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产药材红芪的质量评价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密级: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中文)甘肃地产药材红芪的质量评价研究
论文题目(外文)Studies on Quality Evaluation of
Hedysari Radix in Gansu Region 研究生姓名王燕
学科、专业中药学
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开发与质量综合评价
导师姓名、职称李成义教授
论文工作
起止年月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
论文提交日期2015年3月
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5月
学位授予日期2015年6月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3)
符号说明 (6)
前言 (7)
立题依据 (8)
第一章中药红芪研究进展 (9)
第二章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红芪质量研究 (19)
第一节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红芪样品的采集、鉴定与处理 (19)
第二节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红芪定性鉴别特征研究 (22)
第三节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红芪质量常规检查 (40)
第四节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红芪浸出物含量测定 (45)
第五节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红芪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含量测定 (47)
第六节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红芪中多糖含量测定 (52)
第七节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红芪HPLC指纹图谱研究 (57)
第三章不同产地红芪根际土壤中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63)
第一节不同产地红芪根际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63)
第二节不同产地红芪药材根际土壤中全氮含量测定 (65)
第三节不同产地红芪药材根际土壤中全磷、速效磷含量测定 (68)
第四节不同产地红芪药材根际土壤中全钾、速效钾含量测定 (72)
第五节不同产地红芪药材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测定 (76)
第四章环境因子对红芪质量的影响研究 (79)
第一节红芪中活性成分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79)
第二节土壤营养成分与中药红芪中活性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85)
结语 (90)
参考文献 (93)
致谢 (99)
附录 (100)
摘要
目的:本课题针对目前红芪产量低、种植面积及市场流通量急剧下降、缺乏规范化栽培技术及系统的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等问题,以甘肃地产特色药材红芪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生药学、中药化学及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采用显微成像、HPL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火焰光度法等现代分析技术,对红芪药材进行基源、性状、显微、TLC 鉴别和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检查,为红芪的定性鉴别和常规检查提供依据。
确立红芪的质量控制指标,对不同产地红芪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不同产地红芪药材的指纹图谱,为建立系统、全面、规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有效的研究支撑。
同时,通过探讨土壤等生态环境因素对其质量的影响,对其产地适宜性进行分析,为红芪的最佳栽培区域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本课题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资料,采集试验样本136份,其中药材样本70份,土壤样本66份。
对所采集的药材样品进行性状、组织特征、粉末特征、薄层色谱鉴别,且依照《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中所载水分测定方法-烘干法、灰分测定法、浸出物测定方法–热浸法对红芪样品进行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建立异黄酮类成分(芒柄花素和毛蕊异黄酮)和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产地红芪药材中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和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产地栽培与野生红芪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差异性;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不同产地红芪药材的指纹图谱。
对所采集的土壤样品,采用凯氏定氮法、火焰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其中所含养分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全磷和速效磷及有机质的含量,并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70份红芪药材样品的定性鉴别和常规检查结果表明,除部分药材总灰分和浸出物含量不符合药典规定外,其余各样品的各项检查均符合药典规定。
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产地栽培与野生红芪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间存在一定的统计学差异,其中采自武都地区的红芪样品中浸出物、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及总多糖含量均高于宕昌、定西地区所采样品,栽培红芪中除浸出物含量较野生红芪高外,其余各活性成分均低于野生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所建立的不同产地红芪药材的指纹图谱经聚类分析和相似度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栽培与野生红芪样品间化学成分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武都产红芪主要成分与定西产红芪之间差异较大,宕昌产红芪介于两者之间。
而栽培与野生红
芪样品间差异较小。
通过比较37批土壤样品中营养成分含量,结果各样品间差异明显。
不同产地红芪根际土壤样品间全氮、全钾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武都组全氮含量明显低于宕昌组。
不同生长方式、不同土壤类型样品间全磷含量均存在差异,其中栽培组全磷含量高于野生组,黄土组全磷含量高于红土组。
通过因子分析对红芪中活性成分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因子中热量、地理、光照、降雨量是影响红芪质量的关键性因子。
其中≥10℃积温是影响红芪多糖的最显著变量,纬度因子是影响红芪中芒柄花素和毛蕊异黄酮含量的最显著变量,年辐射量是影响红芪中浸出物含量的最显著变量。
土壤营养成分与中药红芪中活性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红芪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含量的主要土壤营养成分为全磷;影响红芪中总多糖含量的主要土壤营养成分为全氮;影响红芪中浸出物含量的主要土壤营养成分为全磷和有机质,其中有机质含量与浸出物含量呈负相关。
结论: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红芪的质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野生红芪质量优于栽培红芪,武都地区红芪药材质量优于宕昌、定西地区所产红芪,这进一步诠释了道地药材“米仓红芪”的内在涵义。
不同生态因子对红芪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热量、地理、光照、降雨量是影响红芪质量的关键性因子,且导致红芪中活性成分含量差异的原因是各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而不是个别生态因子的变化。
土壤营养成分是植物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影响红芪活性成分含量的关键环境因子。
红芪对土壤中不同营养成分具有选择性,土壤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对红芪植物活性成分的形成与积累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甘肃红芪;不同产地;栽培与野生;生态因子;质量评价
ABSTRACT
