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一轮课件:第36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含答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政策调整 (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 年起,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出现国民经济的复苏。 (3)1975年 邓小平 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重理解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 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第36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纲考情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点即时演练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42021/9/14Tuesday, September 14,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42021/9/142021/9/149/14/2021 2:00:07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42021/9/142021/9/14Sep-2114-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42021/9/142021/9/14Tuesday, September 14, 2021
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逐渐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二是鸦片战争后,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在近 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 【主要表现】 (1)社会主义建设 ①过渡时期:1949~1956年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新中国 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初步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②曲折发展: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20年。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 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等严重的“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巨大损失。 ③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国民经济迅速 发展,融入全球化潮流,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 主义 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 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 义轨道。 1956年 ,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
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
抓主干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 ①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 经济全面崩溃。 ②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措施 ①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打击投机商人。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经济,以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合理调整 工商业,调动私营工商业的积极性,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②农村:1950年夏,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剥削 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3)意义: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 建设准备了条件。
(2)社会生活变迁 ①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 近代化。 ②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 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新中国科教文艺: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五号”,我国在科技领域取 得重大突破。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推 动科研与文艺事业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 ②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③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④强调自给型经济,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实质: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 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 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消极影响。
要点史料探究
主题一工业化的奠基——“一五”计划的开展
材料一 1952~1957 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材料二 1956 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①。……我国的工业总产 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 177 亿元,而 1956 年这一年就增加了 139 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 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 586 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 1957 年的指标②。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 150 万吨,而 1956 年就增加了 161 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 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 ③。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42021/9/142021/9/142021/9/149/14/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4日星期二2021/9/142021/9/142021/9/14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42021/9/142021/9/149/14/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42021/9/14September 14,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42021/9/142021/9/142021/9/14
2.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 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 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 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工业国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 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 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最新考纲
20世纪50年 代至70年代 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
的实践
知识点
社会主 义建设 的起步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 主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
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大跃进”: 要求 大办工业 、大办农业,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 ,违背经济发 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2)任务 ①优先发展 重工业 。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改造。
(3)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 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2015·海南卷,24:从职工人数猛增考查“大跃进”的盲目性 (2)2012·海南卷,25:从中央压缩公用经费中商品性支出考查三年经济困难 (3)2011·课标卷,33:从克服平均主义考查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 (4)2011·海南卷,24:从人民公社化体制考查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特 点、成就。 2.教材空白点:(1)统购统销。(2)新中国的 城市化问题。 3.备考策略:(1)新中国建立到“一五”计 划完成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时期,对于 本阶段的学习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从生 产力的角度,掌握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工 业化)发展的特点、成就、存在的缺陷。 第二、从国家经济体制的角度,认识计划 经济体制形成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注意农村经济 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和效果。从唯物 史观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分 析生产力要与生产关系相适宜。(3)抓住 探索中的重大历史活动,全方位进行考查, 注重角度灵活,挖掘深入。从经济、政治 、外交、学术、教育等方面进行联系。
试题角度
(1)2017·全国Ⅱ卷,41:从矿业政策考查“一五”计划 (2)2016·全国Ⅱ卷,31:从压缩一些部门投资考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 业 (3)2015·全国Ⅰ卷,31:从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考查“一五”计划(工业化) (4)2015·全国Ⅱ卷,31:从“俄语热”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战略 (5)2014·全国Ⅰ卷,31:从粮食计划供应考查“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 业 (6)2014·全国Ⅱ卷,31:从粮食的统购统销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7)2014·海南卷,24: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考查“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 (8)2013·海南卷,23:从工业企业部署考查“一五”计划工业布局 (9)2012·海南卷,24:从重工业“集中在东北”考查“一五”计划 (10)2011·海南卷,23:从工业布局考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局在 东北和西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