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2013年省市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案例例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的关键过程。
学生通过眼、耳、手、脚等来感知服装的制作要领、程序及注意事项等;通过观看教师选择面料、合理排料、裁剪面料顺序、缝制的程序和要领、熨烫的方法和技巧了解面料的配色和款式的造型等;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感知教师的操作姿势和操作要领;通过触觉感知面料的手感和特点、熨烫的温度、手脚的配合来控制机车的速度等。
学生通过看、听、触等认知服装的制作过程,再辅之以记忆思维,最终学会服装的款式工艺制作。
互动性。
在服装工艺课程教学中,教师操作、讲解,学生观看、记忆,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的每个细节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而学生的学习与听课态度和情绪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信心和讲课激情,二者具有相互影响关系,因此要把握好这种关系。
根据学生的心理,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在服装工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集中精力进行操作示范,这就存在一个课堂管理如何操控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示范动作是瞬息之间,稍纵即逝的,有的虽然可以重复,但也无法多次重复,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聚精会神地掌握每一个环节、记住每一个要领是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服装工艺课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课程,上课的时间持续比较长,连贯性比较大。
如何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又不影响课堂的示范教学,这需要考验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好的做法有:事先做好示范作品,发给学生看;做好课程录像PPT等在电教设备上轮流播放,上课的时候使学生在操作之前就有感性认识,加强后期学习的效果;有时也可以在课前准备示范时让基础差的或没看清楚的同学反复地观看录像操作;还有就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基础好的学生负责辅导学得慢的同学,这不仅能有利于大家学习水平的提高,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基础好的学生的管理组织水平。
如果教师总是“越俎代庖”,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
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这些方法值得借鉴和采用。
四、服装工艺课程教学的创新
运用传统文化的影响优化服装工艺课程教学的内涵,结合中国服装发展所积淀的服饰文化、服装技艺以及传统服装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知识去启迪学生继承、弘扬中国服装化的精髓,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服装技术,增强时代的责任感。
例如在一些传统的工艺应用装制作中,像盘扣的制作与设计、刺绣的运用、剪纸艺术在面料上的创造等既激发了学生又灌输了传统程教学的内涵,通过课外的手工作业来补充完善课内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兴趣。
有意突出服装制作中出现的服装典故、趣闻以及风俗民情的特点,将服装工艺所涉及的一些服装的化学变化、色泽变化、造型变化融入其中,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我们现在处于信息网络的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已经颠覆了传统的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信息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从心理上带给学生时代感和新鲜感,在服装工艺课程教学中引入网络教学,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进行完整、系统的跟踪记录、储存,这无疑能够极大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服装工艺课程的课堂教学在时间上是一个相对有限的教学过程,老师示范的服装数量毕竟有限。
然而,对于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活跃,所接触新生事物、媒体信息还是比较多,课本上的几件“恒久不变”的服装款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因此,在服装工艺课程教学中,就不能只传授服装的制作技艺,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同类型服装款式的制作原理和规律,区分、比较不同类型服装款式的制作技艺,既要通过示范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服装制作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及基本要领,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学习,又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把握现有服装技术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网络,运用现代服装设备,不断创新,创造出新的服装工艺技术,最终实现从面料、版型的裁剪、工艺的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
结语:
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是从图纸到成品中的重要一环,不仅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教学,还应在课堂中增加更多的创新性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建设过程为“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教材”,它们属于三级从属关系,后者受前者制约。
虽然课程教材知识与内容的编写必须遵循课程目标,但教学案例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各种版本的教材各具特色。
通用技术课程的知识与内容结构特点为“知识+案例”,案例的功效是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达成。
如何选择并优化教学案例是关键,
通用技术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
——
—2013年省市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案例例说
李正富
(福建省三明市教科所,福建三明365000)
摘要:通用技术课程的知识与内容结构特点为“知识+案例”,案例的功效是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达成。
根据通用技术课程内容特点与教学案例的教育功效,如何选择并优化教学案例是关键,选择切合学生实际并感兴趣的教学案例正是教师“用好
并活用教材”实质体现,教学案例的选择可遵循简约性、生活性、地方性、时代性、操作性等原则。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案例;选择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80-02
. All Rights Reserved.