OBJECTIVE:Taking the Hedysari Radix cultiva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Gansu and its soil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is paper analizes the quality differences in each samples.This research identifies the authenticity of Hedysari Radix by source identification,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TLC and determines the contents of moisture,total ash,acid insoluble ash,alcohol soluble ex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qualitative identification and routine visits.This study establishs the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 and HPLC fingerprin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effective research support for setting up a comprehensive and regulativ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Hedysari Radix.Meanwhi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itable producing areas of Hedysari Radix based on 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actors on quality of Hedysari Radix,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choosing the best cultivation area.
METHOD:In this research,136samples are collected from dirrerent areas in Gansu province,which include70medicinal material samples and66soil samples.According to the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version2010),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authenticity of Hedysari Radix by source identification,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TLC and determines the contents of moisture,total ash,acid insoluble ash,alcohol soluble extract.A HPLC method,a UV-Vis method and a HPLC fingerprints method are established which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formononetin, calycosin,polysaccharid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medicinal material samples.Kjeldahl determination,flame photometry,UV-Vis method and potassium dichromate volumetric method are used to determne contents of soil nutrients,such as total nitrogen, phosphorus,potassium,organic matter,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The detection results are analyzed by clustering analysis,factor analysis,correlation analysis,etc. RESULT:In addition to small number of samples’total ash content and extract content don’t comply with the pharmacopoeia standard,the qualitative identification and conventional test results of70samples conform to pharmacopoeia rules.The results of variance analysis show that there a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contents of main active components between the wild and cultivated Hedysari Radix,as well as among sampl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The contents
of alcohol soluble extract,calycosin,formononetin and polysaccharide in Radix Astragali from WuDou are higher than that in TanChang and DingXi.The contents of main active components in wild Hedysari Radixa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ultivated,except alcohol soluble extract.The HPLC fingerprint about Hedysari Radix is analyzed by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similarity assessment analysis.It is also found that Hedysari Radix produced in Wu Dou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produced in TanChang and DingXi.
By comparing nutrient contents in37soil samples,the obvious differences exist.For contents of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otassium,there is a certain difference in soil samples which are from different origins.The soil samples from WuDu has the lowest content of total nitrogen.The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of samples with different soil types are differences.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s of red clay sampl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oessial soil,and it is higher in cultivated grop than that in wild group.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contents of active ingredients in Hedysari Radix and ecological factors are analyzed by factor analysis.Four common factors,which are heat factor, geographical factor,illumination factor,and precipitation factor,are extracted.The heat factor is a ecological dominant factor influencing on quality of Hedysari Radix.The results show that≥10℃accumulative temperature is the key environmental factor impacting on polysaccharide content,Latitude can influence the contents of calycosin and formononetin,and annual global solar radi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impacting on extract content.
The correlations of contents between soil nutrients and index components are analyzed by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obvious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formononetin and calycosin contents and total potassium contents of soil.Polysaccharide conten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ents of total nitrogen.Meanwhile,the contents of extract and total potassium exist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but it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CONCLUSION:The quality of Hedysari Radix samples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which ar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growth ways.It is found that the quality of wild Hedysari Radix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ultivated herbs.Meanwhile Hedysari Radix produced in WuDou
have higher quality than that produced in TanChang and DingXi,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dea that Wu Dou is the genuine producing area of Hedysari Radix.
