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中考《生物圈中的人》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生物中考《生物圈中的人》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其目的是()
A.避免呕吐B.进行深呼吸,以适应气压变化
C.减缓紧张情绪D.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鼓膜受损伤【答案】D
【解析】
【分析】
乘坐飞机在起飞或降落时、或在遇到巨大声响时,最好要张开嘴或捂住耳朵,从而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
解答时可以从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方面来分析。
【详解】
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
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
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
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
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保护鼓膜的措施及原因。
2.下列营养物质中,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A.蛋白质和糖类B.脂肪和维生素C.水和糖类D.无机盐和脂肪
【答案】A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
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同时这三类物质也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其中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的氧化分解,约占人体能量供应量的70%。
脂肪也是重要的供能物质,但是人体内的大部分脂肪作为备用能源贮存在皮下等处,属于贮备能源物质。
蛋白质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一部分能量,但蛋白质主要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重要原料,也是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A正确。
【点睛】
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3.若把一个人的小肠绒毛都展开铺平,它的面积接近半个篮球场,这是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表现.小肠的下列特点与其消化功能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小肠绒毛壁较薄B.有肌肉层能蠕动C.肠腔中有消化酶D.小肠粘膜突起形成
皱襞
【答案】A
【解析】
【分析】
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
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小肠中有很多消化液,这是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所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详解】
A.小肠绒毛壁薄,由一层细胞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符合题意。
B、小肠能通过肌肉层的蠕动来促进消化。
不符合题意。
C、小肠内有肠腺,分泌的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及肝脏分泌的胆汁都进入小肠,肠液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多种食物,不符合题意。
D.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这与它的结构特点相适应。
4.胰岛素主要功能是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从而降低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下列有关胰岛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B.促进小肠吸收葡萄糖
C.促进细胞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D.加快线粒体生理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
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A正确;胰岛素能促进小肠吸收葡萄糖,B正确;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C错误;胰岛素能加快线粒体生理活动,D正确。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了胰岛素的作用。
5.右图为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1是胆囊,贮存的胆汁能乳化脂肪
B.2是小肠,它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
C.3是肝脏,属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
D.5是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胰岛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的3 是肝脏,属于壁外腺,分泌的胆汁贮存在1胆囊中,通过4胆管输送到小肠内参与物质的消化,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为脂肪微粒,在小肠内胰脂酶和肠液中酶进一步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被小肠吸收进入循环系统内;小肠细长,有皱襞,绒毛,增加了消化食物的面积,小肠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胰腺分泌的胰液中没有胰岛素,含有多种消化酶。
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难度一般,属于理解内容。
6.心脏有房室瓣、动脉瓣,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
其方向是()
A.心房→心室→动脉B.心房→心室→静脉
C.心室→心房→动脉D.心室→心房→静脉
【答案】A
【解析】
【分析】
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详解】
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房室瓣只向心室打开,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
在动脉与心室之间有动脉瓣,动脉瓣只向动脉打开,使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动脉;所以心脏中的血液只能由心房→心室→动脉。
故选:A。
【点睛】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7.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全过程,必须经过如图所示的①②③等过程来完成。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代表氧气,组织细胞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B.图中b代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至少经过心脏一次,才能排出体外
C.过程②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来完成的
D.经过过程③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答案】D
【解析】
图中的①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a表示氧气,组织细胞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b表示二氧化碳,A正确;