图4
由于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存在差异,教材案例难以实现最优化教学。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根据课标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则是每个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下面笔者将结合2013年省市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的选择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简约性原则简约,即简省精约。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因此简约性案例是课程素材内容的必然要求。
古言:“质素简约者,贵而显之;乱化侵民者,黜而戮之。
”简单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通用技术教学案例不仅在文字表达方面要做到简约,而且在设计上也要做到条理清晰。
例如:“系统及其特性”中教材选择了“自行车的系统结构”案例。
表面上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但学生对诸多的机械原理仍感陌生。
如自行车变速系统中的飞轮构造,它是单向的,其结构复杂。
如果学生没有深入了解或拥有动手修理的经历,便不知其中奥秘。
又如汽车系统结构,汽车虽然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但其系统并非一个简单的系统,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充分了解,高中生根本无法正确理解。
如此复杂的案例,教师也无法将实物或教具搬上讲堂。
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尽可能简约。
例如:引导学生构建“系统”概念。
三明九中李成燕老师在市第二届教学技能比赛中,选择“简单电动机”(图1)来阐述“系统概念及其特性”。
图示中的“简单电动机”,它由干电池、铜线(扭成单匝长方形线圈)、圆板型强磁三部分组成,结构简约,原理简单,在理解“系统的组成要素、各要素间的联系与作用、系统所显示的特定功能”等知识点中有很好例证作用,尤其将三个简单的器材进行适当的组合,可以让线圈转动起来的物理现象更是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二、生活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它指教学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
通用技术课程是反映生活并体现生活的课程,因此生活性原则是选择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生活性原则的两个基准点:一是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二是学生具备了该案例有关的知识基础。
如“系统的优化”一课,教材选用“田忌赛马”典故与“农夫带着狼、羊、白菜安全过独木桥”寓言故事来说明“系统优化”的意义,但从课程教育必须回归生活的角度而言,该案例就缺乏现实生活的气息。
在福建省第四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泉州国光中学朱仕成老师选择“怨声载道泉州路”(图2)作为“系统优化设计”的教学案例。
不到三公里的“泉州路”出现37起违规挖掘与6起违规占道的混乱现象,严重影响交通,泉州路更是国光中学学生进出校园的必经之路,对于道路的改造与管制学生有一定的经验性知识。
教学中选择“如何解决泉州路问题”的教学案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系统优化设计”知识的理解,
而且还能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树立学生关注生活的思想意识。
三、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指要求教学案例能体现本地独有的风俗文化特色。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课程教学要努力挖掘具
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因此选择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教学案例使课程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例如:福建将乐县人喜喝擂茶已有近千年历史,已是将乐县独有的生活特色。
擂茶的制作工具由擂钵和擂棍组成,制作方法是一人扶钵一人擂(图3),制作一钵擂茶至少要30分钟。
在市第二届
教师技能比赛中,
将乐一中的刘思
雅老师以“如何提
高擂茶制作效益”
作为将乐县人亟
需探索解决的问
题。
引导学生用
“系统的优化”将
现有搅拌机技术与传统擂茶制作工艺的相结合进行创新性的探索思考,既能培养学生在技术设计方面的创新意识,又能引发学生在
技术领域的探究兴趣。
四、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指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当今时代
的技术特点。
技术与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通用性
的内涵之一就是符合时代生活特点,因此时代性是通用技
术课程教育的重要特征。
如“优化乒乓球团体赛选手出场的
顺序”案例就比“田忌赛马”案例更具现实意义,再如教材中
“木桶的制作质量与工艺”的案例就不如“塑料桶的制作质
量与工艺”案例那样具有实际价值。
时代化原则,简言之,要求教师选择时下大众关注的热
点或焦点作为教学案例。
例如:永安三中刘平老师在福建省第四届教师技能大赛中,就“简单系统的设计的实现”一课,
把刚刚发生的厦门BRT 公交爆炸(如图4)热点新闻与教学相结合,提出如何设计公交车安全逃生系统,引导学生对安全门的现状提出优化
设计,并大胆提出
将飞机安全窗的设
计迁移到公交车的
安全门设计。
这种
极具时代性的案例
设计深受学生的喜
欢,同时也起到激
发学生勇于挑战并
攻关技术难题的教
育效果。
如何选择课程教学中的案例,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之
外,还要始终贯穿兴趣性原则。
离开了兴趣,学生的课堂学
习活动就会缺少“动力源”,学生的思维创新就会缺少“催化
剂”。
选择切合学生实际并感兴趣的教学案例,是教师“用好
并活用教材”的实质体现。
参考文献:
[1]陈伟强.通用技术案例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图
1图2
图3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