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上海市七宝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上海市七宝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①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②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③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
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
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
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
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
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④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
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
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
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⑤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
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
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
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
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
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
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
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
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⑥“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杆。
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⑦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
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
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
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
”(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
生遗憾的门。
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
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
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
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⑧“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
”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
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
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
——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
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⑨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⑩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⑪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冷了。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顶是()
A. 全文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
文章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
B. “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一句中的“风景”一词,其含义是“适合展现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
C. 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的那忧郁伤感的情怀,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D. 文中“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这句话,表明对王勃命运的深深惋惜。
2. 文章为什么以“流泪的滕王阁”为题?这样有什么好处?
3. 文中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巳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毛乌素沙漠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播种绿色,是陕西人70年的坚守。
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和脚步“定格”在这里。
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
70年来,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
这些年,榆林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摘编自《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陕西日报》2020年4月23日)材料二:
已有的沙漠改造经验,往往是在外延上下功夫,种树、种草,取得了许多成效,但这种沙漠治理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还经常面临着沙进人退的窘境和风险,重复治理不断。
若从内涵上着力进行突破,不仅可以一劳永逸地改造沙漠,而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我国沙漠的表面土壤普遍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成分是砒砂岩,另一种成分是沙子。
砒砂岩一旦裸露就风化,一遇风就起尘,一遇水就松散,随水大量流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同砒砂岩一样,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
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变两“害”为一“宝”?陕西省组织科学家从改造沙漠的内涵入手,进行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试验。
科学家和工程人员起早贪黑,在沙漠采取沙和砒砂岩样本,在实验基地建设了14块试验田,进行不同配比的土壤试种,研究在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几度寒暑,科学家们发明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集成了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的配方技术、田间配置技术规划设计技术、规模化快速造田技术和节水高效技术,在实验室和田间实验研究基础上创建了在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形成了完整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
