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整理〗《巨翅老人》中的文化批判意识与文化重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翅老人》中的文化批判意识与文化重生
一、《巨翅老人》中的文化批判意识
巨翅老人并没有被他意外来到之处的人们接受,原因仅仅在于其奇特的长相和无法交流的语言。

人们怀着戒备的心理看待老人,不管他多么的残弱,不管他多么的友善和忍耐,一切都无济于事,老人被永远隔离在当地人认同的生活世界之外。

虽然老人的到来为那些贪婪的人带来钱财上的富足,但并没有给那个世界和那个世界中的人们以任何的改变。

尽管人们寄希望于老人的到来能治愈病中的小孩,但小孩不治而愈;尽管老人奄奄一息时,有人仁慈的将其裹起来,却依旧束手无策,老人依靠自然的变化起死回生。

这些看似诡异的现象背后意味着人和人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各自代表的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

在小说中,巨翅老人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巨翅老人所到之处的人们则象征另一种文化。

那么小说的主旨是否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注定不能水火交融,而只能格格不人?文化的宿命注定无法打破呢?
众所周知,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社会结构等众多因素的缘故,其文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正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所以当一种文化接触到另一种文化的时候,才会发生冲突和摩擦。

当一种文化约定俗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之后,便会对另一种文化产生本能的排斥抗拒。

例如小说《巨翅老人》中描写的那个世界的人们,他们对陌生人始终保持着戒备心态,即使是老态龙钟、温和的没有攻击性的老人也不愿去同情,不愿去了解。

他们把老人看成是异己,是他们生活中的障碍物,希望他消失。

谁都不愿意因为陌生人的出现而改变了原来的生活秩序,颠覆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和文化。

巨翅老人因落难来到陌生的环境,虽然他始终表现出谦和的态度和巨大的忍耐力,依旧离开了那里,回到属于他的世界。

老子曾提倡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是社会文明极度低下的状况里维护各自生态环境不被侵犯的有效途经。

然而文明的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低级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层面上,发展的足迹给我们以启发,仅仅寄希望于地理环境上的与世隔绝来阻隔文化的冲撞是多么的幼稚。

先进的文化终究会以侵略的形式完全取代落后的文化,如何在保留自己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其他文化,打破文化宿命是大多数人都面临的问题。

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态度:无条件的接受或排斥。

《巨翅老人》里的人们采取了完全排斥的态度。

但不是每一次外来文化都会以温和的面孔出现,当外来文化以侵略性的嘴脸出现时,带来的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巨翅老人》中那个世界的人们在不久的将来会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完全沦丧,这也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马尔克斯的小说里对外来文化欣然接受依旧导致灭亡的例证比比皆是,借用《百年孤独》简单说明。

《百年孤独》里的小镇也是个被文明遗忘的角落,人
们在与世隔绝里繁衍生息。

吉普赛人的出现给小镇带来了文明,这种文明是有益的,小镇的人们狂热的接受却未给小镇带来很大的改变。

独立共和时期,内战、政变这些看似文明世界的运动也没能使小镇摆脱蒙昧癫狂的状态。

最后,美国的香蕉公司给小镇带来上空前的繁荣,同时也把小镇卷人文明的肮脏之中。

宁静纯朴的生活被打破,道德沦丧,意识茫然,小镇跌人痛苦的深渊,彻底消失在一阵咫风中。

显然,保守的文化观念或是纯粹的附庸都会宣告破产。

二、《巨翅老人》与文化重生
从“巨翅老人”的文化象征性意义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异己文化呢?首先,要坚守传统的文化。

每个人,每个民族最珍贵的往往是失落的东西,传统文化像命根子一般可亲可贵。

无论外界的文明有多么的绚目,多么的精彩,传统文化的积淀会使我们不至于迷失自我,不会急功近利地追求异己的文明而走向文明的深渊,沦丧为文明的奴隶。

存在先于生存,也就是说,首先要有身份的标示并得到认同才可以谈论生存。

那么旧的文化根基就是我们的身份标示,它使我们区别于他者而生存。

没有旧的根基,文明根本无法适从。

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即便能够接受外来的文化,即使外来文化能给它带来辉煌,也一定是昙花一现,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接受不是一毗而就的,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文化的嫁接,其结果必然是拔苗助长。

在80年代,的小说掀起了“寻根文学”的热潮,看似热闹的文学流派,却是对已经遮蔽的或是丢失的传统的文化之源的回归。

如果未曾失去,哪里又谈得上要去寻找。

只有当在别人的小说中意识到文化之根的重要性之后才去寻找,似乎有些亡羊补牢的意思。

所以今后无论何时,文化之根都不能丢,不要等丢失之后再去“寻根”,正如“巨翅老人”的离去一样。

其次,克服孤独的民族心理,以主动的姿态迎接新的文化。

“巨翅老人”周遭的人们都是文化优越者,但同时也是“孤独文化积淀”的代言人,这种“孤独文化积淀”的民族总在不同程度上有着孤独的民族心理,总是站在本民族文化的既定立场,将其他文明解释为一种违反文化规则的非文化,劣质文化,从文化坚守走向了文化自闭。

只有放弃神圣化的心态才能以主动的姿态迎接新的文化。

主动迎接新的文化避免了被动接受造成的传统意识的中断,以及自卑和软弱造成的痛苦和精神压抑,社会急逮变化带来的自我迷失,“巨翅老人”的离去正是表明了这种孤独文化的失败。

再次,“巨翅老人”的悲剧是不但是文化的悲剧,也是的悲剧。

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文化。

西方的文化理论已步人后现代主义的时代,种种后现代的理论像潮水般涌人我们的视野。

出于标新立异,很多人动辄就将后现代主义的种种理论生搬硬套地用于中国文化语境。

殊不知,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是承接着现代主义孕育而生。

而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现代性,又怎能跨越到后现代主义?在看似热闹的文化背后是一片空洞。

文化的不是简单地嫁接
就能完成的,更不可能一下跨越低级进人高级,在接受众多文化的同时,我们要以批判的态度审视泊来的理论,对于不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理论不能简单地挪用。

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被理解,但从中我们可以窥视人与人之间的格格不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的冲突。

在小说中,马尔克斯并没有点破这种文化冲突,也没有指出解决文化冲突实现文化融合的途径,但从小说中我们始终能够感受到作家的文化批判意识和寻求文化重生的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