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南校区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经典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B.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C.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
D.一个OH- 有9个电子B
解析:B
A、中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为氯离子,说法错误;
B、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说法正确;
C、分子和原子质量不能比较大小,可以说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质量大,说法错误;
D、一个OH-有10个电子,因为其有9个质子,且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说法错误;
故选: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分解后剩余的固体是纯净物;
②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2O;
③蒸馏水不宜养鱼,因为蒸馏水中几乎不含氧分子;
④铪、钨两种元素原子的本质不同是核内质子数目不同
⑤已知M2-核外有x个电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a,则该粒子含有的中子数为a-x+2;
⑥质量相同的Na、Mg、Al、Ca四种金属,含原子数最少的是Mg。

A.①②B.③④C.③④⑤D.③⑤⑥C
解析:C
①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分解后剩余的固体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②氧气由氧气分子构成,则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O2,2O表示的是两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
③蒸馏水不宜养鱼,因为蒸馏水中几乎不含氧气,故几乎不含氧分子,符合题意;
④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铪、钨两种元素原子的本质不同是核内质子数不同,符合题意;
⑤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M2-核外有x个电子,是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该粒子中质子数=x-2,因为相对原子质量为a,所以该粒子中含有的中子数为:
()
-+,符合题意;
a--2=a2
x x
⑥Na、Mg、Al、Ca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等质量物质含原子个数越少,因此质量相同的Na、Mg、Al、Ca四种金属,含原子数最少的是Ca,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已知硫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氧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两倍,又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相等,由此得出结论:在二氧化硫分子中,①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②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③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④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D
解析:D
①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氧原子的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硫原子的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故在二氧化硫分子中,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说法正确;
②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相等,氧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而硫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氧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两倍,即一个硫原子的质量是一个氧原子质量的2倍,而一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故二氧化硫分子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说法正确;
③由于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相等;硫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氧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两倍,则硫原子中电子数也等于核内中子数,故在二氧化硫分子中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 说法正确;
④由于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相等,故氧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硫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氧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两倍,则硫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故二氧化硫分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B.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C
解析:C
【分析】
A、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原子由原子核与构成,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才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5.事物的宏观表象是由其微观性质决定的。

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中,二者不相符的是( )
A .成熟的菠萝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干得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C .50mL 水和50mL 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 .水沸腾时能掀开壶盖,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
解析:D
A 、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因为香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菠萝蜜的香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B 、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故选项解释正确。

C 、50mL 水和50mL 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D 、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

6.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 5·3H 2O,该化合物中含有N 5-等微粒。

已知氮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N 5-是一种单质
B .1个N 5-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C .1个N 5-中共含有35个质子
D .1个N 5-中共含有35个电子C
解析:C
【分析】
氮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都为7,5N 的质子数为和电子数均为35,5N -中是5N 得到一个
电子的微粒,所以每个5N -中含有35个质子和36个电子。

A 、5N -是一种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故A 项错误;
B 、1个5N -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故B 项错误;
C 、1个5N -中含有35个质子,故C 项正确;
D 、1个5N -中含有36个电子,故D 项错误;
答案:C 。

7.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B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电子数
C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D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D
解析:D
A、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变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因此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选项A错误;
B、元素的原子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因此体现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选项B错误;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因此原子才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选项C错误;
D、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带一定电荷后形成的,因此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选项D 正确。

故选:D。

8.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B.镁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镁离子的质子数C.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 解析:D
A、质子数相同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故说法错误;
B、镁原子和镁离子的区别,核外电子数不同,核内质子数相同,故说法错误;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说法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说法正确;
故选D。

9.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则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但只含一种元素的不一定是单质
C.同种元素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D.催化剂在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变,则在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变的一定是催化剂B
解析:B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则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还可能是质子或电子,错误;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只含一种元素的不一定是单质,还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也只含有一种元素,正确;
C、同种元素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例如氖原子和水分子,错误;
D、催化剂在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变,则在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变的不一定是催化剂,还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错误;
故选B。

