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村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兴村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高侃
【摘要】复兴村金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辽吉裂谷系集安-两江裂谷中,小四平-荒沟山-南岔"S"型构造带的南西端.该区属于国家白山-老岭成矿带偏西方向的南段区域上,为复兴-七道沟Ⅰ级成矿远景区.老岭群珍珠门组(元古宇老岭群)白云石大理岩是该矿的主要赋矿地层,区内的NW向以及NNE向断裂构造破碎带对矿体形成了明显的控制.文中在对该矿地质特征进行充分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该矿为燕山期中低温热液断裂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的成因类型.并对该矿找矿标志进行总结,以期对区内同类型矿床的寻找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
【年(卷),期】2018(000)015
【总页数】2页(P99-100)
【关键词】复兴村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作者】高侃
【作者单位】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0六队,吉林通化 13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94
复兴村矿区是近年来吉林省通化地区发现的一重要的中低温热液断裂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高矿属于通化县果松镇管辖范围,其规模大小为中型。

笔者在对该矿
地质特征进行探讨与分析的前提下,研究其矿床成因,同时对该矿的找矿标志进行总结,希望能为该区找矿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地质背景
大栗子组与珍珠门组(元古代老岭群)是该矿区域内的主要地层出露。

珍珠门组在区内出露非常广泛,为条带状大理岩以及白云石大理岩共同构成的一套海相碳酸盐建造。

研究区北东部区域的方向上主要出露大栗子组地层。

该区复杂的构造格局新元古代稳定陆内沉积、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活化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1]。

区内主要的断裂构造主要为呈“S”型特征的,西端边缘老岭隆起构造带,区内的金矿床以及有色金属矿等均受其控制明显。

头道沟序列是早白垩世侵入岩的主要特征,主要不表现为同熔型,同时花岗岩具有改造特点,中细粒钾长花岗岩以及似斑状钾长花岗岩是其主要的岩性特征。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珍珠门组(老岭岩群)大栗子岩组(古元古界集安岩群)是区内主要的地层出露(图1)。

2.2 构造
(1)控矿(容矿)断裂构造。

在褶皱变形期是该区主要的层间断裂形成时期,在大栗子组片岩以及珍珠门组大理岩二者相互交接的界面褶皱部位,与该区地层发生变化的区域,地层变化的特征与这些构造变化相似。

片理化岩石以及蚀变岩和构造角砾岩等共同构成断裂带,区内的主要的容矿构造即为该断裂。

脆性剪切断裂(北西向、北东向)随着闪长岩脉进行充填形成的构造。

受控于该区的早期构造,后期构造又对其形成明显破坏,具有非常达到产状变化,且倾角很大。

该断裂在区内起着明显的容矿作用。

图1 吉林省通化县复兴村金矿地质简图
(2)成矿后断裂。

NW向断裂以及NE向断裂是成矿后期阶段形成,该区北东向剪切断裂成矿期,NE向断裂继承性形成,所以二者在剖面以及平面上呈现小的角度进行倾斜或呈现平行状态。

该断裂形成时间较晚,为区内最后阶段的构造活动作用所导致,具有非常大的规模,分布于沟谷地带。

2.3 岩浆岩
闪长玢岩以及闪长岩是该区的主要脉岩特征,闪长岩主要呈现NE向展布,向NW 向倾斜,角度为60°~80°,有的几十米长有的数百米长,宽度范围在1m~50m 之间,有的为岩株状产出特点。

硅化以及碳酸盐化和毒砂化与换铁矿化蚀变比较强烈。

闪长玢岩账簿方向为NW向,向SW倾斜,角度在60°~75°之间,长短宽度不一。

3 矿体特征
矿区的主要矿体为1、3、5号矿体,尤以1号矿体最长达900米,脉状产出,约有1.2米的平均厚度,3号矿体有450米长,脉状产出,约有2.6米的平均厚度;5号矿体长360m,平均厚度1.67m,。

毒砂以及黄铁矿是其主要的金属矿物,方铅矿以及白铁矿以及黄铜矿分布较少。

长石以及石英等是其主要的脉石矿物,碳酸盐则分布较少;毒砂以及黄铁矿是矿石内金的主要载体。

在脉石矿物中黄铁矿表现为不规则的团块结合体技能型分布,黄铁细脉以及碳酸盐和石英碳酸盐和石英等呈现网脉状,在矿石中进行穿插,细脉体多数在1.0mm~2.0mm,同时具有分枝复合膨大尖灭的特征;矿石中毒砂主要表现为放射状构造。

原生矿石是区内矿石的主要类型,毒砂以及黄铁矿是矿石中的主要硫化物,其含量在l%~2%,通常没有较大的粒度,尤以0.05毫米以下较多;自然金是矿石中的主要金矿物,多为0.01毫米粒径。

硫化物和金矿物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贫硫化物细粒浸染型矿石是该矿矿石的主要工业类型。

4 矿床成因分析
火山喷发-沉积(中基性)主要发生在古元古代海底中,这也是初始矿源层的形成
时期,具有非常高的含金丰度。

老岭群随着该区吕梁运动出现变形变质,受这种作用的影响,矿源层内的金不断的发生活化,迁移至温度以及压力较低的方向,并逐渐进行富集;多次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不仅为成矿提供了一些成矿物质,同时还未起提供了热液、热源的通道。

围岩中的金在岩浆侵入阶段不断被得到汲取,在此期末,闪长岩脉逐渐侵入,在褶皱部位以及闪长岩的控制裂隙和层间破碎带中,含金热液不断充填交代沉淀成矿。

所以,该矿成矿过程中和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存在紧密的联系的中低温热液矿床。

5 找矿标志
针对该矿地质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矿的主要找矿标志为:①地层。

片岩(大栗子组下段)以及云质大理岩(珍珠门组上段)二者相互交接的界面位置上呈现背形褶曲鞍部,对该矿的容矿极为有利。

②构造。

区内呈现北东向展布的构造,特别是北西向断裂与之相互交接的区域,对成矿极为有利。

③侵入岩。

蚀变闪长岩脉广泛分布于白云质大理岩层(珍珠门组上段),对找矿极为有利。

④化探。

土壤异常以及Au元素水系异常在异常地段异常明显,且具有较大的规模,很高的强度。

浓集中心比较突出等。

Au以及Ag与As和sb、Bi、№组合异常区对找矿极为有利。

直接的找矿标志为土壤测量异常Au含量≥100-10。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衡秀梅.浅析吉林南岔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J].吉林地志,2015,(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