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_压抑和反抗_从电影_毕业生_看美国60年代_反文化运动_席晓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抑 反抗
电影《毕业生》的主人公是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毕 业生— ——BEN, 父母和周围的朋友都认为他有着美妙的 前程, 但是BEN却对未来生活和选择感到 茫然。 MRS. ROBINSON是BEN父亲的生意伙伴的妻子, 在她的引诱 下,BEN开始与她幽会。 但是同时, 在父母辈的安排下, BEN又无奈地和MRS.ROBINSON的女儿ELAINE约会,并 且两个年轻人相互吸引。 MRS.ROBINSON知道后坚决反 对,想拆散两人的交往。 BEN找到机会向ELAINE表白了 爱意,并告之了自己的堕落。 ELAINE原谅了他,但她看出 了BEN说的那个女人就是自己的母亲。 伤心之下,她仓促 决定与别人结婚。 BEN得知后,倾其所能,从教堂中拉着 穿着结婚礼服的ELAINE,冲破层层阻挠,坐上巴士,奔向 未知的未来……
一、confused(迷茫) MR BRADDOCK:What is it,Ben?(布拉多克先生:怎 么了? 本) BEN:I’m just...(本:我有点……) MR BRADDOCK:Worried?(布拉多克先生:担心? ) BEN:Well...(本:嗯) MR BRADDOCK:About what?(布拉多克先生: 担心 什么? ) BEN:I guess about my future.(本:我的前程。 ) MR BRADDOCK:What about it?(布 拉 多 克 先 生 :前 程怎么了? ) BEN:I don’t know.I want it to be...(本:我不知道,我想 让它……) MR BRADDOCK:To be what?(布拉多克先生 :怎么 样? )
2009年11月号中旬刊 ○ 文化艺术研究
understand what I...(鲁滨逊夫人:如果这次你不想和我睡 觉,我希望你知道,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 我们可以做一些安排。 你明白我的话吗……)
BEN:Let me out.(本:让我出去。 ) MRS ROBINSON:Benjamin,did you understand what I said?(鲁滨逊夫人:本杰明,你明白我的话吗? ) BEN:Yes.yes,let me out.(本:明白,明白,让我出去。 ) MRS ROBINSON:Because I find you very attractive. Now,anytime you want,you just...(鲁滨逊夫人: 因为我觉 得你很有吸引力,随时随地,只要你想……) 这 是MRS ROBINSON让BEN开 车 送 她 回 家 后 引 诱 BEN的一段对白。 那场“反文化运动”并不仅仅只有年轻 人,同样还有中年妇女。 有些妇女是有意识地参与,有意 识地抗争, 更多的妇女是如同MRS ROBINSON一样无意 识地参与了这场运动。 她们内心不满自己的生活现状,不 满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自己的婚姻生活,不满自己的性 生活。 她们也想反抗,但她们不会轻易地脱离她们当下的 物质生活,所以从比较容易、比较有诱惑力的“性”方面下 手去追求她们的“个人解放”。 2.BEN:ELAINE! ELAINE! ...(本:伊莱恩! 伊莱恩...) MR ROBINSON: We’re got to stop him.(鲁滨逊先生: 我们得阻止他) BEN:ELAINE! ELAINE! ...(本:伊莱恩! 伊莱恩...) ELAINE:BEN! (伊莱恩:本! ) MR ROBINSON:You punk.You crazy punk! I will kill you.(鲁滨逊先生:疯子,你就是个疯子! 我要杀了你) MRS ROBINSON:ELAINE! It’s too late. ( 鲁 滨 逊 夫 人:伊莱恩! 太迟了) ELAINE:Not for me! (伊莱恩:对我未必) BEN:Move! Move! — ——Damn you! (本:滚开! 滚开! 真见鬼! ) 这是电影最后一段对白,BEN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来 到教堂,他和ELAINE抵抗着所有人的阻挠。 为了追求自 己的爱情,BEN和ELAINE终于知道他们要反抗的是什么 了— — — 所有阻挠他们追求幸福和自由 的东西 。 在任何时期, 青少年首先意味着各民族喧闹的和更 为引人注目的部分。 这场起源于6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 代 其 后 日 渐 衰 落 的 “反 文 化 运 动 ”,不 但 深 远 地 影 响 了 美 国的历史,而且深远地影响了这个世界的进程。
92
当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时,《公 使》一画就既能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 又能从另一面映照出时代的症结, 以及荷尔拜因个人的 内心世界,它是一片双面的镜子。
参考文献: [1]刘 汝 醴 ,张 少 侠.西 方 美 术 发 展 史 [M].北 京 : 人 民 美术出版社,1991:352. [2][7][9]朱伯雄,校禹.欧洲文艺复兴[M].世界美术 名 家 名 作 大 典 (第 二 编 ).杭 州 :浙 江 教 育 出 版 社 ,2002: 425-428. [3][英]温迪·贝克特嬷嬷著.李尧译.绘画的故事[M].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161. [4][5][英 ] 罗 素 著 . 马 元 德 译 . 西 方 哲 学 史 ( 下 )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8-41,43-45. [8][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林夕校.艺术的故事[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9:379.
