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热点强化特训: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
1.《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巩固了统一局面。

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学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他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同时吸取了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的教训,倡导乐善好施。

上述材料表明,隋文帝()
A.以儒学作为维护统一的意识形态
B.厉行节俭,减轻百姓负担
C.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D.注重发挥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
1.答案D据材料“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学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他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可得出隋文帝注意用儒法两种思想进行统治;据材料“吸取了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的教训,倡导乐善好施”可得出隋文帝治国带有一定的佛教色彩,因此可以说隋文帝注重发挥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隋文帝注意用混合思想进行统治,不是以儒学作为维护统一的意识形态,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厉行节俭,减轻百姓负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思想,排除B、C两项。

2.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答案B作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的诗句体现的主旨是天地万物都蕴含道理,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故选B项。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张扬自我和无为而治,排除C、D两项。

3.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说明他()
A.强调伦理道德
B.主张心灵净化
C.反对格物致知
D.践行知行合一
3.答案B根据题干中“剥落”心蔽、“发明本心”可知,陆九渊主张向内求,主张心灵净化,故A项错误,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C项,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践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并非陆九渊的观点,故D项错误。

4.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

”材料中王阳明的思想()
A.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
4.答案D材料中并未说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故A项错误;B项所述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 项错误;王阳明并不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可知王阳明的思想有利于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这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5.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

据此可知当时()
A.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
D.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5.答案B材料并未说明“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骈文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C项错误;程朱理学形成于两宋时期,D项错误。

本题选B项。

6.《礼记·中庸》记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后世儒家真正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是()
A.提倡浩然之气的儒家
B.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
C.主张格物致知的儒家
D.践行经世致用的儒家
6.答案C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家主张格物致知,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倡导经世致用。

由“后世儒家”可排除A项;由“致广大而尽精微”可知新儒学家们注重格物致知,探寻事物的本原,这符合宋明理学的特点,故C项正确,B、D两项错误。

7.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曾被官方称为“仿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理学地位的变化主要是基于()
A.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后世学者对理学的发展完善
C.理学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
D.商品经济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7.答案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和不满情绪,用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维系专制统治,从根本上说他的思想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后来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故A正确。

8.明代某思想家指出:“身也者,天下万物之本”,认为“天性之体,本自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提出“尊身”“爱身如宝”等主张,这一主张()
A.有利于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B.开启了古代人文精神先河
C.彻底批判了理学纲常思想
D.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
8.答案A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身”“天性之体”,重视人的价值,这是对人本身的关注,故选A项;B 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对理学纲常思想的批判,排除C项;明朝士人思想受到严重束缚,“个人主义”泛滥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9.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

”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C.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9.答案D材料表明,王夫之认为如果政府强行禁止粟贵反而会导致粟越来越贵,如果强行禁止粟贱会导致粟越来越贱,其言外之意是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来促进商品流通,以调控物价,故D项正确。

材料并未提及“农商并举”,故A项错误。

B项意思与材料主旨相悖,故B项错误。

材料并未提及征收工商税,故C项错误。

10.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

上述思想()
A.是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反映了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C.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D.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10.答案A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君权,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故A项正确。

11.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譬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知古必先通今”“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

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
A.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
11.答案D根据材料“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知古必先通今”“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可以看出三位思想家都十分强调过去的历史对现在的重要借鉴作用,体现了三位思想家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三人的思想是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A项错误;三人没有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12.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

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

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A.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12.答案C根据材料中“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可知,“尊卑男女长幼”等儒家伦理观念已经深深融入民间社会,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官僚体制运用“尊卑男女长幼”观念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故B项表述错误;古代中国,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并不畅通,故D项与史实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孝经·开宗明义章》曰:“夫孝,德之本也。

”从周代至春秋,孝的初始含义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还包含生育子女、传宗接代。

春秋至战国之际,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善事父母”最终成为“孝”的核心内容。

孔子把孝的含义归纳为三:一是无违;二是能养;三是有敬。

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使之成为政治原则。

而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则从实践上使其政治化,孝由此成为“以孝治天下”的工具。

“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将本来规范血缘家庭的伦理范畴变成国家的政治哲学,严重地扭曲了孝的本义。

在封建社会后期,竟得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残酷结论,其精神实质已经背离了传统儒家的孝道原则。

——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材料二要使现代人真正从感情上接受孝观念,就必须让孝德回归到家庭伦理的地位,仅仅作为一种子女对父母的爱,消解其在社会生活领域和政治领域中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生活已退为多层面生活之一,不再是生活的全部。

因此,孝德的修养亦非个体道德生活中的核心与全部。

在当代,孝德与其他德行应该是并列的,共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今天,对父母的孝敬应该从现实出发,主要是重感情,重赡养,不应该追求繁琐的礼仪和不近人情的形式。

尽管今天的孝行还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但是决不应该拘泥于规范,而应该以使父母安乐幸福和尊重老人的意愿为原则。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孝德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社会孝德变化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当今社会弘扬孝德的意义。

(15分)
13.答案(1)特点:①内容为尊祖敬宗,传宗接代,核心为善事父母;②礼仪繁琐、不近人情(复杂化、繁琐化);③严重的等级观念:④孝道与忠君治国相结合(“以孝治天下”的工具,政治化);⑤虚伪化、形式化,社会教化;⑥孝德内容发展渐趋广泛。

(2)原因: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②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③当代社会家庭结构(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④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⑤孝德教育的缺失;⑥西方伦理文化的冲击。

意义:①弘扬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孝文化,使人老有所养;②强化亲情,有利于家庭和谐;③感恩行孝有利于弘扬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和谐;④家庭团结与和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⑤有利于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
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材料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中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待理学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12分)
14.答案相似:应当看到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说明: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更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宋代理学主张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格物致知”,宋代知识分子树立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自然界事物的客观规律。

宋代,三大发明得以发展,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