10.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准确读出液体体积B.探究分子运动
C.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D.氧气的验满C
解析:C
A、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错误;
B、酚酞遇酸不变色,过程中无明显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运动,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错误;
C、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最终水进入集气瓶至刻度1处,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正确;
D、氧气密度比空气大,验满时,应该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错误;
故选:C。

11.事物的宏观表象是由其微观性质决定的。

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食物变质,是因为分子发生变化,分子的性质发生变化
B.水沸腾时能掀开壶盖,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
解析:B
A、食物变质属于化学变化,分子发生变化,分子的性质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12.如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钠、镁、铝三种原子都有3个电子层
B.氢、锂、钠三种原子的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
C.铍、镁两种原子易得到电子变成离子
D.图中有五种金属元素C
解析:C
A、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层,元素就位于第几周期,钠、镁、铝三种元素都位于第三周期,所以三种原子都有3个电子层,此选项正确;
B、氢、锂、钠三种原子的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此选项正确;
C、铍、镁两种原子最外层都有2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此选项错误;
D、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所以图中有五种金属元素,此选项正确。

故选C。

13.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所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
C.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则原子得到电子后一定形成阴离子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C
解析:C
A、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但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B、稀有气体原子是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都为8,氦为2个,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也可能是离子,故选项推理错误。

C、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则原子得到电子后一定形成阴离子,故选项推理正确。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C。

14.下列客现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NaOH溶于水放热——离子扩散过程吸收的热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
B.金属很难被压缩——分子间没有间隔
C.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白磷、红磷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磷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
解析:B
A、NaOH溶于水放热,是因为离子扩散过程吸收的热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故解释正确;
B、金属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故解释错误;
C、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是因为含有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等不同种分子,故解释正确;
D、白磷、红磷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磷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解释正确;
故选:B。

15.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C50mL氧气和50mL氮气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100mL分子的质量非常小
D电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A.A B.B C.C D.D C
解析:C
A、25m3的石油气加压能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B、经过加油站常闻到汽油的气味,是因为汽油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汽油的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C、50mL氧气和50mL氮气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氧分子和氮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

D、电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
1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填字母)
A 质子数不同
B 电子数不同
C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2)元素周期表中氟元素的有关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氟属于金属元素
B 氟的原子序数是9
C 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g
D 氟原子核内中子数是9
(3)氟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
子。

AB得到
解析:A B得到
(1)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A。

(2)A 氟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B 氟的原子序数是9,此选项正确;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此选项错误;D 氟原子核内原子序数是9,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此选项错误。

故选B。

(3)氟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17.下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其中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

(填元素符号)
(2)若③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则x=_____;其所代表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_____周期。

Ar12三
解析:Ar12三
(1)稳定结构是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氦是达到2),其中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是③,核外电子数为10,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故质子数为10的元素符号是Ar。

(2)若③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则最外层失去了2个电子,x=2+8+2=12,原子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该原子有3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

18.2019年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150周年,联合国将今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一个完整体系。

(1)下图为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和氟原子及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写出图中①代表的元素符号_____,镁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由氟和镁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氟化镁的化学式为_____。

(3)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与镁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_____(填序号)。

(4)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周期的序数相同,则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_____周期。

(5)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
F金属MgF2C三B
解析:F 金属 MgF2 C 三 B
(1)氟元素的符号为F;镁元素的名称带“钅”旁,属于金属元素;
(2)由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的电子数是7,大于4,易得到一个电子,化合价为-1价,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反应易失去两个电子,化合价为+2价,镁元素和氟元素组成化合物氟化镁的化学式为:MgF2;
(3)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镁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2,和图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4)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周期的序数相同,镁元素的原子有三个电子层,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三周期;
(5)A由图可知,图中含有一种分子,只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B由图可知,图中含有两种分子,代表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C由图可知,图中含有一种分子,只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D由图可知,图中含有一种分子,只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故选B。