影片获得了如潮好评和各种评奖委员会的肯定。 但 是 纵 观 影 片 ,并 无 明 显 提 及 当 时— — — 上 世 纪 60 年 代 美 国社会背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反文化运动。 笔者 试图通过《毕业生》中的对白,一窥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
运动”。 美国历史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于1969年出版的《反
○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11月号中旬刊
迷 茫、 压 抑 和 反 抗
— ——从电影《毕业生》看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
席晓兰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英语教研室,江苏 苏州 215104)
摘 要: 1967年,电影《毕业生》的出现,标志着好莱 坞电影从纯属“逃避现实”的消遣品转向了“反映现实”的 艺术作品, 影片获得了如潮好评和各种评奖委员会的肯 定。 但是纵观影片,并无明显提及当时— ——上世纪60年代 美国社会背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反文化运动。 本 文试图通过《毕业生》中的对白,一窥60年代美国的“反文 化运动”。
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中, 首 次 明 确 了 “反 文 化 运 动 ”这 个 概 念 ,并 将 其 定 义 为 :“60 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 既包括校园民主 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 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 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 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其主体是来自中产阶级 的白人青年、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及来自其他民族的 后裔、妇女,等等。
BEN:Different.(本:与众不同。 ) BEN的父母是经历过二战洗礼的那代美国人, 通过 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中产阶级。 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规范制 度的制定拥有最大的发言权,他们享受物质生活,享受名 誉和赞美, 自然他们也为下一代在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上规划好了蓝图。 通过上面的对白,我们可以看出布拉多 克先生作为BEN的父亲很奇怪儿子怎么会去担心他的未 来。 而BEN对于自己的未来究竟会怎样却很迷茫,显然他 不想和其他的同学一样: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进入父母 辈的公司,继续深造……他想要反抗,想要与众不同,但 是不知道怎么反抗。 二、oppressive(压抑) 1.BEN:Oh,I see.So you don’t -I mean I don’t like to seem like I’m prying,But I guess you don’t sleep together or anything.(本:噢,我明白了。 所以您不— ——我是说我不想 让人觉得我是在窥视他人隐私, 但是我猜你们不在一起 睡觉或做爱。 ) MRS ROBINSON:No,we don’t.(鲁滨逊夫人: 对,我 们不在一起。 ) BEN: Well,how long has this been going?(本:这样多 久了? ) MRS ROBINSON:For God’s sake,let’s forget about this.(鲁滨逊夫人:看在上帝的份上,我们别谈它了。 ) 这是MRS ROBINSON和BEN在一起时的一段对白, 因为BEN厌倦了每次都是迫不及待地上床做爱, 他想和 MRS ROBINSON聊聊天,活跃一下气氛。 