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约3分钟)
1、提问:用图解的形式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可以先尝试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归纳总结或用各种生物图片进行总结。)
2、板书概念图。
1、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或用图片连线总结。
2、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画图解的方式总结。
3、班级交流。
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对学生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性评价。
初次接触概念图,为学生总结知识做好铺垫由单纯语言总结-用图片连线的形式总结-画概念图形式总结,不仅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还很好地概括和的梳理知识模块,构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理解。
1、小组代表展示合作交流的结果。
(1)吃与被吃(2)会 回归环境
(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将交流结果填写在课本上。
组内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并接受他人的对自己观点的评价。
通过课本资料分析这一问题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科学推测并初步感知生态系统生物成分的作用。
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主动发现新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
(2)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树桩中的物质腐烂后到哪里去了?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教师巡回指导,巡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点拨总结生物成分功能。
投放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图片及文字。
播放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的视频。
学生阅读课本P25《资料分析》和P26先自主探究、科学推测后小组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约10分钟)
环节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提问:生物的归类方法。
2、投放思考题:
(1)如何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全部成分进行分类?
(2)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1、学生回顾并回答生物归类方法。
2、独立思考完成思考题(1)和(2),并展示交流自主探究结果。
学生归纳出:将森林生态系统里的生物按形态结构特点,可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细菌、真菌等)。
利用该资料分析引入下一个探究任务生态系统成分之间的关系。
环节三: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角色扮演:召开“森林生态系统家庭辩论会”
辩论主题:我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
辩论成员:植物、虫、鸟、细菌、真菌,阳光、空气、水等。
学生分小组展开辩论。
角色扮演:同组四人,分别以我是_____(分类),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角色),我的作用是___________,因此我最重要!
注意:充当非生物因素的同学,可直接说我的作用是___________,因此我最重要!
学生互评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领悟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作用不同,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同时,学生还主动构建并深化理解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两个重要概念。为学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非生物部分有空气、水、土壤、阳光。
3、将交流结果填写在学案上。
学生补充完善。
通过回顾旧知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总结及应用的能力,主动构建并理解“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这一重要概念,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环节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的作用
投放课本P25《资料分析》,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通过分析讨论交流身边的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及作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图梳理知识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3、感受生态系统生物间的关系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评价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约2分钟)
投放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图片。
让学生列举出该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全部成分。
1、学生观察图片,列举出其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将列举的成分填在学案上
(树、草、昆虫、鸟、鹰、空气、水、土壤、阳光、木耳、蘑菇等)
学生
补充完善
教师
点评
回顾已有的知识,为建构下面的新知识,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奠定基础。通过观察讨论图片,从微观上初步认识对生态系统的组成。
(约3分钟)
1、提问:用图解的形式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可以先尝试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归纳总结或用各种生物图片进行总结。)
2、板书概念图。
1、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或用图片连线总结。
2、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画图解的方式总结。
3、班级交流。
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对学生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性评价。
初次接触概念图,为学生总结知识做好铺垫由单纯语言总结-用图片连线的形式总结-画概念图形式总结,不仅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还很好地概括和的梳理知识模块,构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理解。
1、小组代表展示合作交流的结果。
(1)吃与被吃(2)会 回归环境
(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将交流结果填写在课本上。
组内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并接受他人的对自己观点的评价。
通过课本资料分析这一问题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科学推测并初步感知生态系统生物成分的作用。
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主动发现新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
(2)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树桩中的物质腐烂后到哪里去了?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教师巡回指导,巡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点拨总结生物成分功能。
投放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图片及文字。
播放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的视频。
学生阅读课本P25《资料分析》和P26先自主探究、科学推测后小组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约10分钟)
环节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提问:生物的归类方法。
2、投放思考题:
(1)如何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全部成分进行分类?
(2)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1、学生回顾并回答生物归类方法。
2、独立思考完成思考题(1)和(2),并展示交流自主探究结果。
学生归纳出:将森林生态系统里的生物按形态结构特点,可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细菌、真菌等)。
利用该资料分析引入下一个探究任务生态系统成分之间的关系。
环节三: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角色扮演:召开“森林生态系统家庭辩论会”
辩论主题:我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
辩论成员:植物、虫、鸟、细菌、真菌,阳光、空气、水等。
学生分小组展开辩论。
角色扮演:同组四人,分别以我是_____(分类),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角色),我的作用是___________,因此我最重要!
注意:充当非生物因素的同学,可直接说我的作用是___________,因此我最重要!
学生互评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领悟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作用不同,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同时,学生还主动构建并深化理解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两个重要概念。为学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非生物部分有空气、水、土壤、阳光。
3、将交流结果填写在学案上。
学生补充完善。
通过回顾旧知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总结及应用的能力,主动构建并理解“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这一重要概念,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环节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的作用
投放课本P25《资料分析》,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通过分析讨论交流身边的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及作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图梳理知识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3、感受生态系统生物间的关系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评价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约2分钟)
投放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图片。
让学生列举出该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全部成分。
1、学生观察图片,列举出其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将列举的成分填在学案上
(树、草、昆虫、鸟、鹰、空气、水、土壤、阳光、木耳、蘑菇等)
学生
补充完善
教师
点评
回顾已有的知识,为建构下面的新知识,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奠定基础。通过观察讨论图片,从微观上初步认识对生态系统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