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月三的民间习俗手抄报具体内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月三的民间习俗手抄报具体内容整理三月三的民间习俗手抄报详细内容
三月三的民间习俗手抄报内容都有哪些?三月三的民间习俗手抄报内容都有哪些经典可参考的呢?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带来三月三的民间习俗手抄报内容,盼望大家喜爱!
三月三的民间习俗手抄报内容
汉族
安徽霍山吃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
(二) 制法:
1、将新奇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
2、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
3、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匀称,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霍山独有,传奇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荠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养分丰富。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

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壮族
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唱、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侗族
节日进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唱、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安排,共享收获的欢快,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庆佳节。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
1、抛绣球:在广西壮族,农历三月三有抛绣球的习俗。

在节日到临之前,姑娘们会赶制绣球,这些绣球有多角形、圆形、方形等外
形。

赶制完绣球后,姑娘们会进行抛绣球活动,以此来向自己的意中人传达情意。

2、包五色糯米饭:在农历三月三,壮族的家家户户都包五色糯米饭,这种风味食品常在赶歌圩时食用,或用来祭祀神灵。

五色糯米饭又称五色饭、青精饭等,主要由糯米、紫蕃藤、黄花或黄栀子、红蓝、枫叶蒸制而成,其口感软糯,味道香甜,深受众人的宠爱。

3、抢花炮:在农历三月三,壮族人民有抢花炮的习俗,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项运动,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进行歌圩的日子。

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

由于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

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需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唱歌。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

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很多动人的传奇。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常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奇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常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

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
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奇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进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消遣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消失了抛绣球的嬉戏。

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大型活动。

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唱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

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

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祀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盛健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关于它的来历,有很多动人的`传奇。

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

传奇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漂亮,歌声动听悦耳。

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

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

从今,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

就形成了歌墟。

壮族三月三的习俗
壮族三月三歌节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庆节日。

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对象以歌对答,此起彼伏彻夜不息。

所唱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唱。

在歌圩中,还有抛绣
球作为定亲信约的,所以,它又是恋爱中青年传达情意的场合。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查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巡游歌”,观看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相互了解,便唱“喜爱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方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唱后接触,建立肯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与,男女青年山歌对唱,假如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好玩活动。

绣球则是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

碰彩蛋是相互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歌圩上还进行丰富多彩的嬉戏活动,有喧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