当一个女人和丈 夫分房而睡,也没有性生活,并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可想而知MRS ROBINSON内心的苦闷和压抑了。 2.BEN:I’ve had this feeling ever since I’ve graduated- this kind of compulsion that I have to be rude all the time.Do you know what I mean?(本 : 毕 业 以 后 , 我 一 直 有 种 感 觉— — — 一 种 随 时 随 地 都 想 粗 鲁 放 荡 的 冲 动 ,你 明 白 我 的 意思吗? ) ELAINE:Yes,I do.(伊莱恩:是的,我明白。 ) BEN:It’s like I’ve been playing some kind of game , but the rules don’t make any sense to me -they’re being made up be all the wrong people.No,I mean no one makes them up.They seem to have made themselves up.(本:就好像 我一直在玩一种游戏。 但是对规则我一无所知— ——它们 都是被错误的人制定的。 不,我是说没人制定这些规则, 它们好像与生俱来。 ) 这是BEN和ELAINE约会时的一段对话,真实地反映 出BEN内心的苦闷和压抑。 他自己一直被牵引着,感觉自 己前进的方向是错误的,想反抗又力不从心,想挣扎又试 图认命。 1967年的美国距离二战结束已经20多年了 ,整个 社会的规章制度、文化传统都已经成熟,但正是这种环境 让年轻人备感压抑。 三、resistance(反抗) 1.MRS ROBINSON:If you won’t sleep with me this time,I want you to know that you can call me up anytime you want and we can make some kind of an arrangement.Do you
在《公使》中荷尔拜因使用了他的所有技巧,以精确 的现实主义语言描绘了众多的物象, 传达的不仅仅是物 质的关怀,还有更多的精神内涵;不仅仅是人物的内心世 界,更多的是自己的心灵世界。 贡布里希说:“在他年纪越 来越大,技术越来越成熟时,他似乎也就不需要那样的诀 窍了。 他不想突出自我去转移人们对被画者的注意力,正 是由于这种高明的自我克制, 我们才对它加以高度的赞 美。 ”[8]而《公使》一画似乎显得更为特别,一方面在他所 有作品中描绘的物象是最多的,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 方面,是这幅画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并巧妙地将之与 现实主义手法结合起来,不动声色地完成了被画者的要 求,同时传达了自己的象征意图。尽管资料记载被画者当 时 对 荷 尔 拜 因 画 面 中 变 形 的 脑 壳 骨 的 处 理 没 有 异 议 , [9] 但是我们不能不赞叹画家在完成肖像刻画的同时对自己 心声的巧妙传达。 脑壳骨所象征的死亡一直是后来德国 艺术的表现主题之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主题在 德国表现主义那里得到了深入拓展。
电影《毕业生》的主人公是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毕 业生— ——BEN, 父母和周围的朋友都认为他有着美妙的 前程, 但是BEN却对未来生活和选择感到 茫然。 MRS. ROBINSON是BEN父亲的生意伙伴的妻子, 在她的引诱 下,BEN开始与她幽会。 但是同时, 在父母辈的安排下, BEN又无奈地和MRS.ROBINSON的女儿ELAINE约会,并 且两个年轻人相互吸引。 MRS.ROBINSON知道后坚决反 对,想拆散两人的交往。 BEN找到机会向ELAINE表白了 爱意,并告之了自己的堕落。 ELAINE原谅了他,但她看出 了BEN说的那个女人就是自己的母亲。 伤心之下,她仓促 决定与别人结婚。 BEN得知后,倾其所能,从教堂中拉着 穿着结婚礼服的ELAINE,冲破层层阻挠,坐上巴士,奔向 未知的未来……
一、confused(迷茫) MR BRADDOCK:What is it,Ben?(布拉多克先生:怎 么了? 本) BEN:I’m just...(本:我有点……) MR BRADDOCK:Worried?(布拉多克先生:担心? ) BEN:Well...(本:嗯) MR BRADDOCK:About what?(布拉多克先生: 担心 什么? ) BEN:I guess about my future.(本:我的前程。 ) MR BRADDOCK:What about it?(布 拉 多 克 先 生 :前 程怎么了? ) BEN:I don’t know.I want it to be...(本:我不知道,我想 让它……) MR BRADDOCK:To be what?(布拉多克先生 :怎么 样? )
