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峨眉山市区天气变化因素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峨眉山市区天气变化因素的调查
报告
调查目的:
近年来,峨眉山市区天气状况出现极大变化,与其周边乡镇差异性明显,而峨眉山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优良的天气状况是其深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天气的极端化发展趋势对市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峨眉山市区天气变化状况、趋势、以及原因,找出防治峨眉山市天气变化的方法,制定具体措施,进而促进峨眉山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善居民生活、保障居民的健康。

调查对象:
1、人对于天气变化的感知尤为敏感,对于居住近十年的峨眉山市区居民对天气的变化也深有感受,故针对在峨眉山市区居住七年以上的15-50岁居民100人进行调查。

2、精准的数据是最具说服力的资料,故针对近几年城市土地扩张及气温、降雨量等状况向建设局和气象局相关工作人员咨询调查。

调查方法:
1、向市区居民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

2、向建设局、气象局相关工作人员咨询相关数据。

调查内容:
1、峨眉山市区近几年天气是否有变化?有何变化?
2、你认为峨眉山市区与周边乡镇天气有何不同?更喜欢那里?
3、你认为峨眉山市区天气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
4、峨眉山市区扩建数据、气温、降雨量变化状况(建设局、气象局数据)。

调查结果:
1、94%居民认为近几年峨眉山市区天气状况有变化。

2、相比于市区与乡镇天气差异,95%更喜欢市区周边乡镇的气候环境。

3、峨眉山市居民对天气变化的感知状况:
(1)夏季气候变高。

40%
(2)气候异常(季节不明、阴晴不定、夏天过热、冬季过冷)。

28%
(3)昼夜温差变大。

3%
(4)空气中颗粒物增多、多雾。

21%
(5)降雨量增多。

8%
4、导致天气变化的因素:
(1)机动车辆增多,尾气排放量增多。

(2)城市化加快,市区人口大增。

(3)市区周边工厂(水泥、钢铁)增多且不规范,排放废气、废渣。

(4)植被覆盖面积不足。

(5)垃圾燃烧过剩。

(6)空调使用量增多。

5、91%居民认为城市扩建对天气变化有影响。

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夏季气温增高
2009年-2013年夏季均温统计:
近5年来峨眉市区气温上下波动、起伏,但均温大多在35℃以上。

2009-2013年夏季(6-8)月最高气温:
35℃是判断天气炎热状况的标准,通过分析2009-2011年夏季最高气温超过35℃的月份在逐年增加,2012年有减少,但2013再次增加。

虽然夏季气温月最值(?)有起伏,但超过35℃的月份总体呈上升趋势。

由此可证明峨眉市区夏季炎热程度中体不断加深,与居民认为夏季气温升高的感受相符。

峨眉市区温度明显高于郊区温度这样就形成了热岛效应。

随着峨眉山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前来参观的人数越来越多。

尤其到夏季长假期更是旅游高峰,流动车辆迅速增多排放尾气热量,制造温室气体,直接给城市加温。

另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区居住人口不断增多,生产生活增加二氧化碳排放。

这些人为热源的增加使市区热岛效应增强进而导致市区夏季气温升高。

峨眉市区面积扩张情况(统计图)
绿地面积
峨眉城市用地量不断增大,导致土地硬化面积扩大,城市化发展修建大量高大建筑,市区大于18层楼的建筑多达36座,而土地硬化和城市建设会引起整个地区贮碳能力、水汽运输的变化,从而在区域上影响气候变化。

市区的土地硬化增加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的排放,城市绿地面积增加,但不能满足于市区扩建的需求,进而导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的削弱,加重了温室效应,气温升高。

高大建筑物的修建导致下垫面粗糙,反射率减弱,大地作为主要加热源接受太阳辐射后不能较好地反射到高空,导致地表气温升高。

横穿峨眉市区的滨湖、符汶河河段,因靠近河流,多被选作公寓修筑点,导致河流两岸高大建筑云立。

河流对太阳辐射率低于地表,
可以吸收热量,而高大建筑的阻挡导致太阳辐射不能充分到达河面为市区降温,反而被市区地表吸收,又反射至空中,气温升高。

市区中的热空气因高大建筑阻挡不能排至外围,形成“焚风”,来自河流的凉空气因公寓阻挡也不能传播到市区,就形成了小区域的较大气温差异,市区总体气温升高。

城市与郊区间的气流流向就如同赤道与两极的暖循环,可将相对较热的市区看着赤道、郊区看着寒冷两极。

白天市区低空气流受高压控制流向低压的郊区,削弱了郊区低空冷空气流向市区的动力。

而高空大气则由郊区流向市区,冷暖气流相遇形成水蒸气雨水。

这样就通过热量自由水平扩散将市区水蒸气雨水带至郊区。

二、关于温差增大
城市与郊区间的气流流向就如同赤道与两级的暖循环,可将相对较热的市区看着赤道、郊区看着寒冷两极。

白天市区低空气流受高压控制流向低压的郊区,削弱了郊区低空冷空气流向市区的动力。

而高空大气则由郊区流向市区,冷暖气流相遇形成水蒸气雨水。

这样就通过热量自由水平扩散将市区水蒸气雨水带至郊区。

低空水蒸气的增加加大了地面低空热容量,使大气拦截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

晚上更大幅减少高空大气热量的获得。

长期的热量缺乏使气温降低到某一临界值时,高空的冷空气下降延伸极大的压缩水蒸气存在空间。

没有热量支持就没有水蒸气的形成。

空间的压缩减少和水蒸气上升需要更多热量,这就导致了温室气体水蒸气大幅减少。


区热容量减小,温差增大。

关于颗粒物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