图中b代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是: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小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泡→呼吸道→体外。
可见组织细胞处产生的二氧化碳至少经过心脏1次,就能排出体外,B正确;
②是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③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周围血液之间,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因此过程②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来完成的,C正确;
③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周围血液之间,由于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周围血液氧的浓度高,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血液由含氧多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D错误。
8.如图表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装置,下列相关描述中错误的是
A.玻璃管模拟的器官能够使气体变得清洁
B.玻璃罩模拟胸廓,肋间肌收缩容积变大
C.气球模拟人的肺,橡皮膜模拟膈肌变化
D.图中气体吸入呼出引起气球膨大和缩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平静吸气时,呼吸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图2模拟的是人体在吸气
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此时由于膈肌的收缩,胸廓的上下经增大。
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甲图中膈肌顶部升高,肺缩小,表示呼气;乙图中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
【详解】
A、玻璃管模拟的是气管,气管能够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A正确。
B、装置中的玻璃罩模拟的是人体的胸廓,当呼吸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增大,B正确。
C、装置中的气球模拟人的肺,橡皮膜模拟膈肌,C正确。
D、吸气时,呼吸肌收缩,胸廓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因此,是肺的扩张或回缩引起的吸气或呼气,即图中气球的膨大或缩小使气体吸入或呼出,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呼气和吸气时胸廓、膈肌和肺的变化。
9.有关人体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
C.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脑干
D.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内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详解】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正确;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B正确;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C错误;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内,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点睛】
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0.如图是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图,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A.尿液排出体外的途径依次①②③④
B.尿的生成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
C.尿液在③内形成
D.④是尿液排出体外的通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观图可知:①是肾脏,②是输尿管,③是膀胱,④是尿道。
【详解】
A.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
①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②输尿管,再流入③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
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
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④尿道排出体外。
所以,尿液排出体外的顺序是:①肾脏→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体外,A正确。
B.尿的生成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B正确。
C.尿液在①肾脏内形成,C错误。
D.④尿道是尿液排出体外的通道,D正确。
【点睛】
掌握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11.家中常把剩余或多余的某些食品放人冰箱中。
食品存放较长时间不容易变质的原因是A.冰箱内温度低,能把微生物冻死
B.冰箱封闭较好,微生物不易进人
C.冰箱封闭较好,与外界空气隔绝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生长
D.冰箱内低温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冰箱内温度低,但是不能把微生物冻死,故A错;冰箱内食品存放时间与封闭效果无关,故B错;冰箱并没有与外界空气隔绝,这种说法错误,故C错;冰箱内低温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以食品存放时间较长,不容易变质,故D正确。
【名师点睛】学生懂得冰箱内食品存放时间长的原因是解决此题的的关键。
12.切脉是我国传统医学的诊断方法之一,当人体的某些器官患病时,常会使心跳发生快慢、强弱的变化,并在脉搏上表现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切脉时感受的是静脉的搏动
②切脉时感受的是动脉的搏动
③切脉是通过静脉搏动推测心脏的跳动
④切脉是通过动脉搏动推测心脏的跳动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切脉时感受的是动脉的搏动,而不是静脉,故选项A和D均错;②切脉时感受的是动脉的搏动的说法正确,③切脉是通过动脉搏动推测心脏的跳动,静脉没有搏动,故C错;④切脉是通过动脉搏动推测心脏的跳动的说法正确,故此题正确选项为B。
【名师点睛】弄清楚切脉切的是动脉,动脉的搏动是因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所以切脉是通过动脉的搏动推测心脏的跳动,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抽取少量甲、乙、丙、丁四人的血液,分别与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混合,观察其血液凝集情况如下表所示:(“+”表示凝集,“表示不凝集)
则甲、乙、丙、丁四人的血型是()
A.AB、A、O、B 型B.AB、B、O 、A 型
C.O、A、AB、B 型D.O、B、AB、A 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红细胞所含A. 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为四型:红细胞只含有A凝集原的,叫做A型血;只含有B凝集原的,叫做B型血;A. B两种凝集原都含有的,叫做AB型血;A. B两种凝集原都不含有的,叫做O型血。
同时,从调查研究中还证明,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
因此,A型血的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血的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血的人的血清中两种凝集素都没有;O型血的人的血清中则两种凝集素都有。
