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 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A.加强军队建设 B.大力发展经济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重视精兵简政 解析:选 D。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导致了“三冗”局面的出现, 使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因此时代要求对此改变,要想改革且不 出现财政危机的办法,只有精兵简政,故选 D 项。
【史料实证】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史料一 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 矣。”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①奸宄固宜少。 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 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 兵财费。
史料二 以②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 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核心素养
知道北宋的建立,归纳北
时空观念、历史
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理
通过了
解释、史料实证
解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解两宋的政
概括北宋中期的政治改
治和军事,认
历史解释、史料
革,分析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原
识这一时期
实证、唯物史观
5.评价 (1)成效:达到了_富__国___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 字。 (2)不足 ①_强__兵___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论。 ③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特别说明】 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等方面,内容广泛,但富国之法对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触动最大。
宋金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1.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宋太祖曾对大臣说:“今之 武臣欲尽令读经书。”宋太祖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将领的文化素质 B.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 C.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 D.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 解析:选 B。由材料中“读经书”可知,宋太祖的主要目的是 通过增强将领儒家文化修养的办法,让他们忠于皇帝,以确保 北宋政局的稳定,巩固统治,故 B 项正确。
2.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后,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 向金称臣,而是“_世__为__侄__国___”,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问题思考】 岳飞的抗金事迹,数百年来一直被民众传颂。想一想,人们为 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 提示 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 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也符 合社会发展趋势。
北宋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强化了 君主专制政治,但却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却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和更 广泛的社会基础。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复杂尖锐,阶级矛盾、民族问题冲突不 断,统治集团内外交困,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 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
②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 辽一笔钱物,称为“__岁__币__”。 ③影响: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特别说明】 宋代的民族政策虽然对宋政权来说是耻辱的, 但客观上为当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并促进了 民族融合。
2.宋夏的和议 (1)背景:北宋与西北_党__项___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 败。 (2)内容 ①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 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__岁__赐__”。
【特别提醒】 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战是支流,和是主 流,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的融合,推动了社会 的进步。
3.财政危机 (1)原因 ①北宋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 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②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 __官__僚___队__伍___不断膨胀。 (2)表现: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从集中兵权入手,全面分割地方节度 使的权力。 (2)重文轻武,文人治国,中央派文臣做地方的长官知州。 (3)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将地方精锐部队调到中央组建禁军。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宋辽的和议 (1)背景 ①早在北宋建立之前,__契__丹__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 占领了幽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2)过程 ①签订: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研读] ①指违法作乱的事情。 ②指采取记诵赋诗的方式选拔人才的方法。
[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 提示 维护地方治安,逐步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促进军队 纪律的改进和战斗力的提高,并节省军费开支。 (2)据史料二,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的弊端。 提示 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表现 ①战: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 飞指挥的__岳__家__军____战绩卓著。 ②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 年,南宋与金 订立_绍__兴__和__议___。
【归纳总结】 南宋统治者面对异族的入侵,没有采取积极的 有效抵抗,而是长期消极防御,甚至花钱来买和平,送钱求息 事,偏安江南,直到最终被蒙元灭亡。
调兵
【特别提示】 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 并不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构图解史】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①目的: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②措施:罢免宿将兵权,用_文__官___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 _文__治___,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概念阐释】 重文轻武
①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
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
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
__参__知__政__事__为副相。
_四__监__司___,从不同方面对各州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
“__三__衙__”分权,前者有调兵
进行监控。 ②州一级增设__通__判__,与知州
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
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1)理财措施的特点 ①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饶”,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大商人。 ②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 ③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
(2)整军措施的特点 ①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 起义。 ②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③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 (3)取士之法的特点: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
[研读] 史料反映了北宋实行募兵政策的目的及其影响。 [思考] 依据史料指出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北宋募兵制造成了什么 后果? 提示 目的: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后果:军队数量猛增,军费开支浩大,财政负担沉重。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2)“庆历新政” ①宋仁宗时,__范__仲__淹__发起“庆历新政”。 ②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③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__官__僚__集__团__的既得利益,很快归于失 败。
【归纳拓展】 庆历新政的特点 (1)改革重点是整顿吏治,涉及官员选拔与任用。 (2)涉及农业生产领域变革。 2.变法:1069 年,__宋__神__宗__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 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__富__国__强__兵__的目的。
4.措施 内容 富国
——《宋史·职官志》
[研读] (1)史料一反映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史料二反映了宋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思考] (1)史料一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 对此有什么看法?
提示 措施:在军事上,收回主要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 在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 掌控。 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 事实力。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中央官职设置的特 点。 提示 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中 书省掌握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
【特别提示】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启示 中央过分集权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
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
【史料实证】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特点 史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 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二 “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 置中书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权。”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 庶务……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
重文轻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是统治者反思唐代藩镇割 据、武将专权的结果。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文化的发展, 推动了宋代科技、文化和艺术的全面繁荣,但不利于军队战斗 力的提高。
3.影响 (1)积极方面: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 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 消 极 方 面 : 制 度 过 于 僵 化 , 权 力 分 割 过 细 , 影 响 了 __行__政__效__率___,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
2.措施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①中央派__文__官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 衔。 ②设诸路__转___运__司___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 缴朝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_禁__军___,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 换驻地。
(2)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
地方
①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
强兵
具体措施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_贷__款__、拨巨资从事商 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 恢复“兵农合一”的_征__兵__制___,取代募兵制
【概念辨析】 “富国”与“富民” “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
策主要是要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知识点__真__族____建立的金朝攻灭,宋 高宗即位后退保南方。 【知识拓展】 “靖康之变”
1127 年春,金军攻破东京,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及宗室后 妃数千人北返,并掠走库藏金银和大量文物珍宝,北宋灭亡, 因宋钦宗年号为“靖康”,史称“靖康之变”。
2.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 之”之财的措施是( )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解析:选 B。“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是政治上加强 中央集权的措施,即“惟稍夺其权”,故 A 项错误;“设置转 运使收缴地方财权”,符合“制其钱谷”,是宋初统治者制定的 “治之”之财的措施,故 B 项正确;“增设‘参知政事’为副 宰相”是削弱相权的措施,故 C 项错误;“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也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 D 项错误。
因、内容及影响
在政治方面
梳理宋代同辽、西夏和金
的新变化
历史解释、史料
的关系,理解认识宋代民族关
实证、家国情怀
系的特点
知识点一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 结束了_五__代__十__国___的分裂局面。 (2)宋初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 训。
【微点拓展】 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积 贫”,其主要原因是北宋时期的“三冗”局面,即“冗官、冗 兵、冗费”,而三冗局面的形成原因在于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 权所采取的“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措施。
【史料实证】 北宋的募兵政策的影响 史料 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 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希望通 过广泛募兵达到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的目的,即所谓 “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 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致使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累增至 120 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北宋中期人 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