进“待遇养老”向“文化养老”的转变,积极探索“文化养老”新机制。
(一)将“文化养老”寓于进一步落实“待遇养老”之中
在做好“待遇养老”、基本满足老同志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养老的层次和水平,努力满足老同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晚年生活更幸福。
通过大力宣传发动,在老年人当中树立“文化养老”新理念,并逐步深入人心,不断实现“待遇养老”向“文化养老”的转变。
以经常性、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为他们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完善语言沟通、感情交流机制。
(二)将“文化养老”渗透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之中
按照“学有阵地,乐有载体”的要求,为推进“文化养老”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大力加强阵地建设,为“文化养老”搭建好平台。
按照“保证经费、保证质量、保证效果”的原则,大力加强老干部党校、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老同志能进学堂,能去
活动中心娱乐和健身。
市、区和老同志比较集中的单位都应有活动中心,室内有电视、空调和其它学习设施,保障老同志的正常活动需要,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的需求。
二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推动“文化养老”工作深入开展。
以老干部党校、老年大学和活动中心为依托,组织老年人开展科学文明、健康向上、有利于老同志身心健康的活动,鼓励他们参加老干部党校和老年大学学习,充实精神文化生活。
围绕他们的精神需求,开设书法绘画、摄影电脑、声乐舞蹈、太极拳、营养学和健康知识讲座,真正使每一位老同志都能逐渐地“走出来、动起来、乐起来”。
要使老同志的活动场所化、服务亲情化,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活动和休养,让他们不仅有幸福的家庭生活,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有趣味多多的精神生活。
(三)让“文化养老”成为老年人喜闻乐见、心悦欲从的幸事
“文化养老”需要老年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培养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精神。
据了解,有些老同志刚退下来时,身心各方面不适应,生活单调,成天闷在家里,出门怕别人笑话。
与此相关联的还有一种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技能也不爱活动,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跳舞、打拳都不行。
其实,大家都抱着一颗平常心,就会有自己的天地。
有一技之长的,可以在一起吹拉弹唱;暂时没有特长的,可以打牌、下棋、聊天。
互相切磋就能生学问,长见识,凑在一起就是一部大百科,关键的是要敢于走出家门。
老年人退休后都有一个转变观念尽快适应新的生活节奏的过程。
一方面要着眼于维系身体健康,及早地进行经济上和各方面的“储蓄”,不断进行自我养老投资;另一方面要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心态积极、热心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外加有一技之长等都是“文化养老”的重要支撑。
三、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完善“文化养老”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它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
等方面内容。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结合“文化养老”。
探索新思路,不断满足退休人员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随着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的提升,对自身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开展多样式、个性化的文体艺术系列活动。
围绕“文化养老”工程,以文化设施为依托,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的、公益的、均等的、便利的文化服务,不断完善、补充、更新退休人员活动中心所藏图书和文献信息资料,为退休人员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方便。
根据退休人员的实际需求,开展文化、科技、教育等各类培训讲座,及时增加相应的文体娱乐活动频率,满足退休人员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文化养老”不仅能使老同志的晚年生活更加色彩斑斓,而且使他们的人格尊严得到提高,自身价值也被社会认可。
当然,在我们在理想和现实之中,总会有一些差距。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当我们的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用一种激情来填补。
在此,借用联合国关于老年人工作的一个原则,让“文化养老”成为保鲜老同志高尚品质的生活内容,永葆晚年生活的价值取向!使“风和水绿乐,雨润山青亲”,让“文化养老”在无限夕阳中再续新篇!
注:张遥系东城区第一文化馆文艺活动部视频制作干部,她创作的论文《浅谈文化养老与公共文化服务》在2014年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组织的“文化养老与公共文化服务”全国论文征集评选中
获三等奖;在2014年度北京市“文化养老与公共文化服务”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