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发布时间:2021-06-07T16:12:43.12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作者:代朝虎
[导读] 摘要: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加,全国各地网箱接连拆除,水产养殖空间空前压缩,渔业发展需要向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发展,拓展渔业养殖空间、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当前最值得推广和发展的产业[1]。
重庆市綦江区永新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1422
摘要: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加,全国各地网箱接连拆除,水产养殖空间空前压缩,渔业发展需要向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发展,拓展渔业养殖空间、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当前最值得推广和发展的产业[1]。
在稻田里放养鱼,鱼以稻田里的水生动物和浮游生物为食,并且吃稻田里的天敌,如蜗牛、福寿螺和危害水稻的害虫,不但有利于鱼生长,而且能减少病害,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稻田;养鱼;养殖;技术
稻田养鱼方式的应用广泛,属于一种水稻栽培的一种,此类方式优势比较明显,对农业发展和养鱼业都有一定的影响。
稻田养鱼模式的特点是投资相对比较少,整体的收益比较多,产量高,能适量粮渔的双赢。
此外稻田养鱼模式的特点是生态效益明显,在实施中经过不断的普及和推广之后,占据核心位置,进而确保水稻栽培养殖的产量提升。
为提高稻田综合种养效益和农业生产能力,实现野一田多用、渔农获利冶的发展目标,根据水稻与水生动物的共生互利关系,在不破坏地块耕作的条件下,通过开挖环沟、加高和夯实田埂,保持水深1.2m-1.4m,实施种植一季稻,轮养两季青虾、两季鱼等综合种养模式,即当年 2 月份投放春虾苗,4 月份种植水稻,5 月份投放鱼苗,7月份投放虾苗,9 月份投放鱼种。
一、概述
在稻田养鱼模式下,农民在进行稻田养鱼的过程中,其主要目标是收货水稻,水稻田的养殖过程中,对水稻的栽培以及管理等要求比较高,在稻田的养鱼的过程中,鱼苗存在后放在稻田内,在共生的空间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促进了彼此的生长。
在稻田养鱼的过程中,最大的作用是节省了劳动力,减少对应的费用,提升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此外稻田养鱼阶段,水温相对比较高,酸碱度比较低,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环境。
在水稻养鱼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之后,土壤的有机物随之分解,能从土壤中吸收对应的有机物,对水稻害虫能起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在稻田养鱼模式下,后期需要注意的是人工进行调整,在人工种植技术应用中,促进水稻的生长[。
二、稻田养鱼模式的优势
在稻田养鱼模式下,针对养鱼管理的具体情况,注意的是明确养鱼管理的具体内容,只有合理管理,才能达到理想的优势。
具体的作用如下:
1、提升了单位面积的水稻产量。
在稻田养鱼模式下,其本质作用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单位水稻种植区,如何实现增收是重点。
在渔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位产量比较低,在渔业发展中,注意的是不需要额外的占用耕地,鱼类在稻田内消耗了很多的有害虫草,产出的排泄物等直接对水稻提供对应的肥料。
鱼类在游动的过程中,起到了疏松土壤的作用,实现增产。
实践证明,稻田养鱼模式的落实之后,产量提升15%以上[2]。
2、增加水产品的供应。
在社会发展中,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对食品种类有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膳食营养逐渐提升,倡导的是科学饮食。
在稻田养鱼模式下,在鱼类的生产条件和环境等特殊,供应的方式营造出了一个健康的条件,受到市场消费者的认可。
在部分偏远的区域,开展稻田养鱼模式,适应了区域的发展条件要求,改善了鱼类的供应情况,整个模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优化区域生态环境。
在稻田养鱼模式中,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针对稻田养鱼和水利工程的特殊性,为了可以提升蓄水能力,在具体操作中,要求重建沟渠和田埂等,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合理的稻田养鱼模式之后,起到优化区域环境的作用。