【详解】
从表中可看出,甲与A型、B型标准血清都凝集,故甲为AB型血;乙与A型标准血清发
生凝集,与B血型不凝集,故乙为B型血;丙与A、B型标准血清都不发生凝集,故为O
型血;丁与A型不凝集,与B型标准血清凝集,故丁为A型血。
故选B。
14.北京多处公交站设立盲文站牌,盲人通过触摸站牌上的文字,了解线路信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触摸时,对盲文敏感的细胞位于皮肤内B.阅读盲文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C.阅读盲文和缩手反射都属于简单反射D.阅读盲文不需要语言中枢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
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也称为非条件反射;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也称为条件反射。
【详解】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能接受盲文刺激并产生冲动的是手指皮肤中的感受器,故A正确;阅读盲文属于条件反射,并且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故B错误;阅读盲文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缩手反射属于简单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故C错误;阅读盲文需要语言中枢参与,对抽象的文字符号做出反应,是人类特有的反射,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复杂反射、简单反射、反射弧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15.肾动脉中的血液流经肾脏后由肾静脉流出,血液成分不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氧气含量减少B.尿素含量减少
C.养料含量减少D.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尿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都能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而剩余的水、无机盐和没有被重吸收的尿素、尿酸等一起形成尿液。
【详解】
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供肾脏细胞利用,流出肾脏的血液中,氧气和养料都会减少;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在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从肾脏流出的血液,废物会减少。
肾脏产生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随血液带走,流出肾脏的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多。
可
见D符合题意。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尿的形成过程。
16.图表示人血涂片在显微镜下的视野,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①中的数量太少会出现贫血的症状
B.当人体患急性炎症时,②的数量将显著增加
C.图中③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D.做亲子鉴定用到的血细胞是①和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①红细胞、②白细胞、③血小板。
【详解】
图中①红细胞的数量太少会出现贫血的症状,A正确。
白细胞,个体最大,能够吞噬病菌,当人体患急性炎症时,②白细胞的数量将显著增加,B正确。
图中③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C正确。
亲子鉴定通常用DNA鉴定,DNA存在于细胞核中。
成熟的红细胞和血小板,没有细胞核;白细胞,有细胞核。
因此用于做亲子鉴定的材料是②白细胞,D错误。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血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17.消化淀粉、脂肪、蛋白质的起始器官是()
A.胃、小肠、口腔B.口腔、小肠、胃C.口腔、胃、小肠D.小肠、口腔、胃【答案】B
【解析】
【分析】
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
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因此消化淀粉、脂肪、蛋白质的起始器官是口腔、小肠、胃。
【详解】
18.若某人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则此人肾单位中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A.肾小球B.肾小管
C.输尿管D.膀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肾小球的结构类似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以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通过滤过屏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会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被滤过掉;而肾小管对这些物质没有重吸收能力,因而在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
故B、C、D错误, A正确,故选A。
考点:尿的形成过程
19.如图,从某人手臂静脉注射药物后,药物流经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③④①②D.②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起于心脏,汇集中心脏,并且是同时进行的。
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详解】
血液循环的路线如下:
图示中①、②、③、④分别为心脏的左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右心室,血液循环的途径如右图。
静脉注射药物,药物进入血液后首先参与体循环,通过上下腔静脉进入心脏的右心房、右心室,然后再进行肺循环,通过肺静脉进入心脏的左心房、左心室,即依次通过心脏的③右心房、④右心室、②左心房、①左心室。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及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
明确心脏的结构及血液循环过程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0.图为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序号表示相关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1中液体相比,2中液体葡萄糖浓度降低
B.与1中液体相比,3中液体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C.与2中液体相比,4中液体尿素浓度增加
D.与3中液体相比,5中液体不含葡萄糖和无机盐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
(3)图中,1入球小动脉、2出球小动脉、3肾小囊、4肾静脉、5收集管。
【详解】
A、与1中液体相比,2中液体葡萄糖浓度不变而不是降低,错误。
B、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与1中液体相比,3中液体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正确。
C、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量的水而不重吸收尿素,因此与2中液体相比,4中液体尿素浓度减少而不是增加,错误。
D、与3中液体相比,5中液体不含葡萄糖,但是含有无机盐,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尿的形成过程。
肾小囊腔里的液体是原尿,是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滤过后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