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政治协商会议的建立和发展全套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政治协商会议的建立 政协具有的其他的制度特性:
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 (二)1954年10月-1966年5月
6、工作形式和内容不同。 政协是体现人民团结的组织形式;
(一)1949年9月-1954年9月 政协是民主制度的体现。
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是全权的、至高无上的。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一、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优势
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
全国委员会对地方委员会的关系和地方委员 会对下一级地方委员会的关系是指导关系, 不是领导关系;
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的议案,应该经全体委 员过半数通过;
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议案,应经全体常
委委员过半数通过。
返回目录
二、政协的组织机构
全国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
提经人 教 社
案济口 科 会
5.根本任务相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主义国家。
人大与政协的区别 :
1、性质不同。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而政协是具有党派性 的统一战线组织 ,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范畴。
2、法律地位不同。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 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是全权的、 至高无上的。而宪法和法律没有赋予政协与人大相同或相似的 国家权力。
三个历史性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临时宪法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 法》
(3)《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组织法》
(三)发展
第一节 政治协商会议的建立和发展
政治协商制度走过了50多年, 4、进一步探索吸纳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
5、产生方式和结果不同。人大依据《宪法》 《选举法》《代表法》等由有选举权的选民进行直 接和间接选举产生,全国和地方各级(乡镇)以上 都必须选举产生人大,是法定必须产生的各级国家 权力机关。而政协产生的方式是依照其章程设立全 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均不进行选举;而且地方 委员会不是必须设立。
6、工作形式和内容不同。人大行使职权的工作形式由宪法 法律和法规确定,主要有制定、修改、解释、监督宪法法律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有关议案、听取和审议 有关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评议、任免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 员、质询或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等;内容涉及立法(省级人 大、较大的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法律监督和工 作监督、重大事项的决定等(全国人大有15项职权、全国人 大常委会有21项职权。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有15项职权、县 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14项职权。乡镇人大有13项职 权。)政协的工作形式主要由其章程和共产党的文件加以规 定,主要有民主协商会、小范围谈心会、座谈会等通过议案、 提案和其他形式提出批评建议等进行民主监督;内容由其章 程或中共中央文件规定。
政协是民主制度的体现。
四、人大与政协的关系
人大与政协的联系 :
1.政治基础相同。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国体环境相同。都处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体 环境。 3.法律基础相同。人大和政协均被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和载入。 4.指导思想相同。人大和政协都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 发展观的指导。
五、 政协的政治职能
(一)政 治 协 商 (二)民 主 监 督 (三)参 政 议 政
返回目录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一、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优势
1、政治优势。 2、组织优势。 3、界别优势。
4、智力优势。
5、联系广泛的优势。
完
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完善
1、确保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的经常 性与规范性; 2、加强共产党对政协的影响力;
政 政协协是是体 体现 现(人 人民 民二团 团结 结)的 的组组1织 织形 形9式 式5; ;4年10月-1966年5月
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下的一个分支制度; 四、人大与政协的关系
(三)1966年6月-1978年2月
(四)1978年以后
返回目录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原则与政治职能
一、政协的组织原则
3、处理好政协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4、进一步探索吸纳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和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 5、发挥政协整体性效能; 6、反映社情民情,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联系;
7、加强与海外各种爱国力量的联系。
完
(二)建立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国民党、共产 党、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共38人,在 重庆举行了政治协商会议(即“旧政协”)。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第一届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 开。这次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制定并通过了为新中国奠基的三个历史性文献。
目 录
第七章 政治协商机关第一节 政治协商会议 Nhomakorabea建立和发展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原则与政治职能
第三节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完善
一、政治协商会议的建立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含义
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 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 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 常就国家重大事务进行自由、 民主、平等讨论协商的一种 制度。
3、职能和作用不同。人大的职能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立法权、 任免权、监督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政协的职能主要是围绕团 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的职能。
4、活动依据和法律效力不同。人大依据宪法和 法律开展工作,对事对人能够产生直接的法律后果。 而政协按照其章程开展工作,对有关重要问题进行 协商,一般不产生直接的法律后果。
委 员 会
委 员 会
资 源 环 境 委 员 会
文 卫 体 委 员 会
和 法 制 委 员 会
民文 族史 和资 宗料 教委 委员 员会 会
港 澳 台 侨 委 员 会
外办
事 委 员
公 厅
会
三、 政协的性质 具有党派性的统一战线组织
政协具有的其他的制度特性:
政协是体现人民团结的组织形式;
