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原理梳理【精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原理梳理
2010-3-29
一、原理体系:略
二、原理表述: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
1、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不可分割,应全面看待二者关系,而不能割裂二者关系。

(三)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四)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两者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2.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要求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要求我们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并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②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间的共性的错误倾向。

(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抓重点(中心、关键、核心、主线、重中之重、首要任务、第一要务、突出位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好次要矛盾。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七)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
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

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主流(多用于分析判断形势、评价人或事)。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不忽略次要方面,要重视支流。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八)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三、例题精析:
1、(09江苏卷2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和事物发展的途径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多难”可以“兴邦”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并不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①错误;③正确;在国家兴旺的过程中少不了磨难,故“多难兴邦”也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但并没有体现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故③错误;④正确。

2、(09安徽卷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答案】D
【解析】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 “取类”就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指在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题干的主旨考查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09浙江卷29)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
1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

2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

3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

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
全局。

A.①② B.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 C
【解析】“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启示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避免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局面。

1与题意无关;两国出现不战而衰
的局面也是发生了质变,而衰败本身是不好的质变,2正好是两国衰败的原因,故不能入选。

只有C. ③④的做法才是两国正确的做法。

4、(09福建卷35)“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

从中同学们可以领悟到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B.矛盾的普遍性高于特殊中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看出“小岗村的改革”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普遍性,中的改革开放通过小岗村的改革展现出来,“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故B项正确;其余各项均不符合题意。

5、(09全国卷Ⅰ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
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②的说法错误,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④的说法错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不能起决定作用,所以本题只能选 B
6、[2009四川文综32]今天,麻醉剂已经广泛应用于外科临床手术,但据医学统计,仍有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的病人麻醉失败。

这表明B
A.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无条件的 B.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D.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7、[2009北京文综36](32分)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

老师给出了一张柱状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丙组同学讨论图时发生了争论:部分同学认为“经济建设更重要,国家应该把
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部分同学则提出“社会建设更重要,应该
加大社会建设投入”。

(3)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11分)
①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不同。


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
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②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

要全面地看待
二者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本人观点
1、本题设问中,原理范围明确、具体:对立统一原理。

即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原理:(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不可分割,应全面看待二者关系,而不能割裂二者关系。

2、答题格式:原理——材料分析。

3、本人认为上述答案中,材料分析非常到位,但原理表述欠具体,交待不清晰。

答案应为: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经济建设和
社会建设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不同。

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3)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不可分割,应全面看待二者关系,而不能割裂二者关系。

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

要全面地看待二者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