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九下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学习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汇。
二、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体味人物对话描写,特别是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
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今天,我们结识一位大丈夫,他就是唐雎。
(教师板书文题)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一、检查预习
1.解题
“辱”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辱”,辱没、辜负。
题目的意思是:唐雎没有辜负使命,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2.文体链接
(1)《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
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2)“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
“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
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
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战国时代,争霸
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
3.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
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企图用“易地”的
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4.读准字音
弗fú雎jū怫fú跣xi259;n 抢qiāng傀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