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教案及课后练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的内容、特点和结构。

2.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3.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战争主题。

3.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4.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收集有关解放战争以及渡江战役的资料。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荻港(dí) 溃退(kuì)锐不可当(dāng)歼灭(jiān)要塞(sài)
2.解释词语
溃退:败退。

溃:溃败。

歼灭:消灭。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二.导入,解说新闻发生的背景
可以由学生上来放映自己收集的资料,也可以由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背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作为防线阻止我军的大军南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于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了22年的南京。

第四野战军的一个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东面的团风到武汉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了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

这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

三.介绍新闻有关的知识
1.新闻的概念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本文就是后一种。

2.新闻的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3.新闻的结构
新闻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里面,没有明显的标志。

(1)新闻的标题有一定的特点:除了正题外,还可有引题(常用来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或揭示事件意义)、副题(一般是事实的提要,对正题作补充说明),由于是多行标题,所以容量较大。

(2)新闻的导语一般是紧接电头的一、二句话或是第一段文字。

导语要求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担负着阐述导语提到的主要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的任务,要求写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4)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有时是注释性的材料;写在消息的哪个地方,并没有一定之规。

(5)结语则或是对消息内容作一小结,或是指出所报道事件的发展方向;有些新闻事件已表述完整,也不一定要加结尾。

4.新闻的表达方式
新闻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比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当然在充分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可以作些画龙点睛式的精辟议论。

研讨问题
1.找出本文的结构的特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本文的标题,文章只有一段,开头的一、二句是本文的导语。

以下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2.体会标题、导语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3.文章如何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性的,请找出词语。

明确:电头以及文中出现的有关时间的词语,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至发电时止等。

4.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即电头,能不能去掉?
明确:这些内容是表明所报道材料的真实性的,能体现报道的及时性。

四.整体把握新闻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见标题)
2.再读课文,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作战兵力,战线,战况)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21日下午五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地点:长江1000余华里的战线,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中路军: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西路军:九江、安庆段,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
东路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
事件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经过: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
结果:百万大军胜利渡江
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
顺序报道,为什么?
(1)主体部分分三层:
一层: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二层:叙述西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三层:叙述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2)三个层次如何衔接的?
①按时间顺序
②渡江部队的顺序衔接
③内容上的衔接:如“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西路同日发起渡江作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上下文自然就衔接起来了。

(3)作者在安排三路军进攻时有详有略,为什么?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
明确:因为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之敌均为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写东路较详,把中路和西路一起先写,东路后写。

再有中路的进攻在次之前已经有报道了,所以略写。

4.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五.研讨
本文在叙述中插入了议论,请找出来并讨论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这些议论指出,敌人的毫无斗志一方面是由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议论的目的在于把极少数国民党的顽固分子和广大官兵区分开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以瓦解敌军;再则,国民党拒绝签定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这里重点强调的就是这点,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六.体会本课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1.题目“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百万” 是实数,还是虚数?“横渡”
“百万”是实数,确切,体现报道的准确、真实、严密。

“横渡”体现我军渡江的气势磅礴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括号中的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不含”说明当时九江并没有解放,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可见语言的准确、严密
3.可做课后练习三,让学生自己体会本课语言的特色来加以巩固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复习有关新闻的知识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4.自己在报纸上找一篇新闻,划出新闻的结构和写出新闻的六要素,下节课交流
5.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和复习
1.听写词语
绥靖阻遏鄂豫管辖阻隔消耗逃窜襄阳
2.提问有关新闻的知识
(1)新闻的特点
(2)新闻的结构
(3)新闻的六要素
二.整体感知课文,研讨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找出本文的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事件:(略)
3.如何划层次?
明确:可分五层
(1)导语,概述南阳的解放。

(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资料,用史料说明南阳的重要战略地位。

(3)背景资料,回顾一年来蒋介石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

(4)概述战略反攻以来我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南阳逃敌的命运
4.找出本文的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议论成分可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深度。

在新闻中插入适当的议论,阐明问题,是必要的。

5.自己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本课语言上的特色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

写法灵活自由。

《新闻两则》课后练习答案: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横渡(hénɡ)歼灭(qiān)
B.锐不可当(dānɡ)要塞(sài)
C.阻遏(jié)鄂(è)
D.绥靖(suǐ jīnɡ)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A.标题主体结尾
B.标题导语主体
C.标题时间正文
D.标题时间人物
4.填空。

(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____。

(2)新闻的六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5~8题。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
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5.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文中“此种情况“是指________。

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7.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记叙说明
B.记叙议论
C.议论抒情
D.说明议论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6题。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

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

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

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

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8.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
9.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11.选文第一段明确说明“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爆炸”,为什么又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呢?
1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13.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
14.对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原因,宇航局的专家们作了几种推测,各是什么?
15.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三、试一试
17.简析下面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提起这支笔啊,那可话长了。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支笔。

(1)美国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A.歼jiān;C.遏è;D.suí jìnɡ)
2.C
3.B
4.略
5.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藐视敌军,赞扬我军。

6.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详略得当,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

7.B
二、8.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

9.导语
10.“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11.因为阿波罗飞船的爆炸是在发射台上,并没有升空;而“挑战者”号是升空后在空间爆炸的,所以说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2.概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事故严重的程度。

13.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美国宇航局官员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14.两种:燃料箱尾部断裂;助推器燃料外泄。

15.“据……专家说”“可能”“有的专家认为……的迹象”等词语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报道事故原因的调查情况。

三、17.(1)中国连派克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只要答出讥讽之意即可)
(2)钢笔是战利品,这支钢笔是美国的耻辱,是美国败于中朝人民之手的明证。

(只要答出针锋相对之意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