Heat factor,geographical factor,illumination factor,and precipitation factor are the key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re are differences among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on active ingredients contents of Hedysari Radix.Whil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active ingredients’contents are influenced by all kind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rather than single factor.
Soil nutrient is the main source of plant growth needed,which is the key environmental factor affecting the accumulation of active ingredients in Hedysari Radix.When the plant grows,it absorbs some ingredients of soil selectively.The change of soil nutrients contents can obviously influence the accumulation of active ingredients in Hedysari Radix.
KEY WORDS Hedysari Radix;Different regions;Cultivated and wild;Ecological factors; Quality evaluation
符号说明
HPLC高效液相色谱
DAD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UV-Vi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TLC薄层色谱
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摄氏度
cm厘米
nm纳米
kg千克
g克
mg毫克
μg微克
g·kg-1克每千克
mg·kg-1毫克每千克
L升
mL毫升
μL微升
mg·mL-1毫克每毫升
μg·mL-1微克每毫升
mol·L-1摩尔每升
h小时
min分钟
x±s均值加减标准差
RSD相对标准偏差
F方差检验
P概率
前言
红芪(Hedysari Radix),又名独根、黑芪、绵芪,是甘肃主产特色药材之一。
其来源于豆科岩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
红芪始载于梁代陶弘景所撰的《神农本草经集注》黄芪项下,“……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俗方多用,道家不须”。
红芪自古与黄芪通用,直到《中国药典》(1985版)才将多序岩黄芪以补益类中药红芪之名单独收载。
红芪,性温,味甘,入脾、肺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敛疮生肌、排脓之功效。
在中医临床上常作为补益药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用于治疗浮肿、自汗、盗汗及气虚血衰之症。
红芪为甘肃特色药材,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用药历史。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药已成为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补益药的红芪亦不例外,我国学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红芪进行研究,至今已经在其资源利用、化学、药理学、栽培技术、质量评价等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
其中,在化学成分方面,经研究发现中药红芪所含化学成分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苯丙素类、甾体类化合物以及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
在药理学方面,经大量药理学实验研究表明红芪具有抗自由基、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免疫调节、抗肿瘤、保护内皮细胞损伤、保护心血管等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红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但在质量评价及产地适宜性方面的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
随着市场对中药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甘肃把中药种植作为主导产业。
甘肃省作为药材种植大省,红芪药材的栽培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因红芪产量不稳、价格波动较大、新产品的开发研究较少,致使其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从而严重影响了红芪在中药市场中的地位。
元代李杲曾提到:“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茎、叶、花、实采之有时。
失其地,则性味少异;使其时,则气味不全”。
可见,生长环境为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选择适宜的栽培区成为保证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
加之目前国家制定的标准已不能完全满足中药材质量综合评价的要求,所以从整体上准确、科学地分析研究红芪质量,制定规范的多指标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大势所趋。
综合考虑,本课题采用显微成像、HPL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火焰光度法等现代分析技术对不同产地红芪质量进行分析研究,为建立系统、全面、规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有效的研究支撑。
同时,通过探讨土壤等生态环境因素对红芪质量的影响,对其产地适宜性进行分析,为红芪的GAP种植地选址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和稳定提供保证,为药材红芪的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立题依据
