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跳水_3》PPT课件PPT、优质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开火车”练习朗读。 4. 反馈,检查朗读。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导学习第一组句子。 a.出示三个句子。 b.指名读。把句子中的“渐渐”去掉,在朗读时与原句比较,体会 “渐渐 ”的意思。 c.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天气是不是一下子就凉了?高粱是不是一下 子就熟 了?天色是不是猛得一下子就黑了?进一步体会“渐渐”的含 义。 d.再读原句,让学生具体感受“渐渐”一般用来表示事物的逐渐变 化,这 个变化需要一定时间。
(4) 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 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 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 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
结。齐读。
第四节 (1) 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和第二小节第一句说 法完全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 处境十①分从危水险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 — —“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 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
●
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 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 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 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
野( )( )( ) 喜( )( )( )
居( )( )( ) 忘( )( )( )
练习2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字母的大小写。 2. 认识四种标点符号及它们的用法。 3. 读句子,在一定语境中进行句式的初步训练。 4. 熟记成语。 5. 朗读背诵古诗。 6. 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 7. 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幅图,并有条理说一段话。 教学 重难点:认识标点,知道它们不同用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安排:练习2 作业设计:连线,读背训练、写字、说话。 教学时间:四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
临危不乱 足智多谋 镇定自若 大智若愚 聪明伶俐 别具慧眼 智勇双全 神机妙算
4、再读课文,文中的水手、 猴子、孩子、船长是怎样联系在一 起的?
水手 取乐 猴子放肆 逗 孩子 命令跳水船长
追
救上甲板
得救
作者简介:
列夫. 托尔斯泰 (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
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Hale Waihona Puke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
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
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
队中服役并开始写。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
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
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
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
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
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
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代 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 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 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 等。《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 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 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
fb n
zq
(2) 指名认读对照。
(3) 出示填充题,让学生在括号里写出相应小写字母。 F(
)
G(
)
Q(
)
D(
)
M(
)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标点符号歌》。 (2).指名试读
。
(3) 教师范读。 (4) 教师讲解。 3. 练习。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读。
•显然 取乐 逃脱 顶端 控出 呜咽
放肆 桅杆 醒悟 钩住
•风平浪静 哭笑不得
•不知所措 钻来钻去
• 摇摇摆摆
●
第一段(1):由 于水手们拿猴子取 乐,这只猴子放肆 起来。
第二段(2-6)由于 ●
猴子的挑逗,孩子 追猴子,孩子被引 到桅杆顶端,陷入 绝境。
第三段(7-8)在万 ●
分危急的关头,船 长沉着镇静,果断 地命令孩子跳入水 中,孩子得救。
(1) 指名读。 (2) 这一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 样?他
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 小结。 (4) 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 指名读。 (2) 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 什么“
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 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 句话说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 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 么作用?
● 指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 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 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 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 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 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 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 文。 3. 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 16 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指导学习第二组句子。 a.出示句子,自由读。 b.指名读第一行两个句子,思考:这两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c.指名读第二行,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d.再指名读这一句,“又”要读重音,表示强调。 e.学生自读第三行句子,边读边思考:这句话中的两个意思哪个更 重要?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 4 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 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训练 1. 看图。
(1) 图上画了什么人? (2) 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右手提着什么/ 蝈蝈是什么颜色的? (3) 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 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 齐背字母表。 (2) 启发学生将形状基本一样的字母连起来。 (3) 引导学生将形状比较接近的字母连起来。 (4) 引导学生将形状有部分像的字母连起来。 (5) 让学生将大小写字母对着读,边读,边注意他们的形状。 3.
练习。
(1).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练习。
G
WZ M Q D F
BN
W
mg s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想制服它。
•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 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 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 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 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 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 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 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 取帽子。
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 这么说? (4) 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2) 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 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 什么
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盲婆婆看 不见东 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 (3) 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 想,上 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 使人想到 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2. 学生练读。 3. 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 放录音欣赏。 2. 指着板书引背。 3. 各人轻声背诵。 4. 分组交换背。 5. 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习
1. 抄写生字词。
2. 比一比,再组词。
忘() 你(
) ) 古( ) 邻(
盲() 您( 3. 扩词训练。
) ) 郊( ) 您(
第四段(9)写 孩子被救后船长 的表现。
● 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 撕又咬。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 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
“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 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 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 好。
●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 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 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 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一、快速读一读课文:
1 、看看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2 、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3 、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
二、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 事?
●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 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 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 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 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相同,但是意思就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
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 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 朗读指导 1. 教师范读。
2.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 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 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 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 爪子撕。
——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 “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 很尴尬。
●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 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
●
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 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 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