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下的一个 分支制度;
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 (二)1954年10月-1966年5月
6、工作形式和内容不同。 政协是体现人民团结的组织形式;
(一)1949年9月-1954年9月 政协是民主制度的体现。
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是全权的、至高无上的。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一、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优势
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
全国委员会对地方委员会的关系和地方委员 会对下一级地方委员会的关系是指导关系, 不是领导关系;
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的议案,应该经全体委 员过半数通过;
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议案,应经全体常
委委员过半数通过。
返回目录
二、政协的组织机构
全国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
提经人 教 社
案济口 科 会
5.根本任务相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主义国家。
人大与政协的区别 :
1、性质不同。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而政协是具有党派性 的统一战线组织 ,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范畴。
2、法律地位不同。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 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是全权的、 至高无上的。而宪法和法律没有赋予政协与人大相同或相似的 国家权力。
三个历史性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临时宪法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 法》
(3)《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组织法》
(三)发展
第一节 政治协商会议的建立和发展
政治协商制度走过了50多年, 4、进一步探索吸纳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
5、产生方式和结果不同。人大依据《宪法》 《选举法》《代表法》等由有选举权的选民进行直 接和间接选举产生,全国和地方各级(乡镇)以上 都必须选举产生人大,是法定必须产生的各级国家 权力机关。而政协产生的方式是依照其章程设立全 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均不进行选举;而且地方 委员会不是必须设立。
6、工作形式和内容不同。人大行使职权的工作形式由宪法 法律和法规确定,主要有制定、修改、解释、监督宪法法律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有关议案、听取和审议 有关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评议、任免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 员、质询或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等;内容涉及立法(省级人 大、较大的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法律监督和工 作监督、重大事项的决定等(全国人大有15项职权、全国人 大常委会有21项职权。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有15项职权、县 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14项职权。乡镇人大有13项职 权。)政协的工作形式主要由其章程和共产党的文件加以规 定,主要有民主协商会、小范围谈心会、座谈会等通过议案、 提案和其他形式提出批评建议等进行民主监督;内容由其章 程或中共中央文件规定。
政协是民主制度的体现。
四、人大与政协的关系
人大与政协的联系 :
1.政治基础相同。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国体环境相同。都处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体 环境。 3.法律基础相同。人大和政协均被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和载入。 4.指导思想相同。人大和政协都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 发展观的指导。
五、 政协的政治职能
(一)政 治 协 商 (二)民 主 监 督 (三)参 政 议 政
返回目录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一、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优势
1、政治优势。 2、组织优势。 3、界别优势。
4、智力优势。
5、联系广泛的优势。
完
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完善
1、确保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的经常 性与规范性; 2、加强共产党对政协的影响力;
政 政协协是是体 体现 现(人 人民 民二团 团结 结)的 的组组1织 织形 形9式 式5; ;4年10月-1966年5月
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下的一个分支制度; 四、人大与政协的关系
(三)1966年6月-1978年2月
(四)1978年以后
返回目录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原则与政治职能
一、政协的组织原则
3、处理好政协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4、进一步探索吸纳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和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 5、发挥政协整体性效能; 6、反映社情民情,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联系;
7、加强与海外各种爱国力量的联系。
完
(二)建立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国民党、共产 党、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共38人,在 重庆举行了政治协商会议(即“旧政协”)。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第一届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 开。这次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制定并通过了为新中国奠基的三个历史性文献。
目 录
第七章 政治协商机关第一节 政治协商会议 Nhomakorabea建立和发展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原则与政治职能
第三节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完善
一、政治协商会议的建立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含义
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 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 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 常就国家重大事务进行自由、 民主、平等讨论协商的一种 制度。
3、职能和作用不同。人大的职能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立法权、 任免权、监督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政协的职能主要是围绕团 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的职能。
4、活动依据和法律效力不同。人大依据宪法和 法律开展工作,对事对人能够产生直接的法律后果。 而政协按照其章程开展工作,对有关重要问题进行 协商,一般不产生直接的法律后果。
委 员 会
委 员 会
资 源 环 境 委 员 会
文 卫 体 委 员 会
和 法 制 委 员 会
民文 族史 和资 宗料 教委 委员 员会 会
港 澳 台 侨 委 员 会
外办
事 委 员
公 厅
会
三、 政协的性质 具有党派性的统一战线组织
政协具有的其他的制度特性:
政协是体现人民团结的组织形式;
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下的一个 分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