2009年11月号中旬刊 ○ 文化艺术研究
understand what I...(鲁滨逊夫人:如果这次你不想和我睡 觉,我希望你知道,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 我们可以做一些安排。 你明白我的话吗……)
BEN:Let me out.(本:让我出去。 ) MRS ROBINSON:Benjamin,did you understand what I said?(鲁滨逊夫人:本杰明,你明白我的话吗? ) BEN:Yes.yes,let me out.(本:明白,明白,让我出去。 ) MRS ROBINSON:Because I find you very attractive. Now,anytime you want,you just...(鲁滨逊夫人: 因为我觉 得你很有吸引力,随时随地,只要你想……) 这 是MRS ROBINSON让BEN开 车 送 她 回 家 后 引 诱 BEN的一段对白。 那场“反文化运动”并不仅仅只有年轻 人,同样还有中年妇女。 有些妇女是有意识地参与,有意 识地抗争, 更多的妇女是如同MRS ROBINSON一样无意 识地参与了这场运动。 她们内心不满自己的生活现状,不 满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自己的婚姻生活,不满自己的性 生活。 她们也想反抗,但她们不会轻易地脱离她们当下的 物质生活,所以从比较容易、比较有诱惑力的“性”方面下 手去追求她们的“个人解放”。 2.BEN:ELAINE! ELAINE! ...(本:伊莱恩! 伊莱恩...) MR ROBINSON: We’re got to stop him.(鲁滨逊先生: 我们得阻止他) BEN:ELAINE! ELAINE! ...(本:伊莱恩! 伊莱恩...) ELAINE:BEN! (伊莱恩:本! ) MR ROBINSON:You punk.You crazy punk! I will kill you.(鲁滨逊先生:疯子,你就是个疯子! 我要杀了你) MRS ROBINSON:ELAINE! It’s too late. ( 鲁 滨 逊 夫 人:伊莱恩! 太迟了) ELAINE:Not for me! (伊莱恩:对我未必) BEN:Move! Move! — ——Damn you! (本:滚开! 滚开! 真见鬼! ) 这是电影最后一段对白,BEN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来 到教堂,他和ELAINE抵抗着所有人的阻挠。 为了追求自 己的爱情,BEN和ELAINE终于知道他们要反抗的是什么 了— — — 所有阻挠他们追求幸福和自由 的东西 。 在任何时期, 青少年首先意味着各民族喧闹的和更 为引人注目的部分。 这场起源于6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 代 其 后 日 渐 衰 落 的 “反 文 化 运 动 ”,不 但 深 远 地 影 响 了 美 国的历史,而且深远地影响了这个世界的进程。
92
当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时,《公 使》一画就既能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 又能从另一面映照出时代的症结, 以及荷尔拜因个人的 内心世界,它是一片双面的镜子。
参考文献: [1]刘 汝 醴 ,张 少 侠.西 方 美 术 发 展 史 [M].北 京 : 人 民 美术出版社,1991:352. [2][7][9]朱伯雄,校禹.欧洲文艺复兴[M].世界美术 名 家 名 作 大 典 (第 二 编 ).杭 州 :浙 江 教 育 出 版 社 ,2002: 425-428. [3][英]温迪·贝克特嬷嬷著.李尧译.绘画的故事[M].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161. [4][5][英 ] 罗 素 著 . 马 元 德 译 . 西 方 哲 学 史 ( 下 )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8-41,43-45. [8][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林夕校.艺术的故事[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9:379.
