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它们都是鸟》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们都是鸟》教学反思
下面我就在本课备课和教学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联系已有经验,顺势生成问题
本课的是比较典型的观察课。
对于鸟,学生并不陌生,但在生活中,学生真正近距离接触各种各样的鸟,观察鸟的机会是很难得的。
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借助课件,为学生展示了各种美丽的鸟的图片,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鸟产生感性的认识。
激发他们的观察鸟,研究鸟学习兴趣,学生自然生发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在猜想环节,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鸟和其他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学生的认知大都是感性上的,或是依据自己对某一种或几种鸟的相对片面的了解而得出的经验,如:鸟都有翅膀、会飞,有两条腿、有钩爪、会下蛋、会吃虫、在树上做窝等,这时,我不急于将其中的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或让学生讨论,而是将学生的发现一一记录下来,进而让学生思考,是否所有的鸟儿,都具备以上所列出的这些特征?激励学生以自己的研究和发现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二、精心设计方案,探究事半功倍。
在观察记录表的设计上,我备课期间层做过多次修改。
学生根据表格进行观察探究,记录探究成果时,对观察的各种鸟的描述漫无边际,如在特征一栏中,关注的是鸟的羽毛的颜色、叫声、特殊本领等,甚至有很多学生用的是描述性的句子,跟要
研究的鸟的基本特征没有多少联系,导致在总结鸟的共同特征时,无法归纳。
我将鸟的特征分成了1、2、3、4、5,希望以此来引导学生在观察鸟的特征时,有重点,在记录时简洁一些,以便更容易归纳出共同特征。
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发现学生用的时候仍然是没有顺序,不同的鸟的不同特征混在一起,很难从中挑选出共同特征。
而且因为要填写的内容太多,写字占用了很多时间,无法观察更多的鸟,影响了结论的科学性,让难以避免对鸟的特征认识的片面性。
由于首先确定了验证研究的内容,记录起来简单方便,学生可以腾出时间观察大量的素材,而且在统计共同特征时,一目了然,因此,大大提高了各小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
对于备课中的这一点,我深深感受到,科学课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前,老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深入把握,对探究方案的精心设计,以及探究前的准备工作是多么重要
三、引导沙里淘金,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几种典型的鸟的特征时,首先让每一小组的学生进行合作观察,进行充分地讨论,共同筛选,这样处理之后,学生个人的片面认识在小组内的相互学习中得以澄清,对于鸟类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使学生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初步的思维加工过程,使探究中衍生出来的问题趋于集中,避免了集体汇报时对于鸟类非本质特征的过多描述。
对于集中出现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分歧,例如,会飞、有
翅膀是鸟类共有的特征吗?再以充分事实来修正自己原有的片面认识,重新建构新知识,在充分的探究和研讨之后达成共识,使整个课堂在民主热烈有序的氛围中进行。
最终通过观察大量的实例,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一个去伪存真、沙里淘金的探究过程,体验到发现的快乐和探究的成就感。
《它们都是鸟》修改设计说明
在教学中,我利用百度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索视频,让学生对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归纳鸟的特征,让学生学会归纳的方法。
有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鸟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和探究能力,并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探究中,获取对鸟的更丰富更直接的认识。
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
在活动中,我让学生动手制作鸟模型,不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对鸟的特征更为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