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第七章:科学的生育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节 科学的⽣育观
⼀、⼈的⽣育本质
(⼀)两种⽣产的理论
⼈类的⽣产有两种:⼀种是物的⽣产,⼀种是⼈的⾃⾝⽣产。
物的⽣产⼜包括⽣活资料的⽣产和⽣产资料的⽣产,⼈们通过⽣活资料的⽣产,保证⾐、⾷、住、⾏等⽣存活动的正常进⾏,通过⽣产资料的⽣产,提供⽣产⽣活资料的⽣产⼯具等;⼈的⽣产就是⼈⾃⾝种的繁衍。
⼈的⽣产和物的⽣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育是⼈类的⾃⾝⽣产
⽣育的本质:⽣命是⼈类的⾃⾝⽣产和再⽣产,它既是⼀种⾃然现象,⼜是⼀种社会现象。
作为⾃然现象,⼈的⽣育是⼀个过程,包括性交、精⼦和卵⼦在输卵管内受精、受精卵植⼊⼦宫、⼦宫内妊娠、分娩等。
现代医学的进步,不仅已经认识到整个⽣育各个阶段的科学原理,⽽且可以对各个过程进⾏科学地控制。
作为社会现象,由于⼈是社会的⼈,⼈的⽣育不仅仅是个⼈的事情,必然受社会⽣产⽅式的制约,受物质资料和其它社会条件的限制,受到地理、⽓候、资源等客观⾃然条件的影响。
因此,⽣育必须与社会条件和⾃然条件相适应。
(三)⼈的⽣产的特点
1、⼀般说来,⼈的⽣产周期⽐物的⽣产周期要长
2、⼈的⽣产具有惯性
⼆、⼈的⽣育具有社会影响
(⼀)历两种典型的⼈⼝论
1、“⼈⼝越多越好” 是典型的传统⼈⼝价值观,“⼈⼝越多越好”、“多⼦多孙多福”是⼏千年来⽀配⼈们对⼈⼝问题看法的主导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观有其政治、经济和⽂化背景。
(1)政治⽅⾯。
⼈类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建⽴在家庭之上,由家⽽国,家盛才能国强。
(2)经济⽅⾯。
如果⼟地的质量稳定不变,投⼊的劳动越多,所开发的⼟地越多,越能改变地⼒,从⼟地上的收获就越多。
(3)思想⽂化⽅⾯。
孔⼦认为:“地有余⽽民不⾜,君⼦耻之。
” (《礼记•杂记下》)因为这表明统治者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数量不⾜以满⾜⼟地的需要,浪费了资源、影响了国⼒的增加。
2、“⼈⼝保持适度为宜” 中国最早认识到“⼈⼝多、⼦孙旺并不⼀定是好事”的思想家是先秦的韩⾮。
他认为,当时的⼈⼝增长快于⽣活资料的增长,是造成社会纷争的重要原因。
对“⼈⼝保持适度为宜”进⾏完整、系统的表述和论证则始于西⽅。
1789年英国经济学家、近代⼈⼝问题的先驱马尔萨斯提出了与传统⼈⼝论不同的⼈⼝价值观,后经作者反复修改,最后以《⼈⼝原理》为题出版。
(⼆)⼈类应该⽽且能够控制⾃⼰的⽣育
1、⼈的⽣育控制的必要性
(1)⼈是有条件的⽣产者和⽆条件的消费者的统⼀。
(2)作为⼤⾃然的组成部分,⼈⼝数量必须与⼤⾃然保持和谐关系。
联合国将1999年10⽉12⽇定为“世界60亿⼈⼝⽇”,不断增长的⼈⼝,将会带来环境、资源、能源等的紧缺或恶化。
2、⼈的⽣育控制的可能性随着⽣命科学的发展,⼈们已经科学地认识了⽣育原理,并发现、发明多种控制⾃⼰⽣育的科学⽅法。
如各种避孕节育、⼈⼯流产、绝育、产前诊断等⽣育控制措施,使⼈的⽣育控制从技术上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