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获奖小论文[1] 很多很多的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001
换句话说
马塘镇潮桥小学五0一班任一鸣指导老师:陈志刚
[题目1]4本日记本和8本练习本的价钱相等。
小明买3本日记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4元。
日记本和练习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把“4本日记本和8本练习本价钱相等”换句话说,就是“1本日记本和2本练习本价钱相等”;再把它换句话说,就是“3本日记本和6本练习本价钱相等”,也就是说“3本日记本可以换成6本练习本”。
题目中的第二个条件“买3本日记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4元”,换句话说就是“买6本练习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4元”。
这样就可以先算出每本练习本的价钱是:
4.4÷(6+5)=0.4(元)
从而求出日记本的单价是:0.4×2=0.8(元)。
联系以前做过的一些题目,我又想,有些题中的已知条件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说,解题时,把它换句话来说,可以使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更加直接,数量关系更加一目了然,也就方便我们找到解题方法。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陈老师,陈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还告诉我:“这就是转化的方法,转化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会解决的问题。
”
陈老师又给我出了一道题目:
[题目2]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53.46。
这个两位小数是多少?
我想:把“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换句话说就是“把这个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得到一个新数”。
再想把原来的数看作1倍,新数就是100倍,又可以把“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53.46”换句话说成“原数的99倍等于53.46”。
这样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转化成:“一个数的99倍是53.46,求这个数。
”
53.46÷(100-1)=0.54
解题时,把已知条件“换句话说”,还真能化难为易!
最后,陈老师又给我出了一道题目: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1,余数是3。
如果把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相加,它们的和是225。
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编号:003
肉价表里的数学知识
马塘镇潮桥小学五0一班施鹏飞指导老师陈志刚
爷爷是潮桥街上开肉铺伙里有名的“神算”。
今天是星期日,我早早起床,想随爷爷一起去肉铺,实地考察考察。
“施老板,来点儿精肉,做馅儿的,半斤多就行。
”
“好来!”
爷爷利索地剁了一小块,一称,六两。
爷爷拉开抽屉,看了看说:“15元一斤,六两,9块钱。
”
又来一位,“施老板,帮我斫35斤肋条。
”
“好来!”
爷爷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大块肋条装进包装袋,递到买主面前。
爷爷又拉开抽屉,看了看,说“肋条12块半一斤,35斤,437块半,你给435块钱。
”
爷爷的神算还真名不虚传,可爷爷在报价钱之前总在抽屉里看什么呢?我拉开爷爷的抽屉,看到一张表:
原来,爷爷算六两精肉,就是把6斤精肉的价钱90元,除以10(也就是把9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9元;算35斤肋条的价钱,就是用30斤肋条的价钱加上5斤肋条的价钱(这里运用了乘法分配律),30斤肋条的价钱就是3斤肋条的价钱37.5元,乘10(也就是把37.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375元)。
35斤肋条的价钱
35×12.5
=(30+5)×12.5
=30×12.5+5×12.5 (运用乘法分配律)
=375+62.5 (查表,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37.5(元)
你可别小瞧这小小的肉价表,这里还真有学问呢!这里不但运用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爷爷真有数学头脑,数学在生活中真有用处!
编号:030
买鞋的发现
如东县新店镇汤园小学五〇二班李欣然指导老师顾振华星期天,妈妈带我去买鞋。
来到鞋店,妈妈让营业员给我拿了一双37码的运动鞋,我试了试:“哇!还挺合脚。
”接着妈妈又让营业员给她挑了一双,妈妈一试,大小刚好。
我觉得妈妈的皮靴很漂亮,就拿来瞧一瞧。
不看不知道,看了也不知道:咦?妈妈的鞋码
怎么比我的还小?我的鞋是37码,妈妈的鞋是24码。
我奇怪地问妈妈:“妈妈,这鞋上的数字是不是印错了,怎么你的鞋比我的还小,我的是37,你的怎么只有24?”妈妈和营业员一听,笑了起来。
营业员阿姨说:“小朋友,鞋上的数字没错,是你理解错了。
你的鞋标的是多少‘码’,而你妈妈的鞋标的却是多少‘公分’。
”“那我的鞋是多少公分?”营业员阿姨笑着说:“你自己算呀,你把你的鞋码加10,然后再除以2就得出你的鞋是多少公分了。
”我算了算:(37+10)÷2=23.5。
“我知道了,我的鞋是23.5公分。
”营业员阿姨和妈妈点点头。
在回家的路上,我对妈妈说:“原来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连买鞋也要用到数学。
”妈妈点点头:“对呀!只要善于观察生活,你就会有更多的数学发现。
”
编号:032
巧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如东县饮泉小学502班郑佳鑫指导老师王爱霞我的数学成绩一向很好,素有“数学小神童”之称,我也常常引以为豪。
这天,我要去看电影,爸爸不同意,两人争执很久,最后爸爸说:“好,如果解决了我的问题,我就同意你去看电影!”我想:为了看电影,花费点脑细胞,值!何况我的成绩很好,随爸爸什么问题,我解决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于是,我信心十足地说:“请出题!”