【点睛】
元素周期表小方格的左上角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表示元素符号,中间表示元素名称,正下方表示相对原子质量,且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19.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化学家_____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A 张青莲
B 门捷列夫
C 拉瓦锡
(2)如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该周期共有_____种非金属元素;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上述元素属于同一周期是因为它们的原子_____相同。

(3)图1为溴元素(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_____;图2表示的微粒中共有_____种元素,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与B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

B5核外电子层数
73AD
解析:B 5 核外电子层数 7 3 A D
(1)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拉瓦锡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作出了贡献。

故选:B。

(2)该周期共有5种非金属元素,即硅元素、磷元素、硫元素、氯元素、氩元素;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上述元素属于同一周期是因为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3)图1为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3528187
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图2表示的微粒中有3中不同的质子数,故共有3种元素,即氖元素、钠元素、氯元素;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A,是因为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与B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D,是因为它们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20.(1)如图1所示为生活中的常见的食用盐。

①食用盐属于: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②图中的“碘”和“钠”是指_______(填“原子”、“分子”或“元素”)。

③食用盐中的主要成分氯化钠是由_______构成的(用化学符号表示)。

(2)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如图2)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请写出其中的两点。

①_______,②_______。

混合物元素Na+Cl-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微粒
解析:混合物元素 Na+、Cl-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微粒
(1)①食用盐是由氯化钠、碘酸钾等物质组成的,所以食用盐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②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图中的“碘”和“钠”是指元素;故填:元素;
③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钠离子与氯离子符号分别为为:Na+、Cl-;故填:Na+、Cl-;
(2)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是水分子,反应后生成的是氢分子、氧分子,故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由微观示意图可发现,在变化前后原子没有改变,变化过程只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微粒。

故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答案合理即可);原子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微粒(答案合理即可)。

21.从微观上看: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

请你填写构成下列物质具体粒子的名称。

(1)体温计中的汞是由________构成的。

(2)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氯化钠是由________构成的。

(3)从宏观上看: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________组成的。

汞原子离子和氯离子氢元素和氧元素【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宏观和微观描述的
掌握
解析:汞原子离子和氯离子氢元素和氧元素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宏观和微观描述的掌握。

(1)汞为金属,由原子构成;故填:汞原子;
(2)氯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填:钠离子和氯离子;
(3)过氧化氢(H2O2),从化学式可以看出,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填:氢元素和氧元素。

【点睛】
宏观用组成,微观用构成。

22.建构物质及其变化模型是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下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模型。

(1)观察A、B和C三个分子运动模型,能获得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两条即可)。

(2)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

(3)举一生活事例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_______。

(4)请你建立液态水和气态水的“水分子间隔模型”(以3个水分子“”表示即可):___、
____。

运动速率27℃时比127℃慢27℃时H2比O2的运动速率快温度分子种类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解析:运动速率27℃时比127℃慢 27℃时,H2比O2的运动速率快温度、分子种类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1)观察A、B可知,27℃时,H2比O2的运动速率快,观察B和C可知,温度越高,氧分子运动的越快。

(2)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分子种类。

(3)“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例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4)液态水和气态水分子间都存在间隔,液态水中的间隔小于气态水,它们的“水分子间隔模型”如下所示:
、。

23.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1)从分类的角度:空气属于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氮原子,用“”表示氧原子。

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若空气中其他成分忽略不计,下图可以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填序号)。

(3)从用途角度:下列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用途不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氮气可以制造化肥
B 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高能燃料
C 稀有气体可用作保护气
D 食品包装袋中充氮气以防腐
(4)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_____(填序号)
A 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 限制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C 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D 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混合物CBBCD【分析】对空气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
解析:混合物C B BCD
【分析】
对空气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

(1)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2)已知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
5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
5
;故选C;
(3)A、氮气可以制造氮肥;不符合题意;
B、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以作助燃剂,不能作燃料;符合题意;
C、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以作为保护气;不符合题意;
D、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作食品防腐;不符合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