在比较干旱的区域,合理的管理之后,延缓了旱情的危害。
在稻田鱼的养殖中,吃掉水中的蚊子以及幼虫等,有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
三、稻田养鱼技术
1、稻田选择。
选择稻田相对集中、单块面积 333.5 ㎡以上,光照充足,无旱涝影响,保水能力强,水源充足,能排能灌,大雨不淹,水质清新无污染,肥力高中性或微碱性的壤土和黏土稻田。
2、稻田改造
(1)放鱼前修补、加固、夯实田埂,做到不渗水、不漏水。
田埂应高出稻田平面 50 cm 以上,田埂宽 40 ~ 50 cm。
(2)进、排水口及防逃设施。
进、排水口开在稻田相对角的田埂上,宽度一般为 30~ 60 ㎝。
安装塑料网、金属网或竹篾编织的拦鱼栅,拦鱼栅呈“⌒”或“∧”形,入泥 20 ㎝。
3、水稻种植。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的优质水稻品种,如楚粳 28、楚粳 37、楚粳 40、丰优香占等。
适时育秧,扣种稀播,亩播种量25~30㎏。
适时早栽,根据不同田块肥力水平、不同品种生育特性、秧苗素质、秧龄和目标产量,合理确定基本苗。
秧龄控制在 40~50d,叶龄5~6叶,单行条栽,行株距为 14 ㎝ ×20 ㎝,亩栽 2.5万丛,丛栽 1~2苗。
4、鱼种投放。
秧苗返青后 7~10d 投放鱼种。
投放规格为鲤鱼25~40g / 尾,草鱼40~60g / 尾,每亩投放鱼苗 12㎏,鲤、草混养按4∶1 比例投放。
投放鱼种时用 3%~5% 食盐水浸泡 5~10 min,进行鱼体消毒。
注意鱼苗投放与水稻除草间隔时限在 20d 以上,最佳投放时间为 5 月中旬,养殖至控沟时间不少于 70d。
5、日常管理
(1)饲料与投喂。
生态健康养殖不以投放饲料为主,以投喂米糠、麦麸、花生麸、南瓜为主,有时候可以投喂少量的配合饲料。
饲料一般在鱼种放养7 d后开始投喂,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改变每天投喂量,一般以投喂后1 h左右吃完为宜。
一天投喂两次,上午9:00和下午16:00各一次,遵循定时、定点、定量三定原则。
(2)巡田。
每天要坚持早晚巡田,关注鱼类活动情况和摄食情况,要经常检查田埂和拦鱼设备,发现破损及时修补,以防鲤鱼逃逸。
在雨季要防水漫田埂,注意排水,还要防洪防逃。
(3)进换水。
鲤鱼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 ℃,在30 ℃以上活动便会减少,摄食量变少,因此在夏天高温时期,要经常换水,使田里保持微流水,降低田里水的温度。
不要因为鱼坑、鱼沟的水位过浅,导致鱼生长速度缓慢,甚至死亡。
(4)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每667 m2每15 d用2 kg生石灰水,或每667 m2用强氯精40 mg兑水全田泼
洒消毒。
6、综合管理
(1)科学管水。
移栽至返青期,水深保持 3~5 ㎝;鱼苗投放后,水深保持在 10 ㎝左右,注意预防水蛇、猫、鼠捕食鱼苗;水稻生长中后期,水深保持在15 ㎝以上。
(2)科学施肥。
亩施腐熟农家肥 1500 ㎏、普钙 40㎏、硫酸锌2㎏,或三元复合肥(N∶P2O5∶K2O = 15∶15∶15)40㎏作底肥;移栽栽后 7~10 d 结合化学除草,亩施尿素 10 ~15 ㎏作分蘖肥;破口期前 5 ~7 d 亩施尿素 6 ~ 8 ㎏、氯化钾 10 ~12 ㎏作穗肥。
(3)病虫害绿色防控。
重点对“两虫(螟虫、飞虱)三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一鼠”的绿色防控。
化学防治水稻病虫害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掌握农药的安全使用量,施农药时尽量喷施在水稻茎叶上,粉剂农药要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喷撒,水剂农药应在露水干后喷雾;施药前稻田水深应在 15 ㎝以上。
杀虫剂可选择 1% 甲维盐、杀虫单、杀虫双,禁用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等)、有机磷(乐果、甲胺磷)、毒死蜱等杀虫剂,杀菌剂可选择叶枯唑(叶枯灵、叶枯净)、稻瘟灵、井岗霉素,施药时农药交替使用。
通过综合生态种养与单纯种植水稻试验比对,在单位经济效益上可以看出鱼、稻冶轮作共养能够实现小规模大效益,是一种高质、高产、高效生态种养模式。
一是能够有效利用养殖空间,促进农业与水产业有机结合,实现野一田多用、粮渔双收。
参考文献:
[1]孟顺龙,胡庚东.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12.
[2]荣光勋,于春丽.稻田养鱼模式下再生稻稻田养殖鲤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11):21.
[3]李居忠,高春涛,刘刚.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试验报告[J].黑龙江水产,2019(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