题目是这样的,一辆货车去山里运矿石,晴天每天可运20次,雨天每天可运12次,它一共运了112次,平均每天运14次。
这几天中有几天晴天,几天雨天?
我思索片刻,根据平均每天运14次,运了112次,可以列式112÷14=8(天),算出运了8天,假如这8天全是晴天,就能运20×8=160(次),比原来112次多运了160-112=48(次),晴天多一天,就多运20-12=8(次),一共多运了48次,就有48÷8=6(天)雨天被当成了晴天,实际晴天就有8-6=2(天)。
我又验证了一下:20×2+12×6=112(次)。
于是,我把思路讲给爸爸听,爸爸听了直点头。
我得意地说:“假如全是雨天我也会做:[112-12×(112÷4)]÷(20-12)=2(天),这是晴天天数,雨天用112÷4-2=6(天)”。
爸爸看到我的思路如此清晰,脸上挂满了笑容,我见此情景撒腿就向电影院跑去。
编号:039
不同的题目不同的解法
苴镇德耀小学502班张璐超指导教师:金铁梅
今天,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练习题:一张长方形红纸,长100厘米,宽60厘米,要
3
把它做成底是20厘米,高是1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小红旗,最多可以做多少面?我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很快就理解了题目的意思。
要求最多可以做多少面,就是想这张长方形纸最多可以剪多少个直角三角形,先分别求出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100×60=60 00(平方厘米)20×15÷2=150(平方厘米),再想6000平方厘米里有几个150平方厘米,6000÷150=40(面),这样就求出了最多可以做40面。
我正为自己的解法沾沾自喜呢,老师又给我们出了一道题:一张长方形纸,长21厘米,宽17厘米,做成两条直角边长都是4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旗,最多能做多少面?我很快地读完了题目,发现这一题和上一题差不多呀!我马上用刚才的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21×17=357(平方厘米)4×4÷2=8(平方厘米)357÷8=44(面)……5(平方厘米)。
怎么会除不尽呢?我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老师,老师说:“如果沿着长剪,能剪多少段4厘米呢?沿着宽剪呢?”如果沿着长剪,能剪5段4厘米,还
余1厘米,沿着宽剪,能剪4段4厘米,也还余1厘米,余下
的部分不能再剪一个三角形了呀!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第一
题的方法根本不适用第二题。
我重新画了一下示意图:
这一道题的解法是这样的:先算沿着长剪,21÷4=5
(段)……1(厘米),能剪5段,再算沿着宽剪,17÷4=4(段)……
1(厘米),能剪4段,5×4=20(个),一共能剪20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每个正方形能剪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20×2=40(面),这样最多能做40面小旗了。
老师听了我的回答,高兴地表扬了我。
通过解答这两道题,我明白了: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题目也不能用固定的一种解法,每道题都有不同的解法,不能墨守成规,解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在学会一种方法后触类旁通地去解答不同的题目,这样你会发现数学海洋中的更多乐趣!
编号:051
积究竟有几位
如东县兵房镇丁店小学502班陈金花指导老师:曹德宣通过小数乘法的教学,我明白了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即: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积,再看两个因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积的位数不够,要在积前用0补足后再点小数点。
这时有一道判断题引起了我们不小的争议。
这道题是判断“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对于这道题,大家众说纷纭,结果理由各不相同。
有的同学认为是对的,意见归纳如下:
书中关于小数乘法计算法则说:“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两个因数一共有4位小数,那么积肯定是四位小数。
有的同学认为是错的,意见归纳如下:
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如果积的末尾有0,那积就不是四位小数,如0.125×0.8的积本来是0.1000,但因小数末尾的零可以省去,便得到积为0.1,于是就出现了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不一定是四位小数的情况!