红芪(Hedysari Radix),来源于豆科岩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是甘肃特色药材。
红芪作为补气要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用药历史。
红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集注》黄芪项下,列为上品。
其性温,味甘,入脾、肺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敛疮生肌、排脓的功效。
在中医临床上作为补益药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各种病症,如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血虚萎黄、气虚自汗、水肿、内热消渴等。
红芪在我国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省陇南地区、定西地区分布较广,其中野生品主要分布于陇南市武都区、宕昌县和定西市漳县、岷县,栽培品主要分布于陇南市武都区、宕昌县和定西市岷县、陇西县。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药已成为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学者对红芪的资源利用、生药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栽培技术、质量评价等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
通过综合分析目前红芪的研究进展和开发利用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红芪野生品资源大幅下降,而人工栽培品因缺乏统一、规范化栽培加工技术,导致其质量良莠不齐。
(2)红芪栽培品因对其栽培地的选择比较随意,未考虑植物的生长环境,即栽培地的土壤类型、海拔等环境因素对其质量的影响,导致红芪质量参差不齐。
(3)现行的红芪药材质量标准不能有效地控制和反映药材的质量。
《中国药典》(2010版)对于红芪质量评价,只有基源、显微、性状、红芪对照药材的TLC定性鉴别项和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常规检查项,而无特征性成分的含量检测项。
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以甘肃不同产地栽培和野生红芪药材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生药学、中药化学及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采用显微成像、HPLC、紫外分光光度法、火焰光度法等现代分析技术,对其展开分析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实地调研,收集资料,采集试验样本。
(2)对药材红芪进行基源、性状、显微和TLC鉴别和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检查,为红芪的定性鉴别和常规检查提供依据。
(3)确立红芪的质量控制指标,分析不同产地栽培与野生红芪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差异性。
(4)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不同产地红芪药材的指纹图谱,为建立系统、全面、规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有效的研究支撑。
(5)通过探讨生态环境因素(土壤、海拔等)对红芪质量的影响,对其产地适宜性进行分析,为红芪的最佳栽培区域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进而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和稳定提供保证,为药材红芪的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章中药红芪研究进展
红芪(Hedysari Radix),又名独根、黑芪、绵芪,是甘肃主产药材之一。
其来源于豆科(Leguminosae)岩黄芪属(Hedysarum)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 -Mazz.[1],临床上以根入药。
红芪始载于梁代陶弘景所撰的《神农本草经集注》黄芪项下,列为上品。
其性温,味甘,入脾、肺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敛疮生肌、排脓的功效。
在中医临床上常作为补益药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各种病症,如表虚自汗、气虚乏力、水肿、中气下陷、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血虚萎黄、便血崩漏、内热消渴等。
近几年,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药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红芪由于在临床上与黄芪通用,长时间得不到关注,从而使其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利用。
但红芪作为补气良药,为了使其更好的被国人了解和认可,国内外学者亦对其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1.1本草考证
1.1.1药用历史考证
自古以来,红芪属黄芪的一种,临床用药时红、黄芪不分,是一味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的中药之一。
红芪始载于梁代陶弘景所撰的《神农本草经集注》[2],列在黄芪项下,书中载:“……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俗方不用,道家不须”。
而后历代本草均将其列在“黄芪”项下进行论述。
《日华子本草》[3]中载:“赤水芪,凉,无毒。
治血、退热毒,余功并同白水芪”。
宋代苏颂在《图经本草》[4]中提到:“……然有数种,有白水芪、赤水芪、木芪,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芪。
”《中华本草》[5]一书中指出,历代本草中提到的“赤水芪”、“赤色者”系指西北地区所产且药用历史悠久的“红芪”,即豆科岩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根。
且在《中国药典》(1977版)中将多序岩黄芪纳入正品黄芪来源之一进行药用。
由此可以看出,中药红芪药用历史悠久,在临床上多作为黄芪的代用品使用。
1.1.2品种考证