影片获得了如潮好评和各种评奖委员会的肯定。 但 是 纵 观 影 片 ,并 无 明 显 提 及 当 时— — — 上 世 纪 60 年 代 美 国社会背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反文化运动。 笔者 试图通过《毕业生》中的对白,一窥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
运动”。 美国历史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于1969年出版的《反
○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11月号中旬刊
迷 茫、 压 抑 和 反 抗
— ——从电影《毕业生》看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
席晓兰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英语教研室,江苏 苏州 215104)
摘 要: 1967年,电影《毕业生》的出现,标志着好莱 坞电影从纯属“逃避现实”的消遣品转向了“反映现实”的 艺术作品, 影片获得了如潮好评和各种评奖委员会的肯 定。 但是纵观影片,并无明显提及当时— ——上世纪60年代 美国社会背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反文化运动。 本 文试图通过《毕业生》中的对白,一窥60年代美国的“反文 化运动”。
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中, 首 次 明 确 了 “反 文 化 运 动 ”这 个 概 念 ,并 将 其 定 义 为 :“60 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 既包括校园民主 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 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 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 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其主体是来自中产阶级 的白人青年、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及来自其他民族的 后裔、妇女,等等。
BEN:Different.(本:与众不同。 ) BEN的父母是经历过二战洗礼的那代美国人, 通过 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中产阶级。 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规范制 度的制定拥有最大的发言权,他们享受物质生活,享受名 誉和赞美, 自然他们也为下一代在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上规划好了蓝图。 通过上面的对白,我们可以看出布拉多 克先生作为BEN的父亲很奇怪儿子怎么会去担心他的未 来。 而BEN对于自己的未来究竟会怎样却很迷茫,显然他 不想和其他的同学一样: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进入父母 辈的公司,继续深造……他想要反抗,想要与众不同,但 是不知道怎么反抗。 二、oppressive(压抑) 1.BEN:Oh,I see.So you don’t -I mean I don’t like to seem like I’m prying,But I guess you don’t sleep together or anything.(本:噢,我明白了。 所以您不— ——我是说我不想 让人觉得我是在窥视他人隐私, 但是我猜你们不在一起 睡觉或做爱。 ) MRS ROBINSON:No,we don’t.(鲁滨逊夫人: 对,我 们不在一起。 ) BEN: Well,how long has this been going?(本:这样多 久了? ) MRS ROBINSON:For God’s sake,let’s forget about this.(鲁滨逊夫人:看在上帝的份上,我们别谈它了。 ) 这是MRS ROBINSON和BEN在一起时的一段对白, 因为BEN厌倦了每次都是迫不及待地上床做爱, 他想和 MRS ROBINSON聊聊天,活跃一下气氛。 当一个女人和丈 夫分房而睡,也没有性生活,并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可想而知MRS ROBINSON内心的苦闷和压抑了。 2.BEN:I’ve had this feeling ever since I’ve graduated- this kind of compulsion that I have to be rude all the time.Do you know what I mean?(本 : 毕 业 以 后 , 我 一 直 有 种 感 觉— — — 一 种 随 时 随 地 都 想 粗 鲁 放 荡 的 冲 动 ,你 明 白 我 的 意思吗? ) ELAINE:Yes,I do.(伊莱恩:是的,我明白。 ) BEN:It’s like I’ve been playing some kind of game , but the rules don’t make any sense to me -they’re being made up be all the wrong people.No,I mean no one makes them up.They seem to have made themselves up.(本:就好像 我一直在玩一种游戏。 但是对规则我一无所知— ——它们 都是被错误的人制定的。 不,我是说没人制定这些规则, 它们好像与生俱来。 ) 这是BEN和ELAINE约会时的一段对话,真实地反映 出BEN内心的苦闷和压抑。 他自己一直被牵引着,感觉自 己前进的方向是错误的,想反抗又力不从心,想挣扎又试 图认命。 1967年的美国距离二战结束已经20多年了 ,整个 社会的规章制度、文化传统都已经成熟,但正是这种环境 让年轻人备感压抑。 三、resistance(反抗) 1.MRS ROBINSON:If you won’t sleep with me this time,I want you to know that you can call me up anytime you want and we can make some kind of an arrangement.Do you
在《公使》中荷尔拜因使用了他的所有技巧,以精确 的现实主义语言描绘了众多的物象, 传达的不仅仅是物 质的关怀,还有更多的精神内涵;不仅仅是人物的内心世 界,更多的是自己的心灵世界。 贡布里希说:“在他年纪越 来越大,技术越来越成熟时,他似乎也就不需要那样的诀 窍了。 他不想突出自我去转移人们对被画者的注意力,正 是由于这种高明的自我克制, 我们才对它加以高度的赞 美。 ”[8]而《公使》一画似乎显得更为特别,一方面在他所 有作品中描绘的物象是最多的,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 方面,是这幅画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并巧妙地将之与 现实主义手法结合起来,不动声色地完成了被画者的要 求,同时传达了自己的象征意图。尽管资料记载被画者当 时 对 荷 尔 拜 因 画 面 中 变 形 的 脑 壳 骨 的 处 理 没 有 异 议 , [9] 但是我们不能不赞叹画家在完成肖像刻画的同时对自己 心声的巧妙传达。 脑壳骨所象征的死亡一直是后来德国 艺术的表现主题之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主题在 德国表现主义那里得到了深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