针对大家的不同意见,我认为数学讲究严密性,处理后的积不能与原来的原始积混为一谈。
做1.25×0.08时,我们先用125×8=1000,然后看因数当中一共有4位小数,于是就从积的右面起数出4位点上小数点!而不是先去零后,再数位数!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点上积的小数点时就已经确定了一点:积是四位数!虽然为了书写简便,在不影响积的大小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小数的性质将小数部分末尾的0省略掉。
但省略不等于没有。
我们在判断小数乘法的积是几位小数时,要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对原始的积进行判断,所以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我的想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我十分开心。
通过对这道题目的思考,我觉得学习数学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能多动脑筋,有些自己开始认为很难的题目也能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是多么有成就感呀。
编号:066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丰利镇丰西小学五年级陈慧慧指导老师:任银泉问题:在一家体育商品专卖店中,规定羽毛球论盒卖,要么5个一盒,要么8个一盒,不能拆开盒零卖。
请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买到哪些数量的羽毛球?哪些数量的买不到?
解题思路:凡是能够买到的羽毛球的数量,一定能用若干个5与若干个8的和来表示。
如果能找到符合条件的5个连续自然数,那么从这些数向后所有数量的羽毛球都可以在这家专卖店买到,如果我们假设有5个连续的自然数分别为:a、b、c、d、e,那它们后面的每一个数都可以用(a+5)、(b+5)……得到,也就是说,从a向后的所有数量都可以由若干个5与若干个8的和来表示。
经过实验证明,不难找到符合条件的5个连续自然:28=(5×4+8×1),29=(5×1+8×3),30=(5×6),31=(5×3+8×2),32=(8×4)。
因此,从28向后的所有数量的羽毛球都可以在这家专卖店买到。
在1-27这27个数中:5=5×1,8=8×1,13=5×1+8×1,15=5×3,16=8×2,18=5×2+8×1,20=5×4,23=5×3+8×1,24=8×3,25=5×5,26=8×2+5×2。
所以这些数量的羽毛球也可以在这家专卖店买到。
由此看来,在不允许拆开盒零卖的情况之下,1、2、3、4、6、7、9、11、12、14、17、19、27这几个数量的羽毛球在这家专卖店买不到,其余数量的羽毛球都可以买到。
5
编号:067
单价问题
丰利镇丰西小学五年级肖祝钧指导老师:任银泉[问题]买3个书包和2个文具盒要69.3元,买2个书包和3个文具盒要53.95元。
书包和文具盒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解法一]由题可知:5个书包和5个文具盒一共要69.3+53.95=123.25(元),所以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一共要123.25÷5=24.65(元),2 个书包和2个文具盒一共要24.65×3=49.3(元),而买3个书包和2个文具盒要69.3元,得出书包的单价为69.3-49.3=20(元),文具盒的单价为24365-20=4.65(元)
[解法二]由题可知:1 个书包的价格比1 个文具盒贵69.3-53.95=15.35(元),那么买3个书包比买3个文具盒多15.35×3=46.05(元),而买3个书包和2个文具盒要69.3元,则买5个文具盒要69.3-46.05=23.25(元),文具盒的单价为23.25÷5=4.65(元),书包的单价为4.65+15.35=20(元)
[解法三]由题可知:买6个书包和4个文具盒要69.3×2=138.6(元),买6个书包和9个文具盒要53.95×3=161.85(元),所以买5个文具盒要161.85-138.6=23.25(元),文具盒的单价为23.25÷5=4.65(元),书包单价为(69.3-4.65×2)÷3=20(元)
编号:069
趣题巧解
如东县宾山小学502班李健指导老师姜华学校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时。
姜老师讲到了苏步青教授小时候做过的一道题。
题目是这样的:
苏步青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一次他出国访问,在电车上碰到了一位外国数学家,这位外国数学家出了一道题目让苏步青做: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距离是100千米。