经过艰苦的努力,沙漠改造首先在试验田取得成功。
连续几年平均亩产马铃薯超过5000斤,玉米单产平均超过1600斤。
(摘编自《且看大漠神工》,《人民日报》2014年9月14日)材料三: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属鄂尔多斯高平原向陕北黄士高原的过渡地区,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盐池县。
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在“整体遇制,局部好转”的大背景下,未治理面积仍然很大,林下经济、复合农林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等问题,不论是生态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升空间,距离达到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仍有较远距离。
同时,该区域已有的“沙产业”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分析,缺乏对当前发展现状的评价,尤其缺乏对在一线实践“沙产业”的企业机构的定义梳理、统计分析。
要了解“沙产业”的特征、问题、前景,实现其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更准确地把握沙漠治理产业化的现状。
为此,本研究给出了“沙产业”企业的定义,编制了毛乌素沙地“沙产业”企业清单,并通过对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各县级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林牧渔业发展水平、沙产业企业数量及规模等情况的分析,评价了当前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水平,为下一步的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摘编自《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中国软科学》2019年第6期)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往种树、种草等方法尽管取得了许多成效,但往往没有在内涵上着力改造,因此投入大、成效差,常带来重复治理的问题。
B. 砒砂岩一旦裸露就风化、遇水流失与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的特性是造成我国沙漠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
C.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是在研究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其配方是科学而固定的。
D. 沙漠改造在试验田取得成功,连续几年马铃薯、玉米获得高产,这是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取得的成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毛乌素变成茫茫大漠,70年的努力和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使其得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B. 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有了大幅提升,但是距离达到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仍然有较远距离。
C. 毛乌素地区沙产业研究可通过对一线实践企业机构定义梳理、统计分析,准确把握相关现状,为下一步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D. 多年来,人们采用多种措施对沙漠进行改造,促进了毛乌素荒漠化的逆转,但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之路依然遥远。
6. 以上三则材料均和沙漠治理有关,介绍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低着头
陈宝全
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大约是我两岁的时候拍的。
灰白的背景里,我和姐姐像那个年月营养不良的麦捆,松松垮垮地挨在-起,眼睛里充满了胆怯和对眼下生活的懵懂。
身后的一棵小树,瘦弱得分辨不出季节。
一条狭窄的村道从眼前逶迤而过,看不见来处,也不知道伸向何方。
后来,我沿着这条路去了更远的地方求学、生活。
而我姐姐留了下来,嫁给路旁一户李姓人家。
而今我似乎明白,那些路,是村庄的符号,更是生活变迁的标识。
年轻的时候,对这些村庄的路不屑一顾,确定它们对我没有多少意义。
双脚带风,走到哪里,那里就是宽阔的大道。
人到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再看村子里的路,心头有点酸楚:它们,大路拉着小路,就像大人牵着孩子。
有了这些路,村庄与外面的世界才慢慢融合在一起。
而仍然是这些路,又成为村庄的精神胎记。
我家后囤子有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是父亲开的。
我家在村庄的最北端,属于村庄的偏僻之地,这条路走的人自然也少。
只有父亲和母亲经常到菜园子里春播秋收。
我最喜欢这条路的春天,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过着蜜汁的生活。
我站着,路就躺下,我躺下,路就直直地立了起来,这么反复间,我才不觉得累。
我三岁时,父亲刚刚从老宅分了出来,新院子就在后囤子旁边,但院墙还没有打起来,建起的两间房子尚没有门窗。
擅长木匠的父亲便一个人在房子里做着门窗。
好几天里,我经常提着瓦罐,沿着这条路给父亲送饭。
有一天,下着小雨,路滑滑的,我一脚没踩稳就顺着陡坡往下滚,父亲一眼看见了,惊叫着从路的另一头跑了过来。
可惜的是,瓦罐未碎饭却倒了个精光,父亲没有责怪我,只顾看我受伤了没有。
时至今日,我仍然记着一条路给我的人间温暖。
有一条年代久远的路横贯村庄,把村庄一分为二。
远看,它更像一条曲转的河流。
原先,这条路上没有贼匪,没有黑社会,没有飞驰的大车,人们走得跟羊一样自在。
起初,走路的都是穿着大襟子、粗布衣、戴着暖帽的人。
后来,就有穿着鲜艳的人走过。
现在,穿裙子的扎堆走,她们也不怕山村的风大。
但不管走过去了多少人、什么人,数十年了,路还是坑坑洼洼的,也没有拓宽。
如今,通村的公路主干线建成了,路边的村庄繁华了,我的村庄变得偏僻了,就像一节被遗弃的骨头,干梆梆的。
小的时候。
生活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村人在这条路上碰面,有用没用地问“吃了吗”,若看见谁挑着担,又问“担水去”一类的话,前一句是不知才问,后一句就是明知故问,都是一副亲热的样子。
他们知道怎么把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几年,村庄里房瓦亮得发光,腰包里有了钱的,改名变姓叫富人了,走路带风,遇见穷人懒得理,穷人自是人穷志不短,哪肯笑脸迎合。
富人遇见比自己更有钱的,就像遇见仇人一样,爱理不理。
于是:村庄
的路似乎也势利了起来。
在村庄的这些路上,每个人都有过二十年左右的年轻日子,而老年的时光会相对充足一些。
阳光好的时候都会有老人坐在村庄不同的路边上。
场边的路上坐着一个小脚的老婆子,老汉走的早,身下无子无女,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都叫她里头院老婆子。
打我记事起,她就一直在那儿坐着,看着我们上学、放学,有糖果一类的好东西了,笑嘻嘻地给我们吃;长槐树的路边上,坐着我的奶奶,自打爷爷去世埋在村庄对面山后,奶奶常常坐这儿,望着沟那边发呆;双禄妈眼睛瞎了,坐在门前的路边上,听着风听着人畜的脚步声;我大娘坐在她家门前的路边上,看见干完活回家的人,她就叫住问长问短……村庄大大小小的路上,每年都会迎娶一些新人进来,打发一些老人离去。
奶奶走的时候,路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雪,干草堆、疏朗朗的树枝、枯萎的小草像戴孝。
村人抬着她的灵柩从老院门里出来向北,路过刘把式家、老安家、章子家、裁缝家,老支书的大儿子家,经过我家大门时灵柩沉了一下。