红芪自古与黄芪通用,临床用药时红黄不分,历代本草均将其列在“黄芪”项下进行论述。
宋代苏颂在《图经本草》[4]中提到:“……然有数种,有白水芪、赤水芪、木芪,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芪。
”《中国药典》(1977版)中亦将岩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纳入正品黄芪来源之一,直到《中国药典》(1985版)才将多序岩黄芪以补益类中药红芪之名单独收载,而后各版药典及新版本草类书籍中均将其以红芪之名单独收载[6]。
所
记载的红芪来源为豆科岩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
干燥根[1]。
1.1.3药效考证
《中国药典》(2010版)[1]记载的红芪与黄芪的性味、归经、功效均相似,即味甘,微温。
归肺、脾经。
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敛疮生肌、排脓的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食少便溏、久泻脱肛、便血崩漏、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症。
但从古代本草的记载来看,两者间功效存在一定差异。
黄芪偏于补气,而红芪除补气外兼能治血。
如[7-8]弘景曰:“出陇西者温补,出白水者冷补。
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
大明曰:“……白水耆凉无毒,排脓止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
赤水耆凉无毒,治血退热毒,余功并同……”。
藏器曰:“虚而容热,用白水耆;虚而容冷,用陇西黄耆”。
药性论云:“……蜀白水赤皮者,微寒,此治容热用之”。
日华子云:“……赤水耆,凉无毒。
治血退热毒,余功并同白水耆”。
1.1.4产地考证
《本草经集注》[2]云:“第一出陇西(甘肃巩昌)、叨阳(甘肃临潭县西南),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
此用黑水(甘肃松潘)、宕昌(甘肃境内)者,色白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
又有蚕陵(四川松潘叠溪营西)、白水(陕西白水县南)者,色理胜蜀中(四川成都附近)者而冷补。
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
嘉谟曰[7]:“绵上,沁州乡名,今有巡检司,白水、赤水二乡,俱属陇西”。
图经曰[9]:“蜀郡山谷及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
《别录》载[5]:“生蜀郡(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州、雅州四府)山谷、白水(今陕西白水县南)、汉中(今陕西南郑)”。
唐本注云[8]:“……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之”。
《新本草纲目》[10]记载:“岩黄芪产贺国白山、泉国金刚山及安艺广岛等”。
《现代实用本草》[11]记载:“多序岩黄芪主产于甘肃武都、宕昌、岷县、临潭,四川松潘、南坪和茂汶等地”。
由此可以看出,红芪产地主要有甘肃、陕西和四川三省。
1.1.5栽培及采收加工方法考证
甘肃红芪野生品主要分布于陇南市武都区、宕昌县和定西市漳县、岷县,栽培品主要分布于陇南市武都区、宕昌县和定西市岷县、陇西县。
红芪其栽培历史悠久。
《本草纲目》[7]曰:“……十月下种,如种菜法……”。
上世纪初红芪的用药来源主要为野生品,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甘肃陇南、定西地区开始大规模人工栽培。
但近几年,随着红芪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药农已开始缩小红芪药材的种植规模。
元代李杲曾云:“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
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
说明中药采收期为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选择适宜的采收期是保证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
红芪采收后,对其进行加工以保证红芪用药的有效、稳定和安全。
《别录》载[5]:“……二月,十月采,阴干”。
《全国中草药汇编》[12]记载的红芪采收加工为“秋季采挖,堆起发热,以使糖化,然后去掉茎基须根,晒至柔软,手搓再晒,直至全干”。
《甘肃中草药资源志》[13]记述方法为“红芪采收加工堆起发热,以使糖化,生用或蜜制用”。
1.1.6质量评价方法考证
中药的质量优劣会严重影响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
在古代对于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药材的功效、品种和产地,且通过该方法常将药材分为上、中、下三品。
历代本草中对中药红芪的质量评价也有一定的记载。
如《本草蒙筌》曰[14]:“……种有三品,治无两般。
木芪茎短理横,功力殊劣,此为下品。
缺岁多收倍用,煎服亦宜。
水芪生白水、赤水二乡,俱属陇西。
白水颇胜,此为中品。
绵芪出山西沁州绵上,此品极佳,为上品”。
唐本注云[8]:“……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之”。
1.2红芪的现代研究
1.2.1化学成分研究
经研究发现,中药红芪所含化学成分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甾体类、苯丙素类化合物以及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
1.2.1.1多糖类
红芪多糖组成复杂,不同的分离纯化方法得到的多糖提取物组成不同。
多糖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五种单糖以不同的摩尔比组成。
其中红芪多糖HPS4-1A是一种中性红芪杂多糖,由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按1∶1∶2∶2的摩尔比组成[15]。
红芪多糖常采用水提醇沉法、索氏提取法及微波-超声波提取法等方法进行提取,用苯酚硫酸法、硫酸蒽酮法等方法进行测定。
近年来,有学者发现改良差示酚硫法[16]和HPLC法[17](ELSD检测器)用于测定红芪药材中红芪多糖含量时方法操作简便,结果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为红芪多糖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1.2.1.2黄酮类
通过国内外学者长期不懈的努力,从多序岩黄芪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