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
甲带着一只狗,狗每小时行10千米。
这只狗同甲一道出发,碰到乙的时候,它就掉头朝甲这边走,碰到甲时又往乙那边走,直到两人相遇。
这只狗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老师提示我们说:如果你们想分段算出狗跑的路程,再求出所分路段的和,将很难算出结果,因此要从整体考虑。
要求狗跑的路程,狗跑的速度已知,需要求出狗跑的时间,而狗跑的时间就是甲、乙两人的相遇时间。
这样用狗跑的速度乘以它所跑的时间就可以算出狗跑的路程。
根据老师提示我们解答如下:
先求甲、乙两人多少小时相遇(即为狗跑的时间)? 100÷(6+4)=10(小时)
再求狗跑的总路程是多少千米?10×10=100(千米)
然而我却想出了另一种思路: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知道狗一共跑了100千米。
狗一小时跑10千米正好等于甲、乙两人同时跑一小时的路程和。
甲、乙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相遇,这段时间内狗跑的路程应该就等于甲、乙两人的路程和。
由于两地距离是100千米,因此甲、乙两人加起来的路程和就是100千米,所以狗也就跑了100千米。
如果按照我的解题思路,将原来题目中“狗每小时行10千米”改为“狗每小时行20千米”。
那么根据我上面的分析,甲、乙两人加起来的路程和就是100千米,而狗的速度是两人速度和的2倍,在相同时间内,狗跑的路程就是两人路程和的2倍,即100×2=200(千米)。
假设将原题中“狗每小时行10千米”改为“狗每小时行7千米”,那么狗的速度是两人速度和的7/10,在相同时间内,狗跑的路程就是两人路程和的7/10,即100×7/10=70(千米)。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我们平时敢于并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够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就一定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编号:075
东郭先生再次遇到狼
如东县浒澪小学501班徐优指导老师:李燕话说那次东郭先生躲过了狼的攻击后,狼便怀恨在心,一直想找机会报复他。
有一天,东郭先生正漫不经心地走在路上。
突然,狼从草垛里跳了出来,张大了爪子,虎视眈眈地望着东郭先生,一步一步向他走去。
东郭先生往往四周,心想:呀!这次的运气可没上次好。
对了,这只笨狼脑子也好不到哪儿去,何不用一道题目考考它呢?于是,东郭先生清了清嗓子对狼说:“狼大哥,如果你能答对我说的两道题目,我就任你宰割。
如果你答不上来,就得乖乖地放我走。
”狼眼珠子一转,心想:不管我能否答出来,嘿嘿,你今天就一人,反正跑不了了,今天我可美餐一顿罗。
想到这儿,狼笑眯眯地很爽快地答应了。
东郭先生提醒狼说:“请听第一题,2.2×3.3的结果是几位小数?”“是两位小数。
”“恭喜你!答对了。
请听第二题,2.8×3.25的结果是三位小数吗?如果不是,那结果是几位小数呢?”“那还用说,肯定是三位小数。
”笨头笨脑的狼满有把握地答道。
东郭先生善解人意地说道:“兄弟,再给你30秒的时间,好好在地上算一算吧。
”狼听了,赶快找了一根树枝,急切地在地上算了起来……过了一会儿,狼高兴地叫了起来,“先生,我有答案了。
是、是一位小数。
对不对?”狼为了确保这次正确,又重新检查了一遍。
狼有些不耐烦了,“到底对不对?”边问边抬起头,“奇怪,人哪里去了?”
而此时的东郭先生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那只笨狼气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叹着气说:“哎,又上了当。
”聪明的东郭先生又一次转危为安了,不过,这次他凭借的可是自己的力量。
7
还是画线段图易理解
如东县浒澪小学501班徐睿妮指导老师:李燕
今天,老师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讲解试卷上的一道题。
题目是这样的:
小阳说:“我比红红重,比小明轻。
”
小君说:
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提供的信息,把这四个人的姓名填在相应的体重前面的表格里。
李老师说:“题目中有重又有轻的,我们干脆先把它都改成同一种说法——谁比谁重,这样理解起来就不觉得乱了。
”
于是,我们说,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
小阳比红红重;小明比小阳重;红红比小君重。
老师又说:“同学们,现在你们能把这三句话重新排一下吗?”