朋友给我父母画了油画,还是觉得不够,邀电视台的朋友给我父亲拍纪录片。
夕阳下,父亲背着木工箱,弯着腰,面朝大地,而他当年开的那条小路似乎也老了,朝天弯着腰,走着走着,他们像老朋友一样抱在一起,在他们身体的缝隙里,落日像揉红的眼睛,在另一边望着。
路低着头,它看到了许多,却不语。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这既展现了后囤子小路的美丽与多彩,也展现了“我”内心的欢乐。
B. 父亲看到“我”从陡坡上往下滚,就“惊叫着从路的另一头跑了过来”“只顾看‘我’受伤了没有”,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之情。
C. 不管是里头院老婆子、双禄妈、“我”大娘,还是“我”的奶奶,她们坐在村庄道路上的种种表现,表明了村庄日益没落的现状。
D. “经过我家大门时灵柩沉了一下”,其实更多的是“我”内心的感受,表达了“我”失去了奶奶的沉重心情。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描写了年轻的时候与现在对这些村庄的路的不同感受,突出了“我"对生我养我村庄的深厚情感。
B. “村庄的路似乎也势利了起来”移情于物,将“我”的感受融入到村庄的道路上,表现了村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变化。
C. 文章围绕村庄的路组织行文,从照片上的路写到“我”家后囤子那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再写到横贯村庄的那条路及村庄其他的路。
D. 文章以第一人称角度叙述,用波澜不惊的语言,叙述了村庄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我”无法言说的伤痛。
9. 开头描写“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 文中作者为什么说“它看到了许多”?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
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
父岳,后唐太常卿。
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
清泰中,为左拾遗。
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
晋初,入为主客员外郎。
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
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赐金紫。
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
周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
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
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
三年,兼判吏部铨。
一日晩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
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
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太祖善之。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
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
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
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命吏辇归邸。
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
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
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
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
”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
”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
温叟子炳、烨并进士及第。
(选自《宋史·刘温叟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B.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C.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D.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归,请求辞职回乡,请求交给。
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还有“乞归养”“乞骸骨”“致仕”“致政”、“休政”等。
B.领,有兼任之意。
古代表示兼职、代理官职的同词语有“权”“兼”“摄”“判”“署”等。
C.丁内艰,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都需要回家居丧。
D.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温叟为人厚重方正,遵循礼法。
他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毕后恢复本官。
他先后担任过左拾遗、刑部郎中、御史中丞等官职。
B.刘温叟正直无私,唯才是举。
他负责科举时,被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废黜,他也因此被贬为太子詹事,从此以后被罢黜的人再不得录用。
C.刘温叟清正廉洁,抵制腐败。
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追赃处罚的财物补充,刘温叟厌恶脏罚之名,因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
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皇帝因其父亲的名誉而重新任用他。
最终,其子炤被提拔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2)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两雁
陆游
两雁东西来,合群以南翔。
镜湖接天台,海阔天茫茫。
冥飞远銲弋①,长路谙冰霜。
君看此气象,岂复谋稻粱。
正尔下杜陵,已复掠潇湘。
超遥万里程,燕雀安能量!
【注】①銲弋:射鸟用的箭。
孤雁①
杜甫
孤雁不饮啄②,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
②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冥飞”两句展现出镜湖无边无际,以广阔的空间入笔,旨在展现两雁的渺小。
B.杜诗中“不饮啄”,既写出了孤雁失群的惶惶不安,也写出了它不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C.杜诗颔联,“一片”和“万重”构成极大的反差,“谁怜”直抒胸臆,凝聚怜悯之情。
D.陆诗和杜诗分别通过“燕雀”和“野鸦”来反衬雁的形象,同时也寄寓了诗人的爱憎。
16.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
”请分析两首诗中“我”的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杜甫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6)《短歌行》中,曹操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归园田居》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阅读下面的《老子》语录,说一说这些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如果你要参加一次辩论会,围绕“落实垃圾分类,主要靠法律强制,还是教育引导”展开辩论。
请确定你的立场,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1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