语言基本功一向不错的杨晓敏同学答道:“小明比小阳重;小阳比红红重;红红比小君重。
可见,小明最重,是43.6 kg;其次是小阳,体重是40.4 kg;再次是红红,体重是38.2 kg;最轻的是小君,体重是36.5 kg。
”
同学们边听着边看着老师的语言逻辑推理,似乎明白了,便在试卷上进行刚才的分析。
可我觉得这样还不够直观,于是我高高地举起了手。
老师对我说:“徐睿妮,你还有什么?”
我爽快地说:“李老师,我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画线段图。
”于是,我向同学们作了介绍:我从小阳说的话开始考虑,把“小阳的体重”先用线段表示,接着,红红与小明的体重线段图就以小阳体重的线段图进行比较画出,小君的体重线段图再以红红的体重线段图比较画出。
见下图:
小阳:
红红:
小明:
小君:
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茅塞顿开,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并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好像在对我说:“不愧为班上的数学高手,连解题方法都比别人巧妙。
”老师也夸奖我说:“徐睿妮真会动脑筋,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解题方法。
她的方法比老师的更简单更易理解。
”
同学们,你知道吗?那天我特别开心。
妮妮家的电话号码
如东县栟茶镇浒零小学503班蔡丽丽指导老师:缪小兰双休日,奥运福娃贝贝、晶晶、欢欢和迎迎聚集在一起准备邀请伙伴妮妮一起去踢足球,可是几个人又不知道他家住在哪里?贝贝建议给她打个电话,可问题是她们没有一个人能完整地记得妮妮家的电话,他们只依稀记得她家电话号码的一些特点。
晶晶说:“我记得她家的电话号码的从左往右的第3个到第6个数分别是:5282,因为这几个数字正好是我上网的密码。
”
欢欢接着说:“我听她说过,如果把电话号码看作一个8位数,就能被2和5整除”、“还能被3和4整除呢!”
迎迎又补充道,我只记得她家的电话号码的第2个数字是4。
贝贝在一旁细心听着,突然她眼珠子骨碌一转,兴奋地说:“我猜着了。
”贝贝拨通了,果然是妮妮家的电话号码。
后来,大伙问起贝贝是怎么知道的,贝贝说:“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南通地区的电话号码由原来的7位升级为8位,再前面统一加8,而第二个数字是4,第3个至第6个数字是”5282,这样8位号码就已知了前6位:。
”“就差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那么我们还可以根据大家刚才回忆的另一些特点再来进行判断、筛选,我们先来确定个位上是几。
因为由8个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是2和5的倍数,2和5的倍数只需看个位上的数就行了。
”
性急的晶晶连忙抢着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个位上是0!因为如是2的倍数,个位应是0、2、4、6、8这几个数;是5的倍数,个位要么是0,要么是5,这两个条件一结合,毋庸置疑,个位上就是数字0。
”“嗯嗯嗯……”其它的同伴都齐声附和着。
贝贝接着说:“现在就剩十位上的数字了。
”
欢欢紧接着说:“只要根据我回忆的这个8位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这个信息来思考。
”在欢欢的点拨之下,其它伙伴也都知道了十位上是4。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凡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必须是3的倍数,现有的7个数的和:8+4+5+2+8+2+()+0=29,那么为符合3的倍数的特征,十位上的可以是1、4、7,再结合4的倍数的特征,末两位数是4的倍数,所以可肯定十位上的数字是4。
”这样妮妮家的电话号码不就出来了。
奥运福娃们经过合情推理,外加我们掌握的能被2、3、4、5的倍数的特征准确地回忆出了妮妮家的电话号码。
同学们,你们也能根据她们提供的有关线索推知得出妮妮家的电话号码吗?
编号:101
9
形式一变思路通
江苏省如东县拼茶镇浒零小学501班沈鹏程指导老师:缪小兰“注意了!注意了!动物王国数学竞赛马上就开始了!请各位参赛选手做好准备。
”大巴兔扯着嗓子喊着。
小动物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随着比赛信号一声令下,小动物们个个投身于紧张的考试之中,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题,本次比赛的杀关题是一道简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11.8×43-860×0.09 ,小动物看了题目,个个冥思苦想,小皱起了眉头,小狗抓耳挠腮,小猴灵灵看看题目,联想到前面学过的知识,符合乘法分配律展开后的“两边乘,中间加或减”这一形式,但是两边的乘法当中没有相同的因数,也就不可以将相同的因数提取出来,“860 与43有关系,是43的20倍,”能否将它转变成两边有相同的因数的形式呢?小猴就这样想着、在草稿本上画着、算着……,渐渐的,题目在小猴的转换中有了眉目:
11.8×43-860×0.09
=11.8×43-(43×20)×0.09
=11.8×43-43×(20×0.09)
=11.8×43-43×1.8
=(11.8-1.8)×43
=10×43
=430
就在小猴把这道题目写完后,比赛结束的铃声也敲响了。
小猴灵灵高兴地与同伴交流着自己的思路,小动物们在灵灵的讲解下个个拨开了云雾,犹如见到了晴天。
慨叹道“这真是形式一变,思路通呀!”
同学们,如果是你,你会做上面类似的题目吗?那就请尝试用简便方法计算:3.6×31.4+43.9×6.4这道题目吧!
编号:130
巧用平均数
如东县兵房镇兵房小学501 周袁缘指导老师:李玮一天晚上,我刚做完作业要整理书包时,妈妈喊了我一声:“快点过来!”
我走过去后。
妈妈笑着对我说:“我给你出一道题,快点做起来吧!”
题目:有六块岩石标本,它们的重量分别是8.5千克,6千克,4千克,4千克,3千克,2千克,要把它们分别装在三个背包里,要求最重的一个背包尽可能轻一点,请写出最重背包里装的石头标本是多少千克?
我一看题,觉得真是“小菜一碟”!然后就提起了笔“唰,唰,唰”地写了起来。
我是这样认为的:六块岩石,每包两块,最重的和最轻的放在一起,次重与次轻的放
一包,还有中间的两块放一包,这样就得出三个背包的重量分别是10.5千克、9千克和8千克,于是答:最重的背包里装10.5千克。
妈妈看了我的答案,却说我这是错的,并说我没有认真分析。
随后,妈妈这样解释给我听。
她说:“这三个背包重量的平均数为:(8.5+6+4+4+3+2)÷3=9.17(千克)。
所以最重的背包的重量肯定要超过9.17千克。
由于只有1块重量不是整数,其余的各块均为整数,所以最重的背包的重量只可能是9.5千克、10千克,或者更多。
但用8.5千克与其余五块中任何一块都不能得到9.5千克的重量,所以最重的背包的重量不可能是9.5千克,那背包重量最小就得是10千克。
在这六个重量中,正好有6+4=10(或4+4+2=10),也就是说可以取到10千克;剩下的石头可以一个背包重9千克4+3+2=9(或6+3=9);一个背包重8.5千克。
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10千克。
”
听了妈妈的一番解释,我有点儿懂了。
编号:138
集体午餐中的统筹安排策略
如东县丰利小学五0三班王城培指导老师:王晓琴我们在学校吃午饭,由于人数众多,只能在教室里吃,每四个人为一组。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随机安排的,想盛饭的盛饭,想盛菜的就盛菜,虽然人人都很积极,但是却是乱成一团。
你瞧:教室里到处人碰人,人挤人,想过去都困难。
陈鹏手里端了一碗滚烫的汤,却与季世新碰上了,结果汤洒了一地,教室里更乱了。
这一周,轮到王老师值班,看到我们吃饭时这样的情形不由得皱紧了眉头,她叫我们都先上位置,问我们这午餐怎样才能做到井然有序呢。
我正有一肚子话想说,连忙举手。
王老师让我说说看。
我说:“其实不需要这么多人,只要一个人盛汤,一个人送,一个人盛菜,一个人送,还有一个人盛饭,两个人送。
送的时候几个人可以错开来,两人从南边开始,两人从北边开始,这样就不会碰撞了,每个星期可以轮值的。
”王老师对我竖起大拇指,对同学们说:“那我们就这样来试试看!”
接下来,几个人果然井然有序地把饭菜都盛好了,速度比刚才快了好多,而且教室里没有一点喧哗声,这才像文明就餐的样子。
王老师说:“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就是统筹安排!这样做事才会有效率。
”
我听了真高兴,原来自己已经学会了统筹